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继承的汉文化吗?

布仪


我觉得元朝总体来说没有继承汉文化,只能说借鉴了一些的汉朝的制度。虽说忽必烈时期实行了一定的汉制。但其实骨子里还是蒙古的制度,没有学习到汉文化的精髓,即内蒙外汉。即使推行了一定的汉法,元朝也是有所保留的。元朝建立之初,忽必烈在中央借鉴了汉人的官僚制度,设立了枢密院,中书省,御史台。中书省是最高的行政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上元朝也借鉴汉制度建立了行省制度。



但是在其他方面,汉人是被抵制或打压的。

  1. 如在政治上,元朝将人分为四等人制度,第一等人为蒙元人,第二等人为色目人,即西夏地区的人。第三等人为原金朝统治区域的汉人,第四等人为南宋时期统治的汉人。到了后来蒙古人的官员不能管理那么庞大的帝国,于是派色目人在朝廷为官,很少有汉人能在朝为官。

  2. 在文化上,元朝在大部分时间都废除了科举制度,以此来打压汉人的文化。蒙古还打压汉族的传统士人。在当时的社会上,儒生的地位就比乞丐高一等,是倒数第二低等的职业。
  3. 在语言上,蒙古人没有把汉语定为官方的语言。而且不学习汉族的礼仪制度,使得统治者无法得到民心。这也注定了草原文明最终还是取代不了中原的农耕文明。

大元抵制打压了汉文化,所以导致了元朝仅仅存在97年就结束了。而另一个接受汉文化的少数民族大清,确存在了276年,几乎是元朝的3倍。


松垮大卡司


马克思:“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此文并非从“大汉主义”出发

金、辽、宋(含南宋)到底谁最强大?

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民,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寇所为,皆与中国等,而又劲兵骁将长于中国,中国所有,彼尽得之;彼之所长,中国不及。”——《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一百五十 庆历四年》

这段话是来自于富弼分析宋、辽、西夏三国的关系时说的。

历经了差不多七百年的历史熏陶之下,在许多人的内心中,宋朝就是当时的正朔王朝。可若是考究,在当时,尤其是澶渊之盟之后,宋朝在每年的“岁币”及国书上面,是要称呼契丹(辽)为兄长之国。

另外还有在靖康之耻、绍兴合议之后,南宋向金称臣,金册宋高宗赵构为皇帝。每逢金主生日及元旦,宋均须遣使称贺

所以摒弃掉“大汉主义”思维,而是以西方通用的武力为基础来思考,就会发现,那个时代,最强的并非是宋朝,而是辽(契丹)、金国!

蒙古作为契丹的附属、金国打压的对象,它真的不尊重汉法了么?

不是的!通过前面的述说,再返回来看蒙古历史时,就会发现,在蒙古帝国统治者的眼里,汉家文化在北方,而非是南方“软弱”的南宋……

另外,蒙古最征服汉家区域时,早早就见识到各种文明了,穆斯林、佛、道、基督、刺客帝国、商业国度,对于他们来说,儒家文化并非是唯一的高等级文明,又或者说,他们拥有更多的选择。

只不过,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使得蒙古统治者忽略了最基本点,“鞋好不好穿,只有脚知道”。

历史中的北方

唐朝覆灭之后,北方尤其是燕云十六州已经脱离中原王朝统治达四百年之久;金国统治下的中原地区达119年。

尤其是金国统治阶段,以及北宋末期和南宋的政策,已经导致了北方民众离心离德。但是金朝的统治,是一种类似殖民的统治姿态,猛安谋克制度,导致了大量汉民沦为佃农或农奴,因此金国末期时“盗贼满野,向之倚国威以重者,人视之以为血仇骨怨,必报而后已”。

蒙元时代的汉家北地

蒙古在野狐岭一战,击溃了金国的精锐之后,在史书中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在述说蒙古的暴虐,可另外还有一种较为微弱的声音——汉世候的加入。

汉家北地从北宋初期就已经沦为战争必夺之地,几百年的战乱已经让这里的人拥有了一套生存的模式——跟随强者;北宋初年附契丹,北宋末年从金国,蒙古崛起时依旧选择投靠。

蒙古有个习俗,先被征服并服从王帐者,获得的权益比后来者多。

因此当蒙金大战之时,公元1213年,蒙古攻入传统汉家北地之时,一时间“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子女、牛马羊畜皆席卷而去,房庐焚毁,城廓丘墟。

汉家人纷纷拿起武器,结垒自保,这些汉家自卫军中有部分人是金朝的官员子弟、也有的是豪族;开始时,这部分自卫军多是倾向于统治百年的金国,抵御蒙古侵略者,可当金国的统治者一味退缩,并迁都汴京开封。

也是在这一时刻,蒙古内部出现了变化,花剌子模的骚操作激怒了成吉思汗及整个帝国。因此当蒙古转向西方,并发动第一次西征之时,对战世仇金国的木华黎手中兵力无法维持整个战局。

因此木华黎开始改变之前一味劫掠、烧杀的放血战略,改为招募汉家武装,于是乎,史天倪、萧勃迭、刘黑马等等汉世候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了蒙古覆灭金国、占据汉家北地的主力军之一

成吉思汗晚年、窝阔台汗、贵由汗、蒙哥汗这四位蒙古帝国大汗时代,汉世候成为了蒙古统治汉家北地的实质掌权者。

蒙古附会汉法——汉化的契丹皇族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

蒙古占据燕京之后,成吉思汗征召的辅臣,跟随成吉思汗西征、征西夏等战役,在覆灭西夏时,谏言禁止州郡官吏擅自征发杀戮,使贪暴之风稍敛

窝阔台即位,又是他提议立朝仪,劝亲王察合台等人行君臣礼,以尊汗权。得到了窝阔台汗的尊重。又在汉家北地设立税务制度,阻止了蒙古人提议圈地牧草(杀汉留地),并且为蒙古帝国设立了各种规章制度,逐步实施“以儒治国”的方案和“定制度“:

楚材因陈时务十策,曰:“信赏罚,正名分,给俸禄,官功臣,考殿最,均科差,选工匠,务农桑,定土贡,制漕运。皆切于时务,悉施行之。

楚材议请肆宥,众以为迂,楚材独从容为帝言。诏自庚寅正月朔日前事勿治。且条便宜一十八事颁天下,其略言:“郡宜置长吏牧民,设万户总军,使势均力敌,以遏骄横。中原之地,财用所出,宜存恤其民,州县非奉上命,敢擅行科差者罪之。贸易借贷官物者罪之。

蒙古、回鹘、河西诸人,种地不纳税者死。监主自盗官物者死。应犯死罪者,具由申奏待报,然后行刑。贡献礼物,为害非轻,深宜禁断。”帝悉从之,唯贡献一事不允

可以说正因为耶律楚材的能力,才保住了汉家北地的汉文化,并且让蒙古人见识到了汉家文化的魅力。

因此当托雷系获得漠南区域的封地之后,在与托雷系的结合之下,汉家文化再次获得参与中枢的机遇。

忽必烈的附会汉法

一、蒙古帝国内部的思想纷争

前面提到的”先被征服并服从王帐者,获得的权益比后来者多。

其实在蒙古帝国之中,汉家北地的汉世候所获得的权益,可以说是国中之国,这些汉世候均为“军政合一”的封君,加上提供的赋税占据了帝国财富的大部分,使得汉世候及儒臣在帝国中枢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因此也受到了传统蒙古王族的反感。

了解历史时,会发现,蒙古人在征服穆斯林世界时,多用屠杀、毁灭的形式来运作,可是当面对佛、道、儒、基督这几种思想时,则多用一种海纳百川的姿态。

为什么传统蒙古王族会反感儒家?

其实,中土历代的马上皇帝都比较反感儒家思想。马上皇帝都喜欢快意情仇,与儒家思想中是有一定冲突的。因此到了窝阔台汗至蒙哥汗这段期间,儒家思想在漠南托雷系中,还有一定的市场;可在漠北的传统蒙古区域时,就无法获得王族的认可。

个人认为,这是一次农耕文明思想与游牧文明思想之间的碰撞。

因此蒙哥死后,他的两个弟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的战争,其实就是一次农耕文明思想与游牧文明思想之间的战争。

二、忽必烈附会汉法

忽必烈是个统治者,虽然他的母亲在他年幼时,多与儒、道、佛、穆斯林、基督等思想家交际,并资助这些各种思想的文人、寺院、学校等,可是他的母亲是个基督教徒(也里可温教,古来的东方基督教派)。

他的母亲是个实用派者,因此忽必烈也是一个实用派的统治者,他根本就不崇尚任何一种思想,他需要的只是能稳固其统治的手段而已。

在忽必烈刚即位为帝之时,汉家北地的儒家思想成功进入到中枢之中,大量的汉臣开始在蒙元朝廷中构建起各种制度。

甚至为了能让忽必烈认可儒家,这些儒家子弟们也开始不拘小节,学会各种变通方式,如蒙古人崇尚宗教,他们干脆将儒家比喻为教门,甚至让忽必烈成为儒家大宗师。这种变通方式,使得蒙元政权很快就通过了在各地修建儒学书院,甚至在社(蒙元政权时基层机构)中,设立儒户,将儒家子弟世袭化等,虽然这种结果使得儒学阶级化,可间接地、特权化的过程,使得北地儒家纷纷效忠元朝,因此明朝初建时,汉家北地就有大量

汉臣为元朝殉节。

这段时期,可以说是蒙元时代儒家的黄金时代,大量的汉文臣、武将在元朝中枢中行走(办公),就连忽必烈都称呼一位汉世候为大哥(董文炳),对董文炳以兄弟身份平等相待,以示尊重。

三、一场叛乱,导致了元朝统治者忌讳汉法

公元1262年,汉世候李檀谋反叛乱,这次叛乱成为了儒家汉化蒙古的转折点

忽必烈即位后,为了防备南宋,封李檀为江淮大都督。当忽必烈北征弟弟阿里不哥之时,李檀借口南宋异动,要求大量军械,随后爆发谋反叛乱,同时联合南宋,将以涟(今江苏涟水)海(今江苏连云港西南)三城献给宋朝,还军益都,占据济南。

这次叛乱很快就平息了,虽然调动镇压叛乱的依旧是汉世候。可是根据随后的调查,忽必烈发现,汉世候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就比如董文炳,以及中书省平章王文统、汉儒臣刘秉忠等人,早就接到了李檀叛乱前的书信。

可汉臣们均不做任何表态,即不支持李檀叛乱,也不报告给中枢。特别是李檀将三城送给南宋时,南宋做出的姿态,不得不让忽必烈怀疑这些拥有军队、赋税、人口的汉世候,以及掌控中枢的汉儒臣们。

随后,忽必烈开始削弱汉世候,施行了军政分离的政策,同时也开始排斥汉儒臣,大规模启用了来自于西域、被破家灭国的奴隶——穆斯林。

直至到五世之后,汉化的元顺帝出现,才再次让儒臣进入到中枢之中,只不过那时候已经晚了。

另外忽必烈时代,汉儒臣刘秉忠、姚枢等人曾说过,让蒙古人三代同文,即三代内,汉化掉蒙古王族,事实中,他们确实也做到了,忽必烈的皇太子真金,就已经是个儒家弟子,当然也死得太早。

图片均来源网络


史之为用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从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从怱必烈定国号元。

一:元朝退出中原后的北元政权一直持续到1402年,元朝中期皇位继承紊乱、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而且汉化迟滞、发展不前。

二:蒙古部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到12世纪时大部分从事狩猎游牧,只有少数经营农业。

三:大蒙古国不断发动对外战争扩张其疆域,一直进攻到东欧的伏尔加河流域。

四:中原大地人口被屠光和奴役,众多民族人口和财产在战火和后期瘟疫、饥荒及自然灾害中损失,在那个时代称为黑暗时期。

五:1314年,提倡汉代的元仁宗恢复科举取土,史称延祜复科,以儒治国政策,最后铁失刺杀元英宗。

六:元朝统治者为始终保持其最高统治权力、维护蒙古贵放利益,竭力推行民族隔离和歧视政策。




都是好同志


虽然如此,但作为一个入主中原的骑马民族,其汉化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何况忽必烈即位之初就颁布诏书,阐明了自己的建制原则:祖述变通。祖述就是继承蒙古旧制,变通即进行汉化改革,这就注定了元朝的二元性体制特色。当然,地盘太大,消化不良,也是其中一因。这一切注定了元朝政局的混乱与寿限的短促。第一,保留了大量的蒙古旧制。主要内容有:第二,汉化进程迟滞。元朝自始至终,没有融入中国文化之中。相反,他们瞧不起汉文化,对汉文化相当隔膜:虽然中国人认为,元朝才应是蒙古国的正统,但站在蒙古的角度,元朝只是蒙古大帝国的一小部分,所以蒙古统治者从未站在中国中心论的位置看待元朝,蒙古人不识汉字,宫廷主要使用蒙语,建元后创立蒙古新字,凡官方文件,必用其书写再以汉文附之,这就导致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得不学蒙古文,否则想做个公务员都很难。 蒙古人不懂汉文化,特别是儒学,讲来讲去他们都表示听不懂,说儒师教儒书多年,不知其义,西番僧教佛经,一夕便晓。有些太子习儒,帝师反而阻拦,认为学佛法一学就开窍,学孔子恐损太子真性云云。蒙古大帝国疆域宽阔,面对的是多元文化:吐蕃喇嘛教文化、中亚伊斯兰文化、欧洲基督教文化、中原汉文化。这么多选项对比下,当然不会认为汉文化优越,也就缺少汉化的内在动力。元朝汉化的迟滞,是一个很复杂、值得探讨的题目。它有多种表现,其中的一些史学界已作过充分研究,如民族歧视政策的推行等等,兹不赘言。此处想首先就统治集团的文化素质这一侧面来考察。在元朝,以皇帝为代表的蒙古贵族接受汉文化十分缓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始终对汉族地区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比较隔膜。这应当是汉化迟滞的一项主要内容。











小芳香


元朝肯定是继承了汉文化的,但是元朝在继承了汉文化的同时,还吸取了西亚文化,并且大力提倡蒙古至上主义。元朝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采用了"民分四等 "的政策,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元代时对来自中西亚、西亚洲、和欧洲的各民族的统称),第三等是汉人(淮河以北的汉、契丹、女真等族以及四川、云南人、东北的高丽人),第四等是南人(原南宋境内各族,不含四川)。


元朝的文化特征就是多元化,元朝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各个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元朝还包容和接纳欧洲文化,甚至能准须欧洲人在元朝做官,通婚等。

元朝的思想上也是兼收并用的,他们对各种思想几乎一视同仁,都加以承认与提倡,”三教九流,莫不崇奉“。讲授程朱理学,培养出一批理学家,使得理学得以北传元朝时,元帝尊重儒学,元代理学的发展,也为明朝朱学与阳明心学的崛起提供某些思想的开端。

元朝的戏曲,即元曲,分成散曲与杂剧,散曲具有诗歌独立生命,杂剧则具有戏剧的独立生命。当时城市繁华,元廷不重视中国文学与科举,当时社会提倡歌舞戏曲作为大众的娱乐品,这些都使宋、金以来的戏曲升华为元曲。


所以元朝继承了汉文化,但是却不仅仅只有汉文化。


文史漫谈


是什么样的力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牵引着中华大地的各个民族凝聚融合成一个集合体?在整个历史演进的轨道中,除了一个朝代不断更迭具象而有形的实体中国以外,是否还隐藏着一个抽象而无形的文化中国?

  该书既是一本中华民族形成的极简史,也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发展史。通过仔细研究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发展,作者提出中华民族除了是族群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

  “崖山之后无中国”?

  宋朝灭亡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以游牧民族为主导统治的朝代。十三世纪初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并建立了强悍的军事封建帝国;公元1271年忽必烈迁都燕京,改国号为“大元”,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中国。作为武力征服者的元朝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的中原统治地位,不得不采取改弦更张的政策——“改旧俗,行汉法”。

  忽必烈颁诏即位时,即将称谓从蒙古传统的可汗改为中华文化传统的皇帝。而元朝之“元”字,本身就取自《易经》中的“乾元”之义,因此这个国号可以理解为“新中国”的意思。汉化在元宪宗也就是忽必烈的哥哥蒙哥做大汗时就已经开始,而至忽必烈时最为坚决,他诏令全国“宣圣庙,国家岁时致祭,诸儒月月释奠”。同时,他还坚持用汉字而不是蒙文来书写元朝诏书。忽必烈之孙元成宗即位后在京师大建孔庙,尊孔崇儒。

  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元成宗的侄子元仁宗(1285-1320,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元成宗晚年患病,由皇后伯卜鲁罕掌权。1305年,皇后卜鲁罕排斥异己,将诸王子遣逐流放,后来的元武宗海山北放,年仅二十岁的爱育黎拔力八达也被遣至怀州。两年后,元成宗病卒,由于其独子先于成宗早卒,没有子嗣继位了。卜鲁罕就与左丞相阿忽台图谋拥立成宗堂弟安西王阿难答继位。这个安西王是个什么来路呢?此人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孙,是一位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贵族。爱育黎拔力八达率先领兵进入京城平叛,除掉了卜鲁罕及她试图拥立的安西王阿难答。当时,朝廷内外很多人支持爱育黎拔力八达称帝,但是他坚持等哥哥海山回来当皇帝。

  海山赶入京城即位,是为元武宗。元武宗封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弟,相约兄终弟及。后来爱育黎拔力八达谨慎低调,尽职尽责,全力辅佐哥哥元武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能在先占京城的情况下把帝位让给哥哥,这完全是儒家的价值观孝悌之德的体现,也是中华传统宗法制的坚定捍卫者,他即位后史称元仁宗。

  在元朝的皇帝中,最亲近汉人的就是这位元仁宗,他任用恢复科举,大兴文艺,力行“汉法” ,恢复以儒学思想科目为主的科举制,说“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 。这一系列改革措施迎来了元代中兴。

  因此,元朝的经济文化在其统一全国后初期基本继承了宋朝的繁荣与多彩,其成就让来自罗马的马可·波罗羡慕不已,《马可·波罗游记》后来成了西方了解东方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作为在蒙古草原长期实行奴隶制部落式的游牧民族,自身刚刚实现部落统一,狂扫欧亚大陆之后,便入主中原,它整合了原本长期分裂的中华南北文化圈,更因为疆域的庞大拉近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并把藏族文化纳入了中华文化的大家庭,能够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产生遵循中原文化的意识和行为,应该说,其文化认知方面,实在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了。

  现在有一种观点,说蒙古灭宋建元是毁灭了中国文化,最著名的当属日本人提出的“崖山之后无中国”这个说法了。那元朝究竟是不是中华文化的一分子,究竟是不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呢?让我们来看看灭元的洪武帝朱元璋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吧。朱元璋曾经说过:“昔胡汉一家,胡君主宰”、“迩来胡汉一家,大明主宰”。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不管是元朝取代宋朝,还是明朝取代元朝,都只是普通的改朝换代。“胡汉一家”一直是中国的常态,没什么了不起的。宋朝被元朝取代只是亡国,不是亡天下,因为整个文化传统的天下被元朝继承了。

洪武元年(1373),朱元璋下令祭祀从伏羲到忽必烈的十六个开国帝王,并自称继承了他们的伟业大统;洪武二十一年(1388),朱元璋又下令祭祀中国历代名臣三十七人,既包括武圣关羽、民族英雄岳飞等汉族名将,也包括了哲别、博尔术、赤老温、伯颜等蒙古族将领。嘉靖十一年(1532),明朝政府又在北京建立历代帝王庙,同样包括了元世祖忽必烈。朱元璋的这些观点,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化观,不啻给满蒙非中国论一记耳光。

  王朝灭亡,文明延续。

  正如孔子在《春秋》中说:“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也就是说,是夷狄还是华夏不在于血统,而在于所习用的文化。如果夷狄到了中原地区,沿袭了中国文化的习俗,那他们就成了华夏族群的一员。而中原华夏族如果在边远地区放弃了自己的文化习俗,那他们就不是华夏族的成员了。

  孟子也继承了孔子的观点,他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文王生于歧周,卒于郢,西夷人也。”他的意思也是说任何一个民族只要有本事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都可以成为统治中华成为圣王正统,这就是孟老夫子的“中国圣王无种说”。这也是华夷之辩不是血统上的区别而是文化上的差异说法的根本来源。

  因此,不管元朝代替宋朝,还是清朝取代明朝,都是中国历史的正常朝代更替。现代的我们还可以畅通无阻的阅读并理解元清时代的文化遗产,是因为汉语和汉字的使用一直没有被禁止过。如果元、清不属于中国朝代,那么,用汉字书写的北朝史、大理史、西夏史、辽史、金史等中国边疆的古代历史都是一本本外国史?甚至成书于这两个时代的四大名著和《窦娥冤》《西厢记》等都是外国小说、外国戏曲?马可·波罗描写的繁华的北京风情都是异国他乡?这简直太可笑了!

其实民族血统这事,在古代一直不算气节上的大事。无论什么血统的民族,他们只需要向合法的政权效忠就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文化认同。

  所以朱元璋在把元顺帝赶出北京的时候,自杀殉国的汉族官员是蒙古官员的好几倍,而明土木堡之变时,明英宗朱祁镇身边战死的蒙古族卫兵也不在少数。正是因为如此原因,朱元璋昭告天下说:“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仪,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蒙古的草原帝国和元朝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元朝只是当时蒙古整个草原帝国的其中一部分。虽然元朝尊成吉思汗为元太祖,但成吉思汗到生命的最后都根本没有跨过长江一步。

  成吉思汗建立的庞大帝国,东到西伯利亚及朝鲜半岛,西到中亚和中东的一部分,南到印度半岛的大部分。这个帝国疆域虽然辽阔,但是不稳定因素很突出,主要由包括元朝的四个大汗国和若干个小汗国,以及其蒙古大漠根据地组成。蒙古大汗由各汗国共同推举。除了元朝以外,其他汗国也在征服的过程中与当地人融合,接受了他们的文化,甚至还有部分蒙古人改变了宗教信仰。

  因此,在这个多元的草原帝国中,中国的大元王朝其实只是其中一部分,忽必烈的大汗也是他自封的,并没有得到其他汗国的一致拥护,元朝的政令经常也就只是在中国管用,其他汗国都是不买账的。

我们认可这样一种观点:就是我们所说的元朝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但并不代表整个蒙古帝国的历史,我们的历史无意也从来没有去分享蒙古帝国征服全世界的荣光,但是忽必烈以后的历史当然就是中国的历史。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即使成吉思汗作为一个帝王要比忽必烈伟大得多,但朱元璋也绝不会把他作为中国历代帝王中的一员去祭祀。

  虽然元人接受了汉法,用中国文化传统来统治中国,但当时的蒙古族贵族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做好统治中原的思想准备,表面上的行为改化,并不能掩饰思想上的保守性。特别是元朝在其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依然按照近乎奴隶制的方式,以民族为类别,把居民分成四等,将蒙古族与包括色目人(对来自西北其他汗国的各族以及中亚、西欧等来华各族的总称)、汉人(主要是原中原地区的汉、契丹、女真、西夏族人等)、南人(原南宋地区汉人)等在内的几大族群,以有形做法、无形意识的方式相互对立起来,造成严重的民族隔阂,加重了民族间的矛盾,但也加速了女真、契丹、渤海等同被列为三等族群之人的汉化道路。

  元朝曾借重儒家文化,但汉人儒生仅是作为一般性的官吏而已,其组成各级政府的官吏们,实际上就是由一些理念、专业、志趣等各不相同的人,所进行的简单人力组合。同时,中央政府从未真正意义上在行政、人事、财政等方面,对地方政府有所节制。可以说,未能形成有组织、有效能的行政体系。

灭金入主中原之初,就有一些目光短浅的蒙古贵族向元太宗窝阔台提议“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地以为牧地”。幸亏已经彻底汉化的原契丹贵族贤相耶律楚材及时驳斥而未能实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可能大多数人会认为,如果真的采取这样的政策的话,汉族人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其实,真正会亡国灭族的也许首先会是元朝。汉民族具有较为系统化的文化体系,且文化本身的力量就在于巨大的向核力,特别是汉族所秉持的文化聚核力和文化张力一旦集体迸发,其反击力度决不逊于任何民族!

  “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思想上的愚昧、观念上的落后、制度上的弊端、行为上的粗鲁,特别是在中原未能真正意义上尊重农耕人文需求,遵从中原人文秩序,拒绝更彻底的中华文化,于是,蒙元王朝最终回归北方草原,继续回到游牧生活。与此同时,另一支能够适应农耕文化并最终留在中原持久生活的广大蒙古人,慢慢融入中华文化圈,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任何不遵循中华文化的统治者,就不可能真正立足中国,也不可能为中华文化所接受,必将得到绝大多数中国人思想上、行动上的全面反抗,最终也必将在文化上被中华文化所吞噬。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在观看了元杂剧《赵氏孤儿》之后说:“统治中国的王朝虽然会灭亡,但中国古老的文明却将永远存在。它深深扎根于人民当中,成为他们民族献身的美德。因此,在中国大地上,真正的被征服者,并不是中国人民,而是成吉思汗和鞑靼族。”

  历史上,以攻城略地的战争形式所表现的文明冲突,从来都是血淋淋的,也是冷酷无情的。现实中,以意识形态的占据为表现形式的文明冲突,无所不在地渗透于工作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其实,只有适合人文需求总体发展方向的,才是我们应该探索追求的。真正支撑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恰恰是根植于我们血脉、书写于我们历史、养成于我们生活的中华文化。






点滴见证


元朝没有继承汉文化,而是在打压汉文化,他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第一等王公贵族,其他农工商等等各阶层不提,第七等乞丐,第八等娼妓,第九等士(读书人),就是说知识分子比乞丐妓女的地位都低,也就在那时知识分子就是臭老九,臭老九的典故就出在元代,所以说元代没有继承汉文化,而是在打压汉文化。











六扇门人jgy


元朝,作为北方游牧民族——蒙古在中原建立的朝代,并没有继承和发扬汉文化,相反处处打压和抵制汉文化,这也是元朝寿命不长的原因。

元朝,从立朝开始,仅仅持续了不到100年便被推翻。究其原因,无外乎就是我们开始提到的对汉文化的打压。

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打压汉人

在蒙古人眼中,汉人是懦弱无能的,因此,至立朝后,他们便排斥汉人,甚至把汉族人列为最低等的民族,不允许蒙汉通婚。

2,打压汉文化

游牧民族,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以汉文化为傲,比如鲜卑族,北魏孝文帝,推行政治改革,发起了汉化运动,比如,改鲜卑姓为汉姓,汉语替换鲜卑语等。为此,北魏迎来了盛世。经济,文化,政治,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元朝则相反,他们并没有顺应天时,也没有效仿前朝的经验,而是以游牧文化为傲,不学汉语,甚至在朝廷上,他们也不采纳汉族官员的意见(当然后期也接受了汉人治国的理念)。

3,官吏的选拔

元朝排斥汉人,还表现在不允许汉族人在朝廷中当官,即使是当官也是朝廷上可有可无的一些职位,比如执掌军机、商业、文化重要位置,是不允许任用本土的汉族百姓的。

另外,在朝廷上,汉族官员并没有话语权,不可以参加国家许多政策的商议及决策,所以当时的汉族百姓地位非常低。

元朝,几人治国的领导者,都以这种居高临下的观念,让元朝走向了不可逆转的道路,进而被取代。


杀一脚


元朝是接受汉文化,并没有继承汉文化

首先,元世祖是在儒士的辅佐下实现的统一,可以说对中国文化很推崇。孔子,孟子等大家在当时都获得了美誉和封号,还设置了儒户保护儒家学子。

其次,忽必烈推行汉化时间太短,且蒙古人当时主流的宗教是藏传佛教,朝廷主流语言也是蒙语,在宗教和文字的障碍下,阻碍了汉化的进程。

最后,在当时很多汉人为求上进学习蒙语,且当时有个“臭老九”的说法。所以,元代并没有完全继承汉文化,而是元代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元代继续当权会不会被蒙化?谁又说得准呢?


奥s卡影帝


不是

元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不汉化,还是以草原上游牧民族的方式,统治着庞大的帝国,并且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人分四等,汉人南人为最下层居民,在统治者上层社会,他们排斥汉文化,没有使汉文化在上流社会传承下来,所以说元朝一定程度上是破坏了汉族文化。不过90多年后,大元帝国统治者乖乖的回大漠放羊去了,而明朝的统治者由于出身问题,大兴文字狱,随意屠杀读书人,读书人在明朝没什么地位,清朝更不必多说了,所以纵观宋元明清,读书人在宋朝的地位最高待遇最好,所以就有宋以后传承下来的不是正统汉族文化了,因为读书人以自己的出发点来考虑问题,都向往大宋朝的生活。个人觉得蒙元帝国促进了华夏多民族的融合,使我们中华大一统的疆域更加巩固,历史的发展总有它的必然性,所以元朝也算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分久必合嘛,日本学习的是唐朝文化,他也是有选择的学习的,经历了元明清三朝,我们汉族人没有灭种,仍然传承着我们的文化,信奉我们的祖先,所以说今天的汉族文化就是我们的正统,我们就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传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