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重犯都被发往宁古塔,清朝覆灭后,宁古塔的犯人如何安置?

我不是小孩请别拿糖敷衍我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宁古塔?这玩意的知名度可高啊!话说现在在大华夏的电视剧里,天天的演那脖子后边拴一大辫子的皇帝。

就听这皇帝,天天的没事发怒,一发怒,一拍桌子,两瞪眼,转脸就整这么一句:“发~配~宁古塔!遇赦不赦!”

你甭管多大的官,听着那宣旨的太监阴阳怪气的,把这话重复一遍。

得咧!这官呱唧一下,就躺地上了,一帮子老娘们这就开始哭啊:“娘呀!这是遭了那么的邪风,这就把俺们吹到这倒霉地啦!”

就这剧情渲染,一遍两遍的三遍的下来,咱大华夏的子民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明白这就不是一好地,感觉去这地就和到那十八层地狱溜达一圈一个样。

那么咱首先了解一下,这宁古塔是个啥地呢?咋就这么恐怖?

首先咱肯定一点,这宁古塔它不是个塔,它就是个地名,而且是个古地名,现在已经不用了。再往细说这地是满清的龙兴之地。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要说了:“这是满清的龙兴之地?开玩乐呢吧?咋这么恐怖呢?”

咋说呢?满清他起来的时候,连个文字都没有,那社会的组织形式跟那原始社会差不离。到了努尔哈赤这代人,才在蒙文的基础上设计出了满文,加上融合了一些汉文化,这才逐渐的脱离了他那组织形式,才有了国家的概念。

那么那会只要是个开发到位的地,不至于他这样。所以满清这龙兴之地,其实就是个苦寒之地。

那么有多苦多寒呢?过去那些个被流放的人,有一部分都没有机会走到宁古塔。为嘛呢?因为路上要么被老虎给吃了,要么被群狼给围上了,再或者喝水休息的时候,冷不丁让千奇百怪的虫子叮一口,转眼叮的地方比脑壳都大,回头就完了。

再或者走路上,身上带的食物不够,活活给饿死了,转脸骨头棒子都被随行的人员给吃了,连个完整的尸首都留不下来。

这好不容易到了宁古塔这地头,呱唧往地下一跪,那么大的脑门上盖一大戳子,这就成了皮甲人的奴隶了,这就开始当牛做马的干活了。

就这么个地,去了就基本上就不用回来了,能老死在那地,算你幸运。

这事也不是俺胡咧咧,他是在《研廷见闻杂记》里头有记载的。

为嘛要流放到这里呢?

说道这里估计就有人说了:“这不就是让这帮子犯了罪的人,生不如死吗?”

您说的他也对,但这您也只说对了一半。

因为条件恶劣,把这犯人往这里一搁,把你折磨折磨,赎赎你的罪。毕竟这地是咱大华夏最北边的一个地,最冷的时候,大白天都在零下三十八度以下,到了大晚上,上个厕所您都得拿根棍子,不然还没撒完,这就冻成了冰柱子,到时候都没地说理去。

这要碰上没有啥保暖的措施,靠一间草房子熬,冬天还没有过去,整个人就成了冰柱子了,也不用啥传宗接代了。

这另一半的原因是,因为自打满人入关之后,那些个有身份的满人就不愿意呆在这地,一股脑的全挤入了大中原吃香的喝辣的,本来这地人就少,这么一来,这人就更加的少了。

这人越少,越是不容易开发,越是不容易开发,这地就越是苦寒。

那么把这些个人犯丢到这地,也算是给这地添砖加瓦增加人口,有利于开发这地。

这要是搁过去,咱汉人的皇帝特喜欢将人犯踢到南方,您比如说广东啦,福建啦,那个时候这些个地方同样的人烟稀少,瘴气凌乱,也是个不毛之地。

这么些年的发配下来,你还别说不仅让他们接受了改造,而且一代代的传下来,还把这些个地方弄的不错,繁花似锦这不好说,但富足之地还是算的上得。

这些个地到了满清的时候,那已经不是啥不毛之地了不是,所以就一股脑的发配到了他们的龙兴之地宁古塔。

但这宁古塔经过小二百多年的发配,到了满清的后期,这地方也被经营的不错,就是冷了一点,只要你抗冷,这地还算过的去。

于是到了满清后期,一般都发到了新疆,民族英雄虎门销烟林则徐老爷子不就被道光给发配到了新疆了吗?

而满清最后一个被发配的是爱新觉罗家的人,叫载澜,这人是道光的孙子,他发配的地也是新疆。当年慈禧想要废光绪,这货就是其中一个坚定的支持者。

结果洋大人不同意,慈禧又来了个万国宣战,这货跳着脚的支持。结果八国联军打进来了,这货跑的比兔子还快。

这事算是把八国联军得罪了,所以慈禧为了平息八国联军的愤怒,就把这货给提到了新疆。

当满清的皇帝溥仪退位以后,这货心心念念的想要回到宁古塔。话说这会的宁古塔要比新疆好的多。

结果他瞅着当年的八国联军之一的老毛子,生怕这货找自己麻烦,最后通过关系,知道老毛子都不想知道他是那颗葱,最后就窜回了宁古塔,一直到死。

所以从这件事,咱们不难发现满清后期这宁古塔已经不是啥不毛之地了。

那么到了满清完蛋,民国的时候,这嘎达的那些个犯人大部分都不知道繁衍了几代人,这些人已经把这地当做了老家,您就算是让他们回去,他们也不会回去的。

那所谓的家乡,地没有,房子没有,亲戚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回去以后活下去都是个问题,咋回去?

所以大部分都不会回去的。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袁世凯下了死命令,这宁古塔的人不允许放回来。但话说回来,您就算是放人家回来,想回来的有几个?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其实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已经有一小部分的犯人,由自己的亲戚好友赎了回去或者自己逃了出去了,但是绝大部分的人在清朝覆灭后,选择留在宁古塔,他们在宁古塔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

一、“发配宁古塔”这句话应该是清朝的犯人最害怕听到的一句话,没有之一。

宁古塔被人们称为“人间地狱”,因为被发配到这里来的人,在发配令下达的那一刻起他们就等同与“死人”画上了等号,就如我前面的一个问题回答的一样,到了这里的犯人,不是被冻死、就是被毒死、累死。的确在清前期,发配“宁古塔”与走一遭“黄泉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根据《研廷见闻杂记》的记载,也印证了像素的这一说法,被流放者,很多被发配的时候还没有走到宁古塔便被野兽给吃掉了;或者被毒虫给咬了,然后毒发身亡;又或者走着走着饿死了,然后被同行的人“分而食之”;到宁古塔之前能活下来的其实所剩无几,就算能够活下来,到了那边还要给当地的“披甲人”当牛做马。

所以在当时很多人,宁愿自杀都不愿意去宁古塔。

二、其实到了清朝中后期,逐步繁荣的宁古塔已经没有那么可怕了

其实清朝将犯人“发配宁古塔”的最主要目的便是“建设”和“发展”宁古塔的意思。“宁古塔”这个地方其实是满族人的祖先居住的地方,也被清朝称之为“龙兴之地”,只是从京城过去路途遥远,一路上风餐露宿,条件艰苦很多人都死在了路上了,死的人多了,渐渐的也就变得“可怕”了起来。

但其实随着被流放的人多了起来,这些犯人们在宁古塔开垦荒地、建桥修路,渐渐的宁古塔也发展的越来越好了,在不是之前的那个不毛之地,在这些被流放过来的人基本都是朝廷大员,因为犯了错被发配到宁古塔,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当地的官员和披甲人们也不会在难为这些人了。毕竟发展和建设“龙兴之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说不定这些大员还有可能会被皇帝给召回去这都说不准。

三、清朝覆灭后,宁古塔的犯人是如何安置的

上一部分我们已经 说到了,宁古塔后期已经被开发的越来越好了。很多犯人到了这里以后才发现已经不像传闻里的那样,宁古塔是一个“无法生存的不毛之地”,所以在清朝末期开始很多人都在宁古塔娶妻生子,又或者干脆直接拖家带口的就在宁古塔生活了起来。

至于清朝覆灭后,根据记载,其中的一小部分人逃了出去,一小部分人他们有自己的亲戚好友筹钱给赎了出去。但是留在宁古塔的属于绝大部分,这些人留在了宁古塔,把他们的根定在了宁古塔,慢慢的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

这里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清朝灭完以后,是袁世凯不让宁古塔的人出来,把他们全部给强制留在了那里,但其实无论是那种说法,留在宁古塔的还是大多数。


像素说


看过清宫剧的人都了解一个情节:皇帝龙颜大怒时,往往会奏折一扔,脱口而出一句话:发配宁古塔,披甲为奴,永世不得入京。这虽然只是皇上云淡风轻的一句话,可被判决的人一辈子就这样交待了。为什么?因为宁古塔在那个时候本来就不是人待的地方,更何况还要给披甲人为奴呢?

宁古塔,一个冒着寒气的名字,使人闻之丧胆,发过去的犯人九死一生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宁古塔三个字对于清朝人而言,那就是人间地狱。一般情况下都是有去无回,而还有一部分情况则是犯人没到达宁古塔,已经没有命了。

但犯人们又没有自由,也没有理由反抗。因为在《大清律例》里,对于流放宁古塔的罪则记载非常清楚:强盗免死减者,行劫数家止首一家者,伙盗供出首盗即时拿获者,偷盗坟墓二次者……具佥发宁古塔处。

这是乾隆初年的清律规定,由此可以看得出来,通常是重刑犯人才会被发配宁古塔。据历史资料来看,去往宁古塔的犯人也不是都回不来,通常十年是一个周期,如果在这十年时间里,犯人改造态度好,又还有回归原籍的愿望,且还活着的话,政府会考虑将其发回原籍的。

当然,被皇上判定了永世不得回京的人除外,因为这种犯人不是高官就是皇亲,反正不是普通犯人一类的。这种只有皇上亲自进行特批,才有回京的可能。

事实上,宁古塔虽为一个名字,但它的等级并不一样,也就是说宁古塔犯人被改造的程度不同,其被发配的等级地也不一样。

在《三流道里表》以及《五军道里表》等类的清律资料里,都可以看到对于宁古塔流放远近的规定。其中,宁古塔附近即离京2000里左右的地方,为一级;2500里的地方为二级,3000里就是宁古塔边远地区了,称为三级。

通常情况下,到宁古塔边远地区,也就是三级地区已经很难让人存活。但还有4000里的地方,这种地方就是极边地区、烟瘴地区。去这种地方就可称得上九死一生了,基本上皇上想让你死,所以才发配到这样不适宜生存的地界。

有人说大学士纪晓岚也曾经被流放新疆两年的,可是说白了,纪大学士去的也幸亏是新疆,要是换成宁古塔极边之地,他肯定是回不来的。

宁古塔到底在哪里,为什么会如此令人恐怖?只有读懂了方位与现实才能了解

我们总是说宁古塔,这个名字是熟悉了,可具体方位在哪里呢?它之所以如此恐怖其实与它的方位不无关系。

打开中国地图,可以看到宁古塔的地界划分: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的南岸,这个地方是黑龙江省地界,属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区域。

之所以得名宁古塔,是满语翻译而来的意思。当年努尔哈赤在这个地方驻过军,其中他的六个儿子都在此住过。满洲语中的“六”便发“宁古”的音,而“个”则为“塔”音。如此才有了宁古塔这个名字。

当然,除了当时此地荒凉之外,还有就是距京路途遥远,凡被判流放刑的人,必须按着规定的日子到达宁古塔,否则也是要处罚的。

按规定,犯人一个月内起身上路,于途中只能走五十天。如果按2500里等级来算的话,那就意味着犯人必须50天时间赶到宁古塔。

那个时候一不能骑马,二不能坐车,更没任何高科技的交通工具,完全就是十一路,自己戴了手拷脚镣,一天走五十里路?这是不是难度系数有点高呀?

非但如此,路上一点也不安全:“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字面的意思,被野兽吃了有可能,被人吃了也有可能,反正生的希望渺茫。

有人问怎么还会被人吃了呢?难道有食人族吗?这倒不是,主要还是每个犯人一天的伙食有限,一人八两,多了一点也没有。如果再被克扣一点,那就更少的可怜了。假如是拖家带口的,十二岁以下孩子则食量减半,想吃饱是门也没有。如此人饿的走不动,不就只剩下人吃人了吗?

而就算活着到了这个地方,不要说体能难以接受,寒冷、风沙,缺水、少食,各种艰难可想而知。最为要命的是如果是与披甲人为奴,还要受到披甲人的奴役与欺压,那就更没有活路了。

披甲人是什么人?就是接受投降的人,他们比起正规军地位要低一些,但却高于被流放的奴隶。在不打仗的时候,他们就要自己种地养活自己,有了奴隶的他们怎么会不拼命用出本来呢?

清朝灭亡,宁古塔的犯人们解放了吗?他们是回到北京还是依旧原地驻守?

事实上,被流放于宁古塔的人就相当支援大西北开发的意义相同,将其放在边远、荒凉的地区,进行当地农业、牧业等等方面的发展与创造。

有的人一听说自己要被流放宁古塔,还没上路呢,直接就吓死了。据说更有甚者,为了不活受罪,有的犯人是直接自杀而死的。那个时候的人对宁古塔这三个字,有着心理上的恐怖情结:发放宁古塔,毋宁死。

还好,清朝到了溥仪这里算是结束了,犯人们也不用再发放宁古塔去找虐了。但问题是那些已经被发去了宁古塔,而且还活着的人怎么办呢?

其实到了清朝末期的时候,往宁古塔流放的犯人已经大大减少了。可能是清政府有点忙,来不及处理犯人了吧。所以,虽然那个时候宁古塔还有一部分犯人,但因为当时时局的动荡以及交通的不便,他们与政府的联系已经很少了。

就算是还有可以申请回京机会的,他们也不那么积极了,毕竟年纪大了是一方面,能活下来的也是能适应当地条件的了。如此天高皇帝远,习惯了就不会再想回来受气了。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整个清朝是从顺治年间便开始发放宁古塔,开始对宁古塔进行治理、开发的。如此一来,宁古塔附近、近边之地也开始变得好起来,不再是那么荒凉、野蛮的地方。除了烟瘴、极边之地,其他还算是能生活下去了。

那些早年被流放过去的人,既然在那个地方有了立足之地,披甲人也好,官员也好,基本也已经买帐,不再过度为难于他。走与留,结果也就没什么太大分别了。所谓人熟是一宝,中国人就是这样,习惯了一个地方,就是苦些,也不愿再挪动。

当然,民间还有另外的一个版本,说是当年袁世凯拒绝收留这些流放的犯人,他不允许这些人回归原籍。所以强制被留在当地的,是很大一部分。有一小部分的人,则是被亲友给花钱赎出去了。

时至今日,宁古塔已成为了历史资料上的一个名字,而现代文明的社会也不会再有曾经那样艰苦卓绝的地方了。想来那些被留在宁古塔的人,也已经传承了好几代了吧,他们的家人在那里,那里便会永远是他们的家了。


汗青正浩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这里的气候十分的恶劣 ,常年积雪,宁属于东北的极寒地区,地域广阔 但是十分的荒凉,虽说荒凉 但是确是满清的“龙兴之地”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


顺治年间开始, 此处便作为发配流放犯人的首选之地,就像电视剧里演的一样 ,动不动就发配宁古塔去,永世不得回朝,满清之所以把犯罪的人发配到宁古塔,是因为此处实在是荒芜的不毛之地,再加上恶劣的环境和气候,就可以起到一个惩治犯人的效果。

还有就是,发配过去的犯人,可以在此处开垦建设宁古塔,犯人一般是自给自足,这样就可以省去一笔吃喝拉撒的开销,两全其美的好事 何乐而不为呢。


宁古塔距离北京有几千里之遥远,那犯人怎么过去呢,骑马或者坐轿吗?想多了吧,其实是靠着人的两条腿, 一路走到目的地的,一路走下来,越往北 又还能 越往北越荒凉,经过荒凉沼泽地质地还会野兽经常没。


所以在路上的艰辛不比唐僧取经容易, 甚至比那个还要艰难万分,有的人就因为饥寒交迫,而病是在半路上,那些身体好的 ,命大的 就算到达了目的地 也只是唐僧取经的第一步而已,因为接下来等待他们的是。无休止的劳作 ,并片刻不能歇息,一年四季 寒来暑往,这些犯人就像一个机器一样的 不停的高度的运转。


宁古塔经过几代犯人, 不眠不休的努力劳作和开垦,到达清朝末年,经过200多年的变迁,宁古塔也不再是那个荒凉之地它已经变成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美丽家园,所以有的犯人就干脆留在此地 娶妻生子 繁衍生息。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唯恋无名


其实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已经有一小部分的犯人,由自己的亲戚好友赎了回去或者自己逃了出去了,但是绝大部分的人在清朝覆灭后,选择留在宁古塔,他们在宁古塔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


清朝早期,宁古塔地区人迹罕见,几乎无法生存,但在清朝后期,这种情况发生了转变在清朝早期,宁古塔只是一处战略要地,清朝统治者为充实此地人口,下令将重犯及其家属全部发往宁古塔。不过宁古塔气候十分恶劣,冬天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五十度,大部分流放于此的罪犯都是被冻死的。


宁古塔周边遍布森林和沼泽,以及凶狠的野兽,被发放到这里的罪犯,根本不敢往外跑。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致使宁古塔早期主要以驻军为主。到了清朝后期,那些被迫居住于此地的百姓,以及不断被发放到宁古塔的罪犯,还有闯关东迁移过去的百姓,宁古塔实际居住的人口不断增加。到了清朝末年,宁古塔的人口已经不下于大部分的边境重镇。


因此宁古塔从顺治15年开始收治犯人 直到清朝灭亡将近250多年的时间,经过几代犯人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把凝固它建成了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到里边包含了千千万万个犯人的泪水和 汗水 才换来了丰收的结果,因此,清朝灭亡以后 有一部分犯人已经习惯此地,所以选择在此地居住,繁衍生息,有一部分的犯人回到老家生活。



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人本身家就在南方的,满清灭亡后自然是想法设法逃回老家了。还有一些罪大恶极十恶不赦的,就算是民国建立了,袁世凯都不会饶恕的则依旧被关在那里。


历史早知道


答:清朝专门发配重犯的宁古塔其实就在黑龙江省东南部海浪河下游南岸的古城村。

古城村隶属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管辖,是一个旅游圣地。

为什么是旅游圣地呢?

首先,交通便利,其距牡丹江市55公里,距海林市30公里,邻海长旅游公路。

其次,地处海浪河流域最开阔的盆地中,山环水绕,土地肥沃,风光秀丽。

最重要的是,该村现在还保存有宁古塔将军旧城遗址,可以去参观一番,今昔对比,抚今思古,更好地感恩和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现在到古城村其所属小镇(长汀镇)参观,可能会感到奇怪,清朝为什么会选这个这么漂亮的地方来发配犯人呢?

原因很简单,这个地方有一个普通人受不了的特点:冷。

另外,清朝早期,这个地方是很荒凉的,渺无人烟。

从某种意义来说,现在的长汀和古城村能建设得这么好,那些被发配来的犯人功不可没哪。

这个地方早期鸟不拉屎,适合努尔哈赤屯兵。

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努尔哈赤就在这儿屯兵。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于1631年(后金天聪五年)派人来修筑宁古塔城(史称旧城)。

可以说,这个地方也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

但随着清朝入关,曾经热闹一时的“龙兴之地”又荒芜起来了。

那么,从顺治年间,清政府就把此地选为发配流放犯人之地。

前面也说了,这个地方冷,可以折磨折磨犯人,另外,地方太荒凉了,需要发配些人来增添些人气。

而且,这些人来了,自力更生,说不定会把这儿打造成“天堂”。

老实说,这种想法相当不错。

这不,经过百余年的人口充实,这个地方就渐渐变好了。

有的犯人来了,都不想走了。

清政府一看不行,敢情犯人是来这享福了?

于是,犯人就不发宁古塔了,改发更加荒凉的新疆伊犁等地。

为了不让更多的人跑宁古塔,清廷还把宁古塔列为禁地,禁止关内的居民来这儿开发。

但是,随着清朝的没落,它的控制力不断消减,到了1881年(清光绪七年),已经无力封禁宁古塔地区。于是乎,出现了浩浩荡荡的“闯关东”大潮,大批汉人进入垦殖,先后规划为16个社区。

也难怪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以后,还在心里碎碎念想回到宁古塔呢。

如果您要问:“清朝覆灭后,宁古塔的犯人如何安置?”

那么,我想告诉您的是,在清朝末期,犯人并不发宁古塔了,即宁古塔没有犯人——就算有,他们要么回老家,要么就在宁古塔生活下去呗,反正,已经有很多清朝前期发配来的犯人的后代就这么着在宁古塔扎根了。

现在,已经变成了古城村的宁古塔旧貌换新颜,相信好日子会一天过得比一天好。



覃仕勇说史


大清王朝,一纸诏书:“流放宁古塔”!对涉事主角来说,这大概是人生中最崩溃的事情之一了。宁古塔今安在?什么样?流放后日子怎么过?我们一一看来:

一、宁古塔今安在?

宁古塔旧城位于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在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曾经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在此处驻扎过部队。他们的六个儿子在那里生活过,以此作为纪念。


(宁古塔)


"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


而在康熙五年,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城地。


哈尔滨以南、以东皆归其统。随着设厅,疆土逐渐减少。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边部队输送物资的重要根据地,也是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东北各族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点。


清朝的重犯,被流放宁古塔只是其一,还有人被流放到辽宁的尚阳堡。


当然,还有的人被发配到我国大西北新疆乌鲁木齐,比如清朝大才子纪晓岚就曾被流放新疆两年。

(被流放宁古塔的人)


二、因为环境差,才选择宁古塔


<strong>

被流放此处的人就有被惩罚的意味,是让他们去受苦受罪的。在这点上,宁古塔苦寒,符合,又需要人去做苦力,而普通人是极不想去的,那么这些戴罪之人就被发配到那里,去做贡献,去赎罪。


明末清初亦海盗亦为官的郑芝龙,曾先后投降明朝和清朝。在清朝初期以郑芝龙为筹码,招降其子郑成功。


"吾父往见贝勒之时,已入谷中,其得全至今者,亦大幸也。万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儿只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两全之局耳。"


清朝政府为郑成功的负隅顽抗而非常生气,于是囚郑芝龙于高墙,随后判了他斩监候,又流徙宁古塔。

(宁古塔)


谢国桢的著作《清初东北流人考》和李兴盛的著作《东北流人史》对宁古塔都有记录,从中我们可以品味宁古塔的不寻常之处!


被流放此处的名人有:大文豪金圣叹、思想家吕留良、安徽方拱乾、方孝标、、浙江扬越、杨宾父子、文人张缙彦等等。


三、宁古塔的苦日子


清朝初期,当时的宁古塔,荒无人烟。被发配之人,或许还连累了亲戚,同宗一起被发配。枷锁囚着,徒步近三千里地,悲苦,哀嚎,吃不上,喝不上,被打被骂,沿途豺狼虎豹出没,被吃了,被饿昏了的不在少数,能活下来的不多。

到了宁古塔,或者赏给兵丁为奴,或者给披甲人为奴,即使再出生的孩子也是奴隶。女人更不容易,被人蹂躏,日夜单衣操劳,苦不堪言。


《绝域纪略》中汲水女:"春余即汲,霜雪井溜如山,赤脚单衣悲号于肩担者,不可纪,皆中华富贵家裔也。"


(天寒地冻)


1657年,"南闱科场案",就因中举人的安徽籍方章钺与主考是远亲,主考没有回避,好事者给顺治皇奏了一本。正副主考一并革职斩首,方章钺捉来严审,举人身份作废。还有十八名官员,全部被处死,没收家产,妻子女儿一概为奴。同时被连累的其他的几个考生,家产没收,打板子,且连同亲属一起流放宁古塔。


清朝因科考案,在好友顾贞观等人的努力和帮助下,被流放二十多年后的吴兆骞,终于被赎了回来。但终因积劳成疾,三年后就病逝了。朋友为此写诗道:


"廿年词赋穷边老,万里冰霜匹马还。"


被流放之人,成功活着回家的人很少。一部分在流放的过程中,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死了,一部分在受苦受难的过程中也死了。


宁古塔环境恶劣,天寒地冻,被流放的人对那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


吴兆骞在《上父母书》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strong>

(宁古塔)


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们,甚至有的成立了类似文学社的组织,相互切磋交流,打发寂寞的时光。有的被当地人所敬重,被当地的官府人员请作家庭教师,辅导他们的子女。他们为当地带去了知识,带去了文化,带去了经营方式。


清朝覆灭以后,他们大多娶妻生子,留守在宁古塔。还有少数老迈之人,要叶落归根,被亲人接回了家乡。


宁古塔,现在已成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从这方面来说,流放者功不可没,他们是值得后人尊敬与缅怀的。


历史漫谈君


宁古塔位于现在的黑龙江地区,在清朝时期,此地环境恶劣,人迹罕见,是清朝重犯的流放之地。


在清朝覆灭之后,被流放于宁古塔的重犯也就无人看管,这些人如果在内地有家可归,就会选择回到家乡。已经在宁古塔安家立业之人,大部分都会选择留在此地。

清朝早期,宁古塔地区人迹罕见,几乎无法生存,但在清朝后期,这种情况发生了转变

在清朝早期,宁古塔只是一处战略要地,清朝统治者为充实此地人口,下令将重犯及其家属全部发往宁古塔。

不过宁古塔气候十分恶劣,冬天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五十度,大部分流放于此的罪犯都是被冻死的。

而且宁古塔周边遍布森林和沼泽,以及凶狠的野兽,被发放到这里的罪犯,根本不敢往外跑。

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致使宁古塔早期主要以驻军为主。到了清朝后期,那些被迫居住于此地的百姓,以及不断被发放到宁古塔的罪犯,还有闯关东迁移过去的百姓,宁古塔实际居住的人口不断增加。

到了清朝末年,宁古塔的人口已经不下于大部分的边境重镇。



清朝灭亡之后,宁古塔不再是罪犯流放之地

清朝灭亡之后,清朝的官员和法律都失去了作用,发放到宁古塔的重犯全部无罪释放,不过只有那些被流放此地不久的人选择回到内地。

那些已经在此居住多年的百姓,还是选择继续留在此地,毕竟他们已经在宁古塔安家立业,而且他们在祖籍的产业早已被清朝充公,回去也无法生存,还不如继续在此地发展。

在清朝早期,百姓缺少足够的御寒手段,自然视宁古塔为苦寒之地。但这里除了严寒之外,物产相对比较丰富,到处都是森林,数之不尽的野生动物。按照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几乎就是一处宝地。


东方大史


宁古塔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哪一块敌,算满人龙兴之地,满人入关后,对东北地区的保护,就是给围起来,不许民间私自进入,按今天的话说,可特别环保,是国家行为形成一个特大自然保护区。但那么大地方,也得有人守着啊,所以宁古塔就是最北边的军事集结重镇,所以流放宁古塔,可不一定就是到宁古塔,而是到宁古塔后,有宁古塔按需分配到所需要的地方去,好在以前的交通状况,也不容再另外分到多远多野的地方去了。


这里我们要弄清一个概念,就是清庭为什么要把重犯流放过去?那种苦寒之地必需有人负重前行,可也没法让负责前行的壮士们即负担军事任务,还得负担必需的民生后勤建设,甚至不能说你让人去为国戍边一辈子,结果连老婆都讨不上吧?而且外放那么远的部队,还得是放心的心腹部队,军队可以硬派,多给别的好处就行,民夫可难,谁愿意去送死?所以就流放犯人过去,很多人一听这个,就想当然的随口乱嚷什么过去的人十不存一,要搞清楚,清廷是有目的朝那边投放有质量的人口,花大钱弄一帮人冻死、饿死在半路好玩啊?这些人死半路还可以说无所谓,宁古塔戍边人没后勤、没家人怎么办?!

所以清廷是有选择的判决富户官员家庭流放,有专人指导准备工作,宁古塔也有专人负责沿途护送监管,这里面好多过去是要给他们当老婆的,半道上冷死饿死,被狼叼跑了,在轮下一轮配发一个,得等到那一年?沿途又有相对完善的驿站,所以在古代条件虽不能说多好,但死的人数也没那么夸张,大多数人还是可以活着到宁古塔的,说是为奴,但到了人力匮乏的边远军镇,女的就是给人当老婆,宝贝的不得了,混得差的都轮不上分配,分到的能不稀罕?
男的也是急缺的劳动力,有大用,舍不得随便弄死掉,而且女性亲戚都分出去给人当老婆了,一下子多了不少亲戚,还都是混的好的亲戚,打打招呼给安稳日子过还是可以的。这些家庭带来的资金和物资,就是宁古塔开发的重要途径。这样,积累近二百年,宁古塔开发的其实挺不错,到清朝后期,再流放人都不朝这流放了,得去新疆。而清朝末期,东北地区是完全失控状况,宁古塔先是俄国控制下,因为地处北满,后又是日俄战争,,清廷对这边完全没有管制能力,战乱中按古代那种户籍管理水平,早一塌糊涂里,谁还记得什么流放犯人的事情?你想想林则徐是那年?就流放新疆,宁古塔这边流放犯早都老死完了,家属都未必记得自己家谁是流放过来的,当然也就不存在安置问题,总之就是恰逢乱世,别说已经没流放犯了,就是有,也没人管了,爱谁谁,大家各安天命,自己努力活着去吧。


李三万的三万里


导读:清朝影视剧中我们常见的一个场景:皇帝大怒拍着龙书案说发往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犯人通常会两股战战、如丧考妣。非常有威胁的两个关键字:宁古塔和披甲人。宁古塔指的是现在的黑龙江牡丹江市境内在满清时期常年严寒,披甲人就是属于旗丁的军人。重犯发配到这里九死一生,流放宁古塔就是清朝时期流放和劳动改造的一种综合刑罚。那么清朝覆灭以后那些犯人都是怎么安置的呢?


流放宁古塔的刑罚和目的

宁古塔距离北京两千多公里,古代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纯粹走路;况且越往北走越冷,每年当中的多半年都处于寒冷的季节,犯人们戴着刑具镣铐差不多都多半年才能抵达宁古塔。在行进的过程中冻死、饿死的也不在少数。

我们再看清朝政府发配犯人到宁古塔的目的,宁古塔是将军驻地。发配到宁古塔一方面是通过恶劣天气对犯人一个惩罚;第二是为边防蛮荒地区增加人口。发往宁古塔的罪犯,一般以1O年为期,然后考察他的现实表现,如能悔过自新,改恶从善,又情愿回原籍者准予回籍。还有一部分即使刑满释放了有些人也不能回关内,不是在发配到宁古塔的时候还有一句吗“永世不得入关”就是这个意思。

东北是满清的祖地,这里也需要建设和开发。如果没有人口的增加怎么开发?再说关外清朝本身就处于保护阶段,不允许其他民族大量的移民。如果再不增加点高素质人口(能被发配到宁古塔的都不是一般人,都是官宦人家),怎么开发东北呢?

宁古塔犯人结局

随着清朝两百年的的延续宁古塔的人口越来越多,即使是刑罚释放的也有更多的比例不在回到关内而选择留在关外居住或者做小买卖。尤其是到清朝晚期随着柳条边政策的瓦解大量关内无地少地的农民进入关外闯关东,关外得到了迅速开发。关外出现相对繁荣的局面,所以后期发往宁古塔的犯人比例逐渐降低,更多的犯人被流放到当时更遥远和荒凉的西北。



流放宁古塔的犯人刑满释放后基本都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生活,大部分都留在了当地定居生活。只有极少数返回了关内的故乡。多数犯人也就逐渐的融入了当地的生活。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这条绵延两百年的流放徒徙之路宣布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