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到底有没有造反之心?

用户59169492341


魏延在诸葛亮面前第一次面试出了问题,给诸葛亮留下负面印象太深,所以诸葛亮一直防着他,至于魏延有无反叛,历史上没有记载!


九哥57143


我是履和斋主。我个人认为:魏延没有造反蜀国。

魏延不仅没有造反蜀国,而且对于刘备及刘备政权始终忠心耿耿。

我们一起来说说魏延的几件事:

一、刘表死后,两个儿子刘琦、刘琮都不足以担当重任。蔡瑁张允主持下,荆襄投靠了曹操。此时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并力主刘备进城主持局面是谁?魏延。刘备回来奔丧,远远看见城下打起来,那是魏延和文聘厮杀。魏延心向刘备。可惜刘备这次既没有上前劝架,也没有私下慰劳魏延,任凭城上乱箭齐飞,使得魏延跑走。

二、魏延的第二件大事,杀了韩玄,献了长沙。要知道这可是关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打下来的。长沙,您一定知道他有重要性,还记得抗日战争时期的长沙会战吗?魏延拿下长沙,谁能说这不是奇功一件呢?诸葛亮是咋干的?竟然要把魏延推出去斩首,说魏延有“反骨”。欺负人呐!

三,通过前边两件事,说明魏延有能力,有远见,但是情商不高,不招诸葛亮待见。但是魏延忠心可鉴,他是奔着刘备这个集体来的,不是冲着诸葛亮来的。

四,魏延在刘备手下一直得到重用,而且屡建奇功。比如在汉中问题上,他力压张飞。说明他既有能力,又被重视。无论刘备顺境还是遭遇夷陵之败,魏延的阵线始终稳如泰山。包括邓艾给蜀汉致命一击,也是因为后人打破了魏延防务布局的结果。恰恰说明魏延的水平很高。

五,魏延孤傲,情商不高,他是唯一敢在诸葛亮面前表达自己的人。子午谷出兵是一步险棋,魏延自告奋勇,是不是有勇有谋?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魄办事,怎么会造反呢?

六,诸葛亮临终会议,作为二号人物的魏延被排除在会议之外,谁在制造分裂?已经昭然若揭了。

七,如果魏延真的造反,他应该向着曹魏方向走,不会走向蜀汉。以他多年的作战经验,即使再急功近利,也该重新整顿布局再行攻伐。断然不会如此脆败。答案只有一个:魏延是回来讨说法的。他没有意识到斗争的残酷性。

个人观点,喜欢可以点赞留言,不喜欢也欢迎讨论、指正。

#萌新作者进阶计划#


履和斋


\t看到魏延谋反四个字就有些气人啊,人家压根就没有谋反,为什么小说里要那么写呢?其实魏延是没有谋反的,他只是不服气杨仪的管理而已。如果是你,肯定也不服气。<strong>

魏延是镇守汉中的一方诸侯,杨仪是个小秘书。

在没有北伐之前,魏延是破天荒被刘备任命为汉中太守,镇守整个汉中地区。这个职位连张飞都没有争取到,可见刘备对魏延的信任和支持。魏延也不辱使命,他从刘备手里接过汉中以后,从来没有让曹魏大军前进过一步,可见魏延的实力是很强悍的。后来跟着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好歹也是侯爵、大将军的头衔。

\t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三国志》

\t而杨仪是什么人呢?他是丞相府的长史,那就是诸葛亮的秘书。虽然深受诸葛亮的喜爱,可在职位和级别上跟魏延差了太远了。杨仪就是不服气魏延这种人的管理,所以魏延跟杨仪的关系非常差,魏延多次用刀指着杨仪,把杨仪给弄哭了,所以杨仪对魏延的仇恨其实是侮辱之仇。而后来诸葛亮去世以后,居然将领军回成都的大权交给了杨仪,反倒是让魏延这样的大将军给杨仪断后,还说出魏延如果不听话,那就不要管他这样的话。这显然是杨仪的阴谋,魏延自然是非常不服气了。




魏延带兵烧掉回成都的栈道,却没有带兵逃亡曹魏。

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魏延当时非常生气,但是他没有带兵投降曹魏。这一点十分关键,如果魏延真的要造反,他肯定将曹魏大军带进来,可是他不仅没有这么做,反倒是抄近路来到大军跟前,烧毁了进入成都的栈道。这件事想来大家就会明白,魏延这是在跟杨仪置气,大军只能由他带回去,杨仪一个小秘书还是靠边站好。

杨仪的脾气也不小,他索性联合了几位将领,准备弄死魏延。魏延估计平日里跟这些将领的关系都不怎么样,所以在这个节骨眼上,没有人支持魏延,全都站在杨仪这一边。尤其是魏延身边的马岱,居然提刀斩杀了魏延,这是魏延所想不到的。

魏延是蜀汉后期唯一的大将,却因为小事被杀,实在可惜。

要说蜀汉后期能够带领军团作战的大将,其实根本就没有几个。当时除了诸葛亮以外,就属魏延的领兵能力是最强的了,至少他镇守过汉中,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所以如果后期魏延能够接过诸葛亮的接力棒,说不定可以为蜀汉政权夺取更多城寨,至少不会坐以待毙。可惜他命里犯小人,遇上杨仪这个家伙。

\t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三国志》

魏延虽然对杨仪无礼,可是谁都知道他就是这么个脾气,没想到杨仪却当真了,非要找魏延的不痛快。这种小事都能酿成大将被杀的惨剧,蜀汉的未来真的是岌岌可危了。人才凋零的蜀汉,在失去魏延以后,几乎有十多年的军事断档时间。一直等到姜维掌权以后,才算是恢复了北伐的政策。

总结:魏延命犯小人,从未谋反,被杀是蜀汉的损失。

  1. \t魏延和杨仪的地位悬殊太大,魏延是镇守汉中的一方诸侯,而杨仪是诸葛亮府上的秘书。这两个人不对付,主要责任还是在杨仪身上。
  2. 魏延在诸葛亮去世以后,烧毁了大军回成都的栈道,并没有投靠曹魏大军,所以他压根就没有叛国。
  3. 魏延是蜀汉后期最后一任大将,他因为小事被杀以后,蜀汉十多年都没有能力再次北伐,实在是蜀汉最大的可惜。
魏延的确没有谋反的行为,不过如果杨仪将他逼急了,说不定会有问题。因为魏延是战败被杀了,如果他战胜了,那就武力夺取了蜀汉军权。这对刘禅来说是致命的,因为魏延武力夺权,不是刘禅册封的,所以对刘禅势必没有那么恭敬,最终架空刘禅甚至取代刘禅,都是有可能的。

江湖小晓生


魏延是没有谋反的,不过被竞争对手杨仪扣上了谋反的帽子,并因此被夷了三族。

说起魏延这个人,恐怕最出名的就是“脑后有反骨”了。到底“反骨”是个啥东西,长啥样也没个确切的说法。《三国演义》中写了,魏延救了黄忠,一起归顺刘备时,却被一旁的诸葛亮喝道“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让人拖出去砍了,虽被刘备阻止,但魏延有反骨这件事是人尽皆知了。

魏延也挺冤的,明明没有反骨,却因为写在了书上,现在全世界都认为他有反骨,要造反了。其实从魏延的生平来看,是不太可能造反的。

《魏延传》写了他“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是很受刘备重用的。后来刘备做了汉中王,得找一个得力心腹镇守汉中,当时关羽在荆州,因此大家包括张飞自己都认为张飞才是最佳人选,没想到刘备却把这一重任交给了魏延。足见刘备对魏延的信任。后来诸葛亮领军,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就是魏延提议自己领精兵五千,抄小路从子午谷奇袭长安,然后等诸葛亮率军前来汇合,一举拿下长安、潼关等。

其中,魏延十分自信地提出“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虽说夏侯楙是一个草包,但也不至于被魏延五千精兵吓到弃城而逃吧。子午谷奇谋到底能不能行,历来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当时诸葛亮是否决了这一提案,搞得魏延很不开心,“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当然也仅此而已,并没有因此生出造反的念头。

史书记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魏延对士卒很好,打仗厉害,但性格又很高傲自大,同僚们都避之不及,只有杨仪不屑魏延,两人势如水火,幸亏有诸葛亮坐镇,从中调解,才没有引发激烈冲突。而诸葛亮死后,这俩人就再也没人能镇得住了。

诸葛亮留下遗言,让杨仪、费祎、姜维等率军撤退,魏延断后。而魏延不甘心听杨仪指挥,仍决意出兵。杨仪等人按照诸葛亮吩咐,依次退军,魏延就赶在他们前面,把经过的栈道都烧了。这下矛盾激烈了。杨仪魏延各自给刘禅上表,称对方谋反了。刘禅问董允和蒋琬,这时候魏延平时没跟同僚处好关系的恶果就出来了,这俩都相信杨仪、怀疑魏延。

魏延率军攻打杨仪,王平对魏延军喊道:“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就做这种事吗?”魏延这边的人知道是魏延的错,于是都散了。魏延跟他儿子等几人逃了出来,杨仪派马岱追上魏延,斩了他。杨仪用脚踩着魏延的头,大骂道:“你这奴才还能作恶吗?”然后就灭了魏延的三族。可怜魏延一生勇猛,没死在战场上,却死在内部的政治斗争中,让人叹息。

这是《三国志·蜀书》记载的,而据《魏略》说,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其实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报复,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被追杀。裴松之认为此说法是敌国(魏国)的传言,相比之下,陈寿的《三国志》更为可信。

但不管是《三国志》还是《魏略》记载,魏延都是没有谋反的,只能说,个人的性格悲剧导致了身死族灭的悲惨结局,可惜了。


以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侵立删,谢谢合作!如果您喜欢我的答案,希望给在下点一个赞,也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山居不记年”,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山居不记年


此文纯参考史书,不涉及演义,观点纯属个人臆断,素质阅读,不喜勿喷。

在回答问题前我们先了解一下魏延这个人。

1,先帝旧将,位极人臣。魏延公元211年随刘备入蜀,到公元234年被杀,在汉军中摸爬滚打二十几年。官拜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封爵南郑侯。是汉军中头号战将,地位仅次于丞相诸葛亮。

2,恃勇而骄,亲将卒而慢士大夫。根据史书记载,魏延为人骄横,诸将都避其锋芒。但并未见记载他与哪位将领不和,只提到与文官杨仪和刘琰水火不容。这一方面他和关羽有相似之处,对同自己一样刀口舔血的兵将不错,但对只知道舞文弄墨的士大夫极不待见。

3,坐镇汉中多年,与曹魏恶战无数。自刘备集团占领汉中起,魏延便成为了汉军在汉中军事力量的统帅,这一头衔直到他被杀后才让给了王平。因为紧挨着曹魏,他也没有错过任何一场与曹魏的战争。

了解了主角,再回到问题上来。魏延到底有没有谋反。

谋反的动机。古今中外,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闹革命无外几个原因,才不遇,道不同,命不保。

魏延被刘备提拔前只是区区一介部曲,刘家两位皇帝对他有知遇之恩,显然不存在怀才不遇。魏延出身微末,刘家皇帝同样出身微末,不像代表门阀大族的司马懿和阉宦之后的老曹家那样有尖锐的阶级矛盾,不存在道不同一说。说他有性命之忧,史书上也未见记载。综上,他并没有谋反的动机。

谋反的经过。魏延得知诸葛亮死讯,杨仪取得兵权后,立即率领原本应该断后的本部军马,最先翻越秦岭,返回汉中。并且放火烧掉了栈道,飞表成都指责杨仪谋反。最后很快被追击而来的汉军击败,身首异处。

这一系列的操作很值得商榷。魏延想要谋反,一是投降曹魏,二是杀回成都。投降曹魏的话,他在关中就可以率军投降,然后带着曹军杀进汉中,何必自己急匆匆的跑回去。杀回成都的话就必须先主动进攻击溃杨仪,乘其不备突然袭击是最好的选择。可偏偏魏延又没有这样做,反而烧断了栈道做出一种守势。假如魏延真的谋反,那么不得不说他的战术选择实在是烂到极致,这也与他蜀汉第一战将的身份极为不符。

所以从动机和事件经过来看,魏延都没有谋反的理由,说他谋反的确是冤枉他了。

至于魏延为什么要这般作死。主要原因应该是与杨仪的私忿。他不能容忍杨仪指挥全军骑在自己头上,一时意气用事,结果弄出个阖门屠灭的一场。更可悲的是,千百年后又被一位姓罗的大才子写进话本子里,坐实了一顶反贼的冤帽。

魏大将军的经历印证了一句话,自作孽,不可活。


江左


魏延没有谋反,只是不服杨仪。分析如下:

魏延受刘备的知遇之恩,提拔之恩,在他心中是理想的主公,从荆州到长沙,努力向玄德靠拢。

打下汉中,全军上下大家都看好的是张飞来镇守,结果想不到,最终任命结果是魏延为“汉中太守”。可以看出,魏延认同刘备的政治理念,而刘备则认同魏延的军事才能。

刘备死后,诸葛亮北伐中原,魏延的愿望也是北伐中原,打击曹氏集团。然而,可惜的是诸葛亮一生谨慎,而魏延的计谋多是奇谋,得不到诸葛亮的采纳,有些郁郁不得志的意味。但是,诸葛亮却对魏延也是十分信任。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

断后,就需要强兵能将。让魏延断后,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可以看出,诸葛亮知道魏延不一定服从军令,那么便让他领着军队自由行动。换句话说,诸葛亮并不认为魏延是一颗定时炸弹,会有反心。

真正让魏延过不去的是诸葛亮死后,杨仪执掌军权。魏延和杨仪客是解不开的死结!杨仪下令,全军撤退,魏延断后,但是杨仪是长史,而魏延已经封侯,所以,他死也不会接受杨仪的指挥。他认为,攻打司马懿是必须的,诸葛亮去世不能影响北伐的大计,他还想要继续北伐。

但是,杨仪抢先他一步行动,下令撤退,魏延一气之下,为了抢夺军队的指挥权,烧掉了撤退必经的栈道,并且发兵攻打杨仪,打算除掉杨仪,仅此而已。


历史百川


笔者认为魏延"所谓"的谋反是"莫须有"的罪名,为什么这么说呢?


众所周知,魏延的谋反最早是从诸葛亮嘴里说出来的。而诸葛亮给出的理由很惊人:魏延脑后长有反骨,将来必定反主。应该说这个理由太牵强太荒唐,甚至可以说太搞笑。什么是反骨?为什么只有魏延有?诸葛亮是怎么看出来的?诸多的疑问令人不堪破解,也疑窦丛生。但客观来分析,诸葛亮之所以给魏延强加罪名,主要原因是魏延"不类已"。魏延能力很突出,不但武艺超群而且颇有智谋,但个性也很突出,我行我素,雷厉风行,是个敢说敢做的人。也正是因为过于耿直刚正,他敢于直言不讳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甚至很不留情面,对自己认定的主意和见解坚持到底,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无形中"得罪"了直接上司诸葛亮。


才高八斗的诸葛亮最大的弱点就是固执己见和死爱面子,他喜欢乖顺和听话的人,容不得部将无视自己的权威。而耿直的魏延因为不懂政治,不谛其道,常常做一些"楞头青"的事,让诸葛亮下不了台阶,于是先是"雪藏"他,但处于边缘化的魏延仍不醒悟,仍我将他的个性进行到底。长此一往,诸葛亮动了"杀心",决定"除去"魏延这个原本忠于蜀汉的忠臣。


俗话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聪明的诸葛亮想到了假借"反骨"的绝妙办法。当然,诸葛亮之所以生前没对魏延动手,而是死后使回马枪,除了怕背上滥杀忠臣的恶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怕魏延在他死后掌管军事大权,如此一来,怕他彻底推翻和改变自己的战略部署和军事安排及相关制度文件政策,让自己用尽一生心血打拼的劳动成果付之东流,使自己过快走下"神坛",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

综上所述,魏延的谋反其实是诸葛亮强加给他的,他本质上是个忠臣良将,是效忠朝延的,直到死也没有做"不轨"的事来,只是不懂政治,成为枪打的出头鸟,结果太悲。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正史没有造反!早在诸葛亮之前便以部曲追随刘备,魏延文武兼备善奇谋,在刘备成为“汉中王”之后将汉中政权交给魏延十余年之久,他也是除五虎将之外最信任的将领!由于蜀国国小民弱而不得施展,加之魏延本身有些傲慢对于同僚有点重武轻文,时常搞些小摩擦,尤其是杨仪,诸葛亮对此二人经常进行调节工作…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让全军撤退,魏延不听以“丞相死怎么可以耽误北伐”之由拒绝,决定率领自身部队进行北伐,杨仪与魏延常年不和就说魏延造反上书刘婵弹劾他,刘婵问众臣意见,以蒋琬为首的文派都是杨仪好友,便进言刘婵“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之类谗言,导致魏延被马岱擒杀!

在新三国中魏延对马谡可谓惺惺相惜,也是他唯一敬重的文人!

在单机游戏《真三国无双》系列中他感念刘备勤政爱民,拿他当除“关张赵”以外的第四个兄弟之恩德,经常冲锋在前,奋勇杀敌!在《真三国无双5》魏延传中的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五丈原之战》中遭受司马懿蛊惑,司马懿陷害诸葛亮,待其醒悟后孤军北上歼灭魏军的大戏!这个章节也算是圆了魏延为了刘备北伐曹魏,统一中原的心愿吧!

魏延,于禁,周瑜,张合四人是被《三国演义》黑的最惨的四位!


善金局丶翻车欣黑粉


造反从三方面来说,一是跳槽,二是自立,三是夺权。

魏延是有能力有机会叛逃到魏国的,而且是带着军队去。但实际上魏延没有这么做,所以这一点来说,他没有造反之心。

第二是自立,三国末期已基本失去独霸一方为诸侯的机会了。地盘已经被瓜分殆尽,难道跑去南中做云南山大王?还是在汉中自成一国?这也是不可能的,这一点来说,他也没有造反之心。

第三点就是夺权。大家有个错误认识,就是认为只要不夺皇帝的权,就不算造反。实际上只要发生夺权事件,基本都属于造反性质。而且夺权过程中,皇帝非常容易失去权力。而夺权者为了不被皇帝秋后算账,也基本会夺走皇帝权力。同时期最著名的就是司马懿曹爽夺权,顺便把曹芳的权力也夺走了。后世李世民李建成也是如此,李世民顺便把李渊的权力一并夺走。

从第三点来说,魏延确实属于造反。魏延确实为了军权跟杨仪争夺,先于大军前把阁道烧绝。假如魏延击败杨仪乘机控制大军,他会乖乖把军队交还给刘禅吗?心虚的人一定不会。为啥掌握大军的杨仪不会控制皇帝呢?因为他不心虚,所以他没必要那么做。这就是人的心理。心理变化会导致他行为的变化。但很难用他的行为去推论他的动机。比如司马懿,从结果看晋代魏,司马懿是属于造反的。但很难看出司马懿当初夺权是否存有造反的动机。


铯媒体


说起魏延这个人,有人说他是叛将,也有人说他并没有反叛之心,只是当时与杨仪争权,被杨仪陷害,惨遭枉死,魏延在随刘备进西川,守汉中,,立下了不少战功,随后被刘备丰为征西大将军,魏延是个武将,也比较骄横跋扈,在三军将士中,威望挺高,诸葛亮怕死后,没人能制衡魏延。

诸葛亮死后,蜀汉只有杨仪和魏延掌握大权,而除掉魏延,杨仪就独揽朝政了,而魏延与杨仪向来不和,在诸葛亮死后,魏延说,丞相虽然病死,但是还有我,,北伐要继续,不能因为丞相一个人死而荒废了北伐大业。

结论是魏延没有反叛是肯定的,只是与杨仪想法不一样,说起来魏延只是一心要完成诸葛亮北伐的愿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