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服”、“六亲”、“九族”与“祖宗十八代”都是什么意思?

手机用户66888795878


五服:它是周朝诸侯国-进贡-朝拜时穿的服饰-它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什么等级服饰就用什么等级的接待礼节迎接-款待。公~封地五百里-以至男~一百里、五个等级。建造城池也有规定.就是京城。等级也就是远.近的关系。这是周公礼。(来自.史纪)


瞭望878


“五服”、“六亲”、“九族”与“祖宗十八代”都是什么意思?这里真的需要普及一下,不要再搞不清啦!

五服就是亲人死后,要为之穿丧服的五类亲人。

一服主要是至亲,发丧的时候要穿最破烂的丧服。一服一定是与你有直接生养关系的,譬如你的父母,譬如你的儿女。

二服主要是兄弟姐妹,孙子孙女、亲侄子、亲伯亲叔、亲姑姑等,发丧的时候要穿较破的衣服。二服的话,你的亲爷爷是大家的共同祖先。

三服是本家的堂兄弟、堂姐妹、堂姑等人。三服的亲戚,你的曾祖,也就是你爷爷的父亲,是大家共同的祖先。

四服是更远的,通常你们不是很近,却又都是你爷爷的爷爷(高祖)的直接后代。

五服是宗亲关系中最远的,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是四服的亲戚生养的孩子。再往外就是出五服了,出了五服不意味着你们没有共同血缘,而是你们的关系没有那么近而已, 同辈的只能说是族兄、族弟、族姐姐、族妹妹。

所谓六亲,是指六种最亲近的关系: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夫妻。

六亲是最亲的亲人,说一个人六亲不认,那就是说他连最关心他的人都不认,都坑,是白眼狼。

所谓九族,就是五服的亲戚。往上推有四辈,往下推也有四辈,加起来九辈,所谓的“诛九族”,说的就是把你高祖以下和玄孙以上的所有亲戚全杀死。

所谓祖宗十八代,就是你的直接(父系)祖先和后代。

即:耳、云、仍、晜、来、玄、曾、孙、子、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鼻祖是十八代的开山祖师,然后鼻祖生远祖,远祖生太祖,太祖生烈祖,烈祖生天祖,天祖生高祖,高祖生曾祖,曾祖生祖父(你爷爷),祖父生父亲(你爹),父亲生你,你生儿子,儿子生孙子,孙子生曾孙,曾孙生玄孙,玄孙生来孙,来孙生晜孙,晜孙生仍孙,仍孙生云孙,云孙生耳孙。

加起来正好十八辈。


豆子人民艺术家


一张图带你看懂出五服、诛九族和祖宗十八代,下次别在搞不清了

上图为五服九族图,中间的是你自己,从正面看,男右女左。以你所在的竖格为中心,左右两边就是“五服”;以你所在的横格为中心,自上而下就是“九族”。此外,横看能知亲疏远近,纵观可通血缘关系。

何谓“出五服”?

“五服”制始自西周,本来指的是:斩衰(cui)、齐衰(zi cui)、大功、小功、缌麻五种粗细不同的丧服,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相传为周公所倡制,后来在儒家的倡导下成为中国古代丧礼与亲族关系的核心制度。

到后来,“五服”也指代五辈人,于是便有了“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自己、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即同出一个天祖的五代,成为“五服”。以自己往下推:子、孙、曾孙、玄孙、来孙,同出于自己的五代,也是“五服”。超出五代,就不必按照辈分称呼,也就是“出五服”了。现在的孝服,一再简化,尤其是在城市,只剩下统一的白色孝服或者孝帕。疏一点只,甚至有的地方只需戴一个黑色或白色的臂纱,甚至配一朵小白花就行了。

何谓“诛九族”?

关于九族所涉及的范围,历来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九族是指九代的直系亲属,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战国有书《尚书 尧典》记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第二种说法见明末程允升所著《幼学琼林 ·祖孙父子类》云:“何谓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玄。”第二种说法是父族四(代),母族三(代),妻族二(代)为九族。

第三种说法是,九族既包括纵向的九族,如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己身、子、孙、曾孙、玄孙;也包括横向的九族,如己身、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妹、再堂姊妹、三堂姊妹。

“诛九族”的做法始于秦始皇,古代的刑法中有一种酷刑叫“灭九族”,就是一人犯法株连九族。灭九族的目的是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比之更残酷的是“诛十族”,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诛了明初大儒方孝孺十族,第十族是方孝孺的门生。

何谓祖宗十八代?

九族之外再加九族,就是祖宗十八代。


柏恩先生


中华民族是非常讲究血缘关系的民族,家族成员辈分的亲疏关系非常明确。

“五服”、“六亲”、“九族”与“祖宗十八代”都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为大家逐一解答:

一、五服

这个名词和中华丧葬文化密切关系,由于人们对生的渴求强烈,对死后的身后事十分重视,親属们在亲人去世期间的一係列活动谨遵规矩,不可混淆,如居丧期间根据亲疏而着不同服饰,五服是仅限于亲族,名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饰是粗细不同的丧服,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

从下面的九族五服图,可看出哪辈人应该穿哪类丧服:(插入九族五服图片)

一服主要是至亲,发丧的时候要穿最破烂的丧服。一服一定是与你有直接生养关系的,譬如你的父母,譬如你的儿女。

二服主要是兄弟姐妹,孙子孙女、亲侄子、亲伯亲叔、亲姑姑等,发丧的时候要穿较破的衣服。

三服是本家的堂兄弟、堂姐妹、堂姑等人。三服的亲戚,你的曾祖,也就是你爷爷的父亲,是大家共同的祖先。

四服是更远的,通常你们不是很近,却又都是你爷爷的爷爷(高祖)的直接后代。

五服是宗亲关系中最远的,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是四服的亲戚生养的孩子。

二、六亲

六亲有多种说法,但常用的是指: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夫妻,这六种最亲近的关系。

三、九族

关于九族,广为流传的说法来自南宋以来的《三字经》:“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此说的九族仅限于父宗,包括上自高祖下至玄孙的九代直系亲属: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

九族就是五服的亲戚。往上推有四辈,往下推也有四辈,加起来九辈。

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株连的人就是己身的前四辈和后四辈,基本是将整个家族给灭了。这种酷刑的目的就是在于斩草除根,完全除去犯人复仇的实力和人脉。

四、祖宗十八代

所谓祖宗十八代,就是你的直接(父系)祖先和后代。

上序称谓: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下序称谓: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读kun)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即:子、孙、曾、玄、来、晜(kūn)、仍、云、耳。

称谓从小到大为:耳、云、仍、晜、来、玄、曾、孙、子、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上序祖先和下序后代加起来,刚好十八代。

以上就是“五服”、“六亲”、“九族”与“祖宗十八代”的含义。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有书共读


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身世之谜感兴趣,但是现在基本上都看不到家谱了。据考证现在流传下来最全的家谱是孔子族的家谱,因为历朝历代都推崇孔子创立的儒家,所以孔子这一脉记录得很详实。本文我们讲一讲平时我们经常说的五服,六亲,九族以及祖宗十八代指的是什么?

五服,其实在我们国家同姓同宗之人按照血脉传承的顺序也是亲疏有别的,五服中的服是衣服的服,特指丧服,葬礼上穿的衣服。五服就是五等丧服的意思。在古代讲究礼节,哪位亲人过世了,来送行的亲人都得穿丧服以对逝者的尊敬,但是不能穿一样的,要穿出亲疏远近来。丧服按照服丧期限的长短以及丧服服质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的五服:

一等丧服叫做斩衰,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做而成的,丧服断处在外露出不缉边,表示毫不修的哀痛,服期三年。

二等丧服叫做齐衰,用粗疏的麻布制作而成,断处缉边,缘边部分缝缉整齐

三等丧服叫做大功,用粗熟麻布制作而成,比齐衰稍细。服期为九个月

四等丧服叫做小功,用稍微粗熟麻布制作而成。服期五月

五等丧服叫做缌麻,用较细熟麻布制成

也就是说亲属关系越近,丧服等级越高,丧服就越粗糙,服丧时间就越长。现在人们把五服之内算作一家人,出了五服,就不算一家人,血缘关系也就越来越远就另结一支。

六亲,在不同书籍中有着不同的说法,比如《左传》里说,父亲和儿子,哥哥和弟弟,姑姐,侄子和舅舅叫做六亲。还有一种说法,根据婚姻和婚嫁的关系分,父母家亲戚全部可以归于六亲。

九族,按直接的血缘关系分为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另一种说法是父四族、母三族、妻二族。历史上最惨烈的灭族事件是明朝的方孝孺,被朱棣灭了十族。朱棣篡位当上皇帝后,让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可是方孝孺誓死不从,他是忠与朱允炆的,大骂朱棣反贼,朱棣说你不归顺我就不怕我诛你九族么,方孝孺说你有种灭我十族。朱棣大怒,诛杀方孝孺十族。本来九族已经到顶了,后来用方孝孺门生凑成的第十族。

祖宗十八代,具体指的是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上九代分为鼻祖(始祖) 、 远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 祖父、父亲。下九代分为 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晜孙、礽孙、云孙、耳孙。


女王朱琼


“朋友多了,路好走。”中国是个人情社会,熟人社会,熟人好办事,能办事。熟人不外乎:同学、同事、老乡、战友、朋友之类。比熟人更熟的是朋友,比朋友更亲的是亲人。亲人最显著的标志是存在血缘关系,但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之间的关系又是五花八门,如“五服”、“六亲”、“九族”、“祖宗十八代”等等,那么,这些关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九族:九族的组织,是因为血缘而分的。因为血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分了亲疏。然而,所谓九族,历代有不同的概念和系统,说法也很多,根据周朝时期的文献记载,周朝时的九簇包括:一、父姓五服以内;二、姑母和姑母的儿子;三、姐妹和姐妹的儿子;四、女儿和女儿的儿子;五、母亲的父亲家,即现在所说的外公家;六、母亲的母亲家,即母亲的外公家;七、母亲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儿子;八、妻子的父姓,即岳丈家;九、妻子的母姓家,即岳母娘家。

这个九族概念,后人将其归纳为: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类:姑之子、姊妹之子、女儿之子、自已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类:母之父、母之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两类:岳丈、岳母。

关于九族,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归类的说法,如《三字经》的九族概念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按照《三字经》的说法,九族即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与周时的九族概念,可谓大相径庭。

有了九族这个血缘关系,在其范围之内,便又按照亲疏远近,分出了六亲、五服之类。关于六亲,也有多类说法,汉朝贾谊《新书·六术》载:“戚属以六为法,人有六亲,六亲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从父而为昆弟,故为从父昆弟;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从祖昆弟又有子,子以曾祖而昆弟故为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务于六,此之谓六亲。”

按照贾谊的分类,六亲包括:父子、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

还有几种说法,一说六亲是父母、兄弟、妻子;一说:父子、兄弟、夫妇。然而无论怎么归类,六亲应是至亲的代称,可具体到每一层关系,也可概指至亲。

而五服,则是针对亲疏远近为区别的五种丧服,主要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已这五代。

而所谓祖宗十八代,不过是指以自已为界点的上九代、下九代,自已以上为: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自已以下为: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等等。


帝国的脸谱


这个问题,尼山布衣来回答。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形容亲戚之间的亲疏关系称之为“没出五服的亲戚”;形容一个人没有人情味就叫“六亲不认”;古代时候常常有“株连九族”的罪名;当骂一个人的时候就会说“操你祖宗十八代”,这是最顶级、最严重的骂法,除非对待苦大仇深的人,一般不会轻易骂出口。那么,“五服”、“六亲”、“九族”与“祖宗十八代”都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尼山布衣为您一一解读。

“五服”:

本来的五服指的是五种孝服,后来,五服也指代按血缘关系中计算的五辈人,如上图:以身己为例,向上推及父母、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向下推子女、孙子、孙女、曾孙子(女)、玄孙(女)。

六亲,是指六种最亲近的关系: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夫妻。

九族概念,说法众多,现在一般将其归纳为: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类:姑之子、姊妹之子、女儿之子、自已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类:母之父、母之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两类:岳丈、岳母。

祖宗十八代,是指以自已为界点的上九代、下九代,自已以上为: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自已以下为: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等等。


尼山布衣


五服、六亲、九族、九宗十八代,是我国古代宗族观念的几个相关概念。每个词语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



“五服”是我国古代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一种制度。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有亲至疏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六亲”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特定的内容,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一据《左传》说,父子、兄弟、姐妹(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二据《老子》说,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三据《汉书》说,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当今六亲泛指亲属,也就是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最亲近的人。

“九族”也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父宗直系亲属。即高(高祖父)、曾(曾祖父)、祖(祖父)、考(父亲)、己身(自己)、子(儿子)、孙(孙子)、曾(曾孙)、玄(玄孙)。另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姊妹之子、女儿之子、己之同族;母族三是指母之父、母之母、从母子;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从上至下为鼻、远、太、烈、天、高、曾、祖、父、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


继红之声


历经几千年文化洗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个傲立于世界且又相对传统的国家。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虽然一直在被各种方式灌输着,但依然会有人弄不明白很多看似很简单却又不明所以的词。

就比如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株连九族”这“九族”到底是怎么个解释?形容一个人冷酷时我们会说这个人“六亲不认”,但是这“六亲”指的又是什么关系呢?有些人嘴欠骂人时会骂到人家“祖宗十八代”,可是这又该怎么算?更重要的是最近被一个人问道,说如果亲戚脱了“五服”是不是就可以结婚了?被法律和亲人承认?

这种种问题,看着好像很简单的,可是真要是细说起来却又没几个人能真正说的明白。 无疑我们生长在这千年文化传承的国家,却并没有真正得到文化的熏陶,相反而越来越觉得自己因为各种快速的节奏而变得浮躁,根本没耐心静下来好好地去学习我们本该生长在血液里的本土文明。

所谓“五服”,起初是我国礼制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因为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服丧的衣服礼制就不同,据说以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到疏依次为:斩衰(父子夫妻、父去世后儿子对祖父母的孝服)、齐衰(孙子女,重孙子女等的孝服)、大功(为叔伯父母堂兄弟未嫁姐妹、已出嫁女为母亲等孝服)、小功(为从祖父、堂亲叔伯父母,未嫁堂姑姐妹等的孝服)、缌麻(凡是为曾祖父母,家族中叔伯父母及兄弟姐妹,以及外姓的表亲和岳父母等的丧服)。

当然这种关系在农村依然延续着,而且丧葬礼上,也依然遵守着这种孝礼,但是多少还是大打折扣的,因为没有几个人能弄明白真正该遵从的礼教到底是个什么样儿了,说白了就是传承走样了。

我们现在会说到的五服,仅仅只是希望能明白我们彼此是否还有血缘关系,之间是不是已经可以婚恋自由了。说白了就是指辈分。

说来这辈分也就是从自己开始往上推,(自己、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如果是同一个高祖之内的那就是五服之内的关系,世俗上称为亲戚,不能结婚;如果脱离了五服(也就是说不是同一个高祖父的),那么就只是同族而不是亲戚关系,是可以结婚的。

祖宗十八代又是怎么算呢?一直以来,其实也是不明确的,总以为祖宗十八代无非就是从自己开始往上算十八代罢了,只是算着算着就没个影儿了。后来才知道,这十八代是有分“上九代和下九代”的,最重要的是这上下一算还不包括自己。

这上九代是: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天祖父母、烈祖父母、太祖、元祖、鼻祖。 下九代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 简称顺序依次为(从下到上):耳、云、仍、晜、来、玄、曾、孙、子、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所谓的六亲,最早觉得应该是天地君亲师友,顾名思义如果说这个人六亲不认的话那就是:不敬畏天,更无视地,对于父母亲人也毫不留情,更不用说教育自己的师傅和所谓的朋友了,这样的人又有什么事情是干不出来的呢?! 但是貌似这个自古以来就是说法不一。

我想大概也是逃不过那些特指的几款亲人及社会关系: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及配偶的一方亲人,堂表亲、再加上老师朋友等。

九族又是什么呢?这个总被古代朝廷说到的词语。

《三字经》有“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很明显,三字经的意思就是从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就是所谓的九族,也就是一脉相传的亲戚关系。但是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政治的背景各有不同,所以等到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残忍的“株连九族”,多半是从高祖往下所涉及的人,全部都将株连,无一幸免。

想想古时候的刑罚真的是太残酷了,没有人性。更有明朝某帝王的扩大法:株连十族,有人说这加一族是把犯法之人的所有师友都涉及在内。简直不要太恐怖了。封建时期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无妄之灾,吓死人不偿命的国度啊!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了解的也仅仅只是凤毛麟角。当今社会一直在倡导传承,想想这华夏文明可有的是让我们好好去了解熟知的,作为爱学习的我们,怎么也得好好的去知道一些我们所感兴趣的,以及能知道并且该知道的文化,你说难道不是吗?


梦归秦淮


你说的问题比较复杂,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就拿"五服"来说,大致有4种含义:

  1. 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孔:"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又周称侯﹑甸﹑男﹑采﹑卫为五服。见《书·康诰》。
  2. 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
  3. 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
  4. 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但现在是新社会,以上的已经不太讲究也不太有用了,现在常用的应如以下:

所谓五服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所谓六亲是指:父、母、兄、弟、妻、子女

所谓九族是: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身、子、孙、曾孙、玄孙

所谓十八代分上下序

上序依次为: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

下序依次为: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晜孙[kūn](河南话骂人ní gē kuī sūner就是说的这个,岳云鹏说的ní gē guī sūn是远古的中原发音讹传下来的)、仍孙,云孙,耳孙。

祖宗十八代从小到大为:耳、云、仍、晜、来、玄、曾、孙、子、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