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爬格子”是什么意思?在今日头条创作是在“爬格子”吗?

大河汉子


也真是巧了,今天刚刚给今日头条写了一篇《趣谈“爬格子”》。晚上随便翻翻,恰巧便看到了这个题目。

看了一些条友的回答,大致都是一个意思,“爬格子”即是写作之意,是戏语,是文字工作者的自谑之说。这是因为七八十年代,无论是写机关公文也好,还是给报刊投稿也好,必须写在有格子的稿纸上,单位自印的一般一页300字,文具店出售的是一页500字。对机关来说,是为了便于存档;对报刋来说,是为了便于统计字数。

因为是格子纸,写字必须规规矩矩的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格子里,标点符号也占一格,有人便戏称“爬格子”,行内也就传开了,成了写作的代名词。也有的称其为“码字”,这是从印刷厂里铅字“检字”排版套用过来的术语,也是写作的意思。

随着电脑时代的兴起,用电脑打字逐渐取代了用笔写字,“爬格子“一说便日渐式微。但在机关里、报章杂志社一直到九十年代后期才认可改手写为电脑打字,档案部门也认可了电脑打字可以存档,此后“爬格子"便渐渐被人淡忘了。

给今日头条报送文章以求发表,尽管仍属自媒体性质,但言之成文的过程仍旧是写稿子,也仍然是一种创作、写作,既然“爬格子”是写作的一种形象比喻,把给今日头条写稿子当作“爬格子”也是顺理成章的。

记得有位作家说过,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因此,也没必要过分当真,有那么一点意思就行了。


郭雄333


关于“爬格子”的意思和头条创作是不是在“爬格子”的问题,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爬格子是练习吉他的术语,后来引申为写作的用语。最初说的是吉他六根弦,应该在哪根琴弦上爬,一般在五弦和二弦上,这样前有一弦后有三弦,有助于约束右手动作幅度不要太大,因为不小心就会碰到别的弦产生杂音。这个术语应用到写作上,过去的纸张一般是方格的,写文章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写,按照方格往下写和码子。这样,通常说的“爬格子”就是写作的意思了。


其次,在今日头条创作也就是在“爬格子”。人们的约定俗成把爬格子当做写作的代名词,凡是写作的几乎都是在爬格子。自然,我们进行头条创作就是“爬格子”。祝你在头条格子爬的高,文章写的好。


鲁源


“爬格子”是过去人们对从事写作的人的一种比喻,比如作家,文秘等以写作为业的人,就称他们为“爬格子”的人,也是一些作家或者写作者对自己职业的一种自嘲。

为什么称他们是“爬格子”呢?因为有电脑之前,写作者大都是在稿纸上写作,为了方便写作,也为了书写整齐,便于修改,单位也好,个人也好,写作者都会使用一种印刷好的方格子稿纸。稿纸的样式是,一张稿纸印有十几行方格子,而两行方格子中间,又用一行横条状通栏格子隔开,这样就便于修改。写作时,把正文书写在方格子里,一个方格子里写一个字,修改时,可以把修改的内容填写在两行方格子中间的横条状通栏里,这样原文和修改后的文字就不会乱,会看得很清楚。在数十年里,作家们和文秘们,以及所有的单位和个体写作者,都是用这种方法写作文章的。所以后来人们就把写作的人戏称为爬格子的人,把写作就戏称为爬格子。

我在多年前,就一直使用这种方格子稿纸写作,对爬格子的辛苦深有体会。也被人称为爬格子的人。

如今电脑写作普及了,很少有人再用方格子稿纸写作了,但这种称呼还一直保留者,对一些写作的人,或者写作者自己,仍然会戏称“爬格子”。今日头条的创作者,都是用电脑或者手机创作,已经不存在爬格子的现象了,但由于“爬格子”对写作者的形容比较形象,所以仍然会有些人戏称写作为“爬格子”。

从这一点来说,形容头条创作者为“爬格子”,虽然已经不准确了,但还是通俗易懂的,所以这样说也不算错。

以上是我的回答,谢谢!


作家鬼谭


“爬格子”又叫“码字”。“码字”就是写作,像工人码砖一样把字一个一个码上去。

为什么又是“爬格子”?因为过去写作不是在手机和电脑上打字,是用笔在稿签纸上写字,稿签纸上印着一排排格子,每一个格子写一个字。作者写文章,一个字一个字填满一页页稿签纸,他们的手不是握着笔在“爬格子”吗?

另外,过去不是随便什么人写文章都可以叫“爬格子”的,那时候“爬格子”是专指作家写作。

现在全民写作,不管什么人,不管手写还是打字,似乎都可以叫“爬格子”了。

(配图为英年早逝的作家周克芹。他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他的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争拍电影,官司打到文化部,最后各拍一部,集中了李纬、田华、刘晓庆等新老电影明星。他那种写作的状况就是标准的“爬格子”。)



大悔忆智冰


汉语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拥有不同的意象和韵律,而且是有时如此的温情与含蓄。在表述一些职业的称呼时,更是如此。如教师是“吃粉笔灰的”,程序员是“程序猿”或“码农”,而“爬格子的”则是指职业作家或文秘人员。

现如今,“爬格子”又两层意思,一是指用带格子的稿纸写作,二是指学习吉他时的半音音阶学习。这里只谈作家或文秘人员的带格子的稿纸写作。

在电脑普及之前,人们写作(学生写作文,作家写文章,文秘人员写公文)基本用带格子的稿纸,一是便于增删修改(为此专业编辑人士还发明了一套编辑符号),二是方便统计字数。笔者曾做过多年记者,入行之初写稿多用带格子的稿纸,自己写起来也方便,编辑改稿也一目了然,尤其是录入人员打稿也不麻烦(因为用带格子的稿纸写作,记者写稿很少使用连笔或带笔)。

  • 著名作家周良骥先生伏案写作

当然,“爬格子”工作非常不容易,费神费力。曾有人从事文秘工作的朋友诉苦称,世界上最苦、最累、最难的工作就是文秘工作,赤膊上阵、挑灯夜战“爬格子”是“家常便饭”。有诗为证:“搞材料,被人笑;手起泡,头发掉;耗烟草,费灯泡”,还有“一支钢笔,两袖清风,三更不寐,四季受累”。至于职业作家(应该包括那些写作出版了皇皇巨著的大学教授、研究员和科学家),他们爬格子则更为不易,要有文思,要有创见,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新闻报道,他们通宵达旦、夜不成寐,许多美文大作、科学成果,都是一字一字“爬”出来的。现在,一些作家、科学家的保存至今的带格子的“手稿”,都成了宝贝,有的价值不菲。

  • 著名作家周翼南先生手稿

电脑普及之后,人们基本弃用稿纸写作,直接在电脑上写作,而随着高新技术的出现,现在写作都不用“写”,直接“说”就可以,如使用用讯飞语音就可以实现。同样,智能手机出现后,人们又可以用手机写作,而且不限时间和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今日头条创作,就不能称之为“爬格子”了。

  • 电脑普及后,老年人都用电脑写作

“爬格子”的时代已经过去,好怀念以前面对带格子的稿纸冥思苦想、挑灯夜战的岁月!


阮军发


【传媒基础类话题】

而写头条绝不同于“爬格子”,用电脑台机的人叫“敲字”,用手机自媒的人叫“划屏”;人民日报文艺副刊搞过一次征诗,叫“指尖上的红色经典”吧,号召为红色旅游写诗。

多位诗人写“爬格子”。诗人满锐写过,当时天安门广场是方砖铺就,他就想到像稿纸一样,应该写下史诗庆典;诗人任寰当时不过十岁,她想到不熄的灯光犹如稿纸。



列夫·托尔斯泰笔耕不辍

彼时大的出版单位有特制的大稿纸,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那种8开的;也有名作家为个人创作印制稿纸,好像鲁迅就有,先生的规矩是标点必须占一格。

“爬格子”多指用自来水笔或蘸水钢笔。1932年10月3日李又然致罗曼·罗兰信中说:“在农村找不到欧洲纸张,请原谅以中国纸写信。 先生,祝万寿无疆!”毛笔不“爬格子”。

现在随便的一个字条,因人而异,十分值钱,尽人皆知的文豪不提,是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最爱。屠呦呦荣膺诺贝尔奖时,她的一个圆珠笔便笺,在旧书网上炒到四五万元。



艾青看的是稿纸上的创作

诗人胡昭回忆:“我把一首又然师初到延安发表的哲理诗,比作这位思想者、劳作者、开拓者的人生与艺术的写照——《有手有足》(载《新中华报》1939年12月13日第四版):


李兰颂


爬格子与笔耕,码字的说法,也就是写文字材料的意思。在今日头条这个平台上撰文答题,当然可以称之为爬格子了。

而且也非常形象的刻画出了咬文嚼字的不易。凡是涉及到"爬"的事情,都是需要付出力气和时间的。

宁可挣死牛,不能打住坡。爬坡是一个攻坚克难的过程,不进则退,进才有出路和希望,退,一旦跌入谷底,前功尽弃事小,一发不可收拾事大。

爬格子是脑力劳动,其实确切的说,苦思冥想是脑力劳动,动手去写,去码字,去笔耕或者说去爬格子,又是轻体力劳动,而且是技巧性的熟练工,才能胜任的。

眼高手低者是不可以干得了的。从古至今有文人相轻的说法,其实也有隔行如隔山,互不折服的心理因素存在。

对于爬格子者需要理解和体谅,他们的不易,一些人们是不可能做到旁观者清的。

换位思考的去理解爬格子者,更利于全面准确的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盼所写的东西,才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作用。

(网络图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