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要用「豆蔻」形容少女?

过的痛苦活得精彩


豆蔻指的是13岁左右的女孩,因为豆蔻本身是一种植物,开花也比较早,所以也指未成年的少女,还有人说,豆蔻花的果实裂口,有点像少女的生殖器,这种说法似乎就有点污了,但如果联想一下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很多都是拿女人的性别特点说事儿,所以用豆蔻比做女孩倒也没有什么,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女性与文化,下面把它贴到这里,也算是为了一个回答吧!

从人类历史发展上来看,经历了母系和父系社会,在母系社会,女性主宰一切,男性则处于从属地位,等到了父系社会,则是男性主宰一切,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再以后,虽然不存在了母系和父系社会,而女性受歧视的现象则依旧没有改变,甚至到了今天也是如此,这一点从文化上就可以体现出来。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文字,文字的起源可谓久远,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寓意不太好的字很多都带女字旁,如“奸”“嫉妒”等,而类似这样寓意的字带男字旁的几乎看不到,可见,在文字上女性就受到了歧视。但也有特殊的,有的字带女子旁就寓意很好,如“好”“妙”等,据说是政治家武则天看到带女字旁的字都不好,非常生气,身为女性的她要改一改,于是就造出了如“好”“妙”“娴”等美化女性的字,这就是武则天造字的传说,是否真的是这样,现在已无从考证,因为只是个传说而已。

除了字以外,在一些日常用语上,有的也含对女性不尊之意,如我们常把第一次写的、发表的东西称为“处女作”,谁都知道,处女是指没结过婚,没有过性活动的女子,而把第一次写(发)的的东西与女性的性器官是否被男人碰过联系起来,无论怎么讲,对女性的尊严都是一种践踏,至少说是不尊重,更有甚者,现在有的人把没有用过的东西也称是处女*,如“处女刀”“处女屋”等。

还有一个日常用语叫“女儿墙”。女儿墙有两种解释法,一种是指城墙上的垛子,是说旧社会的女子在闺房不能出门,只能爬上墙去看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男人,但又怕别人看见,故修了墙上的垛子,以便于女子朵在垛子后面去窥视他人,不被别人发现。还有一种解释是指主墙上面高出一截的矮墙,是女子爬上墙头看情人时,防止人从墙上掉下去,故又修了一段矮墙。女儿墙的叫法虽然不象处女作那样色的露骨,但也有偷情的味道,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一种对女性的贬低,反正我在说话时,从来不用这样的字眼。

另外,现在很多人在骂街时,也拿女性下手,把女性的性器官作为攻击的对象,令人不解的是女人在骂街时也这样骂,谁都知道女性的身体都是一样的,这样骂人也是在变相的骂自己,作为女性实属不该。

可见,从文化上讲,就有许多贬低女性的地方,并且有很多都是我们现在还堂而皇之的使用着,可谓是见怪不怪,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依我看就四个字——弱肉强食。同男人相比,女性是弱势群体,而强者征服天下后,不管在哪些方面都要压制、污蔑弱者,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所以,在文化上诋毁女性也就理在其中了


骄然


艺屿EYESVOT |少女

行将六月,显然,如今不是“豆蔻”时节,然而,

豆蔻年华,好比初春的新生枝桠。

杜牧有诗形容少女

“豆蔻梢头二月初”。

很多人说古人用豆蔻来指少女,是因为豆蔻长这样



真是太污了!不过这其实并不是古人所说的豆蔻,而是舶来的“肉豆蔻”。


古人所说的豆蔻,应该是山姜属的植物草豆蔻、白豆蔻、艳山姜等。果子和调料中的草果很像。

那么豆蔻为什么会和少女扯上关系?

昭明太子萧纲曾写诗,其中一首是:

别观葡萄带实垂, 江南豆蔻生连枝。 无情无意犹如此, 有心有恨徒别离。

豆蔻和葡萄都是连枝而生,这些无情无义的草木尚且如此依依,而有心有恨的人却只能无可奈何地别离。

豆蔻被寄托上了深深的思念。


杜牧的《赠别》更有名 ,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南方人把未大开的豆蔻花叫做含胎花,说它幼嫩如同女身。

杜牧歌咏豆蔻也是在赞美少女。

此后,豆蔻这个典故就流传开来,秦观有

“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

陆游有

“春从豆蔲梢头老,日向樗蒱齿上消”,

苏轼有

“豆蔻花梢二月初,年少即须臾”……

从此豆蔻就特指少女了。


艺屿Eyesvot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在离开扬州时写的《赠别》,赠给谁的呢?一个叫张好好的13岁的小女孩。

明离子其实早就挺好奇,豆蔻的样子到底是啥样的,找来了豆蔻的花和果实的时候,不得不说,杜牧绝对是经常开车的老司机。


对了,这个张好好是位风尘女子。杜牧,大家应该都知道,逛花街柳巷的才能,能赢得了他的诗人,可能也就后来的柳永了。

杜牧因此被冠以“萝莉控”的称号,但最重要的是,他为世间留下了一个形容小女孩的词语:豆蔻年华。



不得不说杜牧的诗言简意赅的描绘了一个小巧的风尘少女,柔美轻盈的样子,如二月初好苞待放的豆蔻花。

那么问题来了,漂亮的花多了去了,为啥要用豆蔻花呢?



豆蔻,是一种草本植物,可入药。豆蔻花在开花前,花骨朵饱满圆润,民间俗称为“含胎花”,那种好苞待放的感觉,风情万种又欲说还休,形容一个13岁的小女孩确实再恰当不过了。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豆蔻花又名山姜花,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三月开花。种子可入药,产于岭 南。岭南人取其尚未大开的,称为含胎花,取其形如怀孕之身。



含胎女子与未经人事少女本相差甚远,那为什么后人以豆蔻年华形容十三四岁之少女呢?主要是源自杜枚的名作《赠别》二首之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这首诗为何用豆蒄作意象,在学术界一直有所争议,如《升庵诗话》云:杜牧之诗:“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刘孟熙谓:《本草》云:“豆蔻未开者,谓之含胎花。言少而娠也。”……牧之诗本咏娼女,言其美而且少,未经事人,如豆蔻花之未开耳。此为风情言,非为求嗣言也。若娼而娠,人方厌之,以为“绿叶成阴”矣,何事入咏乎?

吴景旭《历代诗话》即认为:嵇含《南方草木状》云:豆蔻花,其苗如芦,其叶似姜,其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花微红,穗头深色;叶渐舒,花渐出。……《本草》亦状其花之吐而尚含蕴于叶间,有如人之娠耳,孟熙正引此意,非直谓少女之娠也。升庵误会“少而娠”之语,添出“求嗣”一案,可笑。



而筱静则认为,杜牧一诗题为赠别,以豆蔻作意象,应是引用南北朝.萧纲《和萧侍中子显春别诗》第一首的诗意:

别观葡萄带实垂,江南豆蔻生连枝。

无情无意犹如此,有心有恨徒别离。

此诗是思妇借物写人,睹物生情,由无情物尚得相聚衬有情人反遭离别。葡萄是一串一串的,豆蔻是一簇簇连着花枝,这些无情无义的草木尚且如此依依,而有心有恨的人却只能无可奈何地别离。

当然这也只是筱静一家之言。诗词之魅力,在于意境。不同际遇就可能有不同的解读。而不论怎样,自杜牧此诗后,以豆蔻形容少女的作品甚多,也坐实了豆蔻年华是指十三四岁少女。而大多人认为,此是借豆蔻花含苞待放时之粉嫩,倒也不失贴切。


诗词书院


小时候读死书,人家写什么都觉得好,看到“豆蔻年华”,形容少女容貌体态的这样一个四字词语,“好!”

为什么叫好?嗯,豆蔻嘛,没见过,但花花草草,形容少女的样貌身姿,错不了啊!好词啊!豆蔻没见过,豆包咱吃过啊。一年级的小豆包,形容小学生们的可爱劲儿,没毛病啊!

长大了点儿,逐步意识到流氓和文人这两个物种从生理到心理,基本上区别不大,自打我知道了孔雀开屏是美丽的,但转过来就是屁眼了的朴素哲学道理,就再也不相信这些老司机了。

前一段时间,网上看到了一张比较污的图片,据说是肉豆蔻的果实(众所周知的原因,还是不发这种图片了吧),让人触目心惊啊!

有说法是中国古代还没有引进肉豆蔻这种植物,古代文化人所说的豆蔻应该是一种叫做艳山姜的花,好吧,那就发两张艳山姜的照片,然后你就该了解古人的心态了。

没错,古人的心态,尤其是古代的文人,用一个“污”字形容他们,他们不会感到很意外。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好诗,好湿。


历来现实


彼年豆蔻,谁许谁地老天荒

今朝弱冠,我笑我海枯石烂

<strong>

“豆蔻年华”之“豆蔻”是从豆蔻这种植物引申出来的意思,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处女而言。这源自唐代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大意说柔弱美丽的十三岁多的少女,像是二月初起刚发芽的豆蔻梢头的嫩芽呢。看,豆蔻原来比喻嫩芽,关键是说十三四岁的少女。再加上“年华”二字,更清楚点明了这个令人喜爱、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的美丽的年龄时段。

然后妹纸我搜到了一张图片,是这样的……微博频频流传这张图,说明白了为啥用豆蔻形容少女……

秒懂的你们都是坏人,本菇凉必须义正言辞的指责你们,你们都是污妖王

查阅古代的所有描写豆蔻的诗词典故,极尽美好,中文果然博大精深,大写的佩服。那么,豆蔻是什么呢,长啥样子?当然真相不仅仅只是上面的那张图而已。

调料“草果”也是豆蔻家的

咱们倒过来,先看果后看花,花真的很漂亮。主要前面有张果子了,为了扭正你们的三观,请体谅妹纸用心良苦。杜牧诗中的豆蔻,则是山姜属的植物草豆蔻、白豆蔻、艳山姜等。一般来说,它的花长成这样——

忆携手,过堦墀,月笼花影半明时。玉钗头上轻轻颤,揺落钗头豆蔻枝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话说,所有的诗词写的豆蔻都强调是十三四岁的姑娘才叫豆蔻,毕竟古人眼里18岁就老女人了。但以今天的观点看,妹纸我只想捂脸走开,你们这些老不正经,恋童癖...

而最要命的是,杜牧这首有“豆蔻梢头二月初”这样名扬天下金句的赠别诗,是送给一个十三岁的歌妓的,而我又告诉你,艳山姜未开的花苞里有一包蜜水,所以又名“香水包”时………STOP!!!请收起你们猥琐和一瞬间明白所有的眼神——

好好的豆蔻少女,袅袅婷婷十三四刚软萌萌的萌妹纸,你们却。。。啊,你们这些披着风流才子外衣还一本正经泡妹子的臭牛芒---


乐享植物界


古人对女子的年龄有不同叫法:


7岁——髫年

13岁左右——豆蔻年华

15岁——及笄之年

16岁——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桃李年华

24岁——花信之年

出嫁——摽梅之年


每一种叫法都有它的来历和理由,那么古人为什么要用豆蔻年华形容十三岁的少女呢?

这源于杜牧赠别扬州歌妓诗作《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韵译为:


苗条娇美体态轻盈正是十三年华,

极像二月初含苞欲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

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谁比得上她。


诗中十分贴切地把十三年华的少女,比喻为含苞待放的豆蔻。


春天美丽的花儿不胜枚举,杜牧为何独以豆蔻喻指十三岁少女呢?


首先豆蔻花成穗状,初开时被嫩叶卷起,叶渐渐展开后花儿也渐渐绽开。


从豆蔻花的外形上看,它的花芯中央有两瓣相并而居,形似同心,外形上像极了处女之身。


把豆蔻花比作十三年华的少女,形象生动逼真地让十三年华的少女的外貌美具体可感,以此引发后人的联想和想象,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杜牧的想象力非一般人能及在诗句中得以体现。


杜牧以豆蔻入诗,喻指十三岁少女,不但形似,其神也似。


豆蔻花于春末夏初开花,二月正是含苞期,豆蔻在没有完全盛开时显得非常丰满,可谓丰神绰约,俗称“含胎花”,因而又被喻为少女的象征。


刚步入青春期的十三岁少女不正是一朵朵含苞欲放而又丰神绰约的花朵吗?


明艳俏丽的豆蔻花和青春萌动的少女都是一生美丽刚刚开始的时候。


后来的诗人以豆蔻入诗,大都指喻指少女。


如陈基“来时豆蔻初含芯,别后菖蒲又着花”,秦观“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苏轼"豆蔻花梢二月初,年少即须臾"……


豆蔻年华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意思是像豆蔻一样美好的年岁。


原指少女十三、四岁的年龄。现泛指少女时期。


幸生


豆蔻,其实是一种植物,其种类有草豆蔻、白豆蔻、肉豆蔻三种。一般用来专称白豆蔻。豆蔻约一丈多高,在初夏时开花,秋季结成果实和种子。因为豆蔻花未大开时就显得非常饱满,故俗称为“含胎花”,因此也就成为少女的象征。

用豆蔻来比喻少女,始于唐朝杜牧的《赠别诗二首之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意思是说,姿态轻盈举止优雅正是十三年华,就像二月初枝头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看尽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人,卷起珠帘故作娇俏的美女没有人比得上她。这是杜牧在扬州期间,赠给一位歌女的艳诗。诗中用早春二月初树梢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喻十三岁的少女。此后,豆蔻就经常被用来专以形容十三、四岁的年轻美少女。如宋朝陆游《小园春思》诗:“小轩愁入丁香结,幽径春生豆蔻梢。”明朝许自昌《水浒记·联姻》:“拥鸳衾梦绕巫山,但豆蔻含胎可怜。”

此外,古人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女子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特殊叫法。女子十三、四岁称为“豆蔻年华”。十五岁称为“及笄”,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而束发加笄,表示成年,又称笄年。据《礼记·曲礼上》载∶“女子许嫁,笄而字。”是说,女子成年许嫁才能命“字”,故女子尚未有婚嫁之约,称为“待字”或“待字闺中”。


雕刻历史


豆蔻一般是形容十三岁的少女的,豆蔻是一种植物,为什么古人要用植物来形容少女呢?难道是词汇量匮乏了吗?当然不,其实豆蔻是一个非常绝妙的形容词。

很多人可能都没见过豆蔻,让我们先看看豆蔻长什么样,它到底有哪里跟少女沾边的。下图就是传说中的豆蔻。

这就尴尬了,这种干瘪瘪的,跟蒜头一样的东西,怎么看也联系不到美少女的身上啊。难道说古人的想法就那么特别吗?还是说这里面还有什么隐藏剧情呢。

对了,上图中的豆蔻是果实,而且是干的,不新鲜。它的植株是什么样呢,说不定古人说的是它的植株呢。让我们再看一下,下图就是传说中的豆蔻苗。

额,看起来还是没什么特别啊,就是很常见的绿色植物,跟大马路上随处可见的绿化带里长的东西没什么区别啊,还是无法跟少女联系起来啊。

好吧,那我们只好找找用豆蔻形容少女的源头了,看看有什么历史典故吧。

用豆蔻形容少女,最初是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牧的一句诗,让我们看看诗里是怎么说的:

娉娉嬝嬝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前半句很简单,美利的十三岁少女。后半句里就有玄机了,最关键的就是这个二月初,杜大才子的意思很明显,美少女就像二月初的豆蔻一样。

破案了!原来这个典故还有特定的时间点,还必须是二月初的豆蔻才行。

继续找图!原来下图就是农历二月初的豆蔻!

这一下就明白了,二月初的豆蔻果然跟其他时间段的都不一样,果然很水灵,很粉嫩,用来形容少女好像也挺合适的。

不过!古人有那么简单吗?尤其是这么著名的大诗人,会只用外表来形容吗。

其实二月初的豆蔻还有一个玄机,它是可以吃的,里面会有很甜的蜜水,在古代它还有个别称,叫做“香水包”。

再回到杜牧的诗,这首诗的名字叫赠别,是与人分别是缩写赠与对方的,对方是什么人呢。这就非常有意思了,对方是一个杜牧非常喜欢只有十三岁的妓女。

杜牧这首诗其实是一个荤段子,用豆蔻来形容对方其实是在开黄腔!

不得不说,有文化的流氓就是不一样啊!


漂浮菌


闲暇时间,经常找一些书看,读一些美文类的作品,诗词有点偏好,独钟唐时代小杜的诗词,就是号称“小杜甫”的杜牧。很多诗词记忆深刻。。。。。

晓迎秋露一枝新

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不言又何在

向风偏笑艳阳人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娉娉袅袅十三馀

豆蔻稍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

杜牧的诗,确实很美。这写景喻人喻物,用词各人喜好。。。喻人大多数文人是梅兰竹菊,芍药牡丹,桃夭荷翠,珠玉萃佃,草青松洁一类。。。。。不知道,杜才子用的那个豆蔻是个啥物?一直很好奇,就是不得见,听别人说过,就是一种植物,可以入药,种子也是一种香料。。。最近几年,偶见网上发图,才有幸见到真容(文下配图)。难怪杜才子引用此物。。。。真真是不可描述,看了它,只能说哈哈。。。。你懂的!。。。。。。果然是形似神似,凸凹有致,红白相宜。。。形神兼备,秀色撩人,心手痒之。。。。凡夫俗子即可心动,那时常出入花街柳巷,性情中人的杜大才子,岂不动情。。。。

用时下最撩人的话说,这个老司机,车开的不是一般的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