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历史功绩和治国水平能否赶得上康熙?

小义老师扯历史


首先说结论,我认为乾隆不如康熙。康熙和乾隆是中国古代王朝最后一个盛世的两个缔造者,但其实是饥饿的盛世。但祖孙二人比较起来,谁更强一点呢?南岭说史为你解答:

乾隆最为自豪的是十全武功,我们不妨以此做对比。

首先说乾隆的十全武功。

1、一平准噶尔

乾隆十年,噶尔丹策零病死后,两个儿子喇嘛达尔扎和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争位,导致准噶尔陷入内乱之中。直到乾隆二十年在知道准噶尔的虚实后,出兵准噶尔。清军最终生擒达瓦齐汗,以胜利结束;

2、再平准噶尔

乾隆二十二年,原已归顺清朝的阿睦尔撒纳叛乱,清军再次发兵征讨。但很快准噶尔内部又内讧,阿睦尔撒纳逃到俄国,感染天花而死。之后清军又路线消灭阿睦尔撒纳残军,以胜利结束;

在郑天挺先生的著作《清史探微》中统计两次准噶尔战争消耗2300万两。

3、大小和卓之乱

乾隆二十二年,大小和卓两兄弟发动叛乱。二十三年,清廷派兵出剿,占领叶尔羌、喀什噶尔。但将军兆惠曾上奏:

“我兵杀贼虽多,阵亡亦百余,总兵高天喜、原任前锋统领侍卫鄂实、原任副都统三格、侍卫特通额,俱殁于阵。”

4、清缅战争

清缅战争从乾隆二十七年开始历时三年之久,前后四次出兵,消耗银两1300多万两,统帅明瑞阵亡。最终以双方讲和告终。

5、两次大小金川之战

第一次大小金川之战从乾隆十二年持续到乾隆十四年;第二次从乾隆三十六年历时五年到乾隆四十一年,一共消耗银两七千多万两。

6、林爽文事件

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等人以天地会名义起事,后被福康安镇压,耗费银两八百万两。

7、清越战争

乾隆五十四年,西山阮氏三兄弟推翻后黎朝,清军护送黎昭宗黎维祁复位,路上遭到阮氏三兄弟伏击,很快三兄弟认怂。清朝借坡下驴,封阮氏为新王。这场战争消耗银两一百万两。

8、平廓尔喀

乾隆五十六年,廓尔喀入侵清朝,最终以清朝监军巴忠允诺给廓尔喀每年一万五千年结束战争。

9、再平廓尔喀

乾隆五十七年,廓尔喀催要岁币再次入侵清朝。清朝派兵镇压,战事规模比第一次较大,持续时间也长。

廓尔喀之役,一千有五十二万两。-《清史稿》

乾隆在以上功绩之中,虽有几个是凑数的,但总的来说都是维护了国家的完整和主权。

再看康熙:

1、智擒鳌拜

康熙帝即位之初由于年幼,最初朝政都被掌握在权臣之中。其中最为突出的权臣就是鳌拜。

康熙八年,康熙帝时常召集小内监在宫中作“布库”之戏,很快康熙的戏演够了,在一次趁鳌拜

鳌拜进见时,突然下令以大不敬之罪,命少年们将其逮捕。最后扳倒鳌拜得以亲政。

2、三藩之乱

康熙十二年,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以朝廷撤藩为借口,结合反清势力发起战争。这场战争持续八年之久,双方投入兵力总共近百万,战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最终康熙获胜。

3、平定明郑

清廷与明郑的战争在三藩之乱中也有涉及,一直到康熙二十二年,清朝以明郑降将施琅为统帅进攻,在澎湖海战之中击败以刘国轩为统帅的郑军主力。后郑克爽投降,明郑灭亡。

4、噶尔丹之役

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驻地科步多发生大旱,噶尔丹被迫进攻清朝。战争一直持续到康熙三十六年,以噶尔丹的失败而告终。

5、雅克萨战役


清与俄之战,双方冲突发生战争。清朝以三千人对抗四百多人,最终以清朝得到大片领土而结束。


上面所述虽简略,但应该也可以知道在清朝初年的康熙年间,康熙帝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如南明、三藩等带来的压力要比在乾隆时代的战争要大得多。


南岭说史


大家好,我是历史的影子! 在我国的历史上,皇帝众多,在位时间最长的是清朝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在位61年,为清朝做出许多的贡献,让在他之后的许多皇帝都对他表示十分的敬重,尤其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就曾经说过自己十分尊敬康熙,甚至是当成自己的偶像榜样一样,但是在乾隆六十岁的时候,却选择退位,身体并无大碍的乾隆做出这个举动让人很费解,乾隆帝如果不退位本可以获得双项纪录,即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我们先来聊一聊乾隆在位时的功绩。乾隆是清朝的第六个皇帝,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在整个清朝的历史上算得上赫赫有名的一名皇帝了,其影响力不亚于康熙,雍正这两位。乾隆在康熙,雍正打下的基础上,再一次地完成了多民族的统一,也进一步带动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乾隆非常重视社会的稳定性,并且宅心仁厚的他十分关心受灾的百姓们,乾隆在位期间还曾有5次普免天下钱粮,减少了农民的负担。

乾隆帝在位60年,在禅位后又当了3年多的太皇,等于说他实际掌权的时间长达63年之多,算得上是清朝历史上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了,虽然乾隆的在位时间不长,但是其年龄寿命也是清朝历史上最悠久的。乾隆在位时,完成了对西藏地区的统治,并且还将新疆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中,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这方面上也是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在康熙之后乾隆把康熙盛世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顶点,从好的方面上来看,在他的治理之下,当时的中国呈现出了一片繁荣的景象。但是又从不好的方面上来讲的话,乾隆六下江南,挥霍无度,导致嘉庆继位之后国库空虚,晚年的乾隆,有点故步自封的意思,甚至与时代有些脱节。但是总体上来说,乾隆属于天生聪慧的那种,确实为清朝为中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在晚年的他被自负蒙蔽了双眼,甚至自称自己为

“十全老人”,不断地夸耀自己的功绩,这就渐渐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中国从之前第一的地位,变成了一落千丈的井底之蛙。

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乾隆这样福禄双全的皇帝算得上非常不错的了,如果说讨论一个皇帝到底是好还是不好,那么看当时的民间情况就可以了,在先前我们就说到了乾隆十分的关心百姓,灾民的安危,曾多次微服私访游走民间查看民情。乾隆在位的事迹也是非常的多,镇压苗疆起义,大小金川之役,安定西藏地区等,这些是对乾隆对中国版图的稳定所打下的奠基。

并且乾隆仿效康熙,雍正两朝,十分的重视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乾隆始终都明白“民为邦本,食为民天”的道理,所以要求北方的人学习南方的耕种技术,并且支持不断的开荒,大面积的扩种,将自己的拥有的资源充分地利用了起来。

那么为何乾隆选择在60岁的时候就退位呢?明知他的身体还可以再坚持很多年,为何就选择退位让禅了呢?其实刚开始我就说过了,乾隆比较尊敬康熙,所以表示自己如果活得时间比较长的话,也不会超过康熙在位的时间,然而康熙在位61年,所以乾隆选择在自己在位60年的时候提前退位以示自己对康熙的尊重。乾隆与自己的爷爷康熙的关系也是十分的亲密,康熙也是十分疼爱自己的这位孙子,所以乾隆要维护自己爷爷的在位记录只好提前将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儿子,乾隆惶恐自己超过了自己爷爷的记录,违背了自己曾经所说的话。


历史的影子


我就想看看都有谁黑乾隆。

实际上,清朝之所以能有一个延续百年的康乾盛世,除了圣祖、世宗、高宗三代君主个人能力不错之外,再就是这三位的施政具有稳定性和连贯性,对社会影响较小,尤其是对经济生产的影响非常小。用前几年比较流行的词汇来形容,就是不折腾。

而且这三位都非常重视减轻老百姓的经济负担、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这里仅仅说圣祖和高宗祖孙。

一、蠲免。清帝国的蠲免在中国历史上无出其右,而圣祖和高宗又是其实的佼佼者,这两位蠲免赋税接近四亿两白银。为什么他们热衷于蠲免?清圣祖:

蠲免为爱民要务,征取钱粮,原为国用不足,国用若足,多取奚为!

清高宗:

朕思海宇乂安,莫先足民。况天下之材,止有此数,不聚于上,即散于下。

用晚清学者王庆云的话说是这样的:

本朝丁田赋役素轻,二百余年以来,未尝增及铢黍,而诏书停放,动至数千百万,敛从其薄,施从其厚,所以上培国本,下恤民依,岂唐、宋以来,所可同年而语?

第二、薄徭轻赋。清帝国的田赋税率只维持在2%到4%这一区间,已经非常低了,而且清帝国还通过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并通过官绅一体纳粮降低老百姓的经济负担,因为清朝只从土地要税。这就是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同时为了调动老百姓的劳动积极性,清圣祖将废藩田产退还给百姓耕种,并鼓励老百姓开垦因战争而抛荒的土地,老百姓有了土地,自然就有劳动积极性。同时清圣祖还大量解放农奴,使其改仆为佃,也就是解除佃农和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其成为自由民,并禁止地主私设刑堂。

同时,清世宗还解放贱民,贱民开豁为良成为自由民。这就等于增加了社会劳动力,让几十万人投诉到了社会经济生产当中。而且清圣祖和清高宗还通过皇家园林、公共工程等方式,将银钱投放到市场,这等于今天的央行放款,因为市场上的货币增加自然会刺激商品流通,商品流通就会带动消费,进而边听可以增加商业税收入,降低田赋收入,而且放出去的钱还能挣回来,对帝国和百姓都有好处。因为清帝国没有徭役,从提供原材料的商人到从事技术劳动的工匠,以及体力劳动的民夫都有报酬,老百姓自然会增加收入。

所以清帝国老百姓生活水平增加,进而人口增长;人口增长带来的就是劳动力增长,这样清帝国田赋再轻也会换来财政收入增加。再加上商业税和繁荣的海外贸易,清帝国的国力只强不弱,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不差。

引用一下《论清朝的历史地位》中的数据,鸦片战争前清帝国的经济水平依然是不错的。

根据《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清帝国鼎盛时期很多地区已经重新定义了奢侈的标准。

很多传统意义上的贫穷地区已经富裕起来。

根据《被误解的中国》,美国汉学彭慕兰认为,清帝国底层平民生活水平不比英国城市平民差。

相同观点的还有法国汉学家谢和耐。

哪怕是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人同样不认为中国底层老百姓生活水平有多差。不过话说回来,人类解决温饱问题都是二战之后了。

也正因如此,清帝国的薄徭轻赋得到了黄遵宪的称赞:

上稽百世以上。旁考四海以外,未有如我大清之轻赋者!

哪怕是清帝国倒台之后,在一片否定清帝国的民族主义逆流当中,仍有一名云南农民称赞清帝国轻赋:

清代田赋,征率极轻,名虽本诸古代什一之征,实则不及百分之五。全国田赋征率,在比较上,三江、两湖较重,若西南各省,实只征至二十分之一也。云南田赋更轻而又轻,吾家有田十亩,年仅纳一两二三钱银,尚是包括一切附征款项及平色票费种种陋规在内。与今之征实、征购、征借等项合并其数而相较,实有霄壤之殊。

三、开疆拓土。正是清帝国与民让利让老百姓富起来的同时也增加了财政收入,清帝国国力逐渐提升,因此清帝国有底气去大规模开疆拓土。

清帝国开疆拓土的军费以国库存银为基础,不对内横征暴敛;以本土安全为主,适可而止,而且军事胜利的成果还能得到及时的巩固。

另外,清朝开疆拓土的基调主要是清圣祖时期制定的,清高宗将其执行并完成。而且难能可贵的事,清圣祖和清高宗开疆拓土的战争对老百姓影响非常小,没出现西汉那种匈奴没打死就天下户口减半的局面。更难得的是清帝国抛弃了狭隘的华夷观,将内地和边疆区整合在一起,因此洋人也称呼清帝国为中华帝国。

所以,经清圣祖、清世宗和清高宗三代帝王的努力,现代中国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始成型。

可以这么说,清帝国之所以能达到中国古典时代最后的辉煌,和清圣祖、清世宗、清高宗三代帝王政策稳定连贯,让利于民分不开关系。而且我们可以看一下《康乾盛世历史报告》中引用的伏尔泰、魁奈对清帝国的评价。

伏尔泰和魁奈都认为,清帝国的制度能防止君主作恶,能让君主把维护公共利益作为首要任务。

也正因于此,马嘎尔尼认为行走在中国仿佛身处英格兰。

所以,这个问题实在是有点可笑。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康熙与乾隆时期统治时期,被称为“康乾盛世”这说明康熙乾隆都是很有能力与作为的皇帝,但如果二者选择历史功绩和治国水平最强者,我选择康熙皇帝,原因如下;

一,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期间长达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14岁亲政时期朝政大权逐渐被鳌拜掌控,康熙皇帝暗中训练“少年侍卫”,然后选鳌拜进宫时期擒住了权臣鳌拜,而乾隆皇帝继位的是爷爷康熙和爸爸雍正留下的统治稳定的江山,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所有一个是乱世皇帝,一个太平皇帝。

二,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三藩作为兵多将广的地方诸侯王,其实力不容小觑,但是在康熙皇帝的指挥下依然取得了胜利,后有统一了台湾,这些都是乾隆皇帝没有经历过的。

三,驱逐了沙俄,沙俄在东北烧杀抢掠,引起了康熙皇帝的不满,随即派兵驱逐了沙俄,后来又西征漠北,征服了葛尔丹叛乱。

乾隆皇帝是在自己25岁的登基的,他十分敬重自己的祖父,在执政上也是效仿祖父一样,下江南,征战四方,除掉叛乱,此外,乾隆皇帝比较注重外交,但是,乾隆这样盲目的效仿康熙帝,浪费了大量的财产,后来,宠养大贪官和珅,搞得国库被掏空,并最终继续施行闭关锁国!

所以乾隆皇帝和康熙大帝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尤其乾隆皇帝“七下江南”更是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乾隆后期的统治,更是放任了贪官污吏横行,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


雄风吹不断的风


清朝的康熙皇帝与乾隆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两个皇帝。就其历史功迹与治国水平而言,乾隆皇帝显然不如乃祖。

康熙皇帝在位时,正值清王朝如日中天,加之斯人励精图治、创业守成,令清王朝进入了鼎盛期。

雍祯皇帝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是其励精图治可谓青出于蓝,至少不亚于乃父。

乾隆皇帝小的时候,便深受乃祖喜欢。据说乾隆前期还行,也是励精图治、创业守成。然而,如同所有的封建王朝都不能摆脱“週期率”一样,乾隆皇帝渐渐地骄傲自满,颇有些飘飘然,以至吏治腐败。事实上,从乾隆中后期开始,清王朝便已经走上了下坡路。


浪淘沙84055


康熙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剿噶尔丹,北驱俄毛子等等,丰功伟绩。乾隆的功绩肯定比不上康熙。但盛世治国乾隆略赢康熙,如主张蒙古多子入喇嘛制度,化解满蒙矛盾。推崇西藏活佛,化解满藏矛盾。自导民间传自己是海宁陈阁老儿子,当年雍正以女儿相换等传闻,以化解满汉矛盾。六下江南,五次阅视黄淮治理工程,四次亲勘浙江海塘,多次到曲阜祭孔。都是为了督促水利,笼络官员,维系民心,巩固统治。


谈昆明


赶得上。乾隆统治期间,政治安定,经济繁荣,一举拓土二万余里,帝国的疆域由此巩固。威震遐迩,口碑爆棚。“通译四方,举踵来王”。以前从来和清朝没有交往的国家也纷纷遣使来朝,“以亘古不通中国之地,悉为我大清臣仆,稽之以牒,实为未有之盛事”。除了乾隆的言传身教,满清皇室也把精心培养有可能治理国家的皇子皇孙放在首位。清朝建立后,为了江山永固,长治久安,大力提倡“稽古兴文,崇儒兴学”,对教育非常重视。皇子们年方六岁,必须进入上书房读书。无论冬夏,每天要在寅时(3~5时)进入书房,一直到下午3点才放学。担任皇室家教的老师,必须拥有皇室期许的有助皇子接班的能力,又必须具备才学卓越、品行端正的能力。教授皇子的老师有文有武,汉文老师称之为师傅,由翰林出身而且有资望的大臣充任。教满文、蒙古文及骑射的老师称之为谙达,由八旗中精通弓马、娴熟满语、蒙语的人充任。所以清朝从雍正开始,乾隆、嘉庆、道光乃至咸丰等几代皇帝,都是在皇室教育之下,具有了丰富的学识与阅历之后才登基称帝的。


梨涡小篆


哈喽大家好,乾隆的功绩和他爷爷康熙相比他差多了,乾隆继承的时,四海称平,雍正在位时,给乾隆留下不少的财富,所以说乾隆时期和中期国库充盈。到了后期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六次下江南,几乎花光了国库的积蓄。乾隆时期的一年的财政收入也没有多少,所以说乾隆皇帝是一个十足的败家子,在后来,他锁住国门,使清王朝的最后的覆灭。现在,在说康熙大帝,八岁登基,十六岁亲政,禽鳌拜,平三番,收复台湾,亲征葛尔丹,千古一帝,


真情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都是中国历史上超一流水平的皇帝,乾隆的能力水平比他祖父康熙并不逊色多少。

乾隆比康熙的身体更健康,精力更充沛,运气也比康熙好的多,寿命也比康熙更长久。康熙幼年继位,面临的麻烦事一大堆,成年后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与沙俄交战雅克萨、御驾亲征噶尔丹,康熙一生操心劳苦较多。

乾隆一生享尽荣华富贵,经过祖父康熙父亲雍正两代皇帝的治理,留给乾隆一座繁华的锦绣河山,乾隆皇帝汉化程度极深,喜爱中原文化,经史子集琴棋书画无不精通。

乾隆皇帝智商极高才华出众,既会享福又会治国,在位其间剿灭清朝心腹大患蒙古准噶尔部,将新疆纳入版图,乾隆的十全武功中有一半都是相当不俗的成绩,两平廊尔喀、两平准部、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

乾隆年间是康雍乾盛世的巅峰,清朝疆域面积达到了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乾隆的能力才干比康熙不遑多让。


西贼闻之心胆摇


如果单纯来看两位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乾隆一定是赶得上康熙的,毕竟是老子英雄儿好汉,但是如果按照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会觉得,乾隆是站在康熙和雍正两代皇帝励精图治的基础上才还换来的盛世境况,这就是看唐太宗和唐玄宗的历史功绩,我想是一个样子,历史到了那个时候,终于该来的就会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