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封禅泰山”的祭祀仪式改为“政教合一”,为何褒贬不一?

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

《史记·封禅书》张守节《 正义 》解释:“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封禅这种看来简易明了的仪式,为何成为封建社会历代帝王神乎其事、无比隆重的盛典,其中原因到底是为什么那?

一。细说封禅史

封禅泰山起何时何人,《史记·封禅书》,《论衡》,和,《韩诗外传》等典籍均记载了自炎帝 以来七十二王封泰山的事实,可知这种典礼是远古时代活动在泰山周围的部落或氏族自然崇拜的原始祭天仪式。

《史记·封禅书》补抄的封禅起源史料:“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

秦始皇封禅: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自泰山之阳登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汉武帝封禅: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汉光武帝封禅: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禅: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

唐玄宗封禅: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6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

宋真宗封禅: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现唯王旦《封祀坛颂碑》尚存于岱庙院内。

把“封禅泰山”的祭祀仪式改为“政教合一”,为何褒贬不一?

把“封禅泰山”的祭祀仪式改为“政教合一”,为何褒贬不一?


二、改变原有祭祀意义,变为“政教合一”的第一人。

汉代班固《 白虎通义 》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五经通义 》曰:“ 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由以上可以看出,其实在秦始皇的第一次封禅的意义就在于,并不也是一场普通的封禅,而是一场准备稳妥的政治就职会议而已。而封禅的必须要性则反映在让天下黎明百姓承认秦王朝的正统继续报告天下太平,也表明帝命受命于天。!

《史记·封禅》记载,始皇即帝位第三年 ,率文武大臣开始了千里东封泰山。秦始皇一行先到峄山(今山东邹城市境内),在山上立石铭记秦之功业。向齐鲁士人明确展示秦朝的千古功勋,表示自己在功业上已具备封禅资格 。秦始皇的封禅大典分两步进行,首先辟山修路,从泰山之阳登上山顶,“立石颂秦始皇帝德 ,明其得封也。”是为封礼。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其一,歌颂秦帝之德而非单纯的功业,承继了西周以来的以德配天说;其二“明其得封也”,向天下表明秦王朝具有封禅资格并实现 了这一旷世大典。


  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说,主张寓王朝受命于封禅之中的儒生们,如果不彻底否定亡国之天子— 秦始皇的封禅,怎么再向新王朝推销他们极力宣扬的封禅学说呢!当然,也许出乎他们的 预料之外,儒生们的结论会影响一千多年,直到元代马端临撰《文献通考》时仍对秦始皇的 封禅活动持否定态度。重要的是,儒生们的言论也开了秦始皇由千古一帝被否定为千古罪人的先河。

把“封禅泰山”的祭祀仪式改为“政教合一”,为何褒贬不一?

把“封禅泰山”的祭祀仪式改为“政教合一”,为何褒贬不一?



三、把“封禅泰山”的祭祀仪式改为“政教合一”,为何褒贬不一?

第一,秦始皇的封禅活动将原始简朴的泰山封禅说改造成政教合一的受命就职典礼。

其泰山 刻石就是秦始皇的就职演说词,我们从其内容上便可略知一二。

秦始皇基本上是按照齐鲁士人宣扬的受命说,认真地举行封禅大典的。只是在具体仪式上,也是因为齐鲁士人没有提 供现成的礼仪而临时改用秦国旧礼的。其指导思想始终是齐鲁士人宣扬的受命说,至多加大了歌功颂德的成分。这就将处于朦胧状态下的封禅理论推上了历史的舞台,秦始皇因此成为 封禅大典的第一个实践者,封禅泰山也成为兴废继绝的一代巨典。它扩大了封禅的社会影响,提高了封禅大典的神圣性。

第二,封禅泰山是秦朝宗教上的需要。秦虽在雍完成了祭祀天帝的礼仪,然毕竟名不正。 与军事上统一全国相适应的是,寻找全国统一的公认的天帝祭祀地点,以统一全国的神界,成为秦王朝意识形态领域的迫切任务。封禅泰山无疑符合了秦王朝的要求,成为由多神崇 拜(如秦的四帝祭祀)向一神崇拜转变的最佳选择。秦始皇的封禅活动虽因儒生们的否定而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它毕竟是被齐鲁士人津津乐道的封禅理论的第一个实践者,其在神权 和天命方面的作用与影响难以低估。

第三,关于封禅和求仙问题。封禅泰山完成了秦王朝祭祀天帝,受命于天的历史使命,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秦始皇个人野心和成就感。如何长久地拥有和享用这人间帝王的至高无上的尊严与威风,成为秦始皇封禅泰山后的追求和愿望,构成了东巡海上求仙的强大动力。 加上燕齐方士颇具欺骗性的描述,使秦始皇对个人生命的无限延续充满了憧憬与希望,最终上演了一场千古一帝身死求仙途中而不悟的悲剧。后人往往将秦始皇的封禅和求仙混为一谈 ,并因求仙而否定封禅。

第四,秦始皇的封禅活动拉开了齐鲁文化进军华夏继而独霸天下的序幕。如果说,五德终始 理论为秦始皇认识齐鲁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口,秦始皇的泰山封禅活动则着实架起了一座齐鲁文化通向全国的桥梁。而后秦始皇的出游多次留连往返于齐鲁大地,也许初步品尝了齐鲁文 化的博大精深,客观上扩大了齐鲁文化的影响,促进了齐鲁文化向华夏大地的传播和渗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为齐鲁文化统治汉代思想文化界打开了通道。


把“封禅泰山”的祭祀仪式改为“政教合一”,为何褒贬不一?

把“封禅泰山”的祭祀仪式改为“政教合一”,为何褒贬不一?

在中国政治制度中,封禅可说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

封禅的起源多与当时社会的 生产力和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很大的联系,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准确地把握,因此产生原始崇拜,特别是在恐惧的状态下,对日月山川、风雨雷电更是敬畏有加,于是“祭天告地”也就应运而生,从最开始的郊野之祭,逐渐发展到对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对名山大川的祭祀则以“泰山封禅最具代表。


把“封禅泰山”的祭祀仪式改为“政教合一”,为何褒贬不一?

把“封禅泰山”的祭祀仪式改为“政教合一”,为何褒贬不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