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是董卓死后最大的诸侯,为什么他麾下没有像郭嘉这样的顶级谋士?

用户8619077301045


袁绍跟曹操体系不同,袁绍是世家大族代表,崛起也依靠世家大族,袁绍内部不团结,谋士也一样,三个儿子各领一州,想要统治得稳,必须依靠当地士族,使得袁绍一死,内部立马分裂,而曹操崛起完全凭借自己的人马,唯才是举,士族一直被曹操打压,曹氏宗族代替了士族的存在,谋士也无法拉帮结派,使得曹氏宗族在曹丕继位后成为一大隐患。


猪猪猪438


袁绍手下谋士非常多,比如:田丰、沮授、许攸、逢纪、郭图、审配等人都是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他们不输司马懿,甚至略胜诸葛亮,只可惜袁绍本人好谋无断,以至于这六位顶级谋士大多惨死收场。

袁绍手下曾有六大顶级谋士,他们的才华一人不输诸葛亮,另一位是曹操的间谍。

沮授是袁绍最得意的谋臣,曾任冀州别驾,据历史记载他“少有大志,擅于谋略”。沮授在袁绍集团的地位,就相当于刘备阵营中的诸葛亮,可以说是袁绍最信任的谋臣。但很多时候袁绍对沮授提的意见却置之不理。官渡之战发生时,沮授没来得及逃走,因拒绝投降曹操,被曹操斩杀。沮授的谋略,不输司马懿,略胜诸葛亮,这是有历史依据的。

田丰博学多才,在冀州时名望就非常大,后来被袁绍请出山,官至冀州别驾,袁绍曾采用了田丰的计谋,消灭了公孙瓒,平定了河北,虎据四州。但田丰为人刚直,因他的很多计谋都没有被袁绍采纳,做出了很多犯上的行为,惹怒了袁绍,袁绍开始疏远他。后来因谏阻袁绍征伐曹操而被袁绍下令监禁。官渡之战袁绍失败后,因为小人的挑拨,田丰被袁绍杀害。

许攸从小就与袁绍交好,算是朋友关系,董卓死后,许攸投奔了袁绍,官渡之战时因许攸家人犯法而被袁绍抓捕,许攸被迫投奔了曹操,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这也是官渡袁绍大败的原因。后许攸帮助曹操平定了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对曹操不敬,终因触怒曹操而被许褚杀害。

因袁绍赏识他的智谋二受到重用。曾献计利用公孙瓒,而反客为主夺得冀州,在官渡之战,统军事,进谗言,以至于田丰被杀,袁绍死后,开始辅助袁尚,袁谭不能继位,自称车骑将军,驻扎在黎阳。袁尚不给袁谭多兵,于是派逢纪跟随袁谭。袁谭要求配兵为审配遭到拒绝,一怒之下杀了逢纪。

除此之外,袁绍麾下,还有辛毗和辛评两兄弟以及审配这位文武双全的将才。总之,袁绍手下的谋臣良将也不少,但都因为袁绍集团的内斗、袁绍自己的无能,以至于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败,之后袁绍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


我是向日葵,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不是没有,而是袁绍不是一个好伯乐,郭嘉本身一开始就在袁绍处谋事,但是他看出袁绍不是一个明公,只是一个“暴发户”类型的军阀,跟着他前途堪忧,因此,悄然离他而去,投奔曹操去了。其次,袁绍为人刚愎自用,亲小人,远贤士,使的有能力的谋士都离他而去。因此,他麾下没有顶级谋士。

下面笔者将通过还原历史来阐述分析这个问题。

袁绍


第一,袁绍是一个有不臣之心的诸侯,因此不受忠于汉室谋臣们的待见。

首先,袁绍原先跟随过外戚大将军何进,享受过挟天子以令群臣的快感,因此,他在董卓擅自废立东汉皇帝后,他也产生了一个野心,就是另立“中央”,这个候选人就是幽州牧刘虞,将来,这个新政权如果能够取代东汉政权的话,那他就是“中兴名臣”,可以挟天子以令群臣了。


但是袁绍这个如意算盘打的太早,因为东汉政府并没有灭亡,刘虞怕成为众矢之的,被天下人谩骂,就拒绝了袁绍,并且还义正言辞地痛斥袁绍不思“尽心王室”而”造反谋逆“。使的这个事情一出来,大家都在痛斥袁绍。

《后汉书·卷七十三·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二年,冀州刺史韩馥、勃海太守袁绍及山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逼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长者,欲立为主。乃遣故乐浪太守张岐等赍议,上虞尊号。虞见岐等,厉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戮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误邪!”固拒之。

袁绍这个不臣之心地举动,使得忠心于汉室的谋臣们都不愿与袁绍为伍,毕竟谋士们都是受儒家思想教化,忠君爱国四个字灌输于心。

<strong>

袁绍劝刘虞称帝,刘虞拒绝了


第二,袁绍这个人太蠢。一眼就望到边。

袁绍这个人是很没有头脑的,董卓之乱就是他惹的祸,当时,大将军何进为了除掉宦官势力,问计于袁绍,袁绍这厮想都没有想,让何进召集四方大将前来勤王,结果就把董卓诏令过来了。

《后汉书》:詈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进然之

结果,董卓还没进京,何进就现成了宦官们的刀下亡魂,等到董卓一进京城,皇帝也废掉了,太后也给毒死了,洛阳也成了一片火海和废墟,这不都是袁绍惹的祸。袁绍这件事情做的确实蠢,他引进来的一股自己根本控制不了的恶势力,请神容易,送神难,并且还是董卓这种不受教化的少数民族地区来的凶神。本身是一件好事情,让袁绍一介入,就变成了坏事。

陈志《董卓传》:尝遣军到阳城。时适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云攻贼大获,称万岁。入开阳城门,焚烧其头,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至于奸乱宫人公主。其凶逆如此

其次,袁绍搞的讨董联盟军,就是一个笑话,袁绍就是一个自私自利之人,还带了一批贪生怕死,狗屁不如的大小诸侯去讨伐董卓,结果都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讨伐的义军也各自解散,各回各家。

这个时候袁绍并不知道,许多赋闲在家的谋士,贤人都在家中观望这战中原大战,结果可想而知,袁绍的作为不受这些谋士们所待见,而这些谋士中就有荀彧,荀攸等具有大才之人。

<strong>

董卓入京祸乱(上图)和十七路讨董联军


第三,袁绍刚愎自用,亲小人,远贤臣。

袁绍是一个刚愎自用之人,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忠言,在官渡之前,谋士田丰劝他不可轻易与曹操开战,没有听,还把他下狱了。

《三国志》: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脩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於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於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

随后。袁绍还是带兵进攻曹操,在这过程中,谋士沮授和许攸一个被袁绍弃用,一个出走曹操处,使的袁绍身边只剩下郭图这个谋士,而郭图这个人是个小人,没有半点实力,完全是靠阿谀奉承上位,结果在他的辅佐下,袁绍官渡之战大败,张郃高览两将临阵倒戈,使的袁绍灰溜溜的退回冀州,在回到冀州之后,他还把在狱中的谋士田丰给找借口给杀了。

所以说,就冲袁绍对于谋士态度这么恶劣,并且还亲近小人,有哪一个优秀的谋士会愿意为袁绍这种人物卖命。并且官渡之战是袁绍军政生涯的转折点,这次兵败加速了袁绍地盘易主的速度。

<strong>

(上图)田丰的下狱和(下图)许攸的出走,使的天下贤士对于袁绍这个人望而止步


综上所述,袁绍这个人不仅是个有不臣之心的诸侯,并且为人刚愎自用,不善机变,不用谋士,亲近小人,使的天下的名人异士对他望而却步。


向日葵爱历史


要说早期实力最强劲的诸侯,当属四世三公的兄弟了。末年,如果说是当时第一显赫的家族之外,就是第二了,所以袁氏有有天下之称。可以说,当时的世家贵族都是以袁氏为首,袁氏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连日后的魔王也是袁氏的门生,曹操早期也是袁绍的小弟。可见袁氏的威望之高。然而,为何袁氏兄弟,尤其是袁绍明明坐拥河北四州之地,实力当属第一,为何却败给了实力弱小的曹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原因。

1.派系之争。我们知道,袁绍比袁术比起来,还是非常出色的。袁术虽然是袁氏嫡子,但目中无人,飞扬跋扈,连都看不起,更何况其他人呢?所以许多袁氏的门生和世家大族的人才都投奔了庶子袁绍。袁绍实力渐渐增强,打败后,成了的河北之主。但是,集团变大了,袁绍手下就难免有了派系之争。其中,谋士里的颍川派系与河北派系为了各自背后代表的家族利益,开始进行了明争暗斗。

袁绍当然也知道这种情况,但他作为主公,却乐于这种派系斗争的,这样才能保证领导者的权威。但是,令袁绍没想到的是,他麾下派系的斗争渐渐失去了他的控制。和平时候还好,双方可以进行平衡安抚,但到战争时候,袁绍就没法平衡了,而这就给等人机会,他们相互诋毁,让袁绍的思想摇摆不定。结果,作为派系斗争的牺牲品,名士两人就成了受害者。刚正不阿的田丰因直言劝谏袁绍,被郭图等人诋毁,被关进大牢。沮授多次献策,却不被袁绍所喜,加上郭图的挑拨,被关进囚车。袁绍麾下谋士看起来挺多,但真有才华的只有田丰沮授二人,剩下的除了许攸谋略较为出众外,剩下的郭图逢纪等人都是一帮小人而已。最惨的是,最后许攸也投奔了曹操,给了袁绍致命一击,导致的惨败,曹操。

2.袁绍太过宽厚。有人说,太宽厚也是错的吗?的确如此,在乱世之中,宽厚待人是可以的,但作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也要有一定的威信。袁绍麾下的那些谋士,为了争权夺利,对袁绍一些命令阳奉阴违,袁绍知道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许攸,众人都比较讨厌他,而袁绍却没有惩治许攸,这就是典型的御下不严啊。至于郭图逢纪等人就更不用说了,比许攸还不如呢。

这就助长了这些谋士的不正之风,到了后来,他们更是干预了继承人的事。袁绍喜欢幼子,想要废长立幼。但嫡长子袁谭也没有什么错误,所以一些人支持立袁谭为继承人。但是,逢纪等人因为为人太过自傲而不被袁谭所喜,所以他们就转而支持袁绍幼子袁尚。这本来是君主最忌讳的事,但到袁绍这里,却没有什么。袁绍反而因两个儿子支持者的言论而陷入纠结。这样一位御下不严,麾下文武不能的集团,即使拥有最多的兵马钱粮又有什么用呢?只能成全了曹操罢了。

3.袁绍多谋少断。袁绍早期时,因为手下谋士少,还能比较听从谋士的合理建议,成功入主了冀州。等打败公孙瓒后,坐拥了河北四州之地,袁绍麾下的谋士也多了起来,袁绍的性格缺点就开始暴露了出来。那就是袁绍缺少应有的决断性,这是非常致命的。第一次,沮授建议他应该南下救,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但袁绍却怕汉献帝不听话,没有派兵南下。等看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处显现出来后,袁绍才后悔。

第二次,田丰劝他此时不应该和曹操决战,而应该以守代攻,以强大的后勤能力拖垮曹操,袁绍不听,执意派兵攻打曹操。结果,损兵折将,大将战死。第三次,许攸建议他派兵奇袭曹操的大本营,袁绍却害怕被伏击,白白错失了良机,让本缺乏粮草维持的曹操逃过一劫。这样的例子,在官渡之战的过程中,发生了太多,可以说,只要袁绍有果断性,听从谋士的好的建议,肯定能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进而一举灭了曹操,成为中原霸主。

主席曾评价袁绍:“袁绍这个人多谋寡断,有谋无断,没有决心,不果断,结果兵败于官渡,所以有谋还要善断。”的确,袁绍此人虽然善待百姓,在他死后,河北许多百姓还为此哭泣。但袁绍却没能将民心好好作用起来。最重要的是,袁绍缺乏一颗果断心,所以在重大的选择面前,多谋的袁绍,就会想得太多,却迟迟不能下定决心,错失了好多战机。想反,曹操果断选择,听从了许攸奇袭乌巢的计划,一举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袁绍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北漂山东小肖


大家好,我是诗涵果果。

并不是袁绍麾下没有人比郭嘉厉害,其最主要的原因在袁绍本人身上!


袁绍生于四世三公之家,在东汉末年最讲资历出身的时代,原本初的身份可谓高到了没边儿。

在大将军何进的帐下时,袁绍明显比曹操等人更受何进看重,在关东诸侯结盟讨伐董卓的时候,诸侯也一致推举袁绍为盟主,其地位可见一斑!也正是他的四世三公的身世,在之后统一河北时,为他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谋士和良将纷纷慕名而来,投入其帐下!袁绍坐拥河北四州之地,人口在所有的诸侯里是最多的,麾下猛将无数,曹操之所以在官渡之战前不敢和袁绍开战,这就是他最大的顾忌,虽然曹操也占领了三州的土地,但是在人口上却远远不能和袁绍相提并论,即便袁绍官渡战败,依然拥有巨大的人口基数,实力依然不容小觑!

袁绍手下有八大谋主:田丰,逢纪,郭图,沮授,审配,辛评,辛毗,许攸。这些谋士无一不是站在当时顶尖的人物!


无论谋主,土地,人口,猛将,袁绍都可以说当仁不让,为什么总觉得他手下的谋主比不上郭嘉呢?真实的原因听果果给你详细说来:

其一:袁绍有三个儿子,尤其是大儿子袁谭和三儿子袁尚,为了继承者的位置可谓争斗不休,相继拉拢了袁绍手下的八大谋主,期间相互倾轧,勾心斗角,使得袁绍内部派系林立,谋向不能统一,空有良田万顷,却没人施肥浇水!

其二:袁绍袁本初刚愎自用,心胸狭窄,听信谗言,诬陷忠良。许攸作为早期的奔走之士,在袁绍一穷二白的时候,不离不弃,最终在官渡之战离袁绍而去,投奔了曹操,定鼎了曹操的胜利;田丰正直敢言,战前规劝袁绍应以休养生息为主,袁绍以蛊惑军心为由,将田丰打入大牢,后袁绍果真战败,为了给自己找一份遮羞布,羞而赐死田丰;诸如此类的因袁绍疑心太重,肚量狭小而处死的谋臣还有逢纪审配等!


总结:袁绍手下谋士众多,其能力各有千秋,但其谋术绝对都是当时的翘楚,盖因袁绍自己无识人之明,又多谋无断,麾下拉帮结派,乌烟瘴气,大好基业拱手让人,才让看者觉得八大谋士能力不如郭嘉罢了!


诗涵果果


公元190年,袁绍和曹操同时起兵联合反董卓自立。董卓死后,两人各自发展到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前,袁绍拥有冀州、青州、并州、幽州,曹操拥有兖州、徐州、豫州、司州,各拥有四州之地隔黄河对峙,由互助变为敌对,由于地域人口的差异,袁绍势力最强。

官渡之战之后,袁绍回冀州平叛,202年因病去世,由于袁绍素有德政,死后河北人民很多都很悲痛。随后六年曹操利用袁氏集团的分裂平定河北,彻底铲除袁家势力,吸收其人才。

鉴于袁绍发展形势,其麾下没有像郭嘉的顶级谋士的原因有三个。

其一、袁绍的性格使然。早先刚起兵时,郭嘉投奔过袁绍,不久就离开了,宁可在家闲居六年直到荀彧推荐给曹操才出仕,随后就辅佐曹操克吕布。

许攸早年给曹操献策不用,投靠袁绍后虽然得成谋主,却因贪污见责而叛逃。

两人都有同一特点就是德行不是很好,袁绍虽然对人客气,礼贤下士,但是个人好恶会影响待人举措,错失人才。

其二、袁绍知人而不善任。袁绍谋主田丰辅助其力克公孙瓒,荀谌游说而得冀州,沮授上平河北策,更有审配、逢记、郭图、许攸等谋臣各上奇谋良策。

袁绍集团许多谋臣,都是袁绍网罗招揽来的,并给予相当的地位和权势。但是多数时候不尊重部属意见,打压了献策的积极性,造成怨愤不满。

张颌阵前带精兵反叛,荀谌随军官渡后一言不发,都是不善于用人所造成的极端结果。

其三、袁绍的帝王平衡术欠佳。

袁绍攻取四州之地相对于曹操难度较小,经历的惨烈战斗也较少,地方豪强的势力存留完整的进入集团势力中,反而造成集团各势力派的斗争一旦掀起更加激烈。

袁绍为平定的各州稳定发展,早早的让宗室带兵常驻一方,又不立嗣,让部属不自觉的形成派别。

各派别的斗争激烈逐步影响到谋臣的建议、战略的执行,而袁绍平衡术又不是很好,草草决断,断绝了超级谋士的成长空间。田丰因谗被杀,许攸阵前被揭发等都是极端的案例。


石家言


引言:

袁绍麾下并不是没有像郭嘉一样的谋士。袁绍多疑猜忌、好谋无断这样的性格导致袁绍的失败,同时也埋没了这些谋士的才华。


为什么误认为袁绍麾下无人

袁绍的家族在东汉末年,除了皇族以外的最强家族。正是这样的家族传承,导致袁绍极度奢靡享乐,也正是因为这些有权势的大臣变得奢靡才让东汉一点一点地走向了覆灭。

东汉末年袁绍的势力是最强大的,根据正史中记载,袁绍拥有四州之地、雄兵几十万。单单以兵力来说东汉末年能有十万以上兵力的诸侯几乎不存在。但是官渡一战,袁绍集结精兵十万与曹操决战,因为袁绍的好谋无断,让袁绍走向了覆灭。随着袁绍的覆灭,袁绍麾下的谋士、武将即使是治世能臣、算无遗策的谋士也随之覆灭。没有了主君再顶级的谋士,他的光环也会变得暗淡。

我们关注的只是胜利者走向胜利过程中的细节,而很少会关注失败者失败的原因。那么这就是为什么袁绍手下众多顶尖级的谋士被忽略,也是让我们误认为袁绍麾下无人的原因。


袁绍麾下被埋没的顶级谋士

在袁绍麾下给我印象颇深的谋士是田丰。以田丰的主要事迹来看,田丰的智谋至少可以和曹操麾下的荀彧划等号。

田丰的主要事迹:袁绍平定公孙瓒虎踞四州之地,全依赖田丰的智谋;向袁绍提议迎接汉献帝袁绍没有采纳,后曹操采纳荀彧的提议将汉献帝接走;曹操征讨刘备时,田丰提议奇袭许都覆灭曹操老巢迎接汉献帝,袁绍又没有采纳;官渡之战前建议袁绍依险固守,分兵袭扰让曹操不能兼顾的策略,又被袁绍拒绝。


总结:田丰的智谋绝对是顶级谋士,但是袁绍以众击寡不采纳田丰的谋略。袁绍麾下还有几位顶级谋士例如沮授、许攸,但是让我印象深刻的确只有田丰一人。所以袁绍麾下并不是没有能人,只是袁绍不会知人善用埋没了他们的才华。


感谢大家阅读,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国


袁绍是东汉末年出身最好的诸侯,他的起点是很高的;袁绍占据的河北、河南区域也是中原腹地,自古便是人才济济。袁绍不是没有机会招揽人才,而是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错过了很多人才也流失了很多人才,袁绍无法平衡内部的矛盾,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根本看不上袁绍。

袁绍的用人和曹操、刘备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和刘表很相似,能聚人而不能用人

01.袁绍刚愎自用,不能善言纳谏

对于谋士的建议袁绍完全凭个人喜好来决定是否采纳,官渡之战前,田丰和沮授都反对袁绍出兵;袁绍恨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压制着自己,坚持起兵征伐;审配郭图顺着袁绍的心思建议袁绍起十万大军征伐曹操,实际上田丰和沮授给袁绍的建议是非常正确的,但袁绍采纳不了,还把田丰关进了监狱。

许攸建议袁绍兵分两路,一路奇袭曹操许昌,一路在官渡与曹操对战,两路只要有一路胜,这场战役袁绍就赢了,袁绍不采纳,说要正面围攻曹操。

官渡之战袁绍乌巢粮草被烧,率军驻扎黎阳和曹操隔河对峙,此时刘备来袭曹操,曹操率军去攻击刘备,袁绍的谋士田丰建议袁绍赶紧趁机攻击曹操,袁绍因为小儿子生病了不想出兵,气的田丰拿着拐杖杵着地说:天下哪有这样的主公啊。

袁绍听不进去正确的建议,顺着自己心思的建议能听进去,逆着自己的建议不管多好都听不进去;这样的主公,哪个谋士能愿意侍奉。

02.袁绍优柔寡断,不能果断决策,性格猜忌,难以容人

曹操就评价袁绍说:好事迟,做事总是慢半拍。袁绍喜欢自己的小儿子,想废长立幼,又给三个儿子每人一州之地和军队,搞得几个儿子之间相互争夺矛盾不断;袁绍的内部田丰、沮授和郭图、审配相互斗争,只要是一方的意见,另一方指定反对,袁绍又不能果断决策,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袁绍听信郭图的谗言,使得张郃叛投了曹操;有因为内部的斗争,让许攸也投靠了曹操,这两个人一个是军中大将,一个是主要谋士,都掌握着核心的机密,袁绍再怎么浑也不至于在这关键的时刻,对军中主要的人物动手吧?可袁绍偏偏就这么做了,许攸是贪了点,可这个人本事也厉害啊,乱世用人当用长处,这点袁绍也做不到。

袁绍集团不是没有人才,而主要是袁绍不能善用人才,曹操阵营大多数的人才都是从袁绍手里流失掉的,别的不说,曹操前期的五大谋士,有两个个就是离开袁绍投奔曹操的,他们是荀彧、郭嘉,我们可以梳理下,从袁绍阵营流失掉的和袁绍有机会招揽却错失掉的三国时期的顶尖人才。

袁绍阵营流失掉的顶尖人才

01.荀彧

荀彧是三国时期最顶尖的谋士之一,原是颖川人,在年轻的时候就被称赞有“王佐之才”,为了避战祸全家迁到冀州;袁绍打败了韩馥取得冀州后,招纳了荀彧,对荀彧待若上宾。荀彧觉得袁绍并非常明主,在初平二年的时候,前往东郡投靠了曹操。

荀彧不光智慧绝伦、谋略极佳,而且品质高尚,曹操在外征战,荀彧镇守大本营和负责后勤,荀彧袁绍的评价是: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

02.郭嘉

郭嘉是颍川阳翟人,郭嘉年轻的时候名声不显,喜欢结交英杰,很多人都没听过郭嘉,但认识他的人都很惊奇他的才华。郭嘉最初和辛评、郭图在袁绍帐下,郭嘉也觉得袁绍不能成大事,便离开的袁绍,在荀彧的推荐下,投靠了曹操;曹操见到郭嘉后说:使孤成就大业者唯此人也;郭嘉见完曹操后也大喜,说:真吾主也。

郭嘉是军事奇才,也是三国时期顶级的谋士之一,曹操前期的军事行动离不开郭嘉的谋略,官渡之战曹操能够胜利郭嘉起了重要作用,可惜郭嘉英年早逝,但这不影响他军事天才的光环。郭嘉对袁绍的评价是:夫直着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计大事天下大难,定霸王大业,难矣。

03.董昭

董昭是济阴定陶人,投靠袁绍后做到了魏郡太守的官职,后来因弟弟董访在张邈帐下,张邈和袁绍有过节,被人进谗言,袁绍欲治董昭的罪;董昭跑到许都进见天子,投靠了曹操。董昭虽然没有郭嘉、荀彧等人的才华高,但也是难得的人才,董昭是最先建议曹操进爵魏公魏王的人。

在三国志中董昭和郭嘉、程昱列在一个传里,三国志对董昭的评价也是极高的:程昱、郭嘉、董昭、才策谋略,世之奇士。三国志一般是将相类似的人列为一传,而董昭和郭嘉、程昱等人列为一传可见其才能谋略。

04.崔琰

琰的名声并不显,但绝对属于三国时期顶尖一类的人才。崔琰是清河东武城人,袁绍听到了崔琰的名气,招揽了崔琰;曹操夺取冀州后,重用了崔琰。

崔琰和毛阶是当时真正的君子,为人正直,曹操任命他们两个主持选举,负责魏国的人才选拔和考核;崔琰和毛玠推举真正有实力的人才而不在乎名气,又以官员的政绩作为奖惩的标准。曹操对两人非常敬重,甚至有些畏惧,因为这两个人是真正的君子;但后来可惜的是,二人都遭曹操杀害。

05.张郃

张郃原韩馥的属下,袁绍打败韩馥后招张郃为校尉,因战功升到中郎将的官职,官渡之战的时候,张郃建议袁绍重兵救乌巢,袁绍主张打曹操大营,战败后,郭图向袁绍进谗言说:张郃幸灾乐祸;张郃害怕被害,率兵投靠了曹操。

张郃投靠曹操后受到了曹操的重用,成为曹操手下五子良将之一,是三国时期优秀的统帅性武将,其成就比袁绍所器重的大将颜良、文丑强多了。张郃用兵灵活,神机妙算,是三国时期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06.许攸

许攸原本是袁绍账下五大谋士之一,许攸虽然贪婪,心胸也狭隘,但许攸的才能也是非常高的;他给袁绍兵分两路奇袭许昌的建议确实把曹操也吓的够呛;在天子从长安返回洛阳的途中,许攸建议袁绍抢先接天子到邺城,挟天子而令诸侯,袁绍因田丰的反对没有采纳许攸的建议;可见许攸也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顶级谋士。

许攸因为贪婪,且家人因为犯事被抓,一怒之下投靠了曹操,成为了袁绍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国时期有多少顶尖的人才,满打满算也就那么些人,光从袁绍手底下流失掉的人才就有6个。这六个人的才能或谋略属于当时顶尖的水平,袁绍都留不住,有多少顶尖人才够袁绍糟蹋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袁绍的用人之术有多么的差劲。

袁绍有机会招揽却错失掉的人才

01.荀攸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曹操前期的五大谋士之一;亲叔叔在袁绍账下,袁绍招揽荀攸要比其他人容易的多了吧,可袁绍没有能力留住荀彧,自然就错过了荀攸。

荀攸足智多谋,和贾诩、徐庶相似,算无遗策,而且灵活达变,是军事参谋长的最佳人选;曹操前期的军事谋略主要靠的是郭嘉和荀攸两个人。三国志中陈寿给荀攸的评价是: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02.程昱

程昱是东郡人,程昱和袁绍是有点交集的,袁绍的家眷住在兖州刺史刘岱处,袁绍和公孙瓒有嫌隙,刘岱为了不得罪公孙瓒想把袁绍的家眷赶走,是程昱劝谏了刘岱不应为了讨好公孙瓒而得罪袁绍。

后来曹操获得了兖州,招揽了程昱;程昱的大名在历史上是和郭嘉荀彧等齐名的,位列曹操的五大谋士之一。

除了这些顶级的人才外,袁绍错过的其他的人才更多,最后多数都投靠了曹操;所以袁绍阵营没有顶级的人才就不难理解了,不是袁绍手下没有人才,而是袁绍不会用人、不能容人。

总结:

到后期袁绍帐下的五个谋士,袁绍也用不好,一旦谋士的意见不同意,袁绍就犯难了,不知道该听谁的;也没有能力平衡谋士之间的矛盾,相互争斗闹的不可开交。

归根到底还是袁绍自身的问题,性格猜忌、优柔寡断又不能果断决策,三国时期的顶尖谋士,哪个不是智慧绝伦妖孽般的存在,袁绍留不住那些顶级的谋士,而那些顶级的谋士也都看透了袁绍的本质,压根就看不起袁绍。

用人是一门艺术,就现在的很多企业用人是用亲不用才;但凡能够成就霸业的人,必是善于用人之人,可以没有文韬武略,但一定要会识人、善用人。


小任浅谈史


导语:

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门阀世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各州,天生有霸王之气,很多的文臣谋士都投靠到他门下,当时河北就有智慧和谋略,不下于诸葛亮的几个军师人才在他手下。比如少有大志,善长谋略的沮授。刚直敢谏,有智计出众的田丰。善于捕捉战机,腹黑有毒计的许攸。还有荀谌,逢纪,审配,郭图等谋士辅佐。

一,腹有奇谋,心怀奇计,一代智士,明珠暗投。

沮授的才干,连曹操都佩服赞叹: 孤早相得沮授,天下早不足虑了。沮授先投韩馥,劝韩馥不要投降袁绍。可叹韩馥胸无大志,不听沮授言落了个身死家灭。沮授只好投靠袁绍,献计迎汉献帝到冀州,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惜袁绍志大才疏临事多疑少断,错失良机,让曹操捷足先登,获得了天下大义。正因为袁绍虽然有才绝智士如沮授,却多疑寡断而不能用,终于官渡之战惨败。

二,刚直敢言有田丰,胸有韬略赛张良,鸟未尽弓巳藏。兔未死狗巳烹。

田丰的谋略曾助袁绍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夺取四州之地。所以田丰的智谋可比张良。曹操征讨刘备时,田丰就献计袁绍: 曹操才是你主要对手,趁他出兵后方空虚,可以倾四州兵马袭击,一战而定中原。袁绍心中犹豫,推脱儿子生病不肯征战。错失消灭曹操良机。显然袁绍不是没有王佐智士辅佐,而是袁绍本身就不是一个枭雄。也不是一个明主。

最后总结:

良弓配猛将,宝马置金鞍。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羊,羊群可以变狮群样凶猛。一头绵羊带领一群狮子,狮群也必然是如绵羊脆弱,终究葬身虎狼之口。袁绍本身是弱鸡,有狮虎辅佐亦无用功矣!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0776451187452892"} --}

红红火火讲历史


不能说袁绍手下没有顶级谋士,其实他麾下的田丰、拒收、甚至背叛投曹的许攸都是顶级的谋士,只是成王败寇,袁绍失败了,连累他麾下的谋士也被轻视了。像田丰,他曾提出三次杀曹操的谋划,假如袁绍采纳,那历史就没有郭嘉、荀彧什么事了。


田丰,字元皓,钜鹿(今河北巨鹿一带)人。袁绍手下的谋士很多,如许攸虽然贪婪,但也多知;如审配,能文能武;又有沮授,智略高绝;等等。但为何袁绍手下第一谋士却是田丰,他到底有什么本事?

《先贤行状》:“天姿朅杰,权略多奇,少丧亲,居丧尽哀,日月虽过,笑不至矧。博览多识,名重州党……袁绍起义,卑辞厚币以招致丰,丰以王室多难,志存匡救,乃应绍命,以为别驾。”

一谏杀曹

田丰在曹操仅有数郡之地时,便将他列为阻碍袁绍霸业的大敌,数次劝袁绍抛开公孙瓒等“小敌”,先解决弱小的曹操。曹操与袁绍是从小玩到大的朋友,袁绍不到最后关头,都没有要与曹操撕破脸的打算。

第一次田丰建议杀曹是在建安元年(196年)。当时曹操将汉献帝迁往许都,从此开始挟皇帝以令诸侯。袁绍每次接到诏书,总发愁这样对自己不利,所以想要皇帝搬到自己的眼皮底下。袁绍也不使什么计谋,直截了当地派人对曹操说:许县低洼湿润,洛阳又残损被毁,应当将国都迁到甄城,以便接近完好富裕的区域。

曹操又不傻,当然不答应,随便找了个理由敷衍了回去。

田丰对袁绍说:“迁都的策略,已然没有奏效,不如早点儿攻取许县,接来皇帝。曹操动辄假托皇帝诏令,向全国发号施令,对我们太不利了。直接翻脸,攻取许县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不这样做,终究将受制于别人,那时即便悔恨也不起作用了。”

袁绍没有采用。

二谏杀曹

第二次田丰建议杀曹操是在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前夕,刘备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占据了沛县,背叛曹操。曹操亲率兵马征讨刘备。

田丰对袁绍说:“同您争夺天下的是曹操,曹操现在去东边打刘备,交兵不可能很快完毕,现在调动所有兵力突击曹操的后方,一战就可以平定。军队依据时机出动,这就是时机。”

袁绍推托说儿子患病,田丰的策略没得到施行。

田丰举着拐杖敲击地面说:“咳,大事完了!十分难得能遇上这样的时机,居然因为小孩子患病丧失,可惜呵!”

袁绍听到今后很恼怒,从此就疏远了田丰。

《后汉书》:田丰说绍曰:“与公争天下者,曹操也。操今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兵以几动,斯其时也。”

论持久战

曹操惧怕袁绍渡过黄河,就加紧进攻刘备,不到一个月就将刘备打败。刘备投靠袁绍,袁绍这才进兵攻打许县。

田丰认为已然失去前面的时机,眼下不宜出动军队,就劝止袁绍说:“曹操现已打败了刘备,许都就不再空虚了。并且曹操擅长用兵,变化无常,人数虽少,不可小看。现在不如长期据守。将军凭借山岭黄河的巩固,具有四个州的人马,外面联合英雄豪杰,内部施行农耕用以备战。然后挑选精锐部队,分为奇兵,乘虚而入,袭扰河南。敌人解救右边,我就攻其左面;敌人解救左面,我就攻其右边,使敌人疲于奔命,农民不能安于本业,我们还没有疲劳但对方现已困乏,用不了三年,安坐就可打败敌人。现在不用庙堂上万无一失的策略而想经过一次战役去决定胜败,如果不能如愿以偿,悔恨就来不及了。”

袁绍不听,田丰竭力劝止。袁绍认为他败坏军心,就将田丰关了起来。接着,袁绍发布檄文,大举南下。

曹操听闻田丰不在军中,喜道:“袁绍必败。”后袁绍败走,曹操叹道:“倘若袁绍用田丰之计,胜败尚未可知也。”

事实上,曹操一州之地,而袁绍领河北四州,倘若袁绍以正攻,曹操必死。可惜田丰虽智,但刚而犯上,终究死在了袁绍羞恼的怒火中。

《三国志》: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