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书法的“金石气”?

不二斋


古朴厚重。笔有刀味,墨有干湿。飞白、方圆自然。代表人物有近代沙孟海、刘海粟等。











钟国康


潘天寿先生说:“石鼓、钟鼎、汉魏碑刻,有一种雄浑古朴之感,此即所谓‘金石味‘。古人粗豪朴厚,作文写字,自有一股雄悍之气。”



从潘先生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金石气是指的一种苍茫、浑厚的感觉,拓展来说,具有金石气的作品,线条至少是具有力度美、立体美的。

金石上的文字通常为凿刻或浇铸形成的,笔画常常有棱角,有锋芒,但随时时间越长,受到风化影响,点画轮廓、线条边缘又开始变得模糊,又彰显出一种古朴凝重的意味。书法作品要写出金石气,实际上就是用毛笔在宣纸上模仿这种浑穆雄郁、富有内蕴的审美趣味。

举个例子,下图是吴昌硕的篆书《临石鼓》。吴昌硕篆书学石鼓文,笔法最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他的篆书不可否认,金石气十足。



我们可以看到,此幅作品用笔浑朴厚重,起笔饱满,行笔圆润,收笔果断。他用渴笔飞白的笔法模仿金石文字模糊的效果,表现苍茫的感觉。用墨的浓湿来模仿金石文字的深沉,意蕴尽显生动。

金石文字的豪放、粗犷之气,古拙、苍劲之美,是需要我们仔细观摩,耐心玩味的。重点是要用笔法来使书法线条具有一种内在的力量,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

我是写字吧,期待你的关注!


写字吧


金石之气是指中国传统书法审美中蕴涵的一种苍茫,浑厚,朴拙的艺术表现形式。金为刀刻,石为碑,因之,碑就具有了金石文字的雄浑古朴之气象。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的“书含金石气”。


“金石气”是中国书法审美中最重的的话题之一,它是由中国古时期青铜器铭文和砖瓦石刻文字所依托的金石材料所固有的质感,再加上时间久远所造的自然风化,剥蚀,以及拓工打墨的轻重等诸多因素综合形成的一种独特美感和一种整体视角上的审美趣味。具有“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之十大艺术特征。如《龙门造像记》之刚健,《张迁碑》之苍茫,伊秉授隶书之敦厚。


金石之气是一个具有丰富美学内涵的学术范畴,应合了老子哲字中大拙若巧的意味,那种在经历历史沧桑,风雨剥蚀后的斑驳朦胧,模糊漫漶之感,泡含凌厉之美,有力量,有棱角,有活力,意气昂扬,气势猛烈,具有“万岁枯藤”之美感。这种“骨感”的形象,方严坚挺,冷峻巉削,天然朴拙,给人以扑朔迷离的感觉。


艺枯在润,艺老在嫩,大善不饰,大朴不雕,书到人不爱之处,正是可爱之极,金石之气一如笔至老境,人书俱老,其风化而成的苍茫使其飘然欲仙,把欣赏者带人—片幽玄的“老”态,这种老态又返童真稚气,是如婴儿一般生命活力的恢复,是对生命稚气的回归。这种熟后生,巧后拙的情态,是一种对生命偶然性的恢复,也是一种对生活程式化的反叛。

“金石气”是书法追求中的一种境界,书法家感动于此,努力以毛笔和宣纸去摹仿那金石中蕴含的“金石气”。就是在追求那种古朴凝重,富有内蕴的审美趣味,“金石气”是书法们至高的追求。


笔墨瞬间


大约距今5000年前,黄帝手下史官仓颉奉命整理这些符号,他在前人创造的符号图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和调整这些符号的笔画结构,同时创造出许多新符号,自此,我国文字初步形成。

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随着冶铜技术的成熟,人们把红铜和锡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铸造出炊具、酒具、乐器等许多精美的青铜器,为了增加装饰效果,人们就在这些器皿上镌刻出文字符号,起到了很好的美化作用。

大盂鼎铭文

由于是在材质坚硬的物质上刻出来的,所以,这些文字符号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价值,最突出特点就是,笔画线条流露出浑厚、雄健、滞涩、老辣、苍茫的味道,极具视觉冲击力。

又由于在刻画这些文字符号时不容易掌控刻刀的运行轨迹,刻出来的线条弯弯曲曲,刀痕深浅不一,大小也不一样,看起来随意而自然,反而给线条增加了强烈的朴拙元素和神秘的原始风味。

曹全碑

这些文字符号的综合特点,便是人们常说的“金石气”。

我们现代人欣赏距今3000多年前的青铜器铭文和石碑铭文时,由于这些物件年代过于久远,被风吹、日晒、雨淋后,表面上的字体变得斑斑驳驳,朦朦胧胧,又流露出一种强烈的沧桑感和历史厚重感,观者看到这些,自然而然会被这种特征所折服,产生崇敬之情,觉得“金石气”很美。

吴昌硕大篆

我国传统文化里,一直存在着比较突出的恋旧情结,人们认为古朴的东西,在审美过程中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有新生事物无法比拟的审美价值,所以,在书法创作中,人们对“金石气”一直比较热衷,无时不刻想着在书法创作中营造金石气。

颜真卿《多宝塔碑》

具有金石气的字体往往是篆书、隶书、楷书等形成时间较早的书体,即使书法家把这些字体从青铜、碑石等材质坚硬的物质上搬下来,然后再按照它们的自身特点,用毛笔写在宣纸上,也不会丧失特有味道,在视觉作用上,同样能保留厚重和古朴的风格,这是书法家们一直喜欢金石气的根本原因。


鸿鹄迎罡


金石,是金属铸造器物和石质器物上的文字。年代距离久远。

在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专门从事于金石研究,他的著作《金石录》,就是一本金石专著。是研究古代钟鼎彝器的笔记。金石因此得名。


书法中的金石气,指的是一种古朴质雅的气韵。由于金石文字距离我们现在两三千年的历史,字迹蚀损非常严重。笔画的两个边沿及笔画的交接处的自然风化,呈现出来的自然苍桑感。一些书法家追求朴拙的风格,认为书法作品中的古意,就是要像金石篆籀中的苍桑气息。

重古薄今,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个根深蒂固的特性。尤其在书法方面,不但现在是这样,一直以来都存在这个现象。所以孙过庭在《书谱》中才会对重古薄今的思想加以批评。指出社会的发展,习俗的变迁,人们对质与妍的认识也随之改变。我们今天看待古人的质朴,而当时的人与更古的人相比,他们也是在追求妍丽。所以孙过庭才说要一分为二的正确看待质朴与妍丽。古不违背现时的审美标准,今天的书写也不能去把古人存在的弊病当珍宝。不然,古人都好的话,何不从你的别墅里搬出来,住到洞穴中去。把大奔扔垃圾中去,换一个独轮小推车,唱着不成调的歌,连个油灯都不点!彻底的回到石器时代?



凡事不要走极端。喜欢金石味的,尽管喜欢就是。但不要把自己的喜欢拿来当作衡量所有人的书法作品。所以古人才会有‘善书者不鉴,善鉴者不书’。就是为了防止把个人的喜爱带去评价他人的作品中。自己喜欢的风格,别人刚好和你的喜好相反,便以此判定他人的书法不行。没有这种原素,缺少那样韵味……


子衿书法


书法的“金石气”来自于长期临帖,对古贴的理解,古时把书法镌刻在石头或者碑石上,石头的硬度和质感 ,拓片流露出古拙,沧桑 ,盘破。很多人误以为就是去模仿古拙,因为都没有了解过金石是什么。书法一定要修养到一定的时间和深度才能悟到什么是“金石气”。










痴影堂


什么叫做书法的"金石气″?首先来看一下"金石气"的字面意思:"金石气″中的金本意是指金属。

金分五金:白、黑、赤、青、黄。这里的金指青金,即青铜器。

石,即石刻,也包括骨刻等。

气,指金石经过腐蚀风化后所展现出来的古朴、苍桑、厚重的气韵。

秦以前的文字因年代久远金石气较浓,因此,在书写甲籀、大小篆和古隶时应注意表现字体中的"金石气"。
有了"金石气",书法就有了古朴厚重的气韵,也就有了古意。


76651703812笑抒心语


金石味,也就是古人在碑石、甲骨、竹木等较硬的材质上雕刻后,其文字或图案所形成的顿挫、刚劲,破碎等风格。前面已经有几个人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且说的很生动很全面。

在这里,我倒想从另一个方面说说,在书法创作过程中,盲目追求金石味的误区。

古人流传至今的,很多是甲骨、石碑、简牍等,所以,今人习练书法,多是借鉴从上述材质拓印形成的拓片或照片。

无疑,这些碑帖拓片或多或少都存在金石味。于是乎,大批书法爱好者在临习这些碑帖时,也有意无意写出其中的金石味。

但他们似乎忘记了,他们手中拿的是笔,而不是刀具。你即使写出了那种金石味,也是不真实的,还往往会显得做作、生硬。

当然,作为一种风格尝试下也未尝不可。何况,用毛笔能写出金石味,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赏心悦目的事情,也小有成就感。

真正能体现毛笔韵味的,当然最合适的就是帖了,毕竟这才是书法和学书法的正道。


二木林


古代以铜为金,上古青铜器一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石是碑碣,方石是碑,圆石是碣。

刻铸在钟鼎、碑碣、墓志、造像等金石上。经过碑石或者青铜器 书丹 铸刻 拓印 书家与工匠合作完成 铜器 铭文 拓片等。



表现书体:篆书、隶书、楷书。特征:气和力为主的浑厚、静涩、朴拙、老辣,所谓秦碑力劲,汉碑气厚。端庄严正,正多欹少。:浑穆、古拙、真率。金石残损、斑驳,产生含蓄朦胧美,如水中月,雾中花。以雄浑、古拙为基调,展示阳刚壮美——重法度、功力、气度,称为“金石气”。


三春杨柳故人迟


我来谈谈对书法金石气(或金石味)的理解。

“金”和“石”是两种不同的东西,金,是指金属,石,是指石头。这两种东西和书法的关系是什么呢?铸造在金属器皿上的文字,在书法上叫做金文;而把文字镌刻在石头上的我们叫石刻,石刻文字有碑文、摩崖石刻以及书画作品中的印章。

在古代,人们为了能把一些事件记录下来长期保存,采用在金属器皿上铸文的方式,以便后世流传。采用金文记录,从铁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上周时期犹盛。比如西周时期的大盂鼎铭文。

而石刻文字我们以北碑和印章为例。

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出,无论金文还是石刻,其明显的特征就是“刻"的痕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刀锋痕迹。

在书法创作中,我们常说的金石气(或者金石味)其实就是在一些点画的书写中,要表现出刻痕,通过刻痕来表现古意。

临习过金文和北碑的应该知道,其用笔上的一些特点,比如切笔,截转,按转等技巧。此处不在多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