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拒绝别人,为什么自己心里会感到愧疚?

温茶公子


拒绝他人的要求,为什么我反而不好意思?甚至愧疚呢?

前言:为什么我们拒绝别人就那么难呢?是因为自己的面子吗?还是为了迎合别人?还是因为不想一个拒绝就断绝这段关系?拒绝≠断绝,来跟我一起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让自己心安理得。

拒绝难的几种情况

好面子型:你是不是别人跟你一借钱,就立马答应,时间一到没还上还不好意思开口要

迎合型:其他部门的一同事过生日,有跟自己关系不错的几个同事也去,顺便邀你一起去,尽管自己平时与“主角”没什么来往,还是一起去给过生日

拒绝=断绝型:春节结束,在一个地方的大学室友要去上班了,临时通知要约个面,可是自己已经有了安排,是不是害怕拒绝他了之后,以后就不会来往了

这些情况在身边数不胜数,每天还有可能各种类型随意切换,导致自己分身乏术,疲惫不堪。

那这些表象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本质的原因让我们害怕拒绝,甚至拒绝之后出现自责、愧疚的负面情绪呢?下面我将列举几种情况,看看自己是属于哪一种。

本质原因分析

一、看看自己是讨好型人格吗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帮别人忙时,比做自己的事情更加小心谨慎,甚至觉得是自己的本分;而自己从不会开口要求,因为担心被拒绝。

别人借了自己钱,不敢谈还钱的事,实在活不下去了才开口要求还钱,仿佛是自己做错了事情。

网购时通常自己看评论看尺码看说明,能不找客服就不找客服,买回来后就算不满意也不会去退货,自己忍忍就算了。

我想这些情况或多或少发生在我们“不好意思拒绝别人”这类人的身上,虽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但可以从这类事中去察觉自己的行为习惯,而从中吸取一点“良药”。


任何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讨好型人格的表现行为,因为场景的不同、需求的不同,偶尔几次都是正常的。

因为人毕竟是群居动物,需要与他人社交产生互联,有时是无可避免的。

但我们不能让这种讨好型行为每天高频率的发生在生活中,打乱自己的计划,甚至给自己带来负面情绪,产生心理困扰。

二、是因为性格所致吗

DISC理论中,S型人就属于“拒绝了别人,自己心里会不舒服”的一类人。

我也是属于S型人,侧重讲关系、以人为主、爱助人;自诩善良体贴的“贤妻良母”型。

我们这类“稳健型”的人个性谦逊温和,性格多偏内向,胆子比较小,不太擅长公众场合发言。

我从上小学到大学,一直对上课发言有所忌惮,胆子比较小,上课不敢主动举手发言、不敢当众交流表达,挑选座位时也是角落、不起眼的位置。

因为我喜欢安静、不引人注目的场合,但是我发现久而久之,自己会慢慢的越来越向内收,不敢表露自己的想法。

平常只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与想法,而脱离与外界的联系,当有人闯入自己的“禁地

”时,却惊慌失措、无以应对。

不善言辞的我们可能会直接拒绝,之后懊恼自己的笨拙。

注重关系的我们又可能统统揽下,之后又弄得自己焦头烂额。


组织行为学中,有一句话“性格决定一切”,这句话不能给它绝对的对与错,只是我们要承认性格这个影响因素

三、共情能力影响心理情绪

共情能力是指当别人描述一件事,说出他的感受之后,你能体会到他的感受、情绪,能理解他的反应程度的能力。

感受越深刻、体会越相似,共情能力越高。

最简单的例子,吃完饭要刷碗,我因为想要赶紧完成稿子而拒绝了这项任务,就由家务第一名的母亲去刷碗了。

其实我的内心是愧疚的,因为我知道母亲经常做家务,而且在做完一桌美味佳肴之后也希望有人能体谅她,完成最后的结束工作。

共情能力高的人,总是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理解别人的难处,体谅别人的苦楚。

所以,当我们拒绝别人之后,先会不由自主的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然后理解了对方的情况之后,又开始怀疑自己的“拒绝”。

“我是不是不该拒绝他?他也不容易,我要是他,也希望能得到帮助。”


我们的共情能力高,这是一件有利也有弊的事情。如果运用得当,会帮助我们换来良好的人际关系,否则便是陷入这种自责、负面的情绪之中。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大家缓解这种心理压力呢?下面是我自己经过实践,发现有效的几点。

敢于拒绝 摆脱压力

一、提前说明原则与边界

我们都知道一句俗语,“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在人与人的相处之中更要明确原则与边界。

就像上小学时,我们都会和同桌在课桌上划“三八线”,防止对方多占用自己本来就不够用的地盘。

但其实划清界线,才能够最大化利用自己的地盘,并且能让自己的东西有序摆放,一清二楚,也不会和对方的混淆。

二、建立正确的心态

心态影响了我们对人、对事采取的行动,不同的行动又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带来不一样的心态。

拒绝别人的请求,并不代表我们完全否定这个人,断绝与他的来往,而是根据我们自身的情况,合理有据的提供自己的帮助

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是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我们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我们的情分。

但不代表所有的请求都要满足,我们要知道自己才是自己生活的主力军

三、试着“做自己”

学会拒绝,已经成功迈出了第一步,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事情我们都想答应对方。

当你拒绝时,已经回归到了自己,注重自己的感受这是“做自己”的首要感知。

出现自责、愧疚的心理,自己也要承认这种感受,因为既然会产生这种心理,说明这是你为数不多的拒绝,“万事开头难”,都会产生不适的感受。

学着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感受自己因为一些拒绝带来的不适,其实它们是帮助自己成长的“绊脚石”。


总结:学会拒绝,已经成为当下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课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会克服拒绝别人之后的心理。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理,了解一些方法帮助自己消除这种心里不快,更舒展从容的做自己!


hop1hip


您好,我是心理咨询师李海霞。

您提到有时拒绝别人,心里会感到愧疚,不清楚自己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真正情绪是什么?

首先可以看出您是一个善良的人,也比较注重别人的感受,你怕拒绝了之后引起别的不变,所以内心会有一些不安。

另外可以看出你和别人的交往过程当中有一些讨好型人格的存在,而讨好型人格可能和原生家庭的生长环境有关,比方说您有一位或者两位比较严厉的父母对你要求比较高,只有当你达到了他们的期待,他们才会表达出对你的赞赏,久而久之,就内化为我必须顺从别人才会得到赞赏的,这种模式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的背后隐藏的是人际关系恐惧。老师想和您一起觉察的是,如果你拒绝了别人,你内心的恐惧是什么?

是否恐惧别人不再理你,或者恐惧这段关系会变得僵化了。

讨好型人格的根源问题是在乎别人的感受大于在乎自我感受,实际上别人没有那么脆弱,不会因为你的拒绝而变得怎么样。另外,如果别人因为你出于本心的拒绝而对你有一些责备或者不满,那是他们的功课,不是你的问题,因为你有权决定接受或者拒绝,这也涉及到你是否可以守得住自我边界的问题。

以上,老师帮您总结一下,在您的这种情绪感受当中,需要您觉察的是您自我的善良和对拒绝别人产生的恐惧,以及讨好型人格。

如何改善自己的这种行为,就要先从树立自己的自尊心和边界开始练习,先接纳和尊重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老师觉得既然你已经选择了拒绝的方式,那说明你内心里对这个人或者这件事是比较抗拒的,那就可以以一种委婉的方式来让对方知道你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我们每个人实际上也都喜欢和真实的人交往,不要怕,真实的自己,暴露在别人面前,别人就会变得不友好。

当你越来越自尊,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能守得住自己边界的时候,拒绝别人就成为了一件让你觉得舒服,让别人也觉得舒服的事情,你内心里也不会过于在于这种感受。

希望老师的分析能让你对这个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希望你逐渐地可以练习对别人说No而不必感到内疚。




心理咨询师李海霞


可能从小到大,你的潜意识里逐渐形成这样一个观念:别人的痛苦是我造成的,我很不好。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一遇到问题,就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都是别人的错,自己永远没有错。

一般遇到这样的人,我们都会对他避之不及,敬而远之。可是如果是父母这样对待孩子,孩子不仅没有能力去分辨真假,也没有能力去逃避。

比如很多人都听父母对自己说过这样的话:“我现在过的这么苦,还不都是为了你!”这样就让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把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推到孩子身上,缓解自己的无能感。

还有的父母会对孩子说:“我心脏不好,都是你气的,你要是听话,我怎么能得这个病!”这也是把自己的问题推给孩子,同时达到让孩子听话的目的,可谓一箭双雕。

如果你在很小的时候,没有能力分辨对错的时侯,身边的人总是把问题的责任推给你,让你觉得是自己的错导致别人的痛苦,久而久之,你的潜意识里就会形成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别人的痛苦都是因我而起,我是一个不好的人。

这样在你长大后,每当你拒绝别人的时候,尽管你的拒绝是非常合理的,你也会本能地产生一个想法:拒绝他是我的错,是我让他痛苦了。所以就会产生愧疚感。

在这样的观念下,你很难拒绝别人。小的时候无法拒绝父母,做一个听话的孩子;工作后无法拒绝同事,做出损害自己、触犯原则的事情;结婚后无法拒绝配偶,默默承担着不公平的关系。

后来你慢慢明白要做出改变,但每次拒绝别人都会让你不安、痛苦,觉得自己成为一个坏人。

要改变这一点,需要你告诉自己两点:

1.先自己,后他人。如果一个人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没有人会在乎你的感受,你也就得不到尊重。

2.对不合理的要求坚决说不,同时诚恳地告诉他拒绝的原因。


战胜叛逆


拒绝别人的能力反映了自己心理健康的水平。我自己个人总结的几点认识:

1.拒绝别人需要训练。

首先,我们需要学习并且掌握拒绝别人的方法,当我们拒绝别人的方法得当时,会取得特别好的效果。

拒绝别人的时候,也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看一下他/她真实的期待,站在他/她的角度去表达你的拒绝,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拒绝别人感到愧疚,可能是自尊水平低。

我们总希望帮助到别人,让别人感觉到舒服。如果别人不舒服,就会觉得对不起对方,是自己的过错。因为感觉是自己的过错,所以会觉得愧疚。

我们知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心理健康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3.提升心理成熟度,开心拒绝别人。

自得其乐,身边的人也跟着开心。建立起长期的人生规划,把你的朋友们当成你规划中的贵人。让朋友们了解你的规划,你也了解你朋友们的规划。拒绝他一个要求的时候,你也可以提供你专业的建议。如果可行邀请他调整一下,你们共享资源,达成共同的目标。


欢迎讨论,共同分享。


一悟健康丁军元


那些选择做“好好先生”“好好小姐”的人,总是无条件地答应别人的要求,不敢在别人面前说“不”,总是为如何拒绝别人而感到不安,而且觉得别人的需求比自己的更重要。

实际上,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对人际关系总是有随时会被拒绝的焦虑感,认为彼此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因为随便一个冲突就结束。久而久之,他们与人相处时束手束脚,在人际交往中紧张不安,反而伤害了原本坚强而正面的关系,使双方的关系变得疏远。

反倒是学会说“不”,能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样你便拥有了更多的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如果你是一个工作狂,这对你来说简直就是一根“救命草”,你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自己真正关心和感兴趣的事情上,这样就减少了别人下一次以同样的理由麻烦你的机会。当然,最重要的是,你证明了自己是一个有“自我选择权”的独立的人,这样你就不会被他人当成逆来顺受的人对待。

不懂拒绝就像是一种病毒,这种病毒会让很多“应该”和“必须”侵入你的思维,破坏你的情感能力,让你无法感到快乐、满足、自信,甚至是成功。学会战胜自己,委婉而轻松地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你将不再遭受内心的纠结。下面教给大家一些拒绝的技巧。

第一,如果你要拒绝,就要做得坚决而直接。比如,“感谢你看得起我,但现在我不方便”或“对不起,我不能帮忙”。记住,你不需要被允许才能拒绝,也无须过分道歉。

第二,给自己一些时间,然后在空闲时考虑一下你的选择,这样的话,你会更有信心地拒绝对方。

第三,如果你想要同意对方的请求,就要考虑一下妥协的方案,但前提是一定要用有限的时间或能力去做。如果你真的想拒绝,就要避免妥协。

第四,区分拒绝与排斥。请记住:你是拒绝对方的请求,而不是排斥对方这个人。一般来说,人们都会明白,你有拒绝的权利,就像他们有权利请求别人的帮助一样。

第五,如果你有孩子,请不要为拒绝孩子的要求而感到愧疚。对孩子而言,有时被拒绝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会使他们更有自制力。

第六,帮助你做回自己。学会拒绝这件事,可以让你看清什么才是你真正想要的。如此,你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出什么是你生活中必需的。



庾树


如果被你拒绝的人帮过你的话,你拒绝了,心里不舒服,那就是愧疚了。

当然,如果只是普通同事,那么恭喜你要从讨好型人格脱离了,当然不能高兴太早了。毕竟如果你这次没有承受得住不舒服,那就会变得更讨好。

你拒绝别人后,心里不舒服,是你的讨好在作祟。你不想拒绝别人,是因为你想要所有人都喜欢你,你想要成为大家眼中的完人。你是不是蠢?

你不懂拒绝,可能是会被有心人利用。别人在背后私语的,不是你帮助他们的好,而是你满足他们所有请求后的傻里傻气。

题主啊,你记住,这个世界没有人应该帮助别人,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谁都不欠谁的。

学会拒绝真的很重要。

想要活的自在,想要拒绝后不那么难受,就去学怎么拒绝。

所以,题主你再提问吧。

对了,关于不舒服,多拒绝几次,就习惯了。况且,不去拒绝别人,又要怎么在别人眼里竖起你的防线,磨尖你的棱角。

你可别傻的怕自己心里舒服,就放弃拒绝,想想你就活这几十年,图啥呢。自己舒舒服服就行,管别人干啥。


健身正能量雯姐


这方面存在很多因素,要看你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下拒绝的,拒绝的是什么人,拒绝的什么事,如何拒绝的。

打几个比方:

1.假如是很要好的朋友之间的求助,但自己又没有能力帮到,所以拒绝了朋友的求助。怕影响友谊,想继续维护这段友情的责任心,又担心以后朋友是不是也会拒绝我的求助,就这样导致心里无比愧疚。

2.如果是一个男生向你表白的情况下,但你不喜欢他,所以拒绝了他,这个时候感到愧疚说明你怕伤害到他,总想着会不会拒绝得太直接了,站在朋友的角度又担心会不会影响到他的生活。

3.假如你在网上多次咨询商家最后终于买了他的商品,途中又各种麻烦商家催快递改地址,收到后还是不喜欢想退货,卖家无论怎么赞美自己都拒绝收下商品,这种情况下的愧疚说明自己麻烦了别人这么多,还给别人泼了冷水,觉得自己有些过分,有替别人着想的心里。

总而言之,愧疚的出发点都使与两个字"善良",心里善良的人总会为别人着想,所以愧疚也不一定是坏事,但有些事也没必要太过愧疚,因为世界上也有自己无能为力的事,责任不全在于你,遵守好自己的本分即可,如果是遇到那种不懂得感恩的、不守信用的、道德绑架的,这个时候想拒绝就拒绝,没必要为他们感到愧疚。俗话说: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所以适当而行,生活中坚持做自己,不用受他人的影响!


Face要厚


这或许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自己的性格,或许是心太软,总担心别人会因为你的拒绝而难过,也或许是受自古以来传统思想的禁锢和影响,总觉得拒绝别人就是不好的行为,会有很深的负罪感。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要懂得学会拒绝,才是我们真正的生活方式。有时候现实就是如此,如果你不懂得拒绝,没有人会感激你的善良,往往让得寸进尺的结果,是你让自己变得郁闷和纠结。

有句话说的很有道理:有时候你不懂得拒绝,其实也是一种“低价值”的付出。这种付出,你以为会感动全世界,往往却只能感动自己。我们不会去主动给别人添乱,但是也不能因为照顾别人的情绪,勉强和为难自己。

人际交往也是纷繁而复杂的,学会拒绝,或许有些残酷,但是,只有懂得拒绝,才是通往答案最干净最利落的捷径。


一念呼吸间


因为你心里自卑,有种讨好别人的心思,想通过讨好别人得到认同,而这次没有帮到别人,怕别人生气,怕他不跟你玩了,你这样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弱势地位,是不可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的。

对于无理要求,该拒绝就拒绝,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有什么值得愧疚的?


南朝居士


1 因为拒绝别人而产生内疚感,是因为你很善良,处处为他人着想,只是考虑别人。你内心在考虑或担心别人会因你的拒绝而难过。

2 而第二种情况是往往“两难囧境”很难拒绝别人,更重要的是无论拒绝或者接受都会让自己难受。而当拒绝的时候,往往就会有“我拒绝他了他会不会不喜欢我,说我不好”、“我拒绝他之后,我就是一个不善良的人,我都没有助人之心”这类的想法。

3有这类想法,是因为对自己的评价不够高不够稳定,需要靠外在别人的反馈不断的去建立起自己的评价。当然自我评价体系也是从小慢慢建立起来的,建立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的从他人那里得到反馈然后内化成为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定。而一般健康的成人是比较完善和稳定的,不会轻易被别人的评价所动摇或否定。

4在现实生活中,说“不”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自信。不要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只要坚持自己的行为准则。有原则的人,反倒是更容易被认可和尊重。

5学会说“不”,这其实也是一个立人之本。其次才是在能力范围之内,去帮助别人。要做一个好人,但千万不要做“老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