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的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級別,其中甲類師團是最強的

二戰時,世界上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編制通常為班、排、連、營、團、旅、師、軍。而日軍別出心裁搞了一個不一樣的編制,它的體系為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可別輕易的把日軍的編制和我國的編制混為一談。


日軍的編制在結構和規模上顯得與眾不同。比如當時國軍師一級的標準規模普遍在一萬人左右,而日軍的師團一級規模參考了一戰時美軍的編制,規模和火力的配備上都很強大,一個師團的人數都將近三萬人了。所以在抗戰中日軍的一個師團就相當於國軍的一個軍。

日軍的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級別,其中甲類師團是最強的

抗戰時,由於日軍注重佔領水陸交通線,在進攻時為了與國軍在戰線上保持兵力上的平衡。通常在後方留一個旅團休整,然後用師團直屬炮兵配合一個聯隊進攻,另一個聯隊防守炮兵陣地。


國軍以營為最小的防禦單位,在面對日軍一個加強聯隊進攻時,基本扛不住。周圍的其它部隊又不敢把部隊分開。日軍空中有偵察機,國軍又害怕日軍另一個聯隊進攻,不敢進行增援,即便有增援的營,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日軍的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級別,其中甲類師團是最強的

所以當日軍破口後,把另一個聯隊插入國軍的防禦戰,切斷其後路,被打殘的聯隊死守炮兵陣地,等待日軍後方休整的旅團前來合圍。消極的防守和日軍的作戰迅速,國軍通常只能放棄防線,日軍通過飛機轟炸和地面部隊的分割包圍,導致國軍在撤退的過程中損失慘重。


日軍的分隊相當於國軍的班,為日軍編制中最小的戰鬥單位。通常三個分隊加小隊部為一個小隊,相當於國軍的排。日軍的中隊規模要比國軍的連大,通常在180人左右,通過加強後的少數中隊有可能配有重機槍甚至迫擊炮等。中隊之上的大隊規模相當於國軍一個小團,人數在1100人左右,有三到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一個炮兵小隊或中隊。

日軍的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級別,其中甲類師團是最強的

步兵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一個炮兵中隊,還有運輸隊等直屬部隊。聯隊為日軍單一兵種最大的作戰單位。旅團是侵華戰爭中的編制,根據戰爭的變化各個階段都不同,大約在3000到8000人,下轄有兩個步兵聯隊。


旅團過了就是師團,是日軍中的戰術兵團。1888年,日本原有的六個按地域劃分的鎮臺改稱師團。序號從第一師團到第六師團。1891年又成立了近衛師團。


師團下轄兩個旅團、四個步兵聯隊,還有工兵、炮兵、輜重兵、騎兵等聯隊。日本把這七個最先成立的師團視為第一等部隊。在後來的日俄戰爭中又相繼成立了好幾個師團。最後保留了十七個作為日軍戰前的常備師團。

日軍的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級別,其中甲類師團是最強的

隨著日本侵略野心的膨脹和戰爭的需求,日軍的師團也從最初的十七個擴大到兩三百個。分為甲、乙、丙、丁四等。


甲類師團是日軍永久的常備軍,裝備精良。人數將近三萬人。共有十七個。除了近衛師團,其他十六個都參加過侵華戰爭。後來大量被調往太平洋戰場、東南亞戰場與美軍作戰。


乙類師團是日軍的支援作戰師團,戰鬥力僅次於甲類師團。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大量的精銳師團被調往太平洋戰場、東南亞戰場。這時候乙類師團開始挑大樑。戰爭結束後,曾有70個乙類師團在中國戰場向國軍投降,另有20個調往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與美軍作戰。

日軍的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級別,其中甲類師團是最強的

丙類師團戰鬥力比較弱,大多數為新兵,缺乏炮兵和騎兵,只能擔任守備任務。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敵後游擊戰發展迅速。日本帝國主義的兵力消耗極大,於1942年組建了丙類師團。戰爭結束後,有超過30個丙類師團向國軍投降。師團番號在110師團到300師團以內。


丁類師團的番號在110師團到300師團以外,戰鬥力弱。主要被用於掃蕩和治安戰。戰爭結束時有超過20個丁類師團向我軍投降。

日軍的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級別,其中甲類師團是最強的

其實游擊戰在抗戰期間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很大的,雖然比起正面戰場上的大會戰,規模太小。但根據曾在日軍華北方面軍參謀部任職的加登幸太郎的回憶:“整個方面軍一天平均死傷50名。50名雖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離開戰列,是大消耗戰”。游擊戰積少成多,一年下來幾乎都快要消滅日軍一個師團了。相當於正面戰場上大會戰的斃敵人數。可見游擊戰爭的威力是相當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