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手機品牌很多,為什麼現在生產手機的國家主要是中國,韓國和美國了?

就想徵一次婚


大家好,我是科技領域愛好者,在我看來科技讓我們的生活進步,科技讓我們變得方便。,針對這個問題 以下就是關於我的觀點和分享:\r

有限的幾個競爭對手之間,必然想辦法獲得明顯的競爭優勢,競爭優勢無非體現在幾點上,成本、技術、品牌,而成本是

首先也是最容易觸及的部分。\r

於是,各大廠家會把組裝工廠設在勞動力、土地成本較低,配套廠家較完整的國家,這一點中國是首選,且主要集中在廣東,這裡集中了華為、蘋果、VIVO、OPPO、小米、魅族等手機品牌的組裝工廠。\r

而韓國,本身具有相對完整的手機組件配套能力,這一點某些方面會強於中國。\r

以上就是關於我的分享和觀點,我希望能更好的幫助到大家,也祝福我們的祖國科技技術能日益進步,最後祝大家天天開心,謝謝大家! \r


星夜邊界



產業集中是必然的,任何行業都有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還記得當年的團購嗎?鼎盛時期中國有超過100家公司在從事團購方面的業務,到現在還剩幾家?除了美團和點評,基本上沒有其它廠商了吧?


目前的手機市場基本上類似,三星、蘋果、華為、小米、OPPO、魅族,6家廠商佔據了全球80%的智能手機市場。不出意外未來還會更少......也就是題主所說的“中國、美國、韓國三分天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美國為什麼會佔領智能手機業霸主?

核心是美國掌握著最頂尖的科技產業:半導體。二戰結束之後,美國收編了德國大量的科學家,世界格局是“兩超多強”的概念,也就是美蘇兩個陣營之間的爭霸,從冷戰到太空競賽。而太空競賽則是導致美國科技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

競賽開始之處,美國是落後於蘇聯的,第一個人造衛星、載人航天、太空行走都是蘇聯。於是美國幾乎是舉全國之力直接開始了登月計劃,動用全國40萬人,上千家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其中也就刺激了半導體和通訊產業的發展。積累了領先其它國家10-30年的技術。

目前美國不僅僅有蘋果,還有高通、英特爾這樣的芯片和半導體巨頭,它們幾乎控制著整個手機產業鏈的最上游研發和市場兩個環節......也就間接控制了市場的定價權。小米、OV這些企業都需要使用高通生產的芯片以及專利技術,包括目前的華為也需要使用美國企業的部分專利......

同時美國消費者龐大的消費能力,也使得美國的手機廠商可以銷售價格高,利潤高的產品,比如美國一個工薪階層月收入在2000-3000美元左右,但是一部iPhone手機只需要1000美元,換到發展中國家,有多少消費者可以半個月的工資負擔一部iPhone?更高的利潤就有更多的資金吸引人才,進行研發,做出更好的產品,這是一個正循環。

韓國為什麼可以有三星這樣的巨頭?

核心也是美國的幫助。韓國本身就是美國在亞洲扶持的幾個政權之一,韓國政府被財團控制的新聞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情。其中三星又是韓國最大的財團之一,最鼎盛時期營收接近韓國GDP的三分之一,產業極大,甚至涉及到了軍工、核能、稀有金屬這樣的業務。

三星背後,其實也是美國資本控制。上世紀80年代日本通過微電子產業,GDP達到世界第二,人均收入達到世界第一的時候,打算用日元挑戰美元霸權,結果被美國用貿易戰教訓了。從此之後美國開始轉而扶持韓國企業,三星創始人本身與韓國國父相交甚好,自然也拿到了這樣的美差。

美國經濟轉型,將一些頂尖製造業向國外轉移,也成就了現在的三星。三星手機之所以能夠做到全球第一,不僅僅是渠道,關鍵是掌握了整個生態鏈,芯片、存儲、相機傳感器、屏幕這些關鍵零部件三星都可以手機制造.......全球獨此一家。

中國為什麼可以在發達國家獨領風騷?

核心就是人口多。人口多,勞動力就多;人口多,市場就大。

中國上世紀施行改革開放,核心就是中國有大量的勞動力可以使用,而且是廉價勞動力,於是各個外資企業都來中國投資建廠,把製造環節帶到中國來,這樣一來中國就從農業國家漸漸轉型成為了工業國家,而且是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有了製造業,就有了成熟的供應鏈,於是中國的企業就可以更快的將自己設計出的產品落地,生產銷售。小米當年可以用1999元做智能手機,你讓歐美國家試一試?

中國人口14億,除去老年人口還有11億多,全都是手機的消費者(老人也是手機的消費者),這個市場是整個歐洲,是美國的3倍,所以中國的手機廠商,在早期不用去做所謂的“國際化”,就在自己家門口賣手機,一年就可以做到上億的銷量......這樣的消費能力,這樣的消費群體,也是其它國家遠遠比不了的。所以中國的手機廠商可以在競爭最激烈的時候活下來。


其實就是這樣,產品要麼控制設計環節,要麼控制生產環節,要麼控制市場,只要佔據其中一個,就可以有更長足的發展。


PM宋先生


手機現在主要在中國,韓國,臺灣生產,這個是典型的全球產業鏈轉移的案例。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很多全球所需的產品可能都只會在某些局部地區做生產,然後出口到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類似於手機的,比如還有液晶面板,服裝鞋。回過頭來我們看手機產業鏈整個變化的過程,其實一開始手機的生產製造也是在幾個國家,隨著時間的推移,只是越來越集中,這跟過去20年中國逐漸成為世界製造工廠有關係,同時也跟手機需求量逐年增加有關係,另外也跟整個全球快遞業的發展有關係。當一個產品市場需求量很大的時候,整個產業鏈為了降低成本,自然會向勞動力成本低,外部環境穩定的國家傾斜。而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獨特的優勢,促使手機行業在中國生長壯大。所以中國成為手機的製造中心有必然性也有自然性。


DeviceMaker


首先說明一點對問題本身的分析,美國的主要手機品牌蘋果,組裝工廠都在海外,嚴格意義上講美國並非手機生產國,中韓兩國才是大頭。

手機行業的發展趨勢和之前走向成熟的其他電子行業一樣,在經歷了產業培育階段之後,競爭會淘汰很多企業,行業生存門檻會越來會高,最後走向寡頭競爭,這是市場經濟相對充分競爭的必然結果。比如特斯拉,就是從之前美國電動車三強裡面競爭勝出的獨苗。

在有限的幾個競爭對手之間,必然想辦法獲得明顯的競爭優勢,競爭優勢無非體現在幾點上,成本、技術、品牌,而成本是首先也是最容易觸及的部分。於是,各大廠家會把組裝工廠設在勞動力、土地成本較低,配套廠家較完整的國家,這一點中國是首選,且主要集中在廣東,這裡集中了華為、蘋果、VIVO、OPPO、小米、魅族等手機品牌的組裝工廠。

而韓國,本身具有相對完整的手機組件配套能力,這一點某些方面會強於中國,比如芯片、內存等,且核心部件本國生產成本會更低,只是在土地和勞動力上處於成本劣勢,總體來講遷出動力不大,所以韓國本土企業三星很大一部分手機組裝業務依然放在本土,成為另一大手機生產基地。

美國要拉進來的話,可以把蘋果列為手機品牌公司,因為手機工廠都在海外。美國是一個科技創新高地,現代科技的最大來源地,世界創新中心硅谷的科技環境優渥,催生出了蘋果這種劃時代的企業也就不難理解了,只是現在蘋果公司主要負責設計、研發和銷售,中國一些手機品牌比如小米、華為也都是這樣的。

智能手機的下半場正在走向寡頭競爭,走向研發能力的競爭,一旦掉隊了就很難再追上了,比如說魅族。中國智能手機的行業生態培育還是比較成功的,從原來的中華酷聯到現在的華為、小米、VIVO、OPPO,同樣是四強格局,現在的四強已是僅剩的四強,其他都已經慢慢掉隊了。韓國原來還有一個LG,在競爭的市場環境中走丟了,日本的索尼、中國臺灣的HTC亦是如此。

行業充分競爭的結果,就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最後留下中美韓三足鼎立的局面。再往後,手機品牌數量還會進一步減少,但中美韓三國格局依然會持續,畢竟三星和蘋果的軟硬件實力不同一般,會縮減的是國內掉隊的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