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雪之道理財


這裡闡釋的是社會分工,以及分工後的社會功能和生存模式。社會分層、社會分工是客觀存在的,如何面對是對每一個人的考驗。


孟憲生律師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這句話出自《滕文公章句上》。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句話的思想以及代表的含義。

全句的大意為:腦力勞動者統治別人,體力勞動者被人統治;被統治的人養活別人,統治者卻靠別人養活,這是天下通用的道理。

首先我們不管其代表的深層含義,僅僅從字面上就能明白其中道理,或許咋看這句話沒有什麼其它含義,但是仔細回味卻能慢慢品出其中韻味。甚至將其套用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場景也是能夠適用。

舉個例子說明,就拿職場上的例子來說,公司的老闆可以把他看作是一個腦力勞動者,他下面的員工就是體力勞動者,可以說老闆統治一群員工,也就是腦力勞動者統治別人,體力勞動者被人統治。

而被統治的員工一切努力使得公司正常運營,在最上面的老闆的利益歸根究底還是要靠底下的員工的作為,才能保證自己利益最大化。這裡我們可以理解為被統治的人養活別人,統治者卻靠別人養活。

或許這個比喻有點片面或者不太合適,但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確確實實是有一些事情符合這樣的規律的,拋開古時候統治者與下人之間的深層含義,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能體會其中道理的人,自然就認為這是十分有道理的。畢竟古時候的許多習慣與文化,即使經過漫長的時間消磨,但它或多或少也會出現在我們生活當中。


妙哉書道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話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滕文公上4》是這樣說的:

“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的意思是:

“所以說有的人動心思有的人動體力:動心思的人管理別人,動體力的人被人管理;被人管理的人供養別人,管理人的人被別人供養——(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孟子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說的是社會分工問題,與《孟子·滕文公上3》的“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道理是一致的。一個社會總會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其實這就是一種社會分工,本沒有高低貴賤之別,更不能區分道德層面的君子與小人。

(“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的意思是“沒有做官的就沒有人管理在野之人,沒有在野之人就沒有人來供養有官位的人”。

這些文字不算太複雜,它是孟子對一位叫許行的言論的有力批駁,是孟子對於社會分工問題的闡釋。

按許行的思路,就是所有人都一樣,一邊耕作一邊做其他事情,“同吃同住同勞作”;花一樣的價錢買差不多的物品,物品沒有差等,人也就沒有差等……這似乎是不錯的打算。可以說許行的“思路”,簡單到不健全程度。此“農家”的意識簡直就是愚味。

“勞心”與“勞力”早在孔子、孟子之前的人就已經明白這些道理了。《左傳·襄公九年》知武子就說過:“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就是說這是周朝舊制確定下來的,與孔孟無關。

社會發展到21世紀,對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今天看來不足以區分高低貴賤了。或“勞心”或“勞力”,只是一種選擇,大勢是人人“勞心”,智能替代了體能。面對這個大勢,你還怎麼套用“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公式”!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一個家庭,總有主事的、有做具體事務的,本沒高低貴賤之分;一個人的能力是有跟的,不可能所有事都靠自己做,總會有對職業的選擇,總會有分工;應該承認,人的能力也是有差異的,不都適應同一種工作。


陳廣逵


2300有的某一天,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稟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

答曰:“然。”

孟子曰:“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

答曰:“否,許子衣褐。”

孟子曰:“許子冠乎?”

答曰:“冠。”

孟子曰::“奚冠?”

答曰:“冠素。”

孟子曰::“自織之與?”

答曰:“否,以粟易之。”

孟子曰::“許子奚為不自織?”

答曰:“害於耕。”

孟子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

答曰:“然“。

孟子曰: “自為之與?”

答曰:“否,以粟易之。”

孟子曰:“以票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誠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 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

答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

孟子曰:“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孟子通過對社會分工的分析得出:有的人腦力勞動,有的人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者統治人,體力勞動者被人統治;被統治者養活別人,統治者靠別人養活,這是通行天下的原則。”

孟子是儒家學說和重要人物,他不僅是思想家、還是一個精通經濟管理的經濟學家。他提出的一系列的經濟思想,在當時具有開創性。

孟子還深刻地指出了,社會分工的重要性,這一點,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相當先進的。

在這段辯論中,孟子在歷史上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社會分工的思想,用“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規律,反對“市價不二”的平均主義,顯示了一個哲人博大精深的思想。他不僅是哲學家,還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經濟學家。他贊成社會合理分工、鼓勵產品公平交換, 大力保護和積極發展工商業,既促進經濟發展有利於民生,又維持社會經濟生活秩序,他的創見可謂先賢之慧言。


鵬學天下


這句話是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他提出的“勞力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其實是簡單易懂的句子,講的是如何區分社會工作的倫理問題,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食人和食於人的區別。



主要故事

講講全文中的一個故事,大家就懂了。

一、相傳一位叫許行的人從楚國到滕國覲見滕文公,他對滕文公說:聽說你施行仁政,我是個從遠方來的人,希望得到一所住處,成為你的百姓,就這樣,滕文公給了他住處。

二、陳良的門徒陳相和他弟弟陳辛揹著農具從宋國來到滕國覲見滕文公,對滕文公說:聽說你施行聖人的政治,既然你是聖人,我們都願意做聖人的百姓。

許相見到許行後非常高興,就此完全拋棄了自己以前的所學,而改學許行的學說。

陳相有一天去拜訪孟子,他轉述了許行的話說:滕文公確實是一個賢明的君主,不過他還沒掌握真正的治國之道,賢人治國應該和百姓一道而作一道而食,滕國卻設有儲藏糧食的倉庫,存放財物的倉庫,這是用老百姓的苦來奉養自己,這樣的舉動怎麼能夠叫做賢明呢!



孟子用許行作比喻反問。

孟子說:許先生一定要自己親自收莊稼才肯進食吃飯嗎!

陳相回答:對

孟子問:許先生一定要自己親自動手織布然後才肯穿金戴銀嗎!

陳相答:不,許先生只穿粗布麻衣。

孟子問:許先生戴帽子嗎!答:戴。孟子問:戴什麼帽子呢!答:戴白色的帽子。孟子問:是他自己織的嗎!答:不是,是用糧食換的。孟子問:許先生自己為什麼不織呢!答:因為怕誤了農活。

孟子問:許先生用鍋和甄之類的陶質品製作米飯、用鐵器之類的農具親自耕田嗎!

陳相答:是的。

孟子問:他是自己動手製造的鐵器、鍋和甄嗎!

陳相答:不是,是用糧食換的。



上文總結

其實這個小故事的重點在於陳相問孟子的那句話,滕文公為什麼不和百姓一起勞動一起吃飯呢!

而後面的反問也是孟子對農家學說的無力反駁後的反問,孟子的意思是社會分工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也是文明的表現,用腦力勞動的人統治體力勞動的人,被統治的人就該供養別人的生活,反之腦力勞動的人就應該由體力勞動的人供養著,是列國之間通行的準則,也是天下正常的規範。



把時間拉回21世紀的今天,雖然說人人平等,但是人的等級還是要有區分的,就像工廠裡有老闆、有員工,老闆就是腦力勞動的人,員工就是體力勞動的人,員工為老闆幹活就能得到報酬,而老闆什麼也不用做就能得到錢財,這就是勞力和體力的區別,如果像陳相說的一樣,老闆和員工一起做工、一起吃飯,最後還得一起分錢,那世界不就亂了嗎!

所以“統治”兩個字就極為重要了,如果人人平等,都能做同樣的事情,這樣一來就不是一個文明的世界了,有統治才有秩序,有統治才有文明。


祖祖侃文


孟子不僅是儒家學派的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第二號人物,他還繼承和發揚了完善了孔子的思想,進一步完善了儒家思想。

孟子在孔子的思想的基礎上,主張仁政,這是他的治國理政的理論,他堅持人性善的理論,並在這個基礎上,生髮出關於人格理想、聖人、浩然之氣、大丈夫、道德修養等一系列完整的理論。

最重要的是,孟子還是一個精通經濟管理的經濟學家。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經濟思想,在當時具有開創性。

孟子還深刻地指出了,社會分工的重要性,這一點,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相當先進的。

孟子的關於社會分工的理論,來源於他與農家學派的一次有名的辯論。

農家創始人叫許行,是楚國人。他假借神農的言論,創立了農家學派。農家學派的核心思想是任何人都要勞動,男子成年後要去耕地;女子成年後要去織布。農家認為在勞動面前人人平等,就是國君也不能偷懶。孟子強烈反對農家的觀點,社會需要分工,有勞力者,有勞心者,要是大家都是勞力者,那乾脆退回到刀耕火種的上古社會好了。

許行帶著弟子去滕國,承包了一塊地,和弟子們日出而作日出而息,過著田園牧歌般的生活。許行還要滕文公也一起來種地,滕文公覺得田園牧歌固然很“詩與遠方”,但絕對比不上在廟堂上發號施令來的過癮。許行倒是吸引了原來是儒家弟子的陳相,帶著弟弟也來到滕國,和儒家說再見,成為許行忠實的門徒。

陳相是農家學派的弟子,同孟子有一次辯論,被孟子搞得體無完膚。在這次辯論中,孟子提出了社會分工的理論。

孟子說:“許先生一定要自己種莊稼才吃飯嗎?”

陳相回答說:“對。”

“許先生一定要自己織布然後才穿衣嗎?”

回答說:“不,許先生只穿粗麻衣服。”

“許先生戴帽子嗎?”

回答說:“戴。”

孟子問:“戴什麼帽子呢?”

回答說:“戴白帽子。”

孟子問:“他自己織的嗎?”

回答說:“不是,是用糧食換來的。”

孟子問:“許先生為什麼不自己織呢?”

回答說:“因為怕誤了農活。”

孟子問:“許先生用鍋和甄子做飯,用鐵器耕種嗎?”

回答說:“是的。”

孟子問:“他自己做的嗎?”

回答說:“不是,是用糧食換的。”

孟子於是說:“農夫用糧食換取鍋、瓶和農具,不能說是損害了瓦匠鐵匠。那麼,瓦匠和鐵匠用鍋、瓶和農具換取糧食,難道就能說是損害了農夫嗎?而且,許先生為什麼不自己燒窯冶鐵做成鍋、甑和各種農具,什麼東西都放在家裡隨時取用呢?為什麼要一件件地去和各種工匠交換呢?為什麼許先生這樣不怕麻煩呢?”

陳相回答說:“各種工匠的事情當然不是可以一邊耕種一邊同時幹得了的。”

“那麼治理國家就偏偏可以一邊耕種一邊治理了嗎?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況且,每一個人所需要的生活資料,都要靠各種工匠的產品才能齊備,如果都一定要自己親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領天下人疲於奔命。所以說:有的人腦力勞動,有的人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者統治人,體力勞動者被人統治;被統治者養活別人,統治者靠別人養活,這是通行天下的原則。”

在這段辯論中,孟子在歷史上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社會分工的思想,用“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規律,反對“市價不二”的平均主義,顯示了一個哲人博大精深的思想。他不僅是哲學家,還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經濟學家。他贊成社會合理分工、鼓勵產品公平交換, 大力保護和積極發展工商業,既促進經濟發展有利於民生,又維持社會經濟生活秩序,他的創見可謂前無古人。


好玩的國學


那朝那代都一樣,有文化管沒化,沒文化受有文化管。最早孔子提出,文化大革命有人批。不畢多說,有文化人都知到?


種植老農人


勞心者治人,是用腦子在思考問題的人,怎麼去治理環境,為自己的利益服務,得到更多的收益。

勞力者治於人,是靠出賣體力,在最髒最累最艱苦的第一生產上,流血流汗幹活的人。在別人的監督和管轄下,還的看二掌頭的臉色,掙一點兒錢的人。生存在最底層。

治於人者食人,就是出賣體力勞動的人,要養活用腦子思考問題的人。

治人者食於人,用腦子思考問題的人,所用的一切生活費,都要從靠出賣體力勞動者,所創造出來的財富中索取,進行剝削。

天下之通義也,這是天下的道義,不要改變。出賣勞動力的人,就應該受用腦子的人壓迫和剝削,不要起來造反。


海闊天空146023514


孟子的奇談怪論,給統治者提供暴政(橫徵暴斂)提供理倫依據,給被統治者依從宿命論提供迷信依據。反人類的狂悖鼻祖。


jinlixu357kb


這個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而裡面的內容涉及到了兩個人的辯論,其中有孟子還有另外一個人叫做許行,而許行並沒有親自和孟子辯論,而是通過了一箇中間人進行了辯論 ,許行主張分工制,也就是每一個行業做一樣事情不要過多的涉足其他行業,而且要求統治者和百姓一樣下地勞作,孟子提倡的是分工合作各司其職互補的做法。

孟子提倡的觀念就是後來的幾千年來統治者都實行的理念,古代封建王朝的稅收制度就是從孟子的理論治國之道演變而來的,而且孟子提倡的是三六九等的等級制度,確實成為了後來所有封建朝代的統治理念一直延續了下去,用我們新中國建立後的話來說就是工作不分高低貴賤,全都是服務社會的,但是孟子提倡的很明顯就是分等級的,雖然不願意承認但是全世界到現在的管理觀念其實就是類似於孟子提倡的觀念類似。

孟子說的勞心者治人,其實就是區分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等級劃分概念,在孟子的觀念中腦力勞動者管理統治體力勞動者,勞力者治於人意思就是體力勞動者是要被別人統治和管理的,統治管理者就是腦力勞動者,治於人者食人的意思是被管理的勞動者要供養管理者身份的腦力勞動者,治人者食於人的意思就是管理者需要被管理的體力勞動者供養,這是治天下的方式。

孟子的這個治國之道其實得自於孔子的儒家思想,孟子把儒家思想發揚光大,而孟子在歷史上的地位僅次於孔子,孟子被稱為亞聖,在後來的幾千年封建統治者的科考中孔子和孟子的作品都成為了考試必考的內容,從這方面也看出來了孟子和孔子的思想是服務於封建統治者,極力宣揚老百姓舍小我為統治服務大我,但是絕大多數時候都是老百姓服務了統治者,但是統治者並沒有回饋服務的老百姓,導致了百姓苦不堪言,把相互分工互補變成了理所當然的剝削壓榨。

當然孟子提倡的是社會勞動分工制度,相互之間並不是要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親自參與,而是合理的利用時間和資源相互之間互補,這一點上孟子的說法的確沒有錯,但是在勞動等級劃分上面孟子的做法就偏向於統治階級貶低了勞動者,當然這種對於封建社會來說非常符合統治者的胃口,封建統治者藉助儒家思想來宣傳所謂的教化,而儒家通過統治者來達到擴大自己影響力的目的,這也是為什麼儒家思想長久不衰的原因,也是統治者一直扶持儒家思想的原因,相互之間各取所需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