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坎坷,何以為聖?

未曾清貧難成人,不經打擊老天真,

自古英雄出煉獄,從來富貴入凡塵,

醉生夢死誰成氣,拓馬長槍定乾坤。

一首定場詩,今天我們講一個人,講一個“普通”的人。

孔子一生坎坷,何以為聖?

1.出身寒微

  • 若聖與仁 則吾豈敢

如果現在問大家:孔子是什麼人?很多人肯定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是聖人呀”。但是你現在如果穿越回兩千五百年前,當著他的面叫他一聲“聖人”,他可能四顧茫然,他不知道你在叫誰,因為他從來不覺得自己是“聖人”,就像他從來也都不覺得自己是“仁人”一樣。他一定會跟你辯駁:要說我是聖人和仁人我怎麼敢當呢?“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我就是一個普通人呀!

你可能會說,這肯定是聖人嘴上謙虛吧。然而並不是,他就是這麼想的。

孔子出生那一年,他的父親叔良紇66歲,是個沒落的殷商貴族後裔,之前已經有一妻一妾,也生過一個兒子。母親顏徵在17歲,其實放到今天週歲只有15歲。這段跨越了49年的愛情據說在當時根本不被認可,所以沒有八抬大轎,沒有明媒正娶,有的只是周圍人鄙夷的眼神,之後就是普通又拮据的生活。

孔子一生坎坷,何以為聖?

尼山致禱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與母親顏氏在尼丘山上祈禱後,第二年生下孔子。孔子生來頭頂的形狀是中間低、四周高,像尼丘山一樣,故起名叫孔丘,字仲尼。

過了幾年,顏氏順利生下了一個男孩,取名孔丘,字仲尼。這個家庭沒有因為小孔丘的出生而變得更好,三年後父親叔良紇去世,母親顏徵在獨自撫養孔子,15年後,這個終日為生活操勞的母親也終於去世。從此以後,孔子變得無依無靠。孔子成名之後也毫不掩飾早年的這段經歷,他說我的出身實在是卑賤呀!所以我才會幹那麼多下賤活。“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但是,生活的磨難從來不能讓一個堅強的人屈服,只會讓他在反覆的苦難和打擊中吸取營養,在長期的隱忍和反抗的過程中積聚能量。最終這些都會變成他成長的條件,他的根會深深扎進這苦難的泥土,他的頭頂會綻放出最鮮豔的花。

2.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 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

十幾歲的孔子就以好學上進聞名鄉里,以知書識禮博得周圍人的讚賞,他早年做過很多工作,比如文書、乘田這樣的小吏,還管理過倉庫。

19歲那年,孔子迎娶了妻子亓(qí)官氏,第二年,也就是孔子20歲這年,他的兒子出生了。為此,魯昭公特意送來了一條大鯉魚祝賀。那一天,孔子實在是太高興了,以至於他就用這條鯉魚,為自己的兒子命名,所以孔子的獨子名叫孔鯉、孔伯魚。

孔子一生坎坷,何以為聖?

命名榮貺

孔子十九歲成婚之後,在第二年生了兒子,魯昭公賜給他一條鯉魚,孔子為了顯耀國君的賞賜,給兒子取名孔鯉,字伯魚,用志不忘君恩。

三十而立,30歲的時候孔子開始辦學館,招收學生。就有人來問說:孔先生,像我們這樣的貧苦人家,幾代人都是種地,也需要上學嗎?孔子回答說“有教無類”,任何一個群體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也都應該接受教育。那人又問:“那想來您這上學要交多少學費呢?”孔子和氣的說:“只要是主動給我十條幹肉作為見面禮物的,我從沒有不給予教誨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孔子就這樣一邊教學,一邊宣揚禮樂、仁愛的主張,抽時間還要整理那些古代典籍。當別人誇他能幹的時候,他說:哎呀,我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的,只是好學罷了。只要有十戶人家的小村莊就一定能找到像我孔丘這樣又忠誠、又厚道的人,但是他必定不如我好學。“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然不如丘之好學也。”

孔子一生坎坷,何以為聖?

學琴師襄

孔子向師襄學習彈琴,十日不更換曲子,襄子曾三次勸他改習別的曲子,孔子分別以尚未體會此曲的韻律、志趣、和作者而推辭。後來孔子在彈奏中突然說:“非文王,誰能為此?”老師驚歎孔子的悟性,說此曲正是《文王操》。

孔子一生坎坷,何以為聖?

問禮老聃

孔子三十五歲,和南宮敬叔一齊到周地去,向老子問禮,因為老子曾做過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官吏),熟知周禮,所以孔子特向老子請教。

隨著孔子的名氣越來越大,那些日後著名的學生陸續來到他的身邊。所謂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

比如有一個弟子叫子路,他姓仲名由,字子路,比孔子小九歲,是孔門的大弟子,有一身武藝,日後常常負責給孔子趕車。子路好戰鬥,而且還有點莽撞,孔子喜歡他,只是方式有點特別,就是一直在批評他。有一次孔子意外表揚了子路,孔子說:“要說一個穿著破舊棉襖與穿著貂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覺羞恥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因為這句表揚高興了很久,逢人就說。

還有一個學生叫顏回,姓顏,名回,字子淵,比孔子小30歲,是孔子一生最喜歡的學生,學習成績也最好,孔子後來說起顏回:“我只見他不斷進步,從來沒有看見他停止過。”顏回家庭困難,但是安貧樂道,孔子曾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後來顏回去世了之後,有人問孔子,你的弟子中有好學的人嗎?孔子說本來有一個顏回,顏回死了之後就再也沒有了。

還有一個學生叫子貢,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比孔子小31歲,是孔子學生中頭腦最靈活、最聰明的,而且還非常會做生意,孔子後來周遊列國據說就是子貢出錢贊助的。但是聰明的人就容易驕傲,孔子還要經常敲打他,比如有一次,子貢問孔子:老師你看我怎麼樣?孔子說:你呀,就是個東西呀?子貢不明白,又問,老師你說我是個什麼東西呢?孔子說:“是個飯桶”,原話是“瑚璉”。但是其實孔子喜歡子貢,程度甚至一點也不比顏回差。

孔子一生坎坷,何以為聖?

孔子講學圖

除了這三個,還有一些或者富於雄辯,或者長於外交,或者善於管理的學生先後來到孔子的門下。

3. 周遊列國

宣揚禮樂 教化萬民

有了這些才氣縱橫的學生和握在手中的真理,55歲那年,孔子決定開始周遊列國,去主動推銷他的主張。但是在這個每天相互攻伐、動輒橫屍遍野的時代,誰還會真正關心禮樂和仁愛。一路上他經過曹國、宋國、鄭國、陳國、楚國、衛國等一長串國家,結果是四處碰壁。

孔子一生坎坷,何以為聖?

孔子周遊列國圖

孔子就是這樣,一邊是執政者們的打擊,另一邊還有一些人在旁邊說風涼話。當時的隱士們是相當看不上孔子的行為,在周遊列國的途中,有個叫桀溺的人說:“天下現在都已經洪水滔天了,誰要不知死活的改變它呢?”在楚國有個叫接輿的狂人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行怎麼衰落到這種地步?算了吧,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那現在改正還來得及。”“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孔子一生坎坷,何以為聖?

子路問津

孔子從陳到蔡又到葉,從葉返歸蔡國,碰到長沮、桀溺在一同耕地。孔子派子路去打聽渡口,桀溺說:“天下就像滔滔洪水到處混亂,誰能改變這種局面呢?你與其跟著那擇主而事的人(指孔子),還不如跟從避世隱居的人好呢!”說完,仍舊不停地繼續做活,不理睬子路。

孔子只能對著學生們嘆息,說到:“如果天下有道,我又何必帶著你們滿天下的奔走呼號,我們又不是受虐狂。你不做,他也不做,那這樣的事情總要有人來做呀!難道我們就這麼眼睜睜的看著心懷不軌的人為了一己私利,弄得天下禮崩樂壞,百姓生靈塗炭,就這麼不管也不問嗎?這是君子該有的德行嗎?

63歲那一年,孔子與弟子在陳國、蔡國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後被楚國人相救,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

孔子一生坎坷,何以為聖?

子路問津

魯哀公六年,楚國派人聘請孔子到楚國去。陳蔡二國的大夫們擔心楚國重用孔子會給陳蔡帶來危險,於是共同發兵將孔子師徒圍困在曠野裡。糧食吃光了,跟隨的人都餓得站不起來,孔子仍然講誦詩書、撫琴歌詠,沒有一點悲傷恐懼的樣子。後來派子貢到楚國,請來救兵,才得以解圍。

67歲那一年,孔子在衛國,陪伴了孔子整整48年的夫人亓官氏去世,年近古稀,一個形單影隻的老人終於感覺到累了,或許他也厭倦了。

就在第二年,68歲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迎孔子歸魯國,孔子周遊列國14年,至此結束。

經過無數次碰壁,孔子只能無奈的回到魯國,他仍然向當權者推銷自己的主張,按著慣例,也仍然是無人理睬。但是他的學生卻非常受歡迎,後來,那些早年陪伴他周遊列國的學生也陸續離開他出去做事情。其中一些還得到重用。

孔子一生坎坷,何以為聖?

刪述六經

孔子回到魯國,沒有得到重用,孔子也不求出仕為官,他整理古代文獻,敘《書》、傳《禮》、刪《詩》、正《樂》、序《易》、修《春秋》,以詩書禮樂教育弟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有七十二人。

4.晚景淒涼

  • 天地無終極 人命若朝霜

孔子的晚年非常的淒涼,沉重的打擊接連到來,69歲的那一年,孔子的獨子孔鯉去世,白髮人送黑髮人,孔子傷心欲絕,他似乎又想起了魯昭公送來鯉魚的那一天,“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用後世曹植這兩句詩來形容孔子的感受是多麼貼切。

又過了一年多,孔子71歲的那一年,他最得意的學生顏回病逝。孔子頓足捶胸,老天爺這是要了我的命呀!天要亡我呀!孔子的悲傷到了極點,就在這接連的打擊過後,孔子覺得總該否極泰來了吧?有一點好的事情來沖淡一些他的絕望和痛苦。

誰知道又過了一年,就在孔子72歲的那一年,被他批評了一輩子的大徒弟子路也戰死了,聽到子路的死訊,孔子什麼也沒有說。有人告訴孔子說子路的死是因為他的冠纓在打鬥中被擊斷,子路想起孔子關於“君子死而冠不免”的禮儀教導,因為要堅持繫好冠纓才被殺的,孔子沒有評論。因為孔子知道子路已經是一個63歲的老人了,在這樣激烈的戰鬥中,一個忠勇的、絕不退縮的、63歲的老人戰死是必然的結果,關冠纓什麼事,只是孔子此時再也沒有力氣表達自己的悲憤了,因為第二年,孔子自己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孔子一生坎坷,何以為聖?

夢奠兩楹

哀公十六年,孔子病重,子貢拜見,孔子問子貢為什麼來得這麼晚,並傷心的唱道:“泰山其頹乎!樑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淚隨歌下。孔子說,昨天夢中坐奠兩柱之間,很像殷人殯喪的制度,大概自己快要死了。公元前四七九年辭世,享年七十三歲。

對於自己的死,孔子應該是提前有預感的,有一天,他突然停下正在修訂《春秋》的工作,對身邊的人說:“黃河裡再也不會有神龍馱著八卦圖出現了,洛水裡也不會有鬼神揹著洛書而浮出水面,我的人生之路也走到了盡頭。”此後,孔子每天拄著柺杖在門口張望,他在等一個人,很多人都回來看他,孔子只是搖頭,並不多說什麼。

終於有一天,子貢回來了。孔子說:“賜呀,你怎麼回來的這麼晚呢?我的這一切交給誰來繼承呀?現在是天下大亂,世上的人都不採納我的主張。泰山就要塌了,樑柱就要折了,有聰明才智的人也要死了。我聽說夏朝人死後葬在東街,周朝人死後葬在西街,殷商人死後葬在門前的兩個門柱之間,我就是殷商人的後代呀,前些日子我夢見自己坐在兩柱之間被人祭奠,大概我也要死了吧。”

果然,七天之後,孔子去世,終年73歲。

孔子的弟子和崇拜者們一起把孔子葬於魯城北泗水岸邊。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三年之後大多數人都走了,唯獨子貢為孔子又獨自守墓三年。

5. 身後榮辱

  • 終成萬世師表

子貢離開之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政治上,他作為魯國的大夫,遊說了吳國、齊國、楚國等國,使自己的國家免於戰亂;在經濟上,他的生意做得非常大,積累了很多的財富。

碰巧就在這個時候,社會上有一撥人發出了貶低孔子的論調,其中有一個叫叔孫武叔的人四處對人黑孔子,而且就把子貢拿出來說事。有一次叔孫武叔竟然公然在朝堂上說:孔丘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他的學生子貢就比他強,“子貢賢於仲尼。”有一個叫子服景伯的人就把這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說:“如果把一個人比喻成一套別墅,那我這套別墅的圍牆很矮,才到肩膀,你一墊腳就能看到裡面房子蓋得不錯,裝修的也很好。我老師的圍牆有數丈高,你連門都找不到,你哪能知道他老人家宗廟的壯觀,房屋的富麗。”

後來子貢見到了叔孫武叔,子貢說:“先生不要以為這樣做有用!仲尼是毀謗不了的。其他人的賢德,就好比丘陵,雖然看起來高,但是還可以逾越的;仲尼的賢德好比日月,是無法逾越的。“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你這是不自量力。

還有一次子貢跟一個叫陳子禽的人聊天,當提到孔子的時候,子貢就肅然起敬。陳子禽看了非常不理解,他對子貢說:“您做的有點誇張吧?難道仲尼比您還賢德嗎?”子貢凜然正色說到:“先生你說話可要小心,君子可以通過一句話表現他的明智,也可以通過一句話洩露他的愚蠢,所以講話不可以不慎重。我們夫子的高不可及,就像天是沒有階梯可以爬上去一樣。如果夫子得有一國一卿的位置,那他教百姓立業,百姓就能立業;引導百姓,百姓就能前行;安撫百姓,百姓就來歸順;動員百姓,百姓就會和諧。夫子生時榮耀,死時哀惜。我如何能趕得上他呢?”

孔子一生坎坷,何以為聖?

漢高祀魯

孔子死後,人們每年按時祭祀孔子墓。孔子故居被改作廟宇,保存著孔子生前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漢高祖劉邦經過曲阜,曾以太牢(豬、羊、牛三牲)祭祀孔子。

就在子貢還有其他孔門弟子的維護下,孔子的思想在其死後得以繼續傳播和發揚光大,不斷的影響和修正著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和內心。而他本人最終也被尊為大成至聖先師,為萬世敬仰。

6.一生坎坷

  • 何以為聖?

從表面上看,孔子是失敗的,從他一生的境遇中就可以看出來,用北大李零教授的話說,孔子一生如“喪家犬”。我們從歷史的發展規律來看,孔子的命運是必然的,因為孔子主張的周禮實行的基礎是這個國家是一個士族宗法制國家,在這種制度下,有一層原始士族民主的脈脈溫情。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必然由早期的“士族宗法制”向前發展到更為發達的“地域國家制”。應該說“以君主集權專制替代氏族家長制,有它的歷史合理性和進步性。”歷史是澎湃前進、不可阻擋的。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偉大,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2500年前,這個世界的絕大多數地區的人們都籠罩在各種原始巫文化之下的時候,通過各種恐嚇或者利誘,再結合神神鬼鬼的描述,使人民陷入一種非理性的謎誑之中,進而推銷自己的主張,包括我們中國的一些哲學派別也是一樣,比如墨家就信鬼神。只有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主張“敬鬼神而遠之”,“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這一切並不需要宗教的狂熱或者神秘的不可證實的教義。

李澤厚先生說:“中國實用理性的傳統既阻止了思辨理性的發展,也排除了反理性主義的泛濫。它以儒家思想為基礎構成了一種性格,一種思想模式,使中國民族獲得和承續著一種清醒冷靜而又溫情脈脈的中庸心理:不狂暴,不玄想,貴領悟,輕邏輯,重經驗,好歷史,以服務於現實生活。”

他把自己的哲學思想建立在理性和世俗的基礎之上。孔子不遺餘力的渲染“禮”的規範,“樂”的疏導,通過不斷的向人們推廣“仁”“義”和“愛”來彌合和修復當時那個支離破碎的社會。毫無疑問,這種思想是整個世界處在神巫充斥的渾水中的一股清流,也是整個古代人類文明的貨架上一款最高貴的精神產品。

孔子是個樂觀主義者,他捨棄了那些宗教悲觀主義的出世觀念。他肯定人作為一個人,他的日常生活的合理性和身心需求的正當性。很多誕生於古代的哲學思想常常依靠禁慾來營造一層神秘的面紗,相比之下,孔子思想呈現出極度的早熟,這是至少跨越了兩千年的現實人文主義精神。

孔子一生坎坷,何以為聖?

孔子之後,以儒家為主,以法家為輔,中國就形成了一個有著理性思維的士人階層,就是一個穩定的知識份子階層。從此以後,一些神神鬼鬼的東西,只能影響底層人,再也很難同化有著理性思維的知識階層。

而且孔子看似是高高的站在統治者這一邊,但他實際關心和體恤的是底層百姓的疾苦,他之所以周遊列國不受待見,就是因為他的治國理念中總是為底層人們考慮的太多。不像法家和墨家那樣對底層人們管制的那麼嚴酷。

每當想起一個年過花甲的老人,為了讓天下人都過上幸福的日子,坐在一輛顛簸的馬車裡四處奔波,周遊列國,我總是想到一首詩,

《病牛》李剛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

但願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