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烦躁、无聊、困倦?告诉他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因为他自觉在家隔离最终才能战胜病毒

本文作者 北京平安医院心理科主任 郑晓星

题注

突如其来的疫情,将一个个家庭框在了小小的家里面。开学季,孩子不能返校,每日通过网络要完成学习任务,家长们一面通过网络和电话忙着应付工作,一面还要辅导孩子学习和作业。

疫情压力之下,面对孩子越来越暴躁的脾气,焦虑的家长更是手足无措。作为专业人士的心理咨询师们,该如何正确辅导家长共同安抚和疏导孩子的焦虑心理呢?北京医童康心理诊所作为专业儿童青少年心理机构,以实际案例的形式,给心理咨询师和家长们支支招,告诉大家如何巧妙应对。

2020年,一个带着皇冠的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把所有人困在了家里,孩子们的假期也显得异常冷清,不能去户外锻炼了,不能去亲戚朋友家玩了,不能去博物馆参观考察了,不能去社会实践了,原来定好的旅游计划取消了。孩子们的旅游路线也变成了卧室-客厅-卫生间三点一线,时间久了,精力旺盛的孩子们多多少少开始觉察到了一些不适。

孩子烦躁、无聊、困倦?告诉他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因为他自觉在家隔离最终才能战胜病毒

昨天下班回到家,三年级的大宝跟我抱怨:天天待在家里,我觉得越来越烦了,每天做完作业就不知道要做什么,太无聊了。睡觉还老觉得睡不够,我觉得全身都不舒服,越来越没劲了!我打趣了她一句:哎哟,你不会抑郁了吧?谁知道她竟然一下子红了眼圈,神情黯然,眼泪直在眼眶打转。我意识到这一次她并不是随口抱怨,而是她真得觉得心情不好。我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拉着她一起坐下来。

首先我肯定她出现烦躁、无聊、困倦的感受都是很正常的。她一听说自己的这些情绪都正常,马上就打开了话匣子,控诉自己在家日子的“艰难”,并且对前几天下大雪没能出去玩表示遗憾。我没有反驳她,始终拉着她的手,微笑着听她抱怨,一直对她的感受表示理解。她说完了,心情明显好了很多。

然后我告诉她,她自觉地在家隔离,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做出了重大贡献,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减少出门,切断了病毒在人群中相互传播的途径,这样医生才能够专心在医院治疗那些已经被传染的病人,而不用担心病人会越来越多,救不过来。她听说自己的隔离具有这么重要的意义,一下子觉得很自豪,不再抱怨为什么不能出去玩。

凑巧,晚上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场独具一格的元宵节晚会,她看到了画面上那么多的医护人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忙碌,累得席地而卧,脸上被口罩压出了一道一道的伤痕,听着老艺术家们声情并茂地朗诵: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你看见了什么,记住了什么,你为什么而感动,又为什么彻夜难眠”

“这是一次怎样的出征,来不及吃年夜饭,党中央下令,疫情就是命令,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奔赴疫区战场,医疗队中的我们在除夕夜逆行”

“这是一次次怎样的请战,不计报酬,不论生死,请领导批准,不约而同按下心心相印的手印,以生命高贵的鲜红,在阻挡病毒的五指峰间逆行”

她沉默着、思考着。看完晚会,她告诉我:妈妈,那些医生太辛苦了。我对她说:你坚持隔离在家也很不容易。她马上说:不,和他们比起来,我这个太容易了。然后她就主动去做作业了。

从这个生活中小小的插曲,我想到随着假期的延长,随着孩子们在家隔离的时间延长,同大人们一样,孩子也会出现很多心理困难。

对于小的孩子,常见的是因为生活无聊导致的烦躁、发脾气;大点的孩子,对于病毒的危害性有了更多认识,可能也会出现担心被传染的恐慌、恐惧、焦虑,严重者会发展出疑病的表现,一有点身体难受就担心自己是不是被传染了,想上医院看又怕被传染,不去看又不安心,因此寝食难安。

还有强迫表现,控制不住地思考和病毒感染相关的事情,反复洗手等;毕业班的孩子,对如何完成学业也会感到焦虑。那么,如何来帮助孩子们调整心理状态,更好地渡过疫情期?

孩子烦躁、无聊、困倦?告诉他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因为他自觉在家隔离最终才能战胜病毒

首先,作为专业人员,我们一定要明白,孩子们所有的感受都是真实并且正常的。在面对一个危机事件时,感到焦虑和恐惧是具有生存意义的,可以帮助人们规避风险,更好地活下来。所以要避免对孩子们说不要害怕、要坚强、要勇敢之类的话,要正常化孩子的反应,要反复告诉孩子他的担心、恐惧、烦躁都很正常,大人也会有这样的反应。对于孩子来说,大人在他们眼里是有力量的象征,是认同的对象,大人认可他们的反应会减轻他们对自己出现的不良情绪的沮丧感。很多时候,大人给孩子传达一种观念,就是悲伤、恐惧、生气、愤怒等情绪是不好的,好像出现了这些情绪就意味着这个人是不够好的。所以我们要帮助孩子去做一些外化的工作,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这并不意味着是他不具备控制情绪的能力,更不意味着他不好,恰恰相反,孩子们能够体会到不同的情绪,说明他们对情绪的感知能力是敏锐的。就像我们需要痛觉神经来保护我们自己躲开伤害,痛觉神经缺失症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疾病,患者感觉不到疼痛不是一件好事,因为缺少疼痛的提醒,患者不能及时察觉自己身体出现的问题,最后可能因为失血过多、炎症过于严重等等原因死掉。对于疫情出现担心、恐慌的情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在家做好隔离、出门在外更好地做好防护。往往,当孩子们的情绪被理解之后他们就会觉得轻松很多。

其次我们要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话跟孩子解释病毒。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年幼的孩子不能通过媒体获取疫情的信息,所有对于疫情的认知都是来自于身边的家人。对于儿童的干预一定要强调和家长的协同工作,要帮助家长稳定情绪,向孩子传达关于疫情的积极、正面的消息,避免家长自己被恐慌压倒,在家里制造草木皆兵的恐慌气氛。对于稍微年长的青少年,他们很多时候也能够从各种媒体获取信息,所以对于他们的干预需要治疗师自己了解关于病毒的科学信息,和孩子分享这些科学的信息,减少网络上的不实信息给孩子造成的恐慌。

再次,我们需要赋予孩子居家隔离的行为一些积极的意义。对于孩子们来说,一个多月的时间不出门,无娱乐活动,确实是一件很乏味无趣的事情。疫情是一个危机事件,如何让孩子们在这个危机事件中获得成长,和孩子们对于这个事件的理解是紧密相关的。不管是家长还是治疗师,都要向孩子传递防疫期间具有激励作用的人和事,帮助孩子去感受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孩子为自己能够成为防疫阻击战的一员感到骄傲。

最后,对于疑病、强迫、焦虑表现严重的孩子,必要时候需要辅以药物治疗。

总之,帮助孩子在防疫期间保持心理健康,专业人员要和家长配合,对孩子出现的任何情绪都予以理解、肯定,帮助孩子正确地了解疫情,赋予孩子居家隔离的行为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同时强调家长的作用,要给孩子适度的学习任务、规律的作息安排、必要的亲子互动时间,保持孩子生活的张弛有度。谨记避免让孩子用手机游戏打发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