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為發達國家,為什麼在全球互聯網時代,幾乎不見日本的身影?

蒲水人


這與日本的失去的二十年有關。


在金融市場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把全世界拖入金融海嘯的是美國,但是美國首先恢復元氣,資本市場也隨之創出新高;歐洲是老齡化加高福利,全球最先進入“大同社會”的地方,不愛勞動愛度假,一不小心大病一場,寅吃卯糧鬧出了歐債危機。可是歐洲的資本市場,連續放水之後表現也還不錯,以德國為代表,無論實體經濟還是市場表現,也都是可圈可點。

可在發達經濟體中,最讓人不解的就是日本,無論實體經濟還是資本市場,想了很多辦法,都一籌莫展。

日本百年來一直都是一個堅定的拿來主義者,不需要什麼原創思想,只要管用,歐美的辦法統統拿來。應對經濟問題也一樣,歐美靠放水印錢解決危機,日本也直接照搬,安倍經濟學的核心也是貨幣刺激政策。有句話說,勤奮比不過天賦,天賦比不過大時代。在今天這個大時代,依靠勤奮的印鈔,並不能解決日本由來已久的經濟困境。

日本經濟的疲軟和資本市場的萎靡,都和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有關,這到底是經濟的暫停還是停止呢?

暫停,就像看電影,暫停一下去上個洗手間,回來還能繼續,故事高潮還在後面。但是停止,就像停電和關機,哪還有什麼後續劇情呢?假如是“停止”,那就意味著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下降和經濟實力的下降,實力這個東西意味著什麼呢?比如說跑馬拉松的運動員,因為感冒發燒、狀態不好,他的速度可能受到些許影響,這個時候就需要求醫問藥,也就是需要各種經濟政策的救治和調理。可是假如是肌肉萎縮、骨質疏鬆,這就會上升到實力問題的層面,醫生是治不好實力問題的。

日本經濟遭遇“失去的二十年”,轉折點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當時日本製造風行全球,大小通吃。小到Walkman(隨身聽)、微型便攜數碼產品遍佈全球,大到豐田汽車橫掃北美。

在日本製造“入侵全球”最輝煌的80年代,恰恰是美國最痛苦的時期:高通脹、高失業率,經濟看不到什麼前景。就在這個時候,美國開始進行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和調整。

大家總是習慣性地認為,信息技術革命拯救了美國,但這其實是倒果為因。信息技術革命、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微軟、英特爾和蘋果們的出現,恰恰是痛苦的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很多事情的道理是相通的。經濟體的發展,你可以把它簡化成一個公司的模型來思考。比如膠捲大王柯達最如日中天的時候,也恰恰是最危險的時候,因為其嚴重的路徑依賴,不敢自我革命去擁抱數碼時代。

在日本製造最輝煌的20世紀80年代末,恰恰也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新時代要來了,但是日本還沉醉在高精尖的製造業中,而完全沒有覺察到即將到來的信息數字化時代。美國率先覺察,並開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其結果是IT革命,是信息高速公路。日經指數的低迷只是一個表象,其背後是日本經濟的停止,日本在一個傳統經濟時代向數字化網絡經濟時代切換的關鍵當口,掉棒了。

舉例來講,風靡全球的蘋果手機,這個美國設計製造、中國代工生產的高科技產品,這個製造業的產品,大家都認為是美國人的傑作。但是這個小小的方盒子裡面,超過40%的高精尖電子元器件都產自日本京都,你可能都想象不到,這些高精尖的製造商,竟然藏在一座古城之中。即使到了今天,在尖端技術領域,日本仍舊還是走在前面,一定意義上,它也是掌握核心技術的。

可是為什麼一個有技術、能死磕、講合作的經濟體,到最後環節卻沒能推出這樣顛覆全球的創新產品?蘋果手機為何不是日本人做出來的,而是美國人把它做出來並推向全世界的呢?甚至在時隔多年之後,投資阿里巴巴的軟銀集團孫正義把蘋果手機引入日本,還被認為是時隔百年之後,第二次敲開日本大門的“黑船事件”。

日本經濟有技術,日本工人勤奮努力,可是為什麼他們依然在21世紀的互聯網信息經濟時代掉隊了?這可能和日本獨特的文化和思維方式有關。

日本崇尚一致行動,所有的企業和集團,就像一個精密的時鐘一樣嚴絲合縫,每個人在其中充當一枚螺絲釘,日本經濟是典型的中心化、鐘錶式的思維方式。這種高度追求秩序、講求控制的思維,在古典經濟和工業時代非常適用。

但是今天,我們正在從機械決定論主導思維的時代,進入了量子思維時代。

這是什麼意思呢?過去牛頓引領了科學革命,發現了天體之間的引力和星體運行的規律,人們突然發現,既然連如此複雜的事情都能測量和預測,那還有什麼辦不到的呢?宇宙不過就是一臺像鐘錶一樣,雖然精密但卻有規律可循的巨大機器。這種機械決定論哲學成為相當長時間的主流觀念。日本全盤學習西方的技術和思想,自然也受此影響拼命追求秩序,尋找確定性,而日本文化又有個鮮明特點,大家高度一致,嚴絲合縫團結在一起搞生產,就像一臺分秒不差的精密機器。

可是到了今天,各種技術指數化爆發增長,一切事物呈現加速度和高速變化的特徵,一切都充滿了不確定。

你很難判斷新能源車到底應該發展鋰離子還是氫動力,你更加無法確定VR跟AR到底誰將成為下一代的技術標準。

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當年把日本推向成功的方法論,正在成為它今天的絆腳石和裹腳布。

任何優秀的硬件設備根源都是由軟件系統主導的。軟件和硬件之間的關係應該是靈與肉之間的關係,任何一方都不能自己獨立存在。而日式企業過去的全部成功經驗,源於其卓越的硬件精密性。日本製造的產品磨合性極好,這和他們的集體化行動的民族性格有關。

日本的企業就像一個巨大的機器,每個人就相當於其中的零件,像齒輪一樣銜接得特別完美。這種人與人、人與企業之間的關係,使得他們的產品也帶出這種特徵,具有極強的穩定性和磨合性。

可是,這種優勢進入信息時代就變得很小了。iPhone的成功其實根本不是硬件的成功,它雖然是一個優秀的製造業產品,但把它推向成功的基石是連接多屏的“應用商店”,它的成功並不需要日本製造的那種齒輪模式,美國人把這些“鐘錶裡的齒輪”全部外包,自己專注在軟件和設計上,是這些獨特的創業和應用在吸引著無數的消費者。

我們似乎隱隱發現,日本強在製造業產品本身,但是它軟件不行,信息產業太弱,所以它錯過了一個新經濟的時代。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當十多年前我們的手機還在熱播兩隻蝴蝶彩鈴的時候,日本就已經滿大街出現了二維碼,日本提早我們十年進入了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可是為什麼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經濟依然不見起色呢?

產生巨大經濟效應,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有兩樣東西:一樣是當年的大航海時代,再一樣就是目前我們正在經歷的信息時代。這二者有一個突出的相似之處:加強與外部世界的聯繫和溝通,只有開放,才能獲得巨大的外部紅利。<strong>

日本這個經濟體非常典型,從地理位置、傳統文化到語言體系,都是高度封閉的系統。封閉系統有個特點:缺乏活力,缺乏冒險精神。日本國內有著非常高的居民儲蓄率,這說明普通的日本人非常保守,只想把錢交給銀行,不願意冒險。日本的資本效率也非常低下,這表明日本的公司和產業也謹慎求穩,不願意冒險。

日本在今天這個高速變化的新經濟信息時代,選擇了拋錨而不是揚帆出海。不是它不想,而是說,作為一個技術極其精妙的手藝人,也許可以打造出無比精巧的超級帆船,但是無論帆船的技術多麼領先,終究還是要看風向的。

這個大風向,就是全球互聯網的融合。能夠產生超級互聯網經濟,都需要一個先決條件:統一融合的大市場,美國具備,中國也具備,但是歐盟不具備,日本不具備。日語和日本傳統文化,既無法順應全球互聯網一體化,也無法制定規則影響和一統全球互聯網,最後的結果,就是封閉導致的邊緣化和日漸衰微。

日本製造,在技術上愛鑽牛角尖。在互聯網信息化的全球分工中,日本缺乏真正的創新精神,已經淪為一個高端零件的代工廠。就好比“創新”這個詞,在日本的經濟白皮書裡,偏偏要把它翻譯成“技術革新”,這意味著日本式的創新都是“補丁式”的,而不是“顛覆性”的,極致的技術讓日本經濟一度輝煌,如今又成為它的詛咒和桎梏。




文字整理自《不可不知的經濟真相》,作者許樹澤。瞭解更多財經知識,請多多關注小獅子喲~~

藍獅子圖書


終於有人發現了這個問題,實際上不僅是日本,連英國、法國、德國這類發達西方國家在互聯網時代也沒有什麼作為,更不用提韓國,我們來看看2019年全球前二十一互聯網公司排名!

(圖:全球市值最大的21個互聯網公司)

這份排名是2019年新鮮出爐的數據,其中上榜的中國企業有:阿里巴巴、騰訊、美團、京東、百度和網易,總共6家,排名最高的是阿里巴巴,佔第六位。上榜的美國企業總共有14家,佔據全球前五名互聯網企業,它們就是大名鼎鼎的微軟、亞馬遜、蘋果、阿爾法和臉書!

這時候我們就看到了一家日本企業,recruit holdings,是一家人力資源公司,其主營業務是網上招聘網站,排名第十一位!

總結一下就是,全球排名前二十一位的互聯網企業中美國佔14家,中國佔6家,日本佔一家,而歐洲國家無一上榜,這就是現狀,在互聯網世界裡歐洲和日本都被甩在了後面,美國一枝獨秀,中國穩坐二把手!可為什麼日本和歐洲沒能發展出龐大的互聯網企業呢?


說起來我們可以在日本和歐洲找到各自的毛病,但歸根結底只有一個原因:互聯網市場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所謂唯一性指在互聯網世界裡同一行業在全球只能有一個巨頭壟斷!排他性是指最先崛起的互聯網巨頭會吞併後起之秀!這就是互聯網的特性,所以我們在日本和歐洲看到的情況就是,美國的互聯網企業進入日本和歐洲大殺四方,把它們本土互聯網萌芽扼殺在搖籃裡!

其實我們可以拿社交軟件為例!Mixi、DeNA、Gree曾是日系社交的三巨頭,2010年代美國FaceBook、Instagram和推特進入日本,這些日本本土社交媒體軟件沒堅持多久就被打的七零八落,到了今天日本的主流社交軟件就是美系三魔!

如果對比一下中國,騰訊佔據了社交軟件的妥妥一把手,微信和QQ幾乎佔據全部江山,可如果當初我們放開網絡世界讓美系三魔衝進來,想必現在我們就沒有現在的騰訊了!相同案例的還有百度,谷歌退出中國才會讓百度成長起來!

說一千道一萬,社交軟件這類互聯網工具技術含量極低,誰先佔領市場誰就佔據絕對優勢,這就是互聯網的唯一性。我們再說說排他性,互聯網企業巨頭的一大愛好就是吞併收購後起之秀!

互聯網企業比的就是一個創意,技術上覆制性太強,任何一個後起之秀想到一個好的主意並且做出不錯的成績,這些大的互聯網巨頭髮現有利可圖,要不就直接收購你,要不就以更渾厚的功力模仿你再逼死你,騰訊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雖然我們罵它山寨,但它的確後發制人逼死創新者!不僅是騰訊在中國這麼做,美國的那些互聯網企業則在全世界獵殺後起之秀,把追趕者扼殺在搖籃裡,他們很難再被超越!


綜上所述,現代世界的互聯網世界已經飽和,就算有人找到漏洞鑽進去大賺一筆,最後還是免不了被現有的互聯網巨頭吞併,所以日本一開始沒能崛起互聯網企業,今天它就不可能再崛起!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得益於“長城”的保護而崛起於中國巨大的互聯網市場,這種情況只能發生在中國,因為中國國內市場足夠大,養活幾個互聯網巨頭是小意思!


日本和歐洲都錯過了互聯網的東風,只有中國可以在互聯網世界與美國一較高下,而這可能也是中國崛起的一個絕好機會,因為互聯網是未來世界的基礎,比如5G網絡就是下一代科技的“高速公路”,誰先築建這條信息高速公路誰就能率先進入“物聯網世界”,把日本和歐洲遠遠拋在後面!


穿美國望世界


不僅僅是日本,這個世界上除了中國和美國,其他國家都沒有大的互聯網公司,

造成這個現象是由互聯網行業的特點決定的,信息技術跟製造業和農業不同,滿足一個國家的工業品和農業品需要許多的工廠,許多的耕地,以及大量的從業人員,但是互聯網產業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一個社交軟件,一個購物網站從技術上服務全世界毫無障礙,而且互聯網產品存在著適用人數越多,價值越大,這造成了互聯網公司贏者通吃,根本沒有第二名的生存空間,

比如可口可樂排名第一,百事可樂雖然排名第二,但是活的也不錯,但是互聯網行業不存在這個情況,某一個商業模式只有一個成功者,阿里和騰訊模式有沒有跟他們相同模式排名第二的公司?

美國科技創新能力引領世界,包括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絕大多數源自美國,也是互聯網技術的發源地,因此美國成為互聯網行業的領導者是水到渠成,中國人口基數龐大,加上某些技術性原因,造成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可以獨立發展,但是中國的互聯網公司還是模仿美國的模式,

這自然造成了下張圖片的結果,全球前20名互聯網公司,美國11家,中國9家,



萬事皆空70


不僅是日本,還有歐洲,同樣作為發達經濟體,都沒有在互聯網時代崛起,我們看一下,世界前十的互聯網公司都被中國和美國所瓜分,那麼日本和歐洲作為發達經濟體,在技術方面是具備一定的潛力的,為什麼沒能夠產生大企業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互聯網行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行業:

它一方面需要依賴於基礎設施,這方面發達國家都沒有問題,所以非發達國家也沒有建立起真正有實力的互聯網企業,而中國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是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是非常多的,具備了互聯網成功的基礎。

另一方面互聯網的傳播速度非常快,而且具有寡頭壟斷的特徵,因為互聯網的邊際成本是隨著參與人口的遞增而遞減的。實際上服務10億人和服務5億人,在成本上的差別並沒有很大,但是收益就差很多了。這又反過來增加寡頭的價格競爭力。同時,互聯網的參與人口越多,效率才會越好。


反觀歐洲,雖然人口是足夠了,但是語言和各種制度不統一,而歐洲又是屬於英語體系,一旦美國率先成功以後,就迅速在歐洲擴展,當地也就沒有機會了。而日本的總體人口太少,而且老齡化嚴重,老齡人口是保守的,不願意接受新事物,因此,在行業擴展的時候會慢得多。


以股易金


真正重視製造業的國家,互聯網企業都很少,都不會把大量資源和政策賦予給互聯網,更不會給互聯網企業以非誠勿擾1政策支持。在他們的心裡,製造業才是對國家最有利,最能夠體現國家創新能力、發展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

美國也有很多互聯網企業,這是與美國經濟虛實並進、虛擬多於實體有關。因為,美國的製造業都大量轉移到了其他國家,留在美國的,除了極少數高科技企業之外,象蘋果的生產基地,都在國外。自然,也會十分重視互聯網企業。

日本和德國,包括法國,不把互聯網當作主要產業發展,不是他們不清楚互聯網的重要,而是認為製造業更重要。所以,在全球金融危機中,造車和法國的表現都非常好。日本表現不好,是因為前些年太過注重房地產,導致房價下跌後使日本經濟遭受重創有關,而不是日本製造業存在什麼問題。

所以,我國對互聯網的重視,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如何更好地發展製造業,則對經濟的健康與有序、發展與作用十分重要。切不可讓互聯網的虛擬經濟沖淡了製造業的實體經濟,讓製造業邊緣化。互聯網經濟發展得再好,也是虛擬經濟,而不是實體經濟。


譚浩俊


我只是在日本呆過幾年,也不是什麼編緝、記者,我只是以我的所見所聞所感寫,所以我不希望受到網絡成員的攻擊。我認為日本不發展互聯網,就那麼幾個原因。l.從日本的性格來講,日本人的血型大部是A型,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所以導致不喜歡互聯網產業這種投機取巧的東西。骨子裡喜歡保險,做事按步就搬,所以日本人血液裡早把自己定位在傳統制造業國家。

2.日本人口少,玩不起。日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傳統的實業上,在日本人眼裡,搞互聯網沒什麼必要,日本人很擅於總結失敗的經驗,自從日本吃了90年代房地產泡沫破裂的虧,20年日本DGP沒什麼増長, 加上心裡也認為互聯網產業也是玩虛的,沒有實實在在為科技和經濟進步做貢獻,所以日本限制互聯網領域發展。

總之日本的國情、民心,加上日本人的性格,決定了日本搞不起互聯網產業。所以那些中國用了支付寶、微信等,我看也只有在中國比較行得通,在日本也僅用於方便中國人結帳這個功能。








光影自賞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日本的科技很發達,更準確地說,是在精密儀器製造和高等級工業技術方面擁有非常深厚的底蘊,舉個簡單例子,手機的上游產業中最重要的是芯片產業,芯片的上游產業中最重要的是晶圓產業。可以這麼說,芯片、晶圓製造都屬於 “航天級”的尖端技術,難度係數均是最高的一級,晶圓製造是比造芯片還要難的一門技術。如果把芯片比作宇宙飛船,那麼晶圓就是航空母艦了,沒幾家能造得出來。

但是有15家企業就佔據了全世界95%的晶圓市場:

注意看前兩個,佔據塊頭最大的那兩個,都是日本的,而且佔去了將近一半的市場份額。

而這只是日本科技製造能力的冰山一角。

但日本科技實力強,在互聯網應用上卻並不強。這就好比有的人學位非常高,空調製造的一整套理論他都懂,但造出最好空調的人卻可能是個學渣。

這就涉及到另一門學問——知識的應用與轉化。

我覺得中國的互聯網大爆發首先要歸功於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帶來的絕不僅僅是經濟制度上的鬆綁,還有思想的鬆綁,以及眼界的鬆綁。

中華民族從來都是一個懂得變通並且非常精於理解人性的族群,並且極富開拓精神。互聯網的崛起就得益於這種探索精神,我覺得中國的現在很像日本的六七十年代——那是松下、索尼、東芝等企業的黃金時代。並且猶有過之,因為中國不會妥協於美國的種種經濟威脅。

互聯網的普及,其實是一個持續深化的過程,在2000年以前,甚至2010年以前,日本的互聯網較之中國擁有很大優勢,但因為歷史問題,以及中國市場的開放程度和包容程度孕育了自身的互聯網企業,日本失去了在亞洲崛起的機會。

互聯網的世界時間最寶貴,可以說稍縱即逝,中國改革開放中第一批嗅到互聯網商機的人在自己的市場終於站了起來,並且由於這個市場天然體量的龐大,在它出現之後就已經成為全球互聯網世界極其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說互聯網世界有三極,那麼亞洲這一極的核心就是中國,而非日本。

後來中國移動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以及滲透,更是讓中國互聯網的影響力擴大許多,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可以說是水漲船高。

而此消彼長,日本這時候其實已經失去了振興互聯網產業的最佳時機,它在政治上的犬儒主義其實已經傷害了在經濟上的獨立性,間接地閹割了日本在互聯網方面的創新能力。

其實日本值得我們引以為戒。

作為整個亞洲經濟基礎和技術基礎最好的國家,沒有之一,並且可以說直至現在,日本依然是亞洲綜合經濟條件最發達的國家。當然,不是經濟實力最強,因為中國崛起了。

我們應該切記,不要對任何一種新事物的出現心存輕視,也不要失去進取心。日本在互聯網時代所犯的最大錯誤在於對自己產業的自我閹割,以此來換取某種安全感,而這是非常愚蠢的行為。

以上。


好人長安君


對這個問題表示遺憾。首先是日本在今年超越中國成為全球市值第二的股市。其次是日本已經擺脫九十年代金融危機的影響恢復快速發展(經濟起伏週期律,它不會一直低迷下去)。第三我們還不懂日本,所以我們誤認為這樣。分析如下:

日本和美國以及世界的經濟交融非常厲害,日本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和以色列相當。資本自由流動使得日本企業一直站在產業鏈頂端,就像軟銀投資阿里巴巴一樣,如果美國依然是世界頭號科技大國、互聯網科技大國,那麼永遠不要小看日本。

第二、互聯網科技是最容易全球化的。它重要但不是核心,抖音能讓日本崛起嗎?不會。使一個國家堅固的是實體和金融 日本做的不錯。你看德國,它家的汽車如果互聯網化會是一夜之間,而中國人(華人)的法拉第未來還得多少時間暫時還不確定。

第三、日本是一個非常樂於學習的民族,亞洲人裡最能學習能學成學的徹底的的估計是日本。你今天有的新鮮事物如果有價值(國家核心產業的話)不久的將來他們也會有的,實際上,憑藉日本全球化程度,這種可能性不大。

所以不要問日本為啥沒有這個,而要問日本為啥有那個,而且幾十年堅持。


臨夏AOSOSO


不好意思,前面的回答基本上都說錯了。日本在全球互聯網時代,並沒有缺席,相反,還以另一種方式刷出了存在感。

首先說明,

日本也有自己的世界級互聯網企業,在日本國內,並不都是谷歌、Facebook等美國企業的天下:

代表是雅虎日本,20年來在日本一直一家獨大。雅虎日本由軟銀集團和美國雅虎合資成立,但和雅虎其它分舵不同,雅虎日本由軟銀說了算,因為軟銀佔股53%。強調一下,雅虎日本是東京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這就足以說明它的獨立性。

雅虎日本排在全球互聯網公司的第19名(2017年數據),比國內的京東落後三名,平時我們看不到它的原因,主要是很多排名是TOP10排名。

在電子商務領域,代表有樂天網(和韓國的樂天集團沒有半毛錢關係,有一段時間還為此專門闢過謠),手遊、社交等領域,日本也有一一對應的互聯網公司卡位,只是實力和行業影響力還沒有走向世界。但不能認為日本沒有互聯網產業,或者發育不全。

日本以另一種方式在全球互聯網行業狠狠地刷著存在感,而且實力不容小覷

這種方式就是投資。

下圖的這個男人,日本軟銀集團當家人,看起來相貌平平。

但投資阿里巴巴大賺特賺,最初投進去8000萬美金,佔股比例最高達到32%(投票權沒這麼高),今年拋售2.8%股份(仍佔股25.9%),收入大概766億元人民幣,所以那8000萬美金到底能賺多少,大家可以自己算。

投資阿里,使軟銀一戰成名,實際上除了阿里,全球許多高科技公司其實都接受了軟銀的投資。下圖是軟銀投資的比較著名的企業,大家找找,互聯網公司肯定是有的。

總之,由於軟銀全球出擊的投資策略,使得日本雖然沒有TOP10的互聯網企業,但通過風險投資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只不過由於是站在背後賺錢,不容易被看到而已。


魔鐵的世界


日本人確實不善於把握時機,錯過了互聯網時代的大潮

在二戰之後,日本政府提出“科技立國”的戰略,通過當時寬鬆的國際環境,從歐美購買了大量的專利技術,再加之先進的教育體系,日本的科技迅速提升。在2008年之前,日本一直是世界科技產品的領頭羊。在智能手機出現之前,日本企業製造的手機就可以在日本本土收看電視節目了。日本電子具體Sony公司更是當年神一般的存在。

不過自從2009年美國蘋果公司推出全新iPhone智能手機之後,世界科技領域迎來了一場全面的洗牌。在這場洗牌中,中國企業紛紛抓住互聯網的大潮,成功地實現了轉型,而日本則墨守成規,遭到了來自中國和韓國企業強烈夾擊。

其實日本是一個非常保守的社會,在日本國內的企業中,員工為這個公司奉獻一生的情況比比皆是,在日本跳槽是很少發生的事情,尤其是公司的老員工,基本就拿公司當家了,一直會幹到老。

而日本企業的晉升規則也是主要看工齡,一個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即便是能力再怎麼出眾,也不可能做到社長的位子上。

由於決策層長期被一些思想禁錮的老人把持著,因此在企業遇到決擇的時候,日本公司的轉型往往非常的緩慢。而且即便是同一個公司,各部門之間也是各自為戰。(日本公司內部最講究的就是資料,下屬對於上級通常都是絕對服從)

相比之下,中國公司在遇到全新機遇時,變通的就非常快。例如魅族公司,之前這家公司是做MP3、MP4等影音設備的。在看到智能機興起的浪潮後,魅族果斷地轉向智能機生產領域。

雖然現在魅族手機在市場上的佔有率不是很高,但如果不是轉型及時,恐怕現在早就沒有魅族這個公司了。試想,如今誰還去買MP3?

與魅族作出同樣決策的公司還有華為,華為作為一家通訊領域的科技企業,之前也是不做終端設備的。不過在2009年,華為也果斷開啟了在智能機領域的征戰。憑藉著自己的技術和資金優勢,華為還獨自研發了屬於自己的麒麟芯片,並將之應用於自己的高端手機上,甚至也在低調研發自己的操作系統。到2018年第二季度,華為智能手機全球市場份額躍升至15.8%,首次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商。(華為新品發佈會)

除了這些即使轉型的硬件科技公司以外,像是騰訊、阿里巴巴等純互聯網科技企業也在積極的拓展業務。

如今阿里巴巴和騰訊已經成為亞洲市值最大的兩家科技公司,在全球範圍內也屬於非常恐怖的科技巨頭。

反觀日本,作為曾經的科技領跑者,在互聯網時代已經完全落後,許多日本企業已經退出一線競爭,開始專心發力上游技術。

再次要特別強調一點,雖然日本科技公司在最近十年中大為衰落,但日本至今仍掌握有許多核心技術。

在最近的日韓衝突中,日本政府為了打擊韓國,對一些韓國企業急需的一些工業材料產品進行出口管控,而作為韓國企業的上游供應商,這些工業原材料大多數只有日本公司能夠生產,根本沒有別的替代選擇。

在這次制裁中,日本政府挑選了三種半導體材料作為管制對象,分別是:氟聚酰亞胺、光刻膠、氟化氫。在沒有政府審批的情況下這三種產品不得出口到韓國。

這其中氟聚酰亞胺是製造電視和手機面板的重要材料,光刻膠和氟化氫使用了製造可摺疊柔性屏的必要材料。這三種材料一旦斷供,韓國半導體產業無法抵抗,像是三星、LG、海力士這樣的半導體主要生產公司都會受到嚴重衝擊,而且這三種材料都不易存儲,韓企也很難提前存貨。

毫不誇張的講,在這次日韓貿易衝突中,韓國是毫無招架之力,完全處於弱勢地位,即便是如今的三星等韓企已經超過了索尼等日本企業,但是在許多核心技術上,韓企還是高度依賴日本公司。(即便是強如三星,失去日本的技術支持也照樣完蛋)

其實不只是韓企,我國眾多科技企業的上游技術也是需要日本提供。例如我國的京東方公司,這家公司現在已經是世界馳名的OLED面板製造商,但是生產製造OLED面板的機器,例如蒸鍍機就完全依賴日本進口。

所以說,日本科技公司的衰落只是相對而言的。如今的日企已經開始專心做上游的核心部件,日企在國際上的地位仍舊很高,在國際工業鏈中的大頭利潤還是被日企拿走的。

不過相比於十幾年前,日企對世界的統治力已經嚴重下降了,尤其是在互聯網領域,日本幾乎已經是出局了。而且不只是日本,歐洲在互聯網領域也是遭到了美國公司的血洗,目前能與美國相抗衡的只有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