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下雨有什麼典故嗎?

用戶6578758551702


龍不抬頭,天不下雨。二月二龍抬頭總是伴隨著雨水一起來到人間。蟄伏了一個冬天的巨龍抬起了頭,萬物即將復甦,伴著春雨,生命便可瘋長。



影語流光


老話說“龍行有雨,虎行有風”。春天是蒼龍抬頭的時間,龍一出現自然雨水跟至,雨水及時到,收成就能好,這其中寄託著人們對豐收的期盼。都說“春雨貴如油”,春天雨水量的大小直接影響一年的收成,所以人們期盼著二月二的到來,神龍抬頭,保佑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農曆二月初二,之所以稱為龍抬頭節,其實與古代天象有關。舊時人們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稱“二十八宿”,以此作為天象觀測的參照。“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產生“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

古時,人們觀察到蒼龍星宿春天自東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沒週期和方位正與一年之中的農時週期相一致。春天農耕開始,蒼龍星宿在東方夜空開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龍首;夏天作物生長,蒼龍星宿懸掛於南方夜空;秋天莊稼豐收,蒼龍星宿也開始在西方墜落;冬天萬物伏藏,蒼龍星宿也隱藏於北方地平線以下。而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晚上,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角宿,代表龍角,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大約一個鐘頭後,亢宿,即龍的咽喉,升至地平線以上,接近子夜時分,氐宿,即龍爪也出現了。這就是“龍抬頭”的過程。之後,每天的“龍抬頭”日期,均約提前一點,經過一個多月時間,整個“龍頭”就“抬”起來了。後來,這天也被賦予了多重含義和寄託,衍化成“龍抬頭節”和“春龍節”了。





作家龐鋒


“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雨不流”,傳說農曆二月初二日,是天上主管雨水的龍王露頭的日子,這時要下雨預示好兆頭。

每年“雨水”前後,天氣漸暖,正是春播時節,雨水量的大小直接影響一年的收成。人們期盼二月二的到來,期盼“龍王”抬頭,能保佑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農曆二月初二之所以稱為龍抬頭節,其實與古代天象有關。舊時人們將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稱“二十八宿”,以此作為天象觀測的參照。“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產生“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氏、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

古時,人們觀察到蒼龍星宿春天自東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沒週期和方位正與一年之中的農時週期一致。而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晚上,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角宿,代表龍角,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接近子夜時分,氏宿,代表龍爪出現,這就是“龍抬頭”的過程。

“二月二龍抬頭”的神話傳說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反映出人們渴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正如農諺所言:“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用戶言午澤群


龍抬頭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我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名曰“龍頭節”。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傳說此節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於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的歷史傳說。又一說為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龍王三年不下雨。龍王不忍生靈塗炭,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便將龍王打出天宮,壓於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龍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禱,最後感動了玉皇大帝,於二月初二將龍王釋放,於是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實際上是過去農村水利條件差,農民非常重視春雨,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從其願望來說是好的,故“龍頭節”流傳至今!


伊尉閒筆


農曆的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青龍節亦稱春龍節,春耕節,萬神都會、土地神誕日。中國從唐朝就有「二月二,運高走,氣高揚」之說,更有二月二放龍燈、放生、祈福開運大典等儀式。

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而農曆「二月二」這天是龍欲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會舉行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

二月二,龍抬頭,象徵著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那麼,「龍」在哪裡?它是怎樣「抬頭」的?天文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與古代西方天文學不同,中國把恆星劃分成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區。所謂「垣」就是「城牆」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徵皇宮;「太微垣」象徵行政機構;「天市垣」象徵繁華街市。這三垣環繞著北極星呈三角狀排列。

在「三垣」外圍分佈著「四象」: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說,東方的星象如一條龍,西方的星象如一隻虎,南方的星象如一隻大鳥,北方的星象如龜和蛇。由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天空的星象也隨著季節轉換。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蒼龍顯現;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頭;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蒼龍頭部「角宿」上有兩顆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蒼龍頭上的兩隻犄角。「角宿」之後的四顆星是「亢宿」,亢是龍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顆星排列成一個簸箕的形狀是「氐宿」,代表著龍爪。龍爪後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別代表了龍的心臟和尾巴。


太極古禪文化院


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昇天,興雲佈雨,五穀豐登\

林靜lisa


許多中國故老相傳的日子會有天氣變化,還往往都挺準,為什麼呢?其實和中國的歷法有關,農曆是陰曆和陽曆的結合的產物,古人根據黃河流域隨著黃道的變化而不同總結出了節氣,每半月有一個節氣,每一個節氣又分三侯,基本上每到節氣的近幾天的時候都會變天,也就是陰天、有風、有雨或有雪。


清茶半盞458


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昇天,興雲佈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春龍節的來源,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著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著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

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就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裡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裡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佈雨。從此,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吃。

其實,在農曆二月以後,"雨水"節氣來臨,冬季的少雨現象結束,降雨量將逐漸增多起來,這本來就是華北季風氣候的特點。


趙新俊


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民諺有:“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二月二龍抬頭,下雨好兆頭”的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