古代大臣死后配享太庙有什么实际的好处?

写历史人物志的人


在古代,许多济世安邦的能臣死后,皇帝会给与莫大的赏赐,其中配享太庙可谓无上的哀荣。

那么,何为太庙?配享太庙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一、何为太庙

太庙是古代皇帝供奉列祖列宗灵位的地方,简单的说就是皇室的祠堂。起初,太庙只供奉皇帝,后来有的皇亲国戚也能够配享太庙,甚至有的立下赫赫功勋的股肱之臣也能够获得配享太庙的荣誉。


从上古夏商周时期直至晚清,太庙在中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古代帝王陵墓一样,由于古人讲究视死如生的理念,太庙的规格一般是最高的。每当新皇帝继位,都要把先王灵位供奉进太庙,由新皇帝祭拜列祖列宗灵位,宣布登基。


太庙在古人心中有多重要呢?在古人心中,太庙是神殿一样的存在,不仅是平头百姓,就连王公大臣,帝王将相,对太庙都是无比尊重,因为在古代祭祀文化中,君权神授,不尊敬太庙,先祖神灵就会降罪于天下。平常时期,除了太庙管理人员,任何人不能踏进太庙,私闯太庙是死罪。就连皇帝,每当太庙祭祀前很长一段时间,皇帝都要斋戒沐浴,以表示对先祖的崇敬。就连周武王伐纣成功后,不但保留了商人太庙,而且对商朝太庙尊敬有加。

二、配享太庙有哪些好处呢?意味着什么呢?

在古代,如果哪位王公大臣在死后,由皇帝批准,获得配享太庙的荣誉,这意味着整个家族获得了最尊贵的荣耀。因此,配享太庙制度激励着无数臣子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辅佐皇帝,因为配享太庙的好处实在太诱人了。那么配享太庙好处有哪些呢?

1. 配享太庙就够获得郡王级别的厚葬之礼

在古代,社会等级森严,阶级分化明显,普通人无法享有士大夫级别的礼乐等级,而士大夫又无法享有郡王级别的礼乐等级,郡王级别的礼乐等级是仅次于皇帝的级别,是令人望尘莫及的尊贵地位。而任何人一旦超乎了自己阶级的礼乐制度,会收到严厉的惩处。因此当朝代更替时,才会出现礼崩乐坏的情形。



丧葬礼仪是礼乐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环,配享太庙能够获得风水更好的墓葬选址,也能够获得更高等级的陪葬品,古人相信如果得到了更高级别的丧葬等级,那么死后的世界也依然会享有这样的尊贵荣耀,而且子孙的地位也会上升一个台阶。

2.配享太庙,荫及子孙

我们不妨想一下,如果先祖的灵位摆放在太庙之中,摆放在皇帝灵位身边,那么家族后代在社会上也会得到尊敬,子孙后代也会感到荣耀。还有很大可能受到朝廷重用,因为古人相信虎父无犬子,先祖配享太庙,后人也不会差到那里去。配享太庙,理论上为子孙后代的发展铺好了一条坦途。



另一方面,配享太庙也会鼓励后代子孙奋发图强,因为先祖配享太庙,后人多多少少也会受到鼓励,产生一种向上的冲劲。

张廷玉是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父亲大学士张英,张廷玉在康熙年间中举入仕,进而不断受到皇帝的重用,是先后辅佐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元老。他的儿子张若霭,很大程度上因为父亲配享太庙也受到重用,被人们成为三世重臣、合家顶戴。

3.可以受到后代皇帝的祭拜



历代皇帝从继位开始,每年都要斋戒沐浴,在太庙进香祭拜。虽然皇帝祭拜的是主位,也就是祭拜自己家的列祖列宗,但是因为“配享”的缘故,配享太庙也会受到皇帝的朝拜进香。这对于封建等级森严的古代,也算是对臣子莫大的鼓励。

4.身后荣誉

在古代,对于士大夫而言,讲究的就是气节,名声,个人荣辱声誉比生命更加宝贵。虽然身死成灰,但是在朝为官的读书人都希望死后有一个好名声,配享太庙就是一个对自身贡献的肯定,所以配享太庙是令许多臣子神往的尊贵荣誉。


但是,一分为二的看;虽然配享太庙,是一种无上的哀荣,可以获得那个时代最崇高的荣誉,并且对子孙的发展有了一定积极的影响,鼓励朝中臣子忠心不二。

但是,配享太庙也不一定就是进了保险箱,比如和琳,因为他的哥哥和珅被嘉庆皇帝抄家赐死,和琳配享太庙的荣耀也被夺取,因为古代皇权才是最至高无上的。

总得来说,配享太庙,以大臣的角度来看可谓好处多多,配享太庙其实就是皇帝的一种帝王之术、治人之术,给予臣子配享太庙的荣誉,是为了激励他们为自己的江山社稷打拼,为君王效命。


史实风云


一般说来在古代的时候配享太妙,是作为臣子的最高荣誉,能够得到这个荣誉,对于这个家族来说都是相当了不得的。而在满清一朝能够得到配享待遇的汉臣,只有张廷玉一人,而其他的范文程,刘统勋,曾国藩等人都没有得到这个待遇。

张廷玉的待遇据说是雍正皇帝在遗诏中指定的,到了乾隆皇帝的时候不怎么喜欢他,张廷玉非常害怕,甚至要求乾隆皇帝给他做保证,不能掉了这个待遇。因为在古代以孝治天下,所以祭祀这个东西古人看的是非常的重,如果能够配享太庙,自然是无上的荣誉,所以张廷玉如此看重这个东西,其他的东西都能少,唯独这个东西不能少。

如果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来看,配享太庙并不是什么太了不得的东西,还不如来点实际的东西。不过这个东西还是非常虚荣的,现代社会中有不少人非常好虚荣,就如很多女人省吃俭用,花几个月的工资去买一个LV的包一样。不懂的人觉得那个包有什么用,值这么多钱,能多装多少东西呢,但是喜欢的女人可不会这么想。

配享太庙对古人来说确实算是无上的荣耀,因为只要皇朝不倒,那么配享的大臣可以永远享受皇家的香火,因为每年皇家都要到太庙去祭祀祖先,大臣甚至能够得到皇帝的祭拜,想想多么荣耀。这也就是说大臣死了,在阴间能够得到皇朝的香火,自然能够在阴间享福,如果皇朝倒了或者不能够配享太庙,自然就享不了那么多福。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今天的太庙位于北京市天安门广场东北侧,是明清两个皇帝祭祀自己先祖的地方,在儒家的思想中祭拜先祖是相当完整的制度,最早的太庙只是供奉皇帝。配享太庙是皇帝对臣子的一项无上的光荣的奖励,获得配享太庙的资格的人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的牌位放在太庙中共接受供奉,简单的来说就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耀,这些有功的大臣和历代皇帝一样享受它们后世子孙的祭拜,配享太庙的资格相当的难得,整个明朝只有37个人获得这个荣誉,大部分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清朝将近300年的时间,却只有26个人获得这个荣誉,

汉族仅有张廷玉获得配享太庙的资格,太庙是皇帝的私人宫庙,一般的皇亲国戚都是没有资格进入的,因此配享太庙的必须是皇帝亲近的有功于社稷的大臣,这些大臣们不光功劳很大,而且要受到皇帝的宠爱,且得到了皇帝的允许才能进入太庙享受待遇。

当然配享太庙只是一种荣誉,并没有实际的福利,甚至后世皇帝一句话就可以将这个人的牌位移出。但是获得配享太庙资格对于后世子孙还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这些获得这项资格的人自然早已经位极人臣之人,本来位高权重又获得了,又获得了皇帝的认可,只要没有经历改朝换代,那么后世子孙都可以享受祖上的荫蔽,荣华富贵过一生,在各种考核提拔之中都能够获得加分,从而更快的提拔升迁。


如是我闻人


这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哦,人死了以后,经过几年、几十年,后代帝王想起来,把他的牌位或者弄个塑像,摆放到太庙中去,享受帝王的祭祀。

能不能享受到帝王的祭品,许多人心存疑虑。

如果豹眼跟你说能吃到,你可能会不信,在这里也不方便讨论这个问题。建议一点,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至于说有多少实际的好处,他自己已经吃到了别人吃不到的东西,这自然就是好处。

对于后世子孙,究竟有啥好处,这个还真没有明确的规制。历朝历代都基本如此,但潜在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比如青龙元年(233年),魏明帝曹叡诏令夏侯惇、曹仁、程昱因功配享曹操庙庭祭祀的礼遇。

这里有几个看点,这几个人为何在曹丕时期没有配享太庙呢?为何其他人没有呢?是因功配享太庙,其他人的功劳就不够吗?

景元三年(262年),郭嘉因功受到曹奂在曹操庙庭祭祀的礼遇。难道郭嘉的功劳就比他们差这么多吗?

因此,功臣配享太庙这个事,还是政治的需要,具有政治风向标的作用。

对于配享太庙的人,本身就是死后莫大的荣耀,对其子孙没有具体、明确的好处。但是肯定的一点是,能够被新帝王立为配享太庙,就确定了这些人在新帝王心中的位置,其子孙后代的地位、待遇只会得到提升,而不会丝毫受到影响。

一朝天子一朝臣,配享太庙的人,都是朝廷以前的重臣、功臣,但只代表过去;配享太庙这一骚操作,就是后代帝王对前代功臣的肯定,自然会对其子孙格外的隆遇。

尽管是在提倡一种理念,让在朝大臣活着的时候为死后考虑,不要太过任性。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制,但福荫子孙,潜在的好处还是大大的。

就像领导的饭局,总是点明让某某人参加。你说吃这顿饭有啥好处吧,没有。还不如自己在家里吃点咸菜,喝碗稀饭。但大部分人还是屁颠屁颠地去赶场,话不敢说真的,酒不敢喝尽兴。说吃这顿饭实际的好处吧,还真没有。

但其潜在的好处就难说了,没有哪个老板或领导叫你去参加一个饭局,事先承诺,之后会给你多少好处。

但经常参加领导酒局的人,自然就是老板信任的人,将来的利益是可以预期的。

配享太庙这事,跟老板的酒局差不多。只是祖宗吃了大餐,子孙可能会得到好处。

因此,豹眼认为,配享太庙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他必定会给子孙后世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虽然历朝历代没有具体的规制,但绝对少不了的。

吃吃喝喝绝不是小事,活着的人如此,死去的人一样如此。没有实际的意义,也就失去了这样做得必要。


豹眼看历史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里面供奉着清朝历代皇帝的牌位。如果大臣在生前的贡献极高,那么就会获得“配享太庙”的殊荣,这在古代可以说是最高等级的荣誉了,很多人觉得大臣配享太庙后自己的后代也会获得一些好处,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

三朝元老张廷玉在朝中兢兢业业的干了47年,死后获得了配享太庙的殊荣,同时也是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但是配享太庙对于自己的后代其实没有什么实际上的帮助,但是自己老子的牌位要被当朝的皇帝跪拜,这项荣誉在封建时代可是不得了的。

并且张廷玉的儿子必定会获得皇帝的赏识,皇帝一定认为张廷玉这么厉害的人他的儿子肯定也差不了,在众人面前也有面子,想当年我父亲可是...所以要说配享太庙的唯一好处就是这个了。

配享太庙的人,对自己的家族也是一项莫大的荣誉,因为大臣如果配享太庙之后他的爵位是世袭罔替的,也就是说他的儿子孙子一直可以继承自己的爵位,每个月还能领取朝廷的俸禄,这可是没有期限的,一直可以领到大清朝倒闭为止,所以单看这一项就够诱惑人的人,所以这也是整个清朝只有27个人配享太庙的原因,要是人数太多了这也是一项巨大的财政开支,清朝也不想重蹈明朝的覆辙。

配享太庙其实也是一种帝王之术,用这种无上的荣誉来激励一批又一批的大臣为朝廷效命,就算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够巩固。配享太庙并没有实际获得的东西,但是后代在无形当中就能够高人一等,对于后代来说这也是宝贵的人脉资源。


七七谈历史


配享太庙,这种事情对一个臣子来说可谓是极大的荣耀,在中国古代一个朝代能够得到别配享太庙这种荣誉的人,往往数目相当的有限,所以一些大臣都极力争取这种待遇。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满清时代的张廷玉了,张廷玉可谓是雍正最喜欢的大臣,雍正甚至在自己的遗诏中写明了,要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而整个大清王朝200多年,汉人大臣中也只有张廷玉一个人享有这种殊遇。张廷玉后来不为乾隆皇帝所喜欢,其他的都不想要了,唯独这个配享太庙的待遇不能丢。



让现代人看来,配享太庙只是一个荣誉而已,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因为古代人讲迷信,认为自己死后如果能够在太庙中受到朝奉,能够享受皇家的香火,自然能够让自己在阴间过得好。但是现代人都明白,并没有阴间的存在,所以也就不认为配享太庙是什么太实际的东西。



不过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好说,因为很多人确实非常好这个名,俗话说得好,人在世上就是为了名利。要说名事实上也是一种利益,很多时候也能给人带来相当多的好处。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何为太庙?

太庙就是古代皇室专门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这是皇帝的家庙,其他人想都别想,包括皇室宗亲。

太庙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当时称为世室。商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起才称为太庙。

何为配享太庙?

起初太庙是皇帝专享。后来皇后、宗亲、功臣在皇帝的特批下,也可以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太庙一般分为大殿,在大殿的东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当然大殿还是皇帝专享,配享太庙的人只能进配殿。东配殿供奉有功的皇族,西配殿供奉异姓的有功之臣。


大臣配享太庙那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本身太庙供奉的都是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这些神仙级的人物,当朝皇帝每年都要举办大型的祭祀典礼,要行跪拜礼的。想想大臣再功劳卓著,活着的时候不也是跪拜皇帝吗?现在和神仙级的人物待在一起,受当朝皇帝的跪拜,这在古代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这是何等荣耀?用多少物质也换不来的。太庙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他的高贵,其他赏赐皇帝可以大笔一挥就给了,而配享太庙的毕竟是凤毛麟角。

以明清两代为例。明朝配享太庙的只有37人,清朝配享太庙的仅有26人,其中汉人大臣只有张廷玉一人。

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的元老,他的父亲是文华殿大学士,也是雍正皇帝的授业恩师。张廷玉在九子夺嫡中支持了雍正,有拥立之功。

雍正上台后,很多的谕旨都是张廷玉应命承办,他出事小心,很少出错。后来成立军机处,所有制度都是张廷玉制定的。他也从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等所有重要的部门一把手干了个遍。


雍正临终前,让他和鄂尔泰为顾命大臣,并配享太庙。

那么扯了这么半天闲篇儿,大臣配享太庙到底有什么实际好处呢?

我查阅了半天资料,除了至高荣誉外,真没看出什么实际好处。

因为配享太庙并不是爵位,比如铁帽子王可以世袭罔替,但是配享太庙并不能继承。也不会给他的子孙后代有任何物质上的赏赐。

但这是个荣誉问题,他的子孙会觉得非常有面子。可这面子也不是铁板钉钉的,如果子孙犯错或是皇帝不高兴了,把你的牌位从太庙移出也是分分钟的事。

比如嘉靖皇帝差点把明成祖朱棣的牌位从太庙移出去 ,在众大臣的竭力反对下,最后把皇帝资历最浅的朱高炽给移出去了。但人家是皇帝,更别说配享太庙的大臣了。

虽然是脸上有光,但对后代来说不顶吃不顶穿算不上实际好处。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帝王术,以此激励其他大臣,兢兢业业为朝廷奉献一生。


说史听涛


这玩意儿该怎么说了?打个比方吧,找两块布自己缝个袋子也能装东西,为啥还有那么多女生不惜网贷甚至出卖肉体也要去买个驴牌的包包?2块钱一个电子版表也能看时间,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男士要花几十万去买个劳力士?

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为了装饰自己的面子罢了!说得高大上一点,那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上的追求。

配享太庙也无非如此罢了!

要论实际的好处,赏赐良田万顷还能给子孙后代留下巨额资产;抑或是给后人留下几个爵位那也是很美妙的。但如果有选择的话,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们大半会选择配享太庙!

为何?

古语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翻译过来就是:对于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与打仗。

打仗我们容易理解,打仗可以开疆拓土,可以抵御外敌。那么祭祀凭什么这么重要?远古时代,因为知识水平所限,人们对自然敬畏,于是便有了神明的存在,人们通过祈祷神明,乞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统治者们更是宣扬君权神授,而祭祀则是沟通神明的仪式。因此,不论是普通人还是统治者,都把祭祀看的异常重要。

而祭祀通过演变,不单单只祭祀神明,也祭祀先祖,本质上还是没有变化,不过是把先祖神明化了而已。

祭祀很重要,帝王家族的祭祀更是如此。对于帝王们来说,最重要的祭祀有两种,一种就是祭天(神明),另外就是祭祀先帝。而士大夫们作为皇帝的附庸,能参与帝王家族的祭祀,都是无上的荣耀,而剥夺臣下们参与祭祀的资格,也是封建帝王们用来惩罚大臣的手段之一。

这份荣耀,究竟有多大,下面通过一个例子说明。

太史公司马迁的老爹因为生病不能跟随汉武帝参与泰山封禅的祭祀典礼,以至于临终前“执迁手泣”,悲叹:“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边夫”!

由此可见,士大夫们对于能参与皇家祭祀典礼是多么的看重。

而配享太庙,则是士大夫能参与皇帝祭祀最高级别的方式之一了。

太庙,即是皇帝家族的家庙,里面祭祀的都是历代先帝。配享太庙,则是指皇后、士大夫或者其他皇室宗亲在皇帝的允许下,排位可以放进太庙享受祭祀。

这可以说是无上的荣誉。

试想一下,当皇帝率领群臣在祭祀列祖列宗的时候,顺便把配享太庙的士大夫也祭祀了,那面子上多有光。

所以,一代名臣张廷玉就是因为雍正口头上答应他死后配享太庙而激动到不行,害怕雍正的儿子乾隆不执行而一次又一次的找乾隆去说这个事情。


小镇月明


配享太庙是古代大臣死后享受的最高荣誉,代表了帝王们对人臣的肯定,这可不是虚名,是古代大臣们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

陪享太庙的由来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对大臣来说死后能够陪享太庙是最高的荣誉,没有比这更能体现自己地位的了。比如清朝二百多年历史,那么多的王公大臣,陪享太庙的不过27人,正因为稀缺,乾隆皇帝就一直对他父亲指定张廷玉配享太庙非常不满,认为张廷玉根本不够这个资格。

著名帝王的陪享功臣

帝王们尤其是那些有功业的优秀帝王,陪享的都是非常厉害的功臣,可以说陪享阵容非常豪华。

配享太宗李世民庙庭的功臣

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赵国公,长孙无忌;

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后因其子房遗爱谋反,被取消);

检校侍中、吏部尚书、总管东宫兵马、尚书右仆射、蔡国公,杜如晦;
侍中、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太子太傅、太尉、司徒、申国公,高士廉;
刑部尚书、兵部尚书、行军总管、门下平章政事、卫国公,李靖 ;

工部尚书、检校行台仆射、洛州都督、左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蒋国公,屈突通。

配享太祖赵匡胤庙庭
太师、尚书令、真定王、韩王,赵普;

枢密使、赠中书令、济阳郡王,曹彬。

配享成祖朱棣庙庭

河间王张玉;东平王朱能;荣国公姚广孝(后被嘉靖皇帝取消);诚意伯刘基;营国公郭英。

清朝享殿分东西两殿,东殿供奉宗室、外藩诸望王,西殿供奉有功大臣

东殿供14人:武功郡王礼敦;慧哲郡王额尔衮;宣献郡王界堪;通达郡王雅尔噶齐;礼烈亲王代善;郑献亲王济尔哈朗;睿忠亲王多尔衮;豫通亲王多铎;肃武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托;怡贤亲王胤祥;超勇襄亲王策凌;科尔沁博多勒噶台忠亲王僧格林沁;恭忠亲王奕訢。

西殿供12人:超等英诚公、赠武勋王爵,扬古利;一等大臣、赠一等信勇公、直义公,费英东;一等大臣、赠公爵、宏毅公,额亦都;内大臣、二等果毅公、谥忠义,图尔格;正黄旗满洲都统、一等雄勇公、昭勋公,图赖;太子太傅、中和殿大学士、追封一等忠达公、追赠太师、谥文襄,图海;太傅、保和殿大学士、三等襄勤伯,鄂尔泰;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三等勤宣伯,张廷玉(乾隆十五年被罢配享,乾隆二十年张廷玉死后,乾隆遵雍正遗诏,恢复张廷玉配飨太庙资格。;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一等武毅谋勇公、赠太保,谥文襄,兆惠;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一等忠勇公、追赠郡王,谥文忠,傅恒;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一等诚谋英勇公、赠太保、谥文成,阿桂;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闽浙总督、忠锐嘉勇贝子、赠郡王、谥文襄,福康安;总督、赠一等宣勇公,和琳,嘉庆元年,清高宗命配飨太庙,嘉庆四年,和珅诛,清仁宗命撤出太庙。

太庙是至高荣誉,但是可遇而不可求

陪享太庙是无上的荣誉,代表着你是这个朝代最被皇室们认可的功臣,这些配享太庙的功臣和先帝一样,可以受后代皇帝皇子的跪拜磕头,享受到大型的祭祀,这是古代一个逝去大臣的最高荣誉,因为皇帝死后也不过是如此。

陪享太庙是臣子们的最高梦想,但是这东西可遇而不可求,功劳最大的未必就可以陪享太庙,以清朝为例子,27个陪享太庙的人中只有张廷玉一个汉人,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功劳大不大,但是僧格林沁入享了,却没有曾国藩。

陪享太庙不是虚名,那些被陪享的人会被其他王公大臣羡慕嫉妒恨的。


我家的猫叫皮蛋


实际好处基本没有

其实若以现代的眼光看,配享太庙没啥实际好处,对于本人来说活着不可能享受那待遇,都死翘翘了啥待遇都白费,提升点下葬规格无非多占几米土地,多浪费点建筑材料,还能怎么样?清朝时候配享太庙的大臣都可以按郡王里下葬的,不一样埋土里出不来?

对于儿孙更没啥优待,那玩意不像爵位可以世袭,除了大祀时能混进太庙磕头,基本蛋用不顶。想当官你还得参加科举,想升官你还得苦熬资料,不小心得罪了皇家,祖宗的神牌就人家扔出来,你还得顶着唾沫去收拾残局。

对!你没看错,配享太庙也不是一劳永逸,稍不留神就会被扔出来。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一朝天子一朝臣,你把前一个皇帝跪舔舒服了,不见得下一个也觉得顺溜。别说只是大臣,明嘉靖年间大议礼的时候,原来庙号明太宗的朱棣都差点被扔出去。

就是面子好看

估计很多人会问,既然没有实际好处,为啥古代那么多大臣削尖脑袋想混个配享太庙的待遇?这事如果细扯起来太麻烦,还好吐槽机是个擅长举栗子的人,咱们可以用现代的角度解释一下。

话说那驴牌(LV)挎包造型丑、颜色深,为啥那么多败家娘们哭天抹泪的非得买?单纯是因为它贵吗?错了!是因为那玩意稀有,没事就号称全球限量多少个,背上它对自己的逼格提升很高。

瑞士那些纯手工名表也是这样,不止价格爆炸,还得审核你的人品,有没犯罪记录,是否对社会做出过贡献。一套跟孙子似的申请流程后,再花几十万买块机械表。那20块钱的电子表它走得不准吗?那些钱拿去撸串它不香吗?为啥非得这么折腾呢?答案很简单,为了和别人不一样!而所谓配享太庙就跟这个道理一样一样的。

其实古代帝王和现代黑心奢侈品商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挖空心思琢磨如何花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他们阴险的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再以待遇来区别。然而总有一些人牛到就差一步登天,偏偏还可以继续立功,这时候你要咋办?总不能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他吧?


在经过长期观察后,帝王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衣食无缺、位高权重的大臣在失去最高权力追求后,要么变得颓废无比,要么开始追求虚荣。这就好办了,要面子嘛!我给就是了!

那么什么是最大的面子呢?华夏人最重视两样东西,一曰戎,二曰祀,打仗这玩意风险太高,还是在祭祀上想办法吧!于是逼格奇高的配享太庙就新鲜出炉了,从此大臣们蜂拥跪舔。

太庙那恐怖的逼格

那么太庙祭祀的逼格到底多高呢?这么说吧!无论明清,太庙都是重中之重,永远排在祭祀三个等级的最高位,称之为大祀。大祀的礼节虽然各朝有不同,但是天子亲祀绝对没跑,除非极特殊情况才能请假。

如果只是天子参加还不是规格高,祭祀太庙还得有专门的祀官负责喊,上什么酒要喊,上什么肉也要喊。天子还得亲自上表烧掉,向祖宗报告自己取得了什么成绩,请祖宗保佑之类。

当然,这也不算太过份,最恐怖的是百官中还得有人陪祀,一般品级不够的还没资格,吐槽机之前就写过明朝一个倒霉四辅官因为判死刑被朱元璋取消陪祀的段子。这帮陪祀的全程得在底下跪着,到节骨眼儿上还得行礼,这逼格可就不得了啦,等于后世满朝文武精英给叩拜,在下面必然爽翻天啊!


总结起来吧,所谓配享太庙其实并没有实际好处,只是皇家代为供奉时享、荐新,再加上文武官员祭拜,面子上好看而已。这是一个典型的荣誉头衔,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只是古代重视祭祀,所以显得很牛。扯淡完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