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出现于哪一个时代?

不二斋


一些人认为行书出现于魏晋,其实不然,在魏晋以以前早就有人写。按目前所掌握的史料来看,行书开始于东汉(也称后汉),是一个叫刘德昇的人最早所作,后世称其为“行书鼻祖”。

唐张怀瑾《书断》记载:

“案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唐张怀瑾《书断》又记载:

“刘德昇,字君嗣,颍川人。桓、灵之时以造行书擅名。虽以草创,亦丰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


从以上文献看,行书是后汉桓帝、灵帝之时颍川人刘德昇所草创,这在其他的一些文献中也有记录,如清人宋曹所著《书法约言》中也说:

“盖行书作于后汉刘德昇,魏钟繇亦善作行书。”


以上是唐人、清人的记载,难免时间久远,有人可能会觉得不可信,那么再看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的记载吧:

“刘德昇,善为行书,不详何许人。颍川锺繇,魏大尉。同郡胡昭,公车征。二子俱学于德异,而胡书肥,锺书瘦。”

在这段文字中,虽然说刘德昇不知何许人,但是说到钟繇等人向其学行书,可见至少是魏晋以前的事。


从以上几宗文献综合起来看,行书当是后汉颍川刘德昇所作也!遗憾的是现在已经看不到刘德昇的行书真迹了,不知什么面目。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每日书法资源分享


麓风轩


从严格意义上讲,行书不是一种字体,它只能是一种书体,所以只能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待它。从广义上讲,除了草书而外,篆书,隶书和楷书都能用行书的方法写出。

行书相传是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公元147-公元189年)的刘德升所创。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说:“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但学之于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亦各有其巧,今盛行于世”唐代张怀馞更认为:“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书断》)”这些说法是不全面的。

实际上在中国自有文字起,行书体就已经萌芽。如今有草篆,隶草,草隶的说法,其实这些书体多半属于行书的范畴。有人认为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这是不准确的。一般都将行书的萌发时期定在两汉,但从理论上讲还可以向前推?《书断》认为行书是:“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行书的“行”有流动之意。在我国民间长期有“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的说法“走”古意为“跑”,我赞同这两种说法。

行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两汉开始,魏晋盛行至东晋出现了第一次质的飞跃。两汉有多种带行意的简牍和帛书,出现了魏晋的残纸和东晋的,二王,使行书产生了第一次非凡的影响,延续至今。

第二阶段是南北朝至初唐。前半期完全在二王的笼罩之下,后期则有一些变化。羊欣,智永,虞世南,陆柬之的行书是全面继承,但创造力不足,而欧阳询,褚遂良,李邕的行书就有自己的个性和风貌,尤其是李邕已脱离二王的行书的,束缚,预示着行书的第二次质的飞跃即将到来。

第三阶段是唐朝的中期至两宋。先是颜真卿在自己创新的楷书基础上所产生的行书,开了行书的一代新风,完成了行书第二次质的飞跃。接着,柳公权,杨凝式,苏黄米蔡都受颜的影响,而且有所创新。

元代至明代中期为行书的第四发展阶段,此阶段与二阶段相似。

第五阶段是明代晚期至清朝。由于有浪漫倾向的行草书字体的出现,,如徐渭,王铎,傅山,郑板桥等,由于清代中后期的出现用北碑笔法写行书的书家,如金农,张裕钊,康有为等,这样就产生了行书的第三次质的飞跃……


茗钰心


行书及行书体,亦名行押书,行书的“行”字,有流动和行走的意思,因而有“行书如行”的解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也是日常最常用的一种书体,因此又可以说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行书也正是为了补救草书难于辨认和楷书书写太慢而产生的。东汉末年,草书和楷书盛行,行书一方面受草书的影响,一方面又受楷书的影响,同时又纠正草书的漫无标准,避免楷书的书写费力,于是才出现了这种介于两者之间的行书,行书比楷书简便,比草书易学易认,为一般公文及书信所用字体,直至今日在日常生活中仍被广泛使用。行书的特点:行笔加快了流速,将直线变为弧线,方角也多变成了圆角。兼具楷书的规矩与草书的流动,结构上常常楷、草互用,伸缩性大,同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起伏变化多,节奏感强,把楷书的平易性和草书的流线美集于一身。


民俗与文化


汉初,见出土楼兰书《李柏文书》。


智慧书法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

行书历经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后,在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种书体中逐渐占居主流地位。

行书的名称始见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一文。

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行书者,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冯兄化吉fwz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据《书断》行书序论中说是刘德升所创作,又据同书书家评传,云:“刘德升字君嗣,颍水人。桓灵之时,以造行书擅名,虽以草创,亦丰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胡昭、钟繇,并师其法,世谓钟繇行押(狎)书,是也。”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存宝斋建盏


行书是由隶书转变而来的,于西汉后期开始形成,但是几百年里并不流行,直到东晋王羲之的出现,才将行书提升为书法上影响最大的一宗。行书将隶书中的横画进行缩短,使隶书的扁方变为正方,同时加强了上下笔画的连贯性,有些笔画采取连续书写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书写的速度。


大罗言酒


行书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早期,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易学里测字,草书笔画多可视为归于属水。


疏影微凉


东汉 据张怀 《书断》说:“行书者,乃东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


沈阳庆余生


行书最早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成熟,二王的行书创立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