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美国迟迟未参战,参战前在忙什么?

不烟不酒只溜狗的小散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电入侵波兰,正式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在之后两年中,德国陆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对欧洲进行了一次扫荡,包括法国在内的大半欧洲国家均宣告沦陷。按理说,德国在欧洲一家独大,显然是不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也是一直想参与的。但直到1941年12月,在日本对美国珍珠港发起突袭之后,美国才正式介入了二战之中。

(德军攻打波兰)

那么,在二战初期以及之前的一段时间,美国到底在忙些什么呢?

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所有参战国都不太满意的一次战争。抛开割地赔款的德国和被肢解的奥匈帝国不谈,就连战胜国,也没有能得到他们所满意的利益。尤其是美国,在战争后期进行了巨大的投入,但所得的利益却是微乎其微。

再加上一战造成了巨大的伤亡,让全世界普遍对战争产生了排斥和反感。因此直到30年代,美国国内依然是奉行着孤立主义的。

1935年,美国颁布了《中立法案》。该法案规定:在两个或若干个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时,或在战争过程中,凡美国或其属地的任何地点把武器、弹药及军事装备输往交战国港口,或输往中立国以转运至交战国者,均属违法。

简单来说,就是美国立法禁止直接或是间接向参战国进行物资出口或是经济贷款(该法案并未在中日战争中实施)。

这条法案的推行,让反对战争的孤立主义者心中大定。但随着纳粹政府开始在欧洲肆无忌惮的活动,而英法等国又采取了绥靖政策。美国开始渐渐意识到了危机。

事实,上在当时的世界中,并没有什么国家能直接威胁到美国的发展与强大,除非欧洲统一,形成一个超级大国。因此美国政府对于欧洲的策略,一直是奉行孤立主义,维持欧洲均势,让大国相互制衡。

(罗斯福总统)

但随着德国的异军突起,尤其是连法国也遭到横扫之后,欧洲的均势显然已经被打破。《中立法案》已然不再适用于那个时代了。

但由于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根深蒂固,罗斯福颁布的每一份文件,几乎都会被所有人盯上,因此,他根本没有办法向盟军集团输送物资。

在这样的情况下,罗斯福改变了自己的思想。既然输送物资不行,那么,改成租借总没问题了吧。

于是,1941年3月11日,美国正式通过了《租界法案》。该法案规定:美国将会有偿地向盟国提供粮食和武器装备等物资。

至于美国为什么要帮助盟国,而不是支援如日中天的德国,道理其实也非常简单。

首先,美国想要在欧洲得到更多的利益,就必须支援弱势的一边。如果支援德国那只不过是锦上添花,根本无法得到太多利益。

其次,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强大,将会在日后成为美国称霸的最大障碍。美国必须坚持奉行欧洲均势的这一原则,才能够不断发展不受到遏制。

此外,法西斯的暴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强烈谴责。美国想要在国际社会中拥有话语权,就必须要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如果能高举人道主义的大旗,对势弱的盟军施以援手,那么就能够大大地提升国际地位了。

《租界法案》的通过,使无数物资和装备送到了盟国手中。这对盟军最后的胜利,尤其是对苏联在苏德战争中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际上,从欧洲发生动荡开始,罗斯福就根本没有打算做一个看客。1939年,美国的常备陆军只有几十万人,但到了珍珠港事件前夕,美国陆军人数已经突破了160万。这也就意味着,美国对于这场战争,其实是早有预谋的。

美国虽然有预谋,但是他们一直没有动手。他们再等待机会。而且他们知道,日本肯定最先熬不住,要先下手。只有日本先下手,才能动员全国人民积极参战,才能打赢这场仗。

(珍珠港事件)

有人可能会问,美国怎么知道日本要先下手呢?

事实上,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也许并没有想到。但在《租界法案》通过的同时,美国对日本的出口,反而开始慢慢降低。日本是个岛国,没有了美国的资源出口,根本就无法在战争中维持多久。而留给他们的路,只有北上入侵苏联和南下入侵东南亚两条。

即使日本打下了苏联的远东地区,但那里的贫瘠,也根本无法改变日本资源短缺的事实。况且在诺门罕战役中,日本早已经领教过苏军的厉害。如果日本选择北上,无疑是让战争资源更加短缺,完全是自寻死路。

而南下策略则显然不同。虽然东南亚国家都成了大国的殖民地,入侵东南亚等于入侵美国,但毕竟那里资源丰富,日本肯定是大有收益的。

因此在美国看来,随着战争的推进,日本必然会入侵东南亚。到时候美国就能名正言顺地对轴心国宣战,进而达到参战的目的。

不过美国可能没想到,日本竟然想直接摧毁美国的海军力量。这最终致使美国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地加入到盟军阵营之中。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张生全精彩历史


大家好,我是诗涵果果。

二战期间,随着法西斯国家相继参战,由纳粹德国发动的欧洲战争逐渐演变成了囊括全世界的战火!亚洲和欧洲在钢铁巨兽的滚滚洪流中,疲于应付,狼狈不堪!

那么在一战中大发战争财,捞取了无数资本的美国在忙什么呢?

美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独处美洲大陆,周边没有可以相抗衡的国家,也就免去了战火的袭扰,一向精打细算的美国人面对又一次售卖自己军火的超级大战,整个美国工业可谓是卯足了力气,加大工业生产,为接下来的贷款和购买提供强有力的支援!

另一面,在欧洲战火刚刚燃烧起来的时候,作为总统的罗斯福立即签订了士兵的动员协议,习惯于马后炮的美国尝到了一战时参战的甜头,对于罗斯福敏锐的政治嗅觉,当时的美国国内大多数人嗤之以鼻,认为美国强大的工业基础保证了美国可以随时发动大规模战争以及足以应付大规模战争的局面,对于远隔大洋的亚洲和欧洲战场来说,美国可谓进可攻退可守,根本无需担忧!

但是罗斯福坚持己见,作为国防部长的马歇尔上将最终执行了总统的命令,为美国可以在珍珠港被轰炸以后,可以顺利快速的组织起大量军队远赴太平洋,牵制日本的联合舰队!

总结:总而言之,美国在二战前其主要工作就是为了参战做准备的,一边大力督促国内的工厂火力全开,一边全力招募兵员。同时,美国高层集体沉默,对于这场战争,美国就像一只捕猎的豹子,只需要等一个参展的机会罢了!


诗涵果果


实际上,与众多人认识的不一样。

🍒陆军扩张是关键

美国很早,请注意,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9月3日,英法才对德宣战。但9月1日当天,罗斯福签署命令,任命陆军副部长马歇尔为陆军参谋长,同时下令扩军。执行人就是马歇尔上将:

当时,美国常备陆军只16万,这显然是不可能参加世界大战的。所以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前一天,美国陆军已经缓慢但持续扩张到了160万。

🍒以谁为敌很重要

德波战争令世界哗然。但美国不想太早卷入战争,尤其谁是敌人的问题很重要。

就如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常凯申不愿轻易对日宣战一样。美国同样需要观察局势与判断加入谁更能够产生最大效益。

显然,美国不会参加强势集团,锦上添花的事不想做,也不会分得什么好处。美国只会加入弱势集团,利用强大生产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优势地位,就如美国1917年在沙俄革命后协约国危急时刻加入一样。

罗斯福宣战演讲与签署对日战争宣言:

🍒让盟友先流血吧

同样,美国既需要时间扩军备战,也需要盟友流更多的血以消耗敌对力量。

1940年5月,法国陷落。

请注意,所有世界大国中,有两大国家领导人向希特勒发出祝贺电报,一是斯大林,二是罗斯福。

意外吧?

当然,罗斯福期望德国占领法国后收手甚至与英国和谈,最终形成德国陆军英国海军合作围剿苏联的局面。但英国拒绝放弃,所以德国发起海狮计划,预备登陆而最终征服英国,这当然不符合美国的期望。

倘若英国投降或者退出战争,希特勒就有足够的时间去整合整个欧洲并不逊色于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与人力资源,想一想今日欧洲联盟变成一个德国主持的合众国,罗斯福能睡得安稳嘛?

因此,美国逐步推进租借法案,向英国及苏联也包括中国提供资金与物资支援,实际希望英中苏能够多消耗德日力量。

而自1940年10月开始,在美国确定将最终加入反法西斯阵营后,全国就登记了男性公民1600万的兵役。

1940年海军征兵广告:

🍒美对日态度

需要清楚一件事,日本自1902年英日同盟开始,就是协约国体系成员,与英法及后期的美国是各有需求的同盟关系。

英日同盟一开始针对沙俄,也是各有算盘的事,英国需要用日本堵截沙俄自远东南下扩张海洋势力,但默认长城以北属于沙俄势力范围。日本向中国方向扩张,与沙俄进行战争就更需要世界霸主英国的支持。

总体上看,英美法的利益是一致的,不允许日本南下,希望日本承担堵截沙俄南下的责任并默许日本与沙俄争夺中国北方。所以日俄战争结束后,沙俄无力向南扩张势力,与日本结成仇恨,被迫转移注意力回欧洲,与德国对峙。

苏联成立后被协约国封锁干涉,但由于英法均被一战严重削弱,唯一获得巨大发展的美日则被九国公约困住手脚,无法在远东地区夺取更多利益。因此,一直对英日同盟关系耿耿于怀的美国,实质上是在纵容日本破坏远东平衡。具体表现就不用多说了。

坦率说,若非德国1940年过于强势,日本于1940年9月27日赶船参加三国军事同盟条约,则日本后期极可能加入美英。可别说什么反cp协定,那并不针对英美。

请注意时间顺序:1940年5月法国投降及随后的海狮战役计划,德国对美国关系出现不可逆转的破坏,而愚蠢的日本以为英法没落就与德国结盟,美国当然会视日本为即将开战的重要敌人,才逐步收紧对日贸易逼迫日本退出中国。这是美国的阳谋,日本怎么可能于1941年退回到1937年前的状态?


四川達州


忙着看热闹随便赚点小钱钱,当年的美国可不像现在满世界管闲事,由于一战惨重的人员伤亡让普通民众对于战争有着天然的排斥。在一二战中间美国奉行孤立主义策略,在一系列外交活动中坚持单边主义,拒绝多边国际合作,这么一个大国差点成了永久中立国。

简单点理解就是大家各忙各的,有困难也别找我,反正美国就是不介入各方冲突。侧重点发展经济,在珍珠港被袭击之前基本默认德国和日本的全球侵略行为,就算是好伙伴英国再压力山大也得参照《中立法案》付现金/黄金购买军用物资应对德军和意大利。

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虽然有心改变这种状态,积极介入国际事务但面对国内孤立主义者的强力反对也是有心无力。直到1941年3月11日在罗斯福变通的“租借”想法支持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对于二战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租借法案》,以免费或有偿的方式向英国、苏联、中国、法国及其他盟国提供军事物资。

这个时期的《租借法案》只是开始在物资提供方面并不多,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打破了美国想要置身于事外的中立原则,在国民中激起一片严惩声浪。美国再想保持中立已经成为不可能,罗斯福借此机会向日本宣战,同时积极参与世界各国反法西斯阵线。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清楚,美国世界工厂的地位重要性凸显,同盟国在美国装备的武装下最终击败轴心国结束二战。由于本土远离战场,人员物资损失应该是同盟国中最小的,战后美国替代英国成了世界老大有钱又有实力笑到了最后。


河东三叔


美国忙着大发战争财!我们知道,两次世界大战,美国都是最大的受益国,别的国家因为战争而出现倒退甚至没落,而美国却依靠两次世界大战,稳稳的坐上了世界头号大国的交椅!

由于美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本土距离当时世界核心区域欧洲地区还很远,所以两次世界大战,都没有波及到美国本土!对于美国来说,越早的介入战争,付出的代价就越大。美国也想借着战争,让西方老牌的强国之间相互斗争,美国坐收渔翁之利!

美国也明白如果德国最后胜出,那么德国的下一个目标就会是美国!所以美国肯定会介入战争,但是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必须通过介入到欧洲地区战争,而让德国无法胜利。后来当时的法国已经被击败,英国和苏联也是危在旦夕,所以美国必须要介入了,否则后面美国可能就是下一个法国。

关于二战美国迟迟不愿意参战的原因,还有一个说法是美国的民众不答应。毕竟对于美国民众来说,战场当时还远离美国本土,美国民众不想介入到战争当中,出现伤亡,消耗国力。不过美国民众的想法是肤浅的,美国的那些高官可不是这么想,他们早已经做好了参战的准备,不过需要一个借口。

其实日本早已经对美国虎视眈眈,首先对美国发起了攻击,这下美国更是不可避免的要参战了,同时也给了美国参战的借口,也能让美国的民众信服,再不参与二战,美国的本土就要遭受攻击,毕竟日本已经试图夺取中途岛,作为跳板攻击美国本土。

所以美军后来已经不能再等待了,最好的时机已经出现!最后美国多线作战,在欧洲战场、非洲战场和亚洲战场,都击退了德军和日军,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不得不承认!甚至美军为了减少伤亡,提前结束战争,使用了两枚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和长崎,让日军提前投降。

所以美军一开始就是想要借着战争,最大化的为自己谋利,事后证明美国的战略是正确的,让美国一跃成为超级大国至今。


资讯所长


美国之所以迟迟不参加二战,主要是因为美国奉行孤立主义的策略,不愿意过多的参与欧洲国家的争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仍然是世界上的霸主,美国只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和工业大国,在军事和国际影响力方面,美国和欧洲强国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强国越是打的不可开交,对于美国来说就越有利。

实际上一战时期美国也是采用了孤立主义的策略,一战中美国向交战双方提供物资,最后还获得了战胜国的身份,成为了一战的大赢家。美国能够奉行孤立主义,归根到底是因为美国的地理位置优势,美国周边没有任何强国,大西洋和太平洋为美国提供了很好的屏障,轴心国根本无法直接攻打美国的本土。二战爆发之后,美国仍然想要像一战时期一样,先赚够战争财,最后再找能够取胜的一方合作,获得瓜分世界的机会。

二战前期美国也曾经向轴心国大量出口国物资,日本绝大部分的石油资源都是进口自美国。不过二战时期的德国过于强大,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击垮了法国,并且占领了苏联的大片领土。日本也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并且对美国的东南亚地盘虎视眈眈。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前,虽然美国没有直接参战,但是美国的立场已经很明确了,美国在经济上封锁了日本,同时给苏联和英国提供物资,已经倾向于同盟国一方。

不过当时美国国内民众都不支持参战,一直到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民众才开始支持开战。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正式对日本和德国宣战,成为了二战中的主力军之一。假如没有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参与二战的时间肯定会向后推延,对于当时的美国来说,只要战争还没有决出胜负,美国越是晚参战,对美国好处就越多。


军武小咖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迄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发生在亚洲和欧洲战场。二战爆发以后,美国迟迟没有表态参与战争,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美国才正式宣布参战。那么,二战爆发后美国为何迟迟不参战呢?

铭苏先生认为,美国当时没有参战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美国刚从大萧条中恢复,不想参战。

1929年至1933年发源于美国的大萧条席卷全球,对美国经济造成重创,美国到处是失业、破产、倒闭、暴跌,到处可见美国的痛苦、恐惧和绝望,美国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大萧条之际上台,实行罗斯福新政,试图重振美国的经济,恢复社会生产秩序。

二战爆发后,美国经济刚从大萧条中恢复过来,这个时期的美国致力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不想参与亚洲和欧洲的战事,以免使刚恢复的经济重新遭到战争的影响。美国当局为了避免卷入战争,奉行孤立主义,这样可以在战争中独善其身。

二、美国奉行孤立主义,不想卷入战争。

在欧洲和亚洲都爆发战争以后,美国孤立主义盛行。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旨在使美国保持中立的皮特曼决议案,该决议案规定:战争时期禁止美国输出武器装备和信贷,而有效期为两年的"现购自运"条款则授权总统要求在美国购买非军事物资的交战国付现金并用本国船只装运。


美国的孤立主义和中立法无异是对德日侵略扩张的默许和纵容,这个时期美国虽然没有参战,但是美国通过向交战国出售军需物资赚取巨额利润,这也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生产规模的扩大。美国从向交战双方出售各类物资尝到了甜头,却一直未明确表态参战。

三、美国一直在观望,看参加哪方对自己有利。

美国地处北美大陆,远离战事频发的亚洲和欧洲地区,这使美国的地缘环境非常安全。美国的邻国实力都弱于美国,无法对美国构成直接的威胁,其他国家要想进攻美国本土,需要跨越上千公里的海洋,美国可以进行防御和拦截,所以要想进攻美国本土确实非常困难。

由于二战对美国本土没有直接的威胁,所以二战爆发以后,美国一直在坐山观虎斗,不想过早参与战争。在美国对欧洲的战略中,美国不想使欧洲任何一方过于强大,这也是美国的欧洲均衡战略。在英德战争爆发以后,美国不想容忍德国占领整个欧洲,所以在法国陷落之后,美国向英国提供大量的军事援助。

在苏德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参议院对于是否参战问题还是争论不止。1941年6月,参议员哈里·杜鲁门在美国参议院发表讲话说:“如果我们看到德国将要赢得战争,我们应该帮助俄国。如果俄国将要赢得战争,我们应该帮助德国,以这种方式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互相残杀。”另一派则认为,如果苏联一旦陷落,德国就会拥有丰富资源,再也难以被打败。最终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决定支持苏联抗战。1941年7月罗斯福发表讲话,谴责德国暴行的同时表示要对苏联进行积极的援助。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和英国向日本宣战。次日,德国和意大利则向美国宣战,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国在欧洲大力援助苏联,但是美国却迟迟不在西欧开辟战场,自然是让苏联和德国先进性厮杀,待两败俱伤以后美国再来收拾残局,这也是西方国家有意让苏联去夺取柏林的重要原因。

美国的参战无疑改变了二战的战场格局,加速了德日法西斯国家的溃败,但是美国也凭借二战一跃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同苏联主导了战后两极世界格局。美国在二战中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利益。


铭苏先生


之前回答了:二战的时候美国可以造150艘航母,为什么现在只能造10艘,这样一个问题。我给的答案是:需求,没那个需求。

谈这个不能只看现在的航母比二战的航母高级了多少,难度提高了多少,同时也得看现在的生产力、科技水平比二战时提高了多少。航母的建造难度在增长,但人类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同时也在涨,而且这几十年来是暴涨。实际上现在造航母的难度和二战时造航母的难度是一样的,没变。现在人类造隐身机,和二战时期造螺旋桨战机,难度也是一样的,没变。都是人类拿出顶尖的技术造当时顶尖的装备。

现在不打世界大战,没人能在海上威胁到美国的霸主地位,它也就没必要大量的造航母。美国其实有4艘重型航母就已经天下无敌了,他造10艘,属于上了保险,更不会有人能打败他。再造140艘,1400艘也是这么回事。也不打世界大战,平时养150艘航母明显是浪费。到退役的时候,退150艘旧的,再造150艘新的,太扯淡,拖累经济发展之类的话都没必要说了。

简单的讲,航母的建造难度和生产力水平,得把这两件事综合到一起来讨论,只看现在的航母有多复杂,是没意义的事。

然后有朋友留言说:现在美国的船厂没这个实力了。

这就和现在这个问题联系上了。

美国现在依然有造150航母的实力,但能不能今天马上就开工?然后像二战那样航母下饺子?

不能!他需要时间去准备。

美国要是觉得自己需要150艘航母,他得从筹备资金开始,国会批,然后改造、扩建船厂,甚至要建全新的船厂。这期间还得买各种造航母的设备,而生产这些设备的工厂也需要新建......得先建机床厂,螺丝厂才能一步步轮到建造船厂。钢板厂、雷达厂、声呐厂、锅炉厂......这些都得提前建。甚至从源头的矿场到运输的铁路,这都得新建。然后工人呢?需要培训。工程师、设计师、科学家,需要整合,把这些人聚集到一起,统一行动起来,再来个合理规划,1年的时间就没了。

美国有造150艘航母的实力,但想把这种实力转变成真实的生产力,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准备,最低、最低:4年。准备了4年以后,新船厂功能齐备了,原材料备足了,工人都到岗了,这才能开始全力造。

问题说:二战参战前,美国在忙什么?

他就是在忙这些。

一直想写个系列文章,题目是:战争是件很麻烦的事。不是说皇上一拍龙书案,立即10万大军就兵发幽州了。即便是古代,想大军挪个窝,你也得提前把银子、粮食先备足了。没银子,部队都出不了军营,需要开拔费的。

打仗,尤其是大规模战争,都需要提前很长时间去准备,三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

跟航母的道理一样,如果真打仗,你可能需要1亿发炮弹。但在和平时期,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真生产1亿发炮弹存着。太浪费,影响经济、生活。存几年,过期了,销毁,再造1亿存着,不等打仗,自己先拖死了。所以正常国家都是只造100万发,临时应个急。真有战争危险的时候,再加班加点的造。而想大规模造炮弹,又得是先从新建炮弹厂、新建厂房、新买机器、新培训工人......开始,一大堆烂事。

战争需要一个准备过程。

二战,为什么是希特勒率先发动了进攻?就是因为德国最先完成了战争准备。他先把飞机、坦克、大炮、炮弹......生产出来了,他先把部队训练好了,那就得先动手。就像我们现在聊二战,说到初期英法对德国宣而不战,绥靖政策,很多人还说什么英法想祸水东引,张伯伦昏聩,这都是文革的教材了。英法初期没能主动出击,答案非常简单:没做好战争准备。

英法当时还处于经济危机的末期,日子都过不下去了,没能力去准备战争。士兵没训练好、部队没组织好,缺少粮食、弹药。他们根本没办法主动发起大规模作战。

但是从希特勒入侵波兰开始,英法就已经铁了心要跟德国打了,这时候美国也已经站到了英法的一边。美国的参战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早晚和一个契机的问题。所以当时英法对战争的态度是:拖。等我自己经济好转的,等我们完成战争准备的,等美国的援助到来的......英法是想等一等再和德国拼命,等多久呢?两年!英法想完成战争准备,兵精粮足,弹药充沛,还得再等两年,然而希特勒并没有给他们两年的时间,迅速灭了法国,把英国赶出了欧洲大陆。

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这时候美国就已经开始进行战争准备了。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参战。这期间是2年零3个月,而即便是这样,美国依旧没有完成战争准备。是日本的偷袭大大加速了美国的战争进程。又熬了一年,美国这台战争机器才算彻底开起来,军舰、飞机、坦克铺天盖地的生产。

二战美国总共动员了1250万的部队。400万在海外作战,850万在国内做后勤和预备队。但在二战开始前,美国总兵力不到50万,陆军三十多万,海军十几万。也就是说几年间,美军数量翻了25倍。养50万兵和养1250万兵,完全不是一回事。而且二战前的50万,基本上是属于维持治安的,扩建起来的这1250万是用来打恶仗的,训练、装备、后勤不在一个层面。战斗机、战舰、坦克、大炮的数量也要几十倍的增加。人数涨了25倍,成本是涨了100倍。

对于美国高层而言,参战,是必然选择。但是,美国当时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不参与欧洲事务是国父华盛顿定下来的百年大计,所以在国内,在老百姓心里,依然认为欧洲的战争跟美国没关系,美国人没必要去为欧洲人流血。这就导致美国的战争准备进行的比较慢。希特勒在欧洲开打,美军的高层也开始着手扩军,但这个军也不是说扩就扩,得先选将。把马歇尔、麦克阿瑟、巴顿......这些参加过一战,有战争经验的将领先组织起来,把军、师、团、营的高级军官先选好,把部队的骨干先打造出来,然后才能扩军,这又需要时间,一年、两年。你不能直接招1250万士兵,没军官管理,对不对?那不乱套了嘛。

美国参加二战这是必然的,美国高层自己心知肚明,英法盟友知道,希特勒也知道。所以希特勒一直保持对美国的忍让,不给美国参战的借口,然后想尽快消灭苏联,在美国参战前,控制住整个欧洲,这样美国就打不动他了。但这个时候,日本猪队友袭击了珍珠港,直接把美国拖了进来。

美国的高层知道自己一定要参战,也一直在做着准备工作,比如说扩军、打造骨干。扩大军火生产,对自己老百姓说这是做生意赚钱,其实扩建工厂,也是为了以后自己用方便。这些前期工作进展确实是慢,但他也确实是在做。当时美国的老百姓看不到参战的好处,不支持政府参战,在美国国内甚至有纳粹的信徒,所以美国高层这些有远见的人也不能大张旗鼓、放开手脚的准备战争。

二战总共打了6年。

德国进攻波兰到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这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美国没直接参战。但他依然在默默的做参战准备。把一些精锐的部队已经建立起来,军工厂的产能也很大。珍珠港事件以后,美国正式参战,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甩开膀子进行战争准备了。军队扩编、造船厂、军工厂扩建......这段时间属于边打边建。到了战争的最后两年,美国的战争机器才算完全的开动,把实力彻底发挥了出来了,这才有了一周造一艘航母,一天下水一艘战舰的疯狂。

美国用了最低4年的时间才算把战争彻底准备好。

这就回到了咱们开始说的,美国现在依然有大量造航母的实力,但也依然要准备时间。拼尽全力准备4年,才能又回到二战末期的状态。而且还得需要像珍珠港被袭击后那样,美国上下一心,群情激奋。

聊军事我们会经常看到两个词:平时经济和战时经济。

所谓的战争准备的过程就是平时经济想战时经济转变的过程。最简单的例子,平时这是一家拖拉机厂,到了战时就得把它改造成坦克厂。而政府想把拖拉机厂改造成坦克厂,那就得把准备用来发展经济的钱投到这个改造过程里。而把整个社会的企业都打造成兵工厂,这肯定是需要很长的时间。

美国在参战前是在为这些事做准备,做铺垫。等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契机来了,立即放开手脚,火力全开。

英法前期的软弱是因为他们的平时经济还在危机之中,在粥都喝不上的情况下,把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肯定是极其吃力。苏联前期的吃亏也是没做好准备。最后在莫斯科挡住了德军,为工厂争取到了时间。当苏联完成了准备,拖拉机厂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T34坦克的时候,德国也就完了。


锐度何老师


当今世界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在本世纪的时候,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曾说过:“美国将继续领导未来世界一百年”。确实,以美国如今的综合实力,当前世界无任何一个国家在短期内可以超美国。美国如今超级大国的地位,除了一百多年的原始积累,更重要的是源于一战、二战,为美国提供了巨额的原始资本积累。由于在一战、二战中美国本土远离战场,加上美国在战争后期才参战。使美国的综合国力空前雄厚。美国在二战期间,迟迟不参战,除了美国一直在发战争横财之外,也受限于美国国内的现实情况。

1929年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席卷资本主义国家,美国陷入经济大萧条。

1929年的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一夜之间,使美国原本繁荣泡沫的经济背后,一夜之间倒塌了,之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经济经济迅速下滑,1929年美国的经济GDP为1100亿美元,到1932年,美国的经济GDP为530多亿美元。

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带来危害致使美国大量的企业倒闭,失业人口剧增。大量的美国市民需要靠政府的救济粮才能够度日。

为解决美国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1933年罗斯福当选为美国的第32任总统之后,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经改革。

罗斯福政府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和振兴经济的纲领。

新经济政策首先加强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政府干预市场,使美国的经济市场得到合理有序的生产与恢复。

实行赤字财政,恢复银行的体系,为更多的企业贷款,使企业工厂能够恢复生产。在新经济赤字财政的干预下,美国的企业开始恢复上产,增加了就业人口。

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事业来刺激经济。

罗斯福政府为了缓解失业人口带来压力,大力发展公共事业来刺激经济,政府出资大量兴建煤矿、公路、水利工程,如:田纳西河的水利工程就是新政策政策下修建的,除此之外,极大的缓解了美国的失业人口压力。

在罗斯福政府的新经济政策下,美国的经济逐渐恢复正常。到1936年初期,美国的经济已经恢复到经济危机之前。

其次,在美国参战前,美国国内盛行孤立主义,罗斯福与孤立主义展开了坚决而富有艺术性的斗争。

华尔街的金融危机致使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遭到重创,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德、意、日三国法西斯在欧洲和亚洲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此刻的美国国内却盛行孤立主义。

1935年,美国国会批准通过皮特曼决议案,该决议旨在确立美国的孤立主义,确保陷入二战泥潭。

皮特曼决议案规定:战争时期禁止美国输出武器装备和信贷。

随着二战的全面爆发,罗斯福政府已经预料到,美国是不可能避免参战可能性,因此罗斯福政府为了引导美国公众做好参加二战准备,罗斯福政府与孤立主义展开了坚决而富有艺术性的斗争。

二战全面爆发,美国迟迟未参战,罗斯福政府全部精力集中在扩军备战方面。

二战全面爆发后,罗斯福政府已经预测到美国不可能不介入战争,因此,在未介入二战之前,在国内精力集中在扩军备战方面。

美国在参战之前,大发战争横财。

由于美国国内盛行孤立主义,美国在未参战之前,一直保持中立,由于本土远离战场,凭借强大的工业能力,美国与交战各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军火生意。

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二战期间,美国迟迟未参战,一直在发战争横财。


贝勒说:二战期间,美国迟迟未参战,这是美国一贯的风格,在一战中,美国也是如出一辙,也正是一战、二战为美国带来巨大的战争横财,奠定了二战后,美国在全球的超级大国地位。


梅花三弄说历史


二战期间,美国确实迟迟未参战,参战前美国政府就在绞尽脑汁的设法参战发财。至于迟迟未参战原因如下:第一,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第一大生产国,国力雄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美国人民因此不想参战,更愿意躲在大洋彼岸过自己的好日子。第二,苏联并不只是德国的死敌,也是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死敌,美国希望苏德两败俱伤,所以对欧洲战局持观望态度。第三,美国正在全力以赴调整自己的亚洲策略,以确保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包括援助满了中华民国政府以拖住日本,切断日本的石油供应,逼日本和谈。

美国发的战争财,钱数没有找到,只找到了数量。不过这个时候,美国和当时的苏联一样,都远远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美国的情况比苏联好一点有限,美国当时的经济凭借发战争财已经有所恢复,而这个时候是要开始扩军备战了。但是,美国和苏联一样的问题,缺人缺武器。美国的正规军在1939年只有不到35万人,这里边不算20万国民警卫队,其中陆军约19万人,海军15万人,当时美国陆军据称是排在包括葡萄牙之后的世界第26位,而这对于一个准备要参加世界大战的国家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没参加一战的原因是罗斯福总统以大力发展军工业生产制造业,将制造出来的陆海空三个军种所使用的各种武器,以倒卖军火形式发了大财导致没有参加一战原因。那么,到了二战期间怎么迟迟还不参战,那美国在参战前在忙什么呢?迟迟还不参战原因是:还依旧按一战大力生产各种军火武器方式,继续进行倒卖军火,可说财源好似长江水源源不断进入美国的储钱库里。正当美囯倒卖军火热火朝天一发不可停下之际,日本为掠抢东南亚石油能源,必经美国珍珠港,可说珍珠港就是阻碍曰本将掠抢的石油和财物往曰本囯运回途中的一道不可越过的门坎。怎么办?又曰本军师三本五十六献计,用偷袭方式对珍珠港进行了狂轰乱炸,可说对美国损失之大,并又引起美国对日本之恨心情是无法形容,于是,美国为报珍珠港被曰本偷袭之仇心切,就此起兵投入二战之中。这就是美国迟迟在二战期间没参战争的前后原因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