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出書法線條的質感?

楊重琦書法


我認為先要練好控筆,控筆練好了,字的間架結構練好了,就能寫出漂亮的書法了作品了。





大偉廣告15699627997


陳振濂先生說“書法能成為藝術取決於線條。”

線,其實書法的生命力所在,可見喜怒哀樂,可品靜揚俗雅。一根線條的傳情達意,豐富了書法的視覺語言和不同的審美感知,所以具有了藝術特性。

從古至今,在書論中對筆法、對點畫的闡述中,很多最終的訴求都歸結為對線表現力的追求,其實就是線質感的打造。

蔡邕《筆論》:“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

衛夫人《筆陣圖》中的經典論述,被書家廣為熟知:“‘橫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點’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等等論述,講的內容幾乎都以線質為核心。



線質感的豐富性構建了中國書法的表現力

書法的發展歷史,演繹了各種書體的流變。雖然文字為書法的載體,但真草隸篆的存在和分化和其不同線質表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比如狂草的出現,文字的識別度不高意味著其實用功能的減弱,更純粹地進入了藝術欣賞的層面了。


孫過庭《書譜》中對於不同書體,以及所不同的線質感是這樣描述的:“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然後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閒雅,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


這段論述可以告訴我們線質感的豐富性。

金屬鑄造鏽蝕斑駁的金文、摩崖石刻經年風化的漢隸,我們學習古樸滄桑;流美尚韻的魏晉帖學,我們學的是書卷雅逸。這些不同的風格取向,對於線質感的不同塑造,來自於相應的筆法。在不同書體中各自有所側重,如楷書中的提按和草書中的使轉是各自的側重點,那麼,關於線質感共性的筆法有一下幾個方面。


“逆”——欲正先反

有一則書法的小故事。宋代歐陽修帶有批評意味地與老朋友蔡襄開玩笑,說蔡襄的字“如訴急流,用盡氣力,不離故處”(下圖)。但蔡襄卻絲毫沒有生氣,“君謨(蔡襄)頗笑以為能譬。”反而認為自己能這樣還不錯,其實這裡就是關於筆法力“逆”之妙。

陳振濂先生這樣概述“逆”的用筆:線條中如果有“逆”的追求,則其力度與厚度明顯增強,沉著雄渾、不可彷彿。無論形狀的是粗是細,墨的是枯是溼,順勢飄忽,粗者亦疲軟,逆勢澀行,雖細亦勁健。學書法在練點畫時,“欲橫先豎、欲豎先橫”的口訣是人人都會背誦的。這就有如射箭彎弓,弓不彎則箭發無力,彎弓即是“逆”,箭發即是“力”的呈現。

“蓄”——虛實相生

“蓄”的目的是讓線條的力度感,縱有千斤也要使其藏而不露。姜夔在《續書譜》裡這樣記載:“翟伯壽問於米老曰:書法當何如?米老曰: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後能之。”我們看顏真卿的書法,筋骨盎然,勁拔弩張,但含蓄而不外露,八大山人、康有為、弘一法師等書法我們都可以見到這種蓄藏強力的感覺。



“留”——既行既駐

“凡橫直平過之處,行處也。古人必逐步頓挫,不使率然徑去,是行處皆留也。”
——包世臣《藝舟雙楫》
“只是處處留得筆住,不使直走。”
——梁同書《頻羅庵論書》

這些古代的書論,已經很明晰地闡述了行筆的方法,和今天我們在很多院校裡,書法教學中提倡的頂紙行筆方法是一樣的。這種方式的書寫亦被形象地比喻為“蠶食桑葉”,形成的線條筆跡是積點成線,而不是一筆劃過,輕浮華俏,質感是厚重堅挺,力透紙背。

我們可以看看草書的線條,如懷素的作品,雖然筆走龍蛇,靈動流暢,但看的線條沒有輕飄地漂浮在紙面之上,而是沉著厚重,遒勁有力。



總結:以上的筆法也是本次所回答的問題,如何讓寫出有質感線條的一部分內容而已。我們在實際書寫過程中,是一個綜合運用和把握的過程。這些是用筆的方法,對於線的外在表現,如線的形狀、位置、節奏的等等都是我們寫出好質感的線條所應該重視的。這裡可以用一張圖來做一個簡單的說明。這是王羲之手札《遠宦帖》裡的“宦”字。從圖裡,看出線條的轉折、方圓、曲直、粗細等有節奏韻律感的變化!正是這種變化,傳達了個人的精神理念,引發觀看者的審美衝動,而帶來藝術享受!


以上為本人的淺薄之見,希望能對寫出書法的質感有所幫助,謝謝。


趙國林


書法欣賞經驗和創作實踐證明,任何一件優秀的書法作品都是由非常具有質感的線條組成的,書法以線條質感為生命。那麼,怎樣寫出線條的質感呢?關鍵在於把握好以下三個“度”:

1、角度。除清人之前的小篆之外,幾乎沒有哪一種字是不注意角度的。很多人容易忽略這一點,尤其是初學者以為橫就要寫平、豎就要寫直,其實剛好錯了,書法裡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橫不能平、豎不可直,每個筆畫的起筆一定是呈一定角度切入的,很多時候要用切筆、側鋒。行草書也是如此,每個筆畫的起筆,一定是帶有角度的。單獨起筆時,與書家的習慣有關,連續書寫時,與上一筆行筆走向有關。所以,分析、掌握一個具體點畫起筆的角度,一定要把這個點畫,放在一個連續書寫的動作過程中進行考慮和定位。如此,才能掌握筆鋒空中的走向,以及入紙的角度。大師們的書法,在每一個點畫的起筆上都很清楚且豐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先分析到位,再去臨摹,然後調整,從無到有,從有到精,大師的技法我們就學到手了

2、弧度。書法的線條有直也有曲,前面提到書法中沒有絕對的直線,所有的線條都有一定的弧度,有弧度的直線才是高級的直線,把直線變成弧線會非常飽滿,線條會有彈性,高級的曲線是曲中有直。在行筆中段,需要注意筆畫斜度、弧度的改變,一般起筆、收筆都會比較用力,行筆中斷的轉折時下筆施力也會比較重,此處線條會要刻意表現,線條會更厚、更粗,而細的線條,往往用在行筆中段,就是連接起筆、轉折與收筆這幾個關鍵節點上的線條,如果它以直線狀串起來,那就是機械的、麻木的,就沒有動態感,沒有勢能,沒有彈性力量驅使著往前行,這種僵硬的、沒有弧度變化的線條,質感不會太好。所以在臨帖時要注意觀察每個點畫細節上的變化,增加對線條弧度的控制能力。

3、力度。線條的力度是書法的生命。線條有沒有力度主要看線條入紙了沒有,也就是古人所講的“力透紙背”,要做到這點,必須中鋒用筆,即筆尖時刻保持在線條的中心部位,落紙後,筆尖的方向和筆運行的方向在一條直線上,這樣寫出來的筆畫厚實、凝練。行筆過程中,還要注意巧用提按,這是造就線條力感和節奏感的重要手段,起筆時按下,然後進入行筆中段漸漸提起、減小施力、線條變細,到轉折或收筆等關鍵節點時再按下、線條變粗。這樣就讓線條有了豐富的層次感,這就是線條質感。要處理好提、按這兩種相反用力方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也必須堅持練筆,只有保持執筆嫻熟,才能在構造書法的過程中不失力度。

一般來說,即使線條很細,只要它具有了以上幾方面的特質,它就是有活力的、有氣息的、有質感的線條。


超級科學奶爸


書法藝術咱不精通,雖然一輩子搞高中語文教學工作,但字體實在不咋地。

但是,我覺得寫出書法線條有兩個主要因素制約。

一,人常說字如其人,說明一個人的性格對書法的影響很大。一個內心剛毅堅強的人寫出來的字往往遒勁有力,一個內心柔弱細膩的女子寫出來的字卻往往顯得端莊秀麗。像我這種生活中無拘無束,隨遇而安的人便沒有什麼固定字體,率性而為,信手塗鴉。所以,練字先養性格,胸中有浩然之氣,出手自然大方。

二,練習一種字體要耐心揣摩,下苦工夫。非常羨慕某位名人的書法作品,那麼就要把他的作品拿過來,放在眼前,胡夕臨摹比劃,不僅要形似,更要神似。而要神似,就要不但學習他的書法線條,更要學習他的為人。

以上信口胡說,純屬個人體會,見諒。



芳徑歌者


常言道:熟能生巧。書法練習亦如此。創作出巜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聞名於世的大畫家達.芬奇,儘管有其“天才的好奇心”,但學習繪畫也是從畫蛋練起。其實,無論是練習書法,還是做其他事情,要想取得成功,沒有什麼捷經可走,都是需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勤學苦練的作風,如此而已。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鴻遠行遠方


中國書法的筆畫線條優美而有內涵,變化豐富,美感十足。

質感是書法線條的靈魂,是線條“內在”美的“外在”表現。有質感的線條,就沒有“煙火氣”和“飄浮氣”了。

一是多臨摹,臨摹一些古代名家的書法作品,選擇線條比較好的、有名的書法帖,印刷質量高的(先不要選碑拓帖,碑帖看不到筆墨的質感)。堅持多寫多練,增強自己的基本功。

二是用筆。細細讀帖,研究用筆、行筆、藏鋒回鋒的來龍去脈,讀懂其中的奧妙,輕重緩急,墨色濃淡。

三是用心。心為筆帥,心靜則線靜,心狂則線狂,欲求質感,先求其心。心當專注,運筆宜緩,緩則墨沉,緩則力達。心力一到、時日一久,質感自出。



南山明月


首先得中鋒行筆,起筆要欲右先左欲下先上,走筆快慢有度,切忌刷,寫出澀勁,才能有入木三的高質量線條,如下圖這種。








雲雪書畫


  “書法是線條的藝術”。記得上大學時在第二課堂興趣班跟子默老師學書法的時候,子默老師是這樣定義書法:“書法是用線條表達漢字的一門藝術。”通過這些年的研究,我認為這個概念是比較準確的,因為他強調了書法藝術三要素線條、漢字和藝術之間的關係。

其實關於書法屬於什麼類型的藝術,說法也很多。有說是黑白藝術,有說是抽象藝術,有說是行為藝術,也有說是象徵性藝術,有人質疑書法到底是不是藝術。但書法是線條的藝術,從視覺表象上看大扺沒錯,可以說,沒有線條就沒有書法,線條是構成書法最基本的元素,書法學習和創作自始至終都是對線條的錘鍊,構成書法理論體系的幾大要素筆法、章法、墨法等也都是圍繞線條展開的,所以線條是書法的基本形態。

從眾多古今書法帖子和書法作品我們可以看到,書法線條講究方、圓和骨感。比如“圓”,它會使人產生圓滿、圓潤的美感。如篆書的形圓;有厚度有立體感的質圓。 我們看吳昌碩臨《石鼓文》,圓渾厚重,詩與字渾然一體,整體古樸雄渾其中鋒雄渾,用筆有力,其線條醇古遒厚。

  書法線條也講究“方”,因為這使人產生剛勁、有力的美感。如魏碑龍門《始平公造像》,漢隸中《張遷碑》等可為典範,稜角分明而能給人斬釘截鐵之感。

  米芾《蜀素帖》用筆特點是八面出鋒,故其線條跌宕飄逸,風流倜儻。在運筆上剛勁強健,具奔騰之勢,筋雄骨毅,變化無窮。結字上,自由放達,傾側之中含穩重。

書法作為藝術的線條主要體現在:一、粗細變化,打破筆劃單一呆板的格局,使漢字筆畫的豐富性變強,由提按來實現;二、長短變化,使漢字的字形結構變化產生更多可能,豐富了字態;三、深淺變化,使整篇作品如音樂般產生韻律和節奏,拉開視覺主次關係;四、線條質感,這是前面三點的基礎,沒有高優質量的線條支撐,毎個字都會散漫無力,綿軟無骨,作品的精神和氣質也就無從說起。儘管如此,書法作為藝術又不僅僅限於線條,線條之外的功夫是學養和修為,線條還只是技的層面,技進乎藝,藝進乎道,道法自然。

  對於有書法是線條藝術之說。書法就是書寫漢字,漢字書寫體的種類很多,如甲骨文、大篆小篆、楷書、隸書、行書、行草等。書法是筆畫的組成,字體間架結構的運用。筆畫線條的粗細、大小長短、曲折方圓,都是空間意識的安排。常說書法家是疏密設計製造者。書法在宣紙上書寫,講究線條行雲流水,剛柔並進,計白當黑。中國的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有意識的體現在書法線條、結構、章法作品中。所以說書法是線行藝術之一,更是書法家張揚個性,表達性情,體現書法家個人修養高境界的統一結晶體。





凹凸草堂


書法的線條在於練習,

書法的練習有多種方法和要求,最重要的是臨帖,在臨帖之前先選帖,選自己喜愛的,比如楷書,寧選顏柳,不選趙歐,因為顏柳結體端莊,筆劃遒勁,勁健的書法線條多從顏柳來,習歐趙者往往會點劃優美,線條乏力。

選好碑帖後,執筆,運筆是關鍵,力透紙背,入木三分,做到筆沉墨實,不飄不虛,長此以往,筆力足矣!

初臨帖,只求筆力,不求形似,筆力砸實後神形俱矣!

書法之道,並非一體之優,需多方涉獵,嘗試多種風格,各家墨跡,千錘百煉之後,發揮個人風貌,追求無止境的境界。

最後,才會有優貭的書法線條,優美的書法作品。

書法無極。





苦廬居士


質感或質量感,是指人們在審美過程中,對造型物表面質地(如堅硬、細軟、光滑、粗糙、細膩、柔潤)和量度的感受和聯想所達到的真實程度。書法線條無不具有一定的質感,有的粗澀凝重,有的細潤華滋,但都顯示出一定的質感。《書譜》中所謂“重如崩雲”、“輕如蟬翼”;《筆陣圖》中形容點畫如“千里陣雲”、“高山墜石”、“萬歲枯藤”等,這是審美感受,其實要說明的是線條的質感。

那麼,怎樣去訓練學生呢?可以從兩方面去分析:

由於書寫工具性能不同,筆法不同,墨色不同,會造成不同質感的線條效果。在平時教學之中一般要求濃墨(但濃而不滯)正鋒,重按澀行,則筆實墨沉,線條圓渾剛勁,骨肉相稱,“藏骨抱筋,含義包質”(“文”指形,“質”指神)線條力度大,質感強,因而會給人以渾厚含蓄,豐盈充實的感覺,如金文、魏碑、顏楷線條即是,而墨乏、墨淡、筆飄墨浮,墨不入紙,其線條或拋筋露骨,或肉豐肥漲,會給人輕薄笨弱之感,線條力度小,質感弱,質量感與落筆力量及用墨濃淡直接有關。有份量、有力度,即有質感,一般來說有質感的線條能喚起審美聯想,所以選擇一種特定形質的線條,去表現特定文字內容,加之巧妙的章法,就可能是一幅內容、形式相統一的佳作。例如濃重粗澀的細線,宜於表現“鋼鐵長城”的意境,柔軟細韌的線條,宜於表現“細雨春風”的意境,枯燥凝澀的線條,宜於表現“寒林漸肅,虎嘯猿啼”的意境,否則,難以創造出書法作品特殊的神采和韻味來,更不會釀造出渾樸或高逸或妍麗或霸悍的風格。總之,落筆著實用力,濡墨濃重充盈,行筆穩健勁澀,所造成的線條效果,無論粗壯或細柔,都會給人以明顯的質量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