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我们普遍对五代十国了解很少?

春天的小小菠菜


你好。

个人觉得自秦代大一统以后,中国历史上,最为纷乱的两个时代,一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就是五代十国时期。这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到公元589年杨坚灭陈,一共369年的时间里,一共出现了个86国家(割据势力),皇帝更是数不胜数。

五代十国时期呢,从907年朱温灭唐,到979年赵光义灭北汉,72年的时间里,除了有16个国家,还有许多割据势力。

国家兴亡在任何时代都是最重要的大事,而在这两个时期,王朝更替变得如吃饭喝水一般稀松平常,短短时间内出现那么多国家,势力,太过繁杂,非常不利于记录和传播。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涉及少数民族,氐人,羌人,鲜卑人,匈奴人,羯人,高句丽人,丁零人,民族之繁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也对这段时期的历史传播和研究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慕容垂

而且,这两段时期,皇帝成了最危险的职业,宋武帝刘裕号称皇帝杀手,一生杀六个皇帝,宇文护杀三个皇帝,五代十国时期这更是成了一种常态,骄兵悍将,动不动行废立之事。

礼义廉耻在这时期完全成了空谈,忠孝仁义也都被抛弃,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两个时期也不为过。正是因为太过现实,黑暗,残酷,血腥,令人发指,不忍卒读。

刘裕

而且这两段时间出于乱世,中国在对外方面往往是处于劣势,甚至还出现两脚羊,儿皇帝这种屈辱事件,这些都极大地打击了民族自尊心和人民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

不过,你愿意深入了解的话,会发现这两段历史也并非那么无聊,风流人物也是层出不穷。

陶渊明

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拓拔硅,慕容垂,宇文泰,刘裕,陈霸先……等等都是雄才大略的杰出帝王。有王猛这种五百年难得一出的宰相之才,有陶渊明,江郎,鲍照,庾信等杰出文人,《世说新语》足矣解闷,《昭明文选》名传千古。

李存孝

五代十国时期,猛将如云,自古“王不过霸,将不过李”,说的就是后唐大将李存孝,铁枪王彦章,日不移影,连打唐将三十六员。后唐庄宗一片大好毁于伶人让人悲叹,后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天不欲我汉人收回燕云!

总的来说,这一段历史之所以不为大家所熟知,一方面是太过纷繁杂乱不易学习流传,一方面内容太过黑暗,并且没有如《三国演义》之类的书籍代为传播(虽然有《残唐五代史演义》,但流传度没法和《三国演义》比的)。


煮酒放歌


话说,五代十国看起来好像是五个朝代十个国家,实际上这只是表像而已,实际上,五代十国是处于唐宋之间的一段非常混乱的历史时期,据史书记载,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大地上同一时间段内存在的军阀割据政权多的时候可达数十个。


并且这些政权之间经常会相互攻伐,百姓民不聊生。除了军阀间经常混战外,军阀内部,叛变篡位事件也层出不穷。 这样的乱世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宣扬的,因此大家都会选择性的忘掉这个时期。

另外,我们现在很多人了解历史的渠道比较窄,这也是我们不了解五代十国的原因之一。

不信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很多普通人是怎么了解历史的,不夸张的说大概就是这两个途径吧,一是通过影视剧,二是通过各地政府为了塑造城市历史形象而进行的文化宣传。

很可惜,不管是影视剧和各地政府的形象工程,大家选择的都是一些知名度大的,且有一定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或者历史名人。很显然,五代十国并不具备这个特点。所以没有人会去对五代十国进行大规模的宣传。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感觉五代十国都存在感不强,实际上,历史书籍对五代十国都记录并不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


史海钩沉


简单来说,因为五代十国太乱。

一个时代能不能被后人熟知,靠的是什么?不是历史记录,几乎不会有人人翻史书的年代,现在也一样,而是靠故事。一旦关于某个时代的故事火了,这个时代的曝光度就起来了,如果能够持续下去,这个时代绝对能够在大众心目中留下一席之地。

最典型的,我们知道三国,是因为《三国演义》及其衍生品,而不是因为《三国志》史书。同样的,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是因为诸子百家、《诗经》等等;知道秦汉,是因为孟姜女哭长城、萧何月下追韩信等等;知道隋唐,是因为《隋唐演义》、唐诗等等;知道宋朝,是因为杨家将、《水浒传》、宋词等等;知道明清,是因为《明朝那些事儿》、清宫剧、不平等条约等等。

五代十国在这份名单上缺了席,原因不是没有故事,而是故事不火,故事不火的原因是载体——文学作品的质量出了问题,这个问题又能指向时代本身,往往是时代太乱导致故事难写,进而导致传播度不够,时代不知名。

举个例子,罗贯中,我们都知道他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可有几个人知道他还写过五代十国呢?他的《残唐五代演义》只有个别章节有所名气,比如李存孝和王彦章的故事,其余都很平凡。

这就是主线的重要性,《三国演义》虽写三国,却是以蜀汉为主线,前期的主角是刘备,刘备死了是诸葛亮,诸葛亮死后这本书就没多大意思了,静候完结。而五代十国除了时间,根本捞不出主角,像冯道这种墙头草不适合当主角,适合当主角的压根就不可能走完全程。

五代十国堪称中国最混乱的一个乱世,短短几十年间,比较大的政权就有十五个(五代十国),还不算那些比较小的,即便把范围缩窄到中原,五代(梁唐晋汉周)的平均寿命是十年。

这段历史放到书里怎么写?前面才写这个政权君明臣贤,活脱脱要一统天下的节奏,结果几年后亡国了。取而代之的政权猛将如云,几年后也亡国了,读者看着那叫一个窝火。

政权林立的同时,政权统治集团内部也极不稳定,缺乏一个稳定的政权核心,臣子普遍不忠君,父子兄弟相互残杀,君主无力控制悍将,悍将无力控制骄兵,凌迟、剥皮、生吃活人等暴行不绝于书,用欧阳修在《新五代史》的话来说,这就是“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

其他时代崇尚的仁义道德、忠君爱国,在这个时代被弃如敝履,完全不顶用,作者就算想写,都难找落笔处。


平沙趣说历史


我是影妹我来回答大家对五代十国了解较少的我原因我认为有几下几点

民间的艺术创作较少

普通人对历史文献的了解较少,正史上描写的帝王将相,神话传说让普通人对古代的正史并不是很感兴趣,于是民间就有了小说家专门改编正史写成小说在民间流行。

例如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改编的就是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史书三国志而成,还有说书艺人写的《隋唐英雄传》。这样的作品贴近民间,老百姓看武将的阵前厮杀的兴趣延续到喜欢书里描写的那段历史时期。

关于描写五代十国的小说并不出名,在《三国演义》和《隋唐英雄传》这样的影响力很大小说的面前显得黯然失色,使得大多数人对那段历史并不了解。

结束五代十国时期的宋王朝被吊打几百年

五代十国那段历史之后就是赵匡胤建立的北宋王朝,北宋王朝的领土是中国大一统王朝中地盘最小,很多人称宋朝为“弱宋”对外一直割地赔款被动挨打,一直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等故地。

反观其他统一中国结束分裂的王朝,例如隋朝的京杭大运河,紧接着继承隋朝的大唐王朝文治武功更是强横一时,万国来朝。直到现代外国华人聚集的地方都被称为唐人街。

所以很多在看五代十国那段历史时期时候,看到宋朝结束了中原割据的局面但紧接着就被北方的少数民资吊打数百年,换谁谁也不想去看这个憋屈的历史时期。

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并不精彩

还有一点也是根本原因,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故事并不精彩,活跃在历史舞台的人就那么几个军阀,只有朱温,李克用这俩人的对决才算精彩,并且五代十国的主角并不都是华夏民族,契丹和沙陀人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影响。

五代十国的精彩程度相对于三国时期曹操北征乌桓,诸葛亮平定南蛮,孙权开发台湾收复山越相比,五代十国的割据政权面对的就是各种屈辱和荒唐,李存勖的昏庸被杀还有石敬瑭献上燕云十六州还自称儿皇帝。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并不出彩反而有点黑暗,导致很少有人对五代十国进行研究和了解。

总结:

我认为大家不了解五代十国的历史是因为民间小说家对这段历史宣传较少,在民间关于五代的文艺作品也比较少。

五代十国的内容也比较黑暗乏味跟中国的南北朝时期一样,南方政权碌碌无为,整个历史时期充满了野蛮暴力和背叛,正面人物较少,并且衔接五代十国之后的历史时期是宋王朝被动挨打几百年让人不想了解那段历史。


影妹侃历史


第一,五代十国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乱世

唐朝灭亡后,后梁的建立,标志着“五代十国”的开始。后世将它们称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所谓“十国”,其实并不是只有十个,它是那一时期在中原以外地区建立的十余个国家的合称,总数超过十五个,混乱之程度远超春秋战国。



第二,藩镇割据,自立为王,五代十国混乱不堪

历史上的五代十国相当的混乱,大将弑君夺权的情况时有发生。

同为乱世,春秋战国的五霸七雄们虽然也是彼此攻伐,混战不休,但也能做到守土尊礼,保一方百姓安定。

而五代十国时期则是烽火连天,各国混乱无序的景象,导致政权更迭频繁, 大国勾心斗角,小国朝不保夕。

这种状况导致历史上不愿意多写,学者也不愿意研究。


第三,道德败坏,五代十国皇帝多变态奇葩

五代十国皇帝都是变态,奇葩皇帝更是数不胜数。

因为各个节度使掌管一方军政大权,没有朝廷的管制,遗祸无穷,导致各自专政,为所欲为,肆意破坏法律、道德底限的情形层出不穷。

欧阳修曾说:“五代是干戈不息、乱贼横行的世道,礼崩乐坏,三纲五常灭绝,前朝的制度文

化都消失殆尽了。”



第四,“五代十国", 完全偏离了中华文化的君臣父子纲常礼制

史学家曾经这么形容五代十国,“臣弑其君,子弑其父”。

“五代十国", 完全偏离了中华文化的君臣父子纲常礼制,让人的欲望急剧放大,将人性中卑劣、贪婪、变态、纵欲粗暴地摆在光天化日之下。

,君主荒唐,奸臣当道,各国荒唐之事枚不胜举,已经突破了今天人们的伦理底限。



麻辣叽歪


五代十国指的是唐朝灭亡后,到宋朝建立之前的这段政权割据分裂的时期。五代十国在历史上存续了整整73年,在这期间,政局混乱,战乱频生,包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在内的五代,以及包括南唐,闽国,吴越等在内的十国政权更迭,分裂动荡。

  五代十国是继春秋战国和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历史大分裂时期。907年唐朝被灭亡之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五大分裂政权,它们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这五大分裂政权被合称为五代。

  而在这五代之外,还存在着一些零零散散的割据政权,这些零散小的政权被合称为十国。五代十国开始于902年,结束于979年,但严格的来说,五代应该是从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之后就结束了。直到公元979年,北宋统一十国,这才结束了五代十国内的动荡分裂的局面。



波仔44028546


其实纵观《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可以看出,五代乱世,英雄辈出啊!但之所以现在很少提及诸如枪神王彦章等五代的英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五代是乱世,和当今倡导的和谐社会有些“不兼容”;

2,梁、唐、晋、汉开国君主性格上阴暗面比较明显,子孙又都是昏君,历来都是当做教训用来警醒后人的,所以学习意义不大;

3,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历来受到中国人,特别是华北地区人民的痛恨,这使得清朝时期从北方入关的满清统治者比较忌惮,所以提及很少;

4,五代时期的时间轴不像三国时期那么好把握,记录第一手资料的《旧五代史》又长期被搁置,加上宋初对太祖陈桥兵变的极力掩盖,以及后世君王出于维护统治需要,对五代的国君犯上夺权的贬低(五代的君主全是造反起家的),导致五代历史流传较为小众;

5,五代时很多著名人物并非是汉族人,所以在民族认同度上不如三国时期的乱世英雄。


古今事付笑谈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处于分裂的一个时期,它在唐朝和宋朝之间。唐朝和宋朝,都是中国历史上很大的朝代,很是著名,处于它们夹缝中的五代十国,名声就小了,知道的也就少了。而且,五代十国的时间也不长,总共才几十年的光景,没法和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唐宋那些朝代相比,了解的自然不多。

公元907年,唐朝宣告灭亡,在我国的中原地区,相继建立了梁、唐、晋、汉、周五个短期的王朝,总共历时五十三年,都城大都在汴京(开封),历史上称作“五代”。

与北方的五代大约同时,在我国的南方,分别建立了前蜀(都城成都)、吴(都城扬州)、闽(都城福州)、吴越(都城杭州)、楚(都城长沙)、南汉(都城广州)、南平(都城江陵)、后蜀(都城成都)、南唐(都城南京)一共九个王朝,加上北方的北汉(都城太原),历史上称作“十国”。

要说唐朝的灭亡,首先要讲到朱温。唐朝末年,他因参与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做了唐朝宣武节度使,驻扎在汴州(今河南开封)。后来,他凭借强大的兵力,在公元907年,灭了唐朝,自立为帝,国号梁,建都于开封,被称为梁太祖。在公元923年,与后梁为敌的李存勖称帝,国号唐,就在当年灭掉了后梁,建都于洛阳。投靠契丹的石敬瑭,公元936年,灭掉后唐,建立后晋,定都于开封,做了契丹的“儿皇帝”。公元946年,契丹攻占开封,灭了后晋。第二年,后晋的太原节度使刘知远乘机称帝,建立后汉,在契丹北撤后建都于开封。过了两三年时间,,后汉的内乱又发生了。公元950年,后汉大将郭威攻入开封,灭了后汉,自立为帝,国号周。到了后周第二个皇帝——周世宗柴荣统治的时期,他在国内实行了一些改革,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先后统一了关中地区、淮河流域以及幽云各州的一些地方。

在公元960年,后周的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宋朝。陆陆续续,发动了消灭割据势力的战争。直到公元979年,总算统一了。






胡l


其实纵观《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可以看出,五代乱世,英雄辈出啊!但之所以现在很少提及诸如枪神王彦章等五代的英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五代是乱世,和当今倡导的和谐社会有些“不兼容”;

2,梁、唐、晋、汉开国君主性格上阴暗面比较明显,子孙又都是昏君,历来都是当做教训用来警醒后人的,所以学习意义不大;

3,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历来受到中国人,特别是华北地区人民的痛恨,这使得清朝时期从北方入关的满清统治者比较忌惮,所以提及很少;

4,五代时期的时间轴不像三国时期那么好把握,记录第一手资料的《旧五代史》又长期被搁置,加上宋初对太祖陈桥兵变的极力掩盖,以及后世君王出于维护统治需要,对五代的国君犯上夺权的贬低(五代的君主全是造反起家的),导致五代历史流传较为小众;

5,五代时很多著名人物并非是汉族人,所以在民族认同度上不如三国时期的乱世英雄。

以上只是一家之言.


蒙森的生活漂流记


五代十国是指在唐王朝(907年)灭亡后,宋王朝(960年)建立前并完成全国统一(979年)过程中中原地区先后存在的五个较大政权和南方存在的九个较小的割据政权还有位于北方的北汉政权。对于五代十国的历史了解较少,笔者认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五代十国的存在历史较短。五代一共只存在53年,十国的历史虽然从892年开始存在第一政权,979年最后一个政权北汉覆灭,但实际上十国并不是并存状态,比如吴和南唐、前鼠和后蜀都属于接续关系。最后存在的北汉是在后汉被后周灭掉后,其宗室在太原建立的割据政权实际存在的时间也只有28年。存在时间最长的吴越政权实际上早已经成为宋朝的附庸。因为存在时间不长,历史存在感就不强。

其次,唐宋对后世影响过于强大。唐朝存在200余年,国力强盛时,唐朝皇帝曾经被周边民族称为天可汗。即使经历安史之乱唐朝的威望仍然存在,延续了100多年。五代十国后面的宋朝历经三百余年,经济发展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文化繁荣影响周边国家,据说宋朝灭亡后,某岛国举国哀痛。不得不说唐宋是真的强大的,就连宋的对手辽国皇帝都希望自己一辈子做后人。夹在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长期处于分裂混战状态,战乱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导致人们不愿意回忆和记叙这段历史。

第三,中国大一统文化认识的偏差。中国人的生活总希望圆满,中国一般很少出现悲剧,都是喜剧。导致人们更希望看见一个统一的王朝出现,对这些割据政权有很大的偏见。还有五代的开国皇帝有三位来自于叛变原来的主子(朱温叛唐、刘知远叛后晋、郭威叛后汉),石敬瑭叛后唐虽然有不得以,但割让幽云十六州也没后世不齿。作为后周的继任者宋也不会对后周做过多的宣传。这些因素导致后世对五代了解甚少,十国都不被正统承认,记述的更少。

第四,民间文学作品中对五代十国的描写较少。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取材的真实历史时期是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水浒传》取材真实历史时期是北宋,《西游记》取材真实历史时期是唐,《红楼梦》没有表现真实历史,大都认为其反映的是清朝的事情。还有反映周代商的《封神演义》,反映东周的《东周列国志》,民间有反映隋唐的《隋唐演义》。后世反映五代的比较有名的是元曲里面反映刘知远的作品《白兔记》,知名度也远远低于反映其他时期的作品,其他反映五代的作品比较少。

最后,反映这个时代的正史史书都有很明显的缺憾。二十四史中反映这个时代的史书有两本《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这段很短的时间需要两本正史典籍来记述,不是说明这段时间特别重要需要两本书能够说完,是因为最初的《旧五代史》成书时间比较短,内容记述的不够详实、准确。而《新五代史》属于《旧五代史》的补充部分,但其本身为欧阳修私人修史,在里面加入了许多内容使五代这段历史更加详实,但欧阳修更多采用春秋笔法,导致《新五代史》在后世争议比较多。《旧五代史》部分内容散轶,更让这段历史存在欠缺。

虽然五代十国的历史比较短暂,但其承唐启宋的这段历史,很值得后世仔细研究。以上是笔者的浅见,欢迎关注批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