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明朝和清朝的順序調換一下,中國的近代史會不會不那麼恥辱?

tiger-liu0816


因為明末中國出現大規模資本主義萌芽,思想百花齊放,湧現大量的思想家文學家、地理學家、戲曲、小說家等等,隆慶開關,中國成為世界白銀流入地,西學東漸,明朝士大夫階級已經接觸西學,也有高官學習西方文學數學物理,類如徐光啟等人,明末有思想家提出人權、民權,具有近代的思想啟蒙。只要明朝皇帝能平衡黨爭,就不會導致近代恥辱,可能出現君主立憲制,內閣制更加完善,明代是中國朝代中比較容易接受外來事物的朝代,對來入侵,反抗也尤為激烈,西方殖民者歷次與明朝交戰中,都以失敗告終,而明朝從中學習西方先進武器,進行仿製。所以換作明朝,可能就不會發生近代恥辱



鐵血南粵


如果明朝與清朝的順序換一下,那麼中國的近代史會好看得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清朝與明朝皇帝的權力不同,雖然朱元璋撤除了宰相一職,但是畢竟皇帝不可能事必躬親的,所以出現了內閣,而內閣制的出現保證了只要皇帝不犯大錯,國家機器可以正常運轉,所以後世人們往往誇大其詞,說嘉靖二十年沒上朝、萬曆二十年沒上朝之類的,但是他們對於國家的掌控並沒有放鬆,反而是崇禎那種急衝衝的性格害了明朝。

而清朝皇帝的權力則大得多,雖然也有內閣和軍機處等機構,但大小事務基本取決於皇帝的喜好之間,雖然清朝在慈禧垂簾聽政之前沒出昏君,但那也是得益於清朝不是用嫡長子繼承製的緣故,能夠通過黨爭上位的皇子,基本的政治能力還是有的,但是皇帝個人再智慧也有缺陷,尤其是與一大幫大臣們鬥智鬥勇。

要知道能夠混到內閣的就沒有一個書呆子,哪怕是附庸風雅的滿蒙文人,雖然做學問的本領未必有,但是做官的本領肯定是有的,所以皇帝再厲害也只能被大臣們哄著轉。

嘉靖在皇帝之中算智商高的了,後期不還是被嚴世蕃耍得團團轉,更不要說道光皇帝那樣的中人之資了,皇帝想吃雞蛋御膳房居然報價三十多兩,大臣說早上吃四個雞蛋皇帝居然羨慕大臣豪奢,就這智商與“何不食肉糜”其實也沒差多少了。

所以別看明朝皇帝不務正業的居多,但是內閣與司禮監相互制約,保證了皇權的穩固,而且明朝太監就是皇帝的家奴,再厲害的太監一道聖旨就能收拾,不像唐朝時期的閹鎮居然可以廢立皇帝,所以明朝沿著內閣制發展下去,說不定會發展成君主立憲制。

其實,就是“閉關鎖國”政策了,其實明朝後期在明穆宗時期是實行了開海的政策的,但是明朝文官勢力太大,海禁的聲浪時不時的傳來,無非就是沿海大族看上了海貿的利益罷了。

只是明朝末年時期大航海剛剛興起,那時候還是海上馬車伕荷蘭與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在海上威風的時候,等到英國人崛起時,工業革命就快要到來了。

明朝時期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北方要塞的紅夷大炮就是學習葡萄牙人的,如果當時明朝統治者利用好西方的行進火器,以明朝的國力擊敗北方遊牧民族是沒有什麼壓力的。

清朝乾隆時期英國使節曾經到訪過中國,當時是乾隆的愛將福康安接待的,對於英國人的先進武器,福康安不置可否,清朝失去了同世界先進軍事國家交流的機會,這也間接造成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被人壓著打。

被人壓著打不丟人,畢竟當時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全世界都打不過英國,可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朝的所作所為就太丟人了,包括後來的八國聯軍攻入北京,都是清政府傲慢自大,不與列強溝通,而且草菅人命,所以屢次被列強打得頭破血流。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清朝時期土豆、紅薯、玉米等高產作物的引進,也為康雍乾盛世加分不少,全國人口從明朝末年的兩億上升到四億,其中這些高產作物功不可沒,明朝末年正好趕上了小冰河時期,連年乾旱加上土地兼併,若是當時這些高產作物已經廣泛栽培,那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或許可以避免。

最後就是皇帝的血性,這也是很重要的,八國聯軍打入北京之前,慈禧驕傲的對全世界宣戰,八國聯軍打到天津時,慈禧帶著光緒逃到了西安,臨走前還不忘記將珍妃塞到井裡。

而明朝皇帝則有著“不稱臣、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血性,崇禎皇帝雖然治國無策,但是他宵衣旰食日夜操勞,奈何手下盡是亡國之臣,大勢已去的他愧對先人在煤山自縊,也不做那被俘之君。

所以,明朝的政治環境比清朝好不少,若是明朝與清朝的順序調換一下中國的近代史要好看不少,奈何天不從人願,時也命也,惟有牢記“落後就要捱打”,奮起直追!


飛凡看歷史


明朝和清朝調換順序,近代就不存在屈辱了,因為這塊土地直接被瓜分完了,全部都是殖民地,國都沒了,何談“喪權辱國”呢?以明朝的水平,面對清朝末年的局勢,連十年都撐不到。

中國近代以來的落後,並不是某一朝代造成的,而是因為文明自身發展的特點。世界上除了西方文明以外,其餘文明均不存在誕生近現代科學的土壤,無自然科學則無技術的突飛猛進,自然也無社會文明的進步。對於其中原因,非常複雜,中西方學者對此均有詳細的論述,在此不贅述。從歷史事實來看,在歷史上創造輝煌的文明國度,如古代中國,奧斯曼帝國,在面對西方文明的衝擊之時,均束手無策。中國的落後,自明朝中期便已經顯現——被西方正規部隊淘汰的弗朗機成為了明朝的神器,火門槍三眼火銃居然是明朝最先進的火銃——要知道,清朝時期三眼火銃在民間都不被禁止,可見明朝的落後早已有之。

明朝真的強大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明朝面臨的外部環境相比清朝,可謂是無比的寬鬆,北部僅有半殘且分裂的蒙古,西南面對內亂不斷的安南,西方人才剛開始近代化之路,實力遠不如後來。但就是這麼一副大好的牌,被明朝玩的稀爛。鬆散虛弱的蒙古,在將近兩百年中,居然成為了明朝的最大威脅,明朝軍隊在與蒙古的作戰中,屢次刷新下限,土木堡之戰中以多打少被全殲,皇帝朱祁鎮被俘虜;庚戍之變中,蒙古軍隊達到北京城下,明朝軍隊居然目送蒙古騎兵搶劫完畢,瀟灑離開。面對“落後”的蒙古軍隊尚且如此,那如果面對近代化的西方軍隊,必然是更加慘不忍睹。

實際上,明朝並不是沒有和西方軍隊遭遇過,但結局慘烈。如屯門海戰中,面對兩艘葡萄牙的武裝商船(非正規軍),明朝先後兩次出動數萬部隊,才勉強拿下——葡萄牙是當時歐洲最弱的國家之一,雖然它們的航海活動開展得早;亞娘鞋海戰,面的英國的武裝商船,明朝虎門炮臺被奪取,廣東水師數十艘戰船被英國商船擊毀,而英國的探險家(甚至不能被稱為軍人)沒有一人受傷,明軍的戰鬥力可見一斑。這還只是面對近代化前夜的歐洲民間武裝,想象下,完成近代化的歐洲正規軍面對明朝,將會刷出多麼輝煌的戰績。就明朝這種戰鬥力,無怪於西班牙國王曾經計劃,用兩萬部隊就能征服明朝。

當然,明朝的表現不止於此。明朝的疆域在永樂後期達到最大後,宣德年間便開始不斷萎縮,永樂時期就已經放棄了大寧衛,明朝在關外的軍事威懾大大降低;朱祁鎮在位期間河套地區被蒙古佔領,朱佑樘時期,哈密衛多次易主,最終在朱厚照時期被吐魯番徹底奪走。到了嘉靖時期,明朝實際控制的區域不過三百萬平方公里,這個面積,如何能抵擋住列強的入侵?

而清朝則與明朝完全不同,康乾雍三代一直在對外開疆拓土,最終將統治區域擴大到一千三百萬平方千米,這使得中國在面對列強之時有了戰略縱深,使得列強無法徹底肢解這個龐大的帝國。再者,清朝軍隊在近代前夜與俄羅斯交手中,不落下風,且面對的是俄羅斯的正規軍,即使在近代,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僧格林沁依舊在戰爭初期重創英法聯軍的艦隊,取得過具體戰役的勝利。高下立判。

因此,明朝但凡能在近代面對西方列強,場面會比清朝難看百倍。當然,不需要指望明朝在面對列強之時,在精神上有多麼硬氣,一個皇帝為敵人叫開自己邊關,供敵人搶劫自己子民的朝代(明英宗);一個被自己投降敵人的軍隊滅掉的王朝,一個“水太涼”的王朝,還是避免去談氣節得好,否則,真的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庭州行者


會,換了明朝,絕不會有恥辱,只有流盡鮮血。

明朝皇帝是歷史上脾氣最臭最硬的朝代!

“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明朝寧願不要這個皇帝,也不肯退讓一步。

崇禎寧可上吊去死,也不願投降,更不願與後金和談!

明清對換,明朝寧可拼盡十萬大軍,也不會簽訂任何一條不平等條約。

崇禎也不會像慈禧一樣,當八國聯軍來時,棄國,棄家,棄百姓!

換做崇禎皇帝寧可死在皇城上,也絕不逃到山西。

“寧與友邦,不予家奴!”

這就是清朝皇室的態度,得到江山太容易,太戲劇化。便不知道珍惜。或者說,從來沒有把漢家兒郎當做百姓看,不過是些許奴隸。外國列強是友人,漢家兒郎是家奴。對待友人如春天般溫暖,對待家奴自然是想打就打,想殺就殺。


泥封老酒


說明朝有骨氣的奇葩,大概覺得明英宗被俘以後給瓦剌當帶路黨算有骨氣的表現吧,以姻親關係求大同守將郭登開門投降瓦剌,結果不好使,復位以後找理由殺郭登,沒實際理由改成流放。中國歷史上也就出了明朝這麼一個叫門天子。明粉天天吹有骨氣而自掛東南枝的崇禎,讓陳新甲跟後金秘密議和,結果事情敗露,竟然殺人滅口拿陳新甲當替罪羊說都是他一人乾的。後來李自成大軍逼近,沒有一個大臣敢說遷都逃跑的,都怕刻薄寡恩的崇禎日後拿自己開刀。[震驚]除了自掛東南枝,崇禎還能往哪跑啊?西南邊有李自成東北有後金,你跑的了麼?[泣不成聲]說明無歲幣的明粉,那也是史盲,瓦剌和韃靼都因為明朝減少朝貢封賞限制朝貢人數,就暴揍明朝,逼得明朝答應條件花錢封王來買和平,這叫無歲幣?[思考]爭貢之役,日本倆使團為了爭奪明朝朝貢權,在大明領土寧波就開片了,注意,是隻有護身短刀和幾把弓箭的使團!順帶著把前來維持秩序的明軍爆揍一頓,明軍指揮官都被大內氏使團抓走了。[黑線]






奈卡德斯內克


就算交換,不但好不到哪裡去,更甚者可能中國會淪為全殖民地社會!

1.中國近代史的屈辱,就是一部落後的捱打史!為什麼會落後,就是我過從鄭和下西洋後就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是指閉關自守,不與外界接觸的一種國家政策。明朝在鄭和下西洋後實施海禁,並在北方修建明長城,是明朝鎖國的象徵。1723年,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許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國內傳教,並限制貿易,視為清朝鎖國的開始。一樣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一樣的落後捱打!

2.工業革命使西方生產力發展和科技進步,西方已進入熱兵器時代而我過依然處於冷兵器時代,此時的中國依然以天朝上國自居固步自封,依然不肯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所以落後捱打。




䴉鄉斌哥


估計會更慘更恥辱。清朝末期面對的是當時世界上的幾大經過工業革命之後的近代化國家軍隊,縱使清朝再抗打,但畢竟雙拳難敵四手。而反觀明朝末期卻連李自成的農民軍都打不過,活生生地被一幫手拿鋤頭和糞叉子的莊稼漢給打成了苟延殘喘的南明小朝廷,崇禎都只能上吊自盡自絕於天下,如果明朝也碰上清末的經過工業革命的世界近代化的國家軍隊,只會早就被列強瓜分殖民而成為又一個印度!


飛向天王星


我認為不會那麼恥辱,但是可能會比較慘烈。我們認為清政府恥辱主要是因為清朝政府消極避戰,以熱愛和平的名義幹一些賣國的事,如隨便割土地給列強。就連自己國家發生內亂都需要列強幫助平定,如太平天國運動,美國人華爾組織了洋槍隊與太平軍對抗。就這樣還自稱天朝上國。

而如果是明朝的話,按照慣例,是不會輕易向敵人妥協的。封建制度國家不能戰勝工業文明,這是必然的結果。人們覺得恥辱是因為統治階級不爭氣,懦弱,沒有對國家危機的責任感。

慈禧太后在那樣的時代還有心情修頤和園,花巨資過自己的生日會。

人們是對清朝有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想法。


大輝boss


如果把明朝和清朝的順序調換一下,中國近代史會不會不那麼恥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不會,我的觀點如下。

①皇帝變了。我們以明朝和清朝最後時期的幾位掌權者為例。清朝在西方入侵的時候,權力基本上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中,而慈禧太后為了自身享樂只知道委曲求全。

但是如果換成明朝就完全不一樣了,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是崇禎皇帝,大家可以看一看崇禎皇帝,最後自己吊死在了樹上,這就是所謂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如果變成最後一位皇帝是崇禎皇帝,哪怕我們打不過,也絕對不會委曲求全。

②國家風氣變了。在清朝掌權的後期,國家的風氣已經變得腐敗不堪了,百姓們在遭受疾苦而上層社會還在享樂中。

在遭受西方列強入侵的時候,他們本該放棄暫時的享樂,去努力的迎接,可是他們沒有他們委曲求全隔離賠款。

但是如果換成了明朝就完全不一樣了,雖然我們不得不說明朝在後期的時候風氣也很腐敗,但是明朝子朱元璋開始就有一種一脈相承的硬氣,這種硬氣,代表他們絕不低頭。這是朱元璋打天下打下來的,引起這種運氣自上而下,不僅僅從皇帝甚至到每一位平民百姓。如果換成了明朝,他們一定會英勇的和西方列強鬥爭。

③種族變了。我們都知道清朝是滿族統治的朝代,滿足統領了漢人的王朝,可是滿族的人遠遠沒有漢族的人口多,他們擔憂他們害怕,他們害怕自己去抗擊外敵的時候,朝內的漢族也會蠢蠢欲動。他們心裡所想的並不只是整個大清王朝。他們所想的,可能只是他們他們自己的種族。

但是如果換成明朝的話,就會變得很不一樣了,因為明朝大部分都是漢族人,整個種族都是一條心,整個國家都是一條線有人來侵犯他們,打,就是了。

因此,從以上的觀點可以得出,如果把明朝和清朝的順序調換過來,我覺得不會發生近代中國的恥辱。





奉旨說史


如果換做是明朝的話,不太可能會與清朝一樣簽訂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畢竟明朝雖然腐朽、衰敗,但卻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剛烈的朝代。明朝的剛烈體現在明朝無論何時何地,滿朝的文武大臣都是主戰派,(當然這是建立再皇帝還在的時候)所以明朝不太可能簽訂不平等條約的,最有可能的結局就是列強直接攻佔北京,屠殺皇室一族,就算是俘虜了皇帝,明帝國也是不會低頭的,這一點明英宗的土木堡之變就是一個證明。


雖然明朝的很多皇帝都很奇葩,有休閒的,有幾十年不上朝的,還有玩木匠活的,但是不敢怎麼說,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那個在城破後親手殺了自己老婆和女兒的人,最後自縊於煤山,至死都剛烈。也挽回了明朝的一些聲譽。

而清朝越到後來越是腐朽,最後竟然還是女人掌權,這在明朝時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明朝就算皇權再怎麼衰落,但是當家做主的都還是姓朱的,而清朝被一個女人掌權超過了40年,最後轟然倒塌。

好歹明朝滅亡時還有南明幾十年的奮鬥,而清朝說倒就倒,好像都沒有什麼人擁護(當然我這裡指的時漢人)。

所以最後總結,我認為明朝或許是以清朝一樣的結果,但是明朝的國滅時非常剛烈的,時從外部被覆滅的,而清朝真正的是自己從內部倒臺的。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