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医生的话”敌得过300篇新闻?

“一线医生的话”敌得过300篇新闻?

本文为来稿文章,作者是美国一名媒体人,现居纽约。

昨天,岳母在微信圈里@我,说我昨天转发的“一线医生的话”这篇文章“很好,让我们对新冠病有进一步的认识,普及了医学知识”,后面还跟了三个竖起大拇指的图像。这个反应让我很吃惊。

自从1月中新冠病毒出来后,我和妻子每天都给她的微信圈里转发有关的微信,希望她呆在家里,不要出去。她住在临近湖北的一个省会里。

但这些新闻对她没用:小区戒严后,她偷偷去公园里散步。从美国给她寄去的东西,实际上不着急,她却要赶紧去拿,害得妻子半夜打电话。小姨子甚至估计,等她收到美国寄去的口罩后,更是拦不住她了。

出乎意料的是,“一线医生的话”让她止步。

到2月19日,曲指一算,我们已向她的微信群里转发了一个月的微信。如果按平均每天10条算,一个月内起码转发了300篇新闻。为什么这篇医生的话对她影响那么大?我回头仔细看了这个“一线的医生的话”,发现里面真的是有不少真材实料。

一、开头就说病人,抓到了读者关心的点。

新闻里没有“病人去世前的感受”,而这个医生的话里有:一直呼吸困难,直到最后几分钟,病人全程清醒。病人会呼救,会哭着喊着说医生你救救我……伴随着剧烈地挣扎,直到呼出最后一口气。死因,本质上和淹死一个道理。大量的水,进到了肺里面之后,氧进不去。肺,被病毒导致的果冻状的分泌物给占满了,换气功能完全丧失,再浓的氧也进不去血里面。而吸痰,靠气管镜到达不了那个终末端的地方。没有特效药。

许多新闻都讲治愈率。而且,治愈率越来越高。但是,“医生的话”却很残酷:开始,把纯氧输送给病人,不经口插管。维持大概三五天之后,如果他的血氧饱和度能上升到正常范围,他也就挺过了呼吸衰竭这一关。挺不过,就要上无创呼吸机,或者切开气管,插管接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最后病人易产生呼吸肌疲劳。

较多的新闻都避开病人,谈论其他。例如,拾荒老人捐了毕生积蓄,护士要求剃光长发,官员眼中充满了血丝,但没有把关注点放在患者身上。“一线医生的话”做到了这一点。

二、文章内容专业可靠,因为是一线医生的话。

文章这样介绍治疗过程:治疗分为四个步骤:1)高流氧治疗;2)不行的话就上无创呼吸机;3)如果上无创呼吸机两个小时无效,就要气管插管。4)到最后,如果有条件,就上ECMO(人工心肺机)。

为什么不给危重病人气管插管?每一步都是有前置条件和相应标准的。从硬件配套看,进行气管插管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层流病房,插管之后医护比要达到1:2-3。但是,现状是,没有层流病房,也不可能按规范配置人力。1000多张病床的三甲医院,也就只有一张床能够满足新冠病人气管插管的治疗。

如果没有这些装置硬上呢?所有的医生、护士都会中枪。吸痰过程中病人受到刺激,一咳嗽气溶胶就直接喷出来了。插管之后,就是24小时不间断地喷新冠病毒气溶胶,整个房间的空气会被污染。所以,这种高风险、高暴露操作,在一般的病房是绝不允许的,这也是之前的非典留给我们血的教训。

重症之后再住院抢救,医院的治疗呼吸机已经没有大的帮助。能救活的,只有10%。

只要上了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就不乐观了。因为气管插管一方面会增加病人的痛苦,增加机体的刺激,还导致合并呼吸细菌感染。几家专门收重症的定点医院,抢救成功率很低。目前,能高流氧就高流氧,能不插管就不插管。

ECMO是人工心肺机,就是病人的肺坏了,我就搞一个人工肺来代替。肺已经完蛋了,通过ECMO,只是一天一天撑下去。肺白了,之后就容易纤维化。纤维化不能逆转,除非肺移植。

我是有医学背景的媒体人。看到这些内容,不得不佩服文章专业、可靠。在美国,从事医学新闻的人一般都有医学背景。美国全国性的电视台和大型报刊,跑医学新闻的记者大都是医学博士。新闻说某部派出300多位记者前往武汉疫区,没有说明其中多数人具有医学背景,有点遗憾。

三、文章不仅有新闻内容,也有预防事项,对读者有用。

“医生的话”提出预防建议。1)不要去超市挤长队,不要去楼下抢白菜。2)能吃多吃,营养支持很重要,提升免疫力。3)大量饮水,补充电解质,喝汤。4)注意: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治疗剂量和保健剂量不同。治疗剂量:维生素C 最多用到3000毫克每日,维生素E 最多用到1000国际单位。

有病要早期治疗。1)早诊早治,不要把轻症拖成重症。2)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过度焦虑会影响疗效。3)轻症需要定期复查,排除残留纤维化,避免不可逆。4)早期使用甘草酸二铵抗炎,辅酶Q10营养心肌、维生素C及乙酰半胱氨酸抗氧化修复,丙球支持治疗,这些对轻症治疗是可以考虑采用的方案。

对于广大的读者来说,他们不仅需要新闻,而且更需要预防指南。“医生的话”满足了读者的需求。这篇文章不仅对新冠病毒和新冠病人作了详细的描述,而且提供了预防和治疗的建议。愚认为,这个“一线医生的话”才是读者需要的新闻啊。

“一线医生的话”敌得过300篇新闻?

附:一线医生的话(浓缩版)

有些人说你们医生见惯了生离死别,怎么还会哭?问题是你见过新冠肺炎病人最后是怎么离开的吗——

1、病人去世前的感受:

一直呼吸困难,直到最后几分钟,病人全程清醒。

病人会呼救,会哭着喊着说医生你救救我……伴随着剧烈地挣扎,直到呼出最后一口气。

死因,本质上和淹死一个道理。

大量的水,进到了肺里面之后,氧进不去。

肺,被病毒导致的果冻状的分泌物给占满了,

换气功能完全丧失,再浓的氧也进不去血里面。

而吸痰,靠气管镜到达不了那个终末端的地方。

没有特效药。

2、开始,把纯氧输送给病人,不经口插管。

维持大概三五天之后,

如果他的血氧饱和度能上升到正常范围,

他也就挺过了呼吸衰竭这一关。

3、挺不过,就要上无创呼吸机,或者切开气管,插管接有创呼吸机。

无创呼吸机,最后病人易产生呼吸肌疲劳。

2)不行的话就上无创呼吸机,

3)如果上无创呼吸机两个小时无效,就要气管插管。

4)到最后,如果有条件,就上ECMO(人工心肺机)。

5、为什么不给危重病人气管插管?

每一步都是有前置条件和相应标准的。

从硬件配套看,进行气管插管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层流病房,插管之后医护比要达到1:2—3。

我们的现状是,没有层流病房,也不可能按规范配置人力。

我们1000多张病床的三甲医院,也就只有一张床能够满足新冠病人气管插管的治疗。

6、如果没有这些装置硬上呢?

我们所有的医生、护士都会中枪。

吸痰过程中病人受到刺激,

一咳嗽气溶胶就直接喷出来了。

插管之后,就是24小时不间断地喷新冠病毒气溶胶,

整个房间的空气会被污染。

所以,这种高风险、高暴露操作,在一般的病房是绝不允许的,这也是之前的非典留给我们血的教训。

7、效果

无论是上无创和上有创呼吸机(插管),

对这种病最后的逆转都没有太大的帮助。

能救活的,只有10%。

只要上了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就不乐观了。

因为气管插管一方面会增加病人的痛苦,

增加机体的刺激,还导致合并呼吸细菌感染。

几家专门收重症的定点医院,抢救成功率很低。

目前,能高流氧就高流氧,

能不插管就不插管。

8、ECMO是人工心肺机

就是病人的肺坏了,我就搞一个人工肺来代替。

肺已经完蛋了,

通过ECMO,只是一天一天的撑下去。

9、肺白了

肺白了,之后就容易纤维化。

纤维化不能逆转,除非肺移植。

10、新冠肺炎的厉害

一是高传染性,

二是容易成为重症。

11、预防事项

1)不要去超市挤长队,不要去楼下抢白菜。

2)能吃多吃,营养支持很重要,提升免疫力。

3)大量饮水,补充电解质,喝汤。

4)注意: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治疗剂量和保健剂量不同。

治疗剂量:维生素C 最多用到3000毫克每日,维生素E 最多用到1000国际单位。

1)早诊早治,不要把轻症拖成重症。

2)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过度焦虑会影响疗效。

3)轻症需要定期复查,排除残留纤维化,避免不可逆。

4)早期使用甘草酸二铵抗炎,

辅酶Q10营养心肌,

维生素C及乙酰半胱氨酸抗氧化修复,

这些对轻症治疗是可以考虑采用的方案。

除丙球其它价格也不高,可靠性还需要临床研究来确认。

“一线医生的话”敌得过300篇新闻?

- END -

记者论坛,20万+媒体人社群,传播创造价值;

已受邀入驻今日头条、腾讯快报、百度百家、网易新闻、新浪财经、阿里UC、一点资讯、界面、脉脉等媒体平台。

①有情怀的社群,有深度的阅读,有角度的观察,有态度的互动;②部分文章转载,标注来源作者,只为分享价值,无关商业利益;③如有异议、投稿和建议,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