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词语能用在现代文中吗?

yuuuu_萧萧


文言文一直在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只不过你没有注意到。

1

我们说话,离不开成语吧?其实所有的成语,都是文言文。而且,成语在现代汉语中,是很重要元素。

比如,有人做了我们认为不应该做的,大家都会脱口而出“你这种想法,真是岂有此理”,这个“岂有此理”不是一个典型的文言文在现代汉语里存在着。

还有“之乎者也”,“劳而不获”、“不寒而栗”、“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显而易见”、“微乎其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也包括这些“完璧归赵”“纸上谈兵”“守株待兔”“狐假虎威”“刻舟求剑”……

文言文何曾离开过我们?

2

我们说话写文章,也免不了引用古人的诗句和文章中的名句,这些也都是文言文呀。

春天到了,都会说“碧玉妆成一树高”吧,都会说“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又绿江南岸”、“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秋天来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兴了“春风得意马蹄疾”,难过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些不都是文言文吗?文言文何曾离开过我们?

3

其实,语言是有传承的,即使我们现在说现代汉语,但是里面文言文的精华还是在保留着的。


烟花三月09


文言文中的词语可以用在现代文中,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泱泱大国。从仓颉造字,到汉帛书简,再到唐风宋雨。文字记载了历史,也传承了文化。

古人因为物质条件的匮乏,书面语讲究言简意赅。从西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文字书写不再是贵族士大夫阶层的专利。

孔子提倡教育,崇尚推广儒家思想,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昌盛。

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文学作品启迪引领了一代代的读书人。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近现代白话文,文化的递进和文字的传承,经历了一个个朝代。

时代巨变,历史的车轮推进到了五四运动时期。以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近现代作家,提倡白话文写作,并率先垂范。

现代文的普及和推广,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科学的发展,是先进的文明的,为文化艺术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当今而言,提倡现代文词语写作,并不是完全摒弃了文言文的语法习惯。文言文里的精典词语,我们在写作中可以借鉴和引用。

古人文章风骨意蕴深远,词藻华丽简约。不但可以鉴赏,还可以灵活运用 于现代文写作。





拂砚


当然可以,而且增加了文章的深度,不过文中要加标点符号~证明是引用过来的~比如我们在启发式教育中经常提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样一连串的引用也增加了文章的气势~



怀揣梦想的小六


这里先给您一个小小的提示:之所以文言文让人觉得读不懂或者读起来很累很慢,并不是因为文言文的词语不能在现代白话文里面使用,而是因为语言组织习惯让人不适应了。

说到这里您可能会有个疑问:文言文也不是古代一直以来的语言习惯,为什么古人能适应,当代人就不适应了呢?

这是我们稍微发散一下。文言文是仿古书面语,用刘大白先生的观点:“文言文是离开现在两千几百年前,一般人在口头上流行着的语言”。(刘大白先生这个观点是有漏洞的,我本人并不完全赞同,但是我们姑且按照现行主流通说来)也就是说,文言文本质上也是白话文,只不过,是周朝和秦朝古人的白话文,周秦的人就是这么说话的这么写作的。

只是到了后来,大家在书面语上继续保持了周秦的语言组织风格,但是在口语上早已大相径庭。换句话说,两千多年来,文言文和口语是两路发展的,文言文是在周秦的语言风格上加入各个朝代文人的主流批评,而白话文是老百姓主导演变的。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小说,聊斋志异,子不语这些清朝的作品反而比明朝的西游记,水浒传更难看懂。

因为前者是文言风格,后者是白话风格。您作为一个现在人,一直以来习惯的是白话文,虽然明清近代白话文和现在的语言习惯有出入,但是这个差距也就几百年,您是能看懂的。但是周秦的“白话”跟现在差了小三千年,您如果不是像古代文人一样从小浸淫在文言文体统,那么仅仅靠着义务教育阶段那点文言文学习就想畅游于三千年文海,实在是梁山泊玩叠罗汉——男上加男。

文行至此,如果您允许我不从训诂上,语法上严谨的求证,那么我们可以大概齐的认为,文言文和现代白话的主要差别就是语言习惯,并且这个语言习惯体现在语法和用词。

语法就不说了,不管您是大学生还是小学生,那一堆的倒装前置词性大挪移都应该让您很有印象了,加上您邀请我也不是一起讨论语法问题,所以暂时搁置。

我们说词汇。词汇为什么看不懂了呢?这里我们跨越一个概念,因为既然只讨论词汇,那么我们索性认为诗词的词汇也算在文言文里面吧。并且排除虚词,因为虚词实际上是语法范畴,而非词法范畴。

实际上不能这么以偏概全,并不是什么词汇都看不懂了。举个例子,下面我罗列几组词,每组词都来源于同一个时代的文言文,之所以列一组,是怕只列一个不方便您断代。您尝试给这些词,按照出现的年代早晚排个顺序:

第一组:万寿无疆,携手同行,小心翼翼,高高在上,敬业乐群

第二组:暮去朝来,飞扬跋扈,红叶题诗,迟疑不决,萍水相逢

第三组:清河李萼,税于道周,匪我昏媾,薄夫可敦,山阳之笛

三组词语,您按照年代排序吧。

下面公布正确答案

空白一下

再空一下

空白结束

第一组,周朝,全部源于诗经

第二组,唐朝,全部源于唐诗

第三组,清朝,全部源于顾炎武,归有光,洪亮吉文章

您排对了吗?

不难看出,我在选词的时候,是做了手脚的,我故意选了虽然出自西周到战国,但是沿用至今依然流行的词语;同时找了虽然出自清朝,但是几乎没多少人继续使用的词语。于是,可能让您觉得,那些您不完全知道的或许就是年代遥远的,那些您耳熟能详的,可能年代很近。

不知道您明白我的“陷阱”没。其实,词语到底能不能用在文章里,或者说,用在文章里会不会给普通人的阅读造成很大的困难,完全取决于这个词语是不是足够浅白或者常见。即使是三千年前诗经里的词语,当它足够常见或者浅白的时候,您大可以用在文章里用而不必担心有人看不懂;而那些就在前方不远处清朝乃至近代的词语,如果它涉典偏僻,用词诘屈,您也是没法往文章里写的。

下面我来写一段话作为示范(本人十分钟内原创,油腻警告):

你离开了,

留下的只有我。

想你。

夜深人静,

心就像天上月,

被乌云一层一层折磨。

难受,寂寞,

没有着落,

思念在啃食着我,

眼泪是咸的。

盼着白天,

也许天亮了就不用再想那么多,那么多。

白天又如何?

痛苦的还是我!

就算太阳雨才下过,

彩虹做的匕首也会向我的心插落。

我和你仿佛月亮和太阳,

总有说不尽的阻隔。

秋意来了,

是否还记得,

一起采桂花,做糯粿。

风霜等不到的是你,

思念断不尽的是我。

这是我临时写的一首打油现代诗。文学性就不要讨论了,我知道自己写的有多不好。我们只说可读性。我相信,您忍着油腻读我这段文字,肯定没有阅读障碍。也知道我在写什么。

下面我们看另一首,这就不是我写的了:

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

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

螮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

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

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

桂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

沈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

这首诗是李白李老师写的。文学性自不必言,大哥就是大哥,写的确实好,虽然不是他那些巅峰作品的水准,但是足够让我等一般人仰望了。我们仍然只说可读性,请问您看懂李老师写什么了吗?

您如果不是文学专业的学生,以前也没读过这首诗,那么大概率您是看不太懂这首诗在写什么的。尤其是前八句,您应该是一脑袋雾水。

我可以告诉您,李白这首古风,其实就是我写的油腻诗的原版。我只是把李白这首意译了一下而已。

讨论至此,您一定知道了,什么样的词语是文言文和当代白话文通用的;什么样的词语还是留在文言文里面好了。




飞雪寻梦


这是一个需要仔细区分情况的问题,我认为需要以以下原则来确定文言文词语是否能用在现代文中。

第一、如果是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正式文件当然不能用文言文的词汇,因为正式文本有行文规范,而且要考虑到让各文化程度的受众都能充分领会,所以必须用标准现代白话文写作!

第二、逻辑明确清晰的论文或者是说明性文章书籍,为了使受众不对论述或者事实产生歧义,就必须有行文的一致性,和词汇的精准性才能逻辑或者论述清晰明了。这样也就只能完全使用现代白话文写作。

第三、文学类作品,比如小说散文诗歌等,或者私人信函,则创作者可根据自身艺术需求和思想、情感特点自由掌握了。只要作者和读者喜欢就没问题!

这是我的浅见,请指教!


师爷说规矩


那要看怎么用啦!

我觉得吧,应该是相当一部分词语是可以用的。但使用时可能会产生文白夹杂的效果。如果直接纯粹引用的话,就完全没有问题了。

文言词中,有好多生涩深奥的,最好不要用,不然人家会说你“酸”,说你拽文,卖弄自己有文化呢,这样会被人误会,甚至鄙视的,得不偿失,还是算了吧!

至于那些佶屈聱牙的词语,大部分人读都读不通的,也不要用在现代文中的好,省得费劲,要费劲解释,也省得别人还要费劲看注释。

有一些词语只存在于文言文中,而且在文言文中都不是常见的,使用率极低,在现代社会这样的词语可以说是已经死掉了的文言词语,这样的词语当然没必要特地搜罗出来膈应人了。

那么,有那些词语可以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呢?你猜对了!至今仍在使用,流传甚广,大众都懂的词语为什么不可以呢!比如各种成语,人们都在用啊。即使有的成语意义发生了转变,但并不妨碍使用在现代生活中。

这样的词语太多了。我先贡献几个,剩下的看你们的啦。

呆若木鸡 一鸣惊人

如日中天 光宗耀祖

……


知嘛嘛香


文言文词语能用在现代文当中,因为文言文词语有它的优点,是一些现代词语所不能代替的。

第一,文章文词语简洁,用词不多但表意丰富。如传承至今的成语其实就属于文言文词语,多么词简意丰。"南辕北辙"如果用于评价一个人的做法,一个词就点明了他的要害之处,话不用多说,但分量摆在了那儿。这样的词多了去了,随便拿一个来,就很有说服力。不是么?

第二,用一些文言词语在现代文中,能丰富文章文釆。如古诗就属于文言文词语,说出来是多么美,有一种意境美在里面,是现代汉语无法替代的。如描述一幅这样的画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完是什么感觉?美!如果用现代语音,描述是什么感觉?"野鸭子在傍晚飞呀飞,水和天啊一个色。"意境全无,何来谈美的感受。

第三,文言文词语用在现代文中,能让大家不忘传统,更好地更自然地接受古代知识。古代知识丰常丰富,医学、数学、科技等都很发达,这些都是用文言文表达的哦,我们忘了文言文词语,怎能好好继承这些知识?怎能读懂《本草纲目》?怎能读懂《道德经》?古代知识读不懂,怎么把古代好的东西借鉴过来?社会还怎样飞速发展?

文言文词语能用在现代文的原因还有很多很多,我只介绍了三个。别说现代文中,生活中也是常用的,不信,您就观察一下自己或周围的人,谁能保证一天中不用几个文言词语呢?

所以,文言文词语能用在现代文中。





文化小咖豆


首先,文言文是古代一特定时期特有文种,有着特有的文化特色和专有的意义,与现代文相比较意思有着较大的差异,词义表达和语法使用不尽相同。

对于文友问道:“文言文的词语能用到现代文中”的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区分对待,分类回答,我想这才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原因很简单,现代文学的发展都是以古代文学的发展为基础,从汉字的发展史中就不难看出,比如甲骨文、大篆、小篆、楷书、隶书等等。文言文的发展也是如此,通过上千年的文化沉淀和语法的反复推敲、提炼才发展到现在现代文。

尽管如此,但词义仍然有较大的差异,如:夫妻、山东、山西、走、床等词语的表达与现在的实际意义均不相同,这类词语也就统称为一词多义现象;另外文言文中有很多通假字,虽然字形不一样,但字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同时,文言文中有“之、乎、者、也”等助词,虽然只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成分的作用,但也是真实存在的;语法方面还有很多名词动用,被动句等语法已在现代文中并不多见了。

所以说,文言文和现代汉语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有相互融合又有相互区别,在适当的环境可以互通互用,加以交流,表达各自意思。

但在一些正规的交流场合,庄重的发言环境,法定的文稿起草,文言文不能与现代文互用(引经据典除外)。

不论什么文字或语言,法律规定或约定俗成的除外,一切语言的运用要做到得体。





文化小海


大家好,我是一个文化历史爱好者,最喜欢研究历史,还有文化书籍,希望我的观点对大家有所帮助,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用一些文言词语在现代文中,能丰富文章文釆。如古诗就属于文言文词语,说出来是多么美,有一种意境美在里面,是现代汉语无法替代的。如描述一幅这样的画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完是什么感觉?美!如果用现代语音,描述是什么感觉?"野鸭子在傍晚飞呀飞,水和天啊一个色。"意境全无,何来谈美的感受。

文言文词语用在现代文中,能让大家不忘传统,更好地更自然地接受古代知识。古代知识丰常丰富,医学、数学、科技等都很发达,这些都是用文言文表达的哦,我们忘了文言文词语,怎能好好继承这些知识?怎能读懂《本草纲目》?怎能读懂《道德经》?古代知识读不懂,怎么把古代好的东西借鉴过来?社会还怎样飞速发展。

以上我的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我的回答,希望对书籍跟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可以跟我交流一下,书籍里的故事跟文化底涵带给我无穷的乐趣。


圆规之梦


我没读过古文,更不知古汉语中之呼也者,但我认为古代文言文是古人文化和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国家汉语文化的精髓,不但要学,要一代一代的传下去,更重要的是许多书籍,古典寓言,成语,诗词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起了无可赞代的作用。只要有人能用,用得恰当,我个人认为是完全可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