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真的亡於外患嗎?

史書行者


從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60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起,至公元1279年陸秀夫揹負趙昺投海自盡,宋朝結束,其間一共319年。必須承認,在我國曆史上,宋朝其間,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都達到一個很高的程度。縱觀宋朝興衰,讓人惋惜而又警覺。對宋朝的迅速亡國,各史學專家、歷史愛好者各抒己見。筆者考據了大量史實,對導致其滅亡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歸納起來有以下原因。一、北方強敵虎視;二、國家政策失誤;三、最高領導無能;四、外交政策失誤;五、奸臣貪官當道;六、官員腐敗、黨爭不斷;七、嚴酷的稅收制度;八、軍隊建設缺陷;九、嚴重通貨膨脹。\r

一、北方強敵虎視\r

北方遊牧民族,經過多年的的經營,改變了過去單一遊牧的生活方式,他們效仿中原地區,逐漸由鬆散的部落聯盟建立起了真正的國家體制,並實行遊牧+農耕的生活方式,生活逐漸安定下來,生產力得到很大發展,國力也逐漸增強,國土面積、資源積累都達到相當高水平。遼、西夏、金等國家的建立、強大,對北宋王朝造成極大的威脅。

蒙古帝國的崛起,是大自然和人類本性合作產生的意外。人類自然史上,十三世紀是一個“小冰河期”,北方氣候嚴寒,處於北方的遼、金,降雨量減少、糧食減產、國力大大降低。而仍然處於遊牧生活方式的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面對不斷縮小的草場,生存受到極大威脅,同時,金國對蒙古族部落的壓迫,促使他們更加團結,應運而生一個偉大的領導人——成吉思汗。

隨著資源的進一步匱乏,北方不能再負擔眾多的人口生存,強悍的蒙古遊牧民族,在滅金後,逐漸向西、向南進發,佔領、掠奪所有可以征服的地方,富庶的宋朝,是蒙古王朝朝思暮想要征服佔領的最大目標。\r

雖然在盛唐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向唐朝臣服,但幾百年的積累,在幾乎與北宋建立的同一時期,其發展也達到了一個相對的頂峰時期。各部落之間領土、資源的爭奪,連年征戰,各自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戰的強大軍隊。而同一時期,宋朝軍隊的裝備、人員素質相對低下,一進一出之下,宋朝軍隊已經難以與北方各國的軍隊抗衡,無法承擔保家衛國的職責了。

二、國家政策失誤

宋太祖靠兵變起家,因此即位後,吸取後周滅亡的教訓,削減將領兵權,削弱地方藩鎮力量,加強中央集權,重文輕武,重經濟輕軍事,重建設輕國防。這些措施,在宋初對人民休養生息、國家經濟、文化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r

從宋朝建立,就實行“守內虛外”的國防政策。唐朝時期,對邊境接壤的遊牧民族,實行“扶持、結盟”的政策,幫助這些部落定居、支持這些部落發展壯大,以此抵禦其他遊牧群落。實際上,就是建立了一個良好的“戰略縱深”地帶,唐朝北方遊牧部落對邊境的侵犯、騷擾減少很多,唐朝軍隊也較少直接與強敵交手。宋朝時候,由於五代十國時期幽雲十六州的等戰略要地的丟失,北方少數民族部落幾乎都已經統一,形成幾個強大的國家,使得宋朝失去了抵禦北方民族進攻的一道屏障,缺少了國防“戰略縱深”。“守內虛外”的政策,就是讓出自己一部分土地,作為“戰爭緩衝區域”,軍隊集中守護離邊境較遠的城鎮,以儘量避免與北方國家軍隊接觸。幾乎與“以土地換和平”相差不遠。如此軟弱的國防政策,對於北方尚未完全歸化的少數民族來說,得寸進尺的事件經常發生,導致邊民紛紛向南遷移,國土並未實際控制。

三、最高領導無能  

從宋太祖、宋太宗後的歷任皇帝,沒有經歷過戰爭洗禮,沒有危機意識,被眼前的經濟、文化繁榮現象所迷惑,國防、軍隊建設上幾乎沒有作為。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宋朝皇帝毫無進取心,也沒有高明的國家治理策略和國家發展戰略,只求自保,能坐穩朝庭。國家逐漸失去凝聚力,民心、士氣逐漸低落。在國防上,朝廷自始至終沒有明確的軍事戰略作指導。其間雖出現過寇準、狄青、楊延昭、李綱、岳飛等主戰派人物,但整體是執行“投降”、“綏靖”政策。連年戰爭失利,耗費大量錢財,歲歲進貢,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社會矛盾激化,導致農民起義不斷爆發,也大大損耗國家實力。幾乎從宋朝建立開始,“積弱積貧”就一直伴隨著文化、經濟的快速發展。\r

政治上雖有幾次不成功的“改革嘗試”,但在反對派的強大壓力下,范仲淹的慶曆新政、王安石的熙寧變法先後以失敗告終。特別是熙寧變法(王安石變法),改革派、保守派輪番執政,政策反覆,政府官員為各自利益相互詆譭,政治鬥爭不僅使大批有識之士遭受迫害,人民生活更是受到巨大影響。北宋隨後幾十年間迅速崩潰、瓦解,為金所滅。

四、外交政策失誤

北宋早期,北方主要威脅是遼、西夏,宋朝軍隊與遼、西夏交鋒,互有勝負,但在妥協派主導下,宋朝認輸,被迫“歲幣”,就是向遼、西夏進貢。\r

金國崛起後,宋朝沒有準確判明形式,採取“聯金抗遼”的外交政策,大力支持金國,希望藉助半開化的金人強大的軍事力量抵禦遼國。在金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宋朝雄厚的經濟支撐下,遼國滅亡。不久,金國這個“盟友”,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很快將刀劍指向北宋,北宋王朝就此覆滅。\r

在蒙古民族開始崛起之時,宋朝又重蹈覆轍,採取“聯蒙抗金”的政策,同樣,在半開化的蒙古人強悍的軍事力量和宋朝強力的經濟支援下,金國終於滅亡。而此時,蒙古人已經不滿足於對北方草原的統治,連年征戰加之氣候變化,導致資源短缺,北方已無力負擔人民生活所需。蒙古人將眼光轉向了富裕的南宋。

順便說一句,蒙古民族是世界上最彪悍、最能征善戰的民族,從他們征服的地方就可以看出,他們征服了人類有史以來至今為止仍然是最大的領土版圖。但那時,蒙古民族還是未完全開化的民族。這也是為什麼諾大的領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沒有設立都城,窩闊臺定都哈爾和林,卻沒有建立國家管理機制。除了忽必烈崇尚中原文化,大致以宋朝疆土為基礎,拓展邊疆,建立“元”朝外,其他幾支遠征軍最終還是沒有建立一個真正的國家、設立一個有效的國家管理機構,可謂“馬上得之,馬上失之”。而元朝延續不到100年,就退回漠北,後來成為韃靼國。

五、奸臣貪官當道

宋朝時期,奸臣、貪官層出不窮,宋真宗、仁宗時期王欽若、丁謂,宋英宗、神宗、哲宗時期蔡確、章惇、呂惠卿,宋徽宗、欽宗時期蔡京、蔡卞、童貫、張邦昌、南宋時期韓侂冑、史彌遠、秦檜、張浚、賈似道等等,在中國歷史上都可以算得上有名的奸臣、權臣、貪官。他們有的陰險奸詐、諂上媚下、挑撥離間,有的專權擅國、陷害忠良、投降乞和,有的荒淫奢侈、誤國害民。終此整個宋朝,貪官、奸臣不斷,奢靡之風盛行。宋仁宗時期(公元1023年—1063年)宋朝經濟、文化發展達到最高水品,此後連年下滑,在奸臣貪官把權自重下,宋朝逐漸走向衰落。

六、官員腐敗、黨爭不斷

宋朝商業發達,對鹽、茶、礦產皆實行“官賣”的壟斷制度,國家抽取極高的稅賦,國庫收入豐厚。從宋太祖起,宋朝對政府官員、士人、士族子弟的待遇極其優厚,皇族、外戚、功臣等等的後代,在“恩萌法”的庇佑下,生下來就有“級別”,有俸祿。朝廷的政府部門逐漸形成一個巨大的官僚機構,人浮於事,大大增加了國家行政成本,到宋真宗時期,“冗吏”多達十九萬五千餘人。北宋供養了一支近130萬人的軍隊。軍隊人數雖多,俸祿也好,卻大都是花架式,特別是京城禁兵,鮮衣駿馬,俸祿豐厚,卻極少訓練,更有甚者,每月關領俸糧,自己都扛不動,要僱挑夫幫他們扛。如此軍隊,真的上了戰場,結果不言而喻。“重文輕武”的政策,使武將無心致力於軍事研究、軍隊建設,軍中將帥謀很多專注於謀求個人利益,安於享樂、唯利是圖。慶曆新政、熙寧變法主要就是針對“三冗”(冗兵、冗官、冗費)進行改革,開源節流,減冗兵,裁冗吏,抑兼併,細理財,補充國庫,但改革觸動很多既得利益者,遭到保守派的強力反對,改革者被流放、貶謫,改革半途而廢,沒有收到任何明顯的效果。而朝廷“三冗”之餘,又鋪張浪費奢侈無度,於是聚斂天下之財富卻還是不免困焉。當時的汴京,雖然輝煌燦爛到極點,但卻是以全國之用堆積起來的一個巨大畸形的消費城市,與全國的反差很大。那些普通勞動者、直接生產者、宋朝輝煌的真正創造者們的生活,卻實際上並沒有宋朝表面那麼光鮮。

在宋朝,即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大臣,也都是很奢侈的。寇準天天在庭院燃巨燭,“耀如白晝”,“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呂蒙正,每餐必喝 “雞舌湯”,呂家廚房一天要殺成百上千只雞;大文士宋祁,夜夜笙歌,無日不醉。宋徽宗在位期間,極度追求奢侈生活,他揮霍無度,窮奢極欲,濫增捐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園林。以蔡京為首的官員,趁機腐敗斂財,奸惡無道,竊弄威權,編造眾多名目的苛捐雜稅,害得許多百姓傾家蕩產,家破人亡。

宋朝對外獻幣乞和,對內恣意搜刮,農民苦於繁重的賦稅,流離失所。表面繁榮的背後,是百姓沉重的生活負擔。官員腐敗、吏治不嚴,導致社會混亂,奢靡之風行於社會,而底層社會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從北宋開國起,就不斷有小規模的農民起義、對抗政府的事件發生。到宋徽宗時期,宋江、方臘起義,徹底動搖了宋朝的統治基礎,使宋朝很快走向滅亡。\r

宋朝當權的官員,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結成不同的利益集團,打壓對手。利益集團之間的鬥爭,始終貫穿整個宋朝。范仲淹的“慶曆新政”、王安石的“熙寧變法”最終招致失敗,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黨爭”事件。

七、嚴酷的稅收制度\r

宋朝是我國曆史上稅收名目最多的朝代之一。宋朝的“正稅”是指“兩稅”(指夏稅和秋稅)制度,是沿襲唐朝,賦稅規定也是一樣,實際上並不高。但唐朝的兩稅,上交中央大部分,地方可以提留部分,在地方發生戰爭、災害時,地方可以提出支用。而宋朝要求地方稅收全部解入中央,地方毫無積存。當初,宋太祖此舉,還有一個用意,他在中央設立了“封樁庫”,儲蓄錢財布匹,希望日後能夠從遼國手中贖買燕雲十六州。後來,因為死得早,在位時沒有實現,繼位者也沒能實現宋太祖願望,但稅收政策卻沒有改變。因此宋朝的正稅幾乎都集中於中央國庫,地方政府沒有財政支出權利,這樣,當發生外敵入侵時,地方便無錢無糧組織抵抗,只能坐等中央救援,地方政府到了幾乎無法維持運作的地步。\r

正稅之外,朝宋地方政府往往以各種方式和名目“增稅”,想盡辦法從老百姓身上榨取。各地增稅的形式不一,大致有:支移、折變、加耗、義倉、附加稅錢、分鈔及合零就整、大斗小鬥、鬥面斛面、呈樣、預借、重催、畸稅漏催等等十幾種。這些“增稅”都附著在正稅上,其他還有和買、和糴、免役錢、助役錢、折帛錢、月樁、板帳、經總制錢等。這些屬於朝廷認可的“法內之徵”各地增稅的手段不勝枚舉,其超過正稅至少在兩三倍以上,極端的甚至達到十幾倍乃至幾十倍。 \r

宋徽宗時期進士林勳說“本朝二稅之數,視唐增至七倍”。

綜上所述,宋滅亡是各方面共同,互相作用的結果。


君意圖南


到了宋朝,文人們已經對歷朝歷代滅亡的原因作了大量的分析,凡是能夠威脅到皇權的因素都被控制得死死的。宋朝的皇帝應該是最不用擔心外人會篡權的。

權臣是最有可能篡位的,歷史上的權臣無非是從軍閥、外戚、太監這幾種人中產生的。威脅最大的是軍閥,趙匡胤顯然不想出現第三次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軍隊不再為將領個人所有,養兵和領兵分開,盡收天下賦稅於汴京,最大程度地抑制了軍閥的產生。

宋朝也發生過多次兵變,但領頭人都是下級軍官,甚至是類似於班排長的兵頭,沒有高級將領參與,兵變都很快被平息。可見,宋朝防範武將作亂的措施是非常有效的。

我們可以發現,在宋朝已經消除了內部篡權的各種可能性,不出意外的話,可以延續很多年。換句話說,作為一個封建王朝,其統治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可惜的是,北方又有強人南下了。

宋朝以文治武,軍隊戰鬥力低下,對內進行殘酷的鎮壓和壓榨,農民起義只多不少,沒有亡於內亂,卻兩次亡於外患——靖康之變、崖山投海,說明宋朝積貧積弱,統治階級以人民為魚肉,籠絡官員、地主等權貴階層,亡國是不出意外的。

宋朝不禁止土地兼併,不搞均田,也不增加田賦,這就使得宋朝土地兼併比任何朝代都要劇烈,流離失所的農民比以往更多,這給了當時城市繁華的各種冶金、瓷器、紡織等城市手工業部門以充足勞動力,藉助當時的海上絲綢之路,獲得豐厚的利潤。

對外戰爭靠歲幣、對內鎮壓靠招撫,再加上沉重的官俸支出,以至於宋朝最高峰時期財政收入達到一億六千萬貫,絕對的世界經濟中心,但居然還是無法彌補支出黑洞,例如寶元元年(1038年),全國財政總的收入為1950萬貫,支出卻已經高達2185萬,財政赤字將近三百萬貫,這可是人人稱讚的宋仁宗時期啊!

政府沒錢,那就重稅加之,這就是宋朝的邏輯。在租庸調之外,對民眾日常生活見縫插針、雁過拔毛式徵稅,買農具要交稅、買種子要交稅、商業稅更是高達30%,還另外搞茶酒鹽等專賣和強制攤派制度,變相搶奪民脂民膏,和明朝三十稅一、幾乎不收商業稅形成強烈的對比,這就是為什麼《水滸傳》發生在宋朝,而《金瓶梅》出自明朝的道理。

宋朝之富裕、汴京之繁華,都創下歷史之最。金滅北宋前,宋徽宗還自我感覺良好,天下豐亨豫大,一片盛景。哪知被女真一擊便碎,兩個皇帝被俘,靖康恥猶未雪。





歷史上那些事


導語任何一件事情,都會有其兩面性,更何況一個朝代的滅亡,那是更復雜的事情。

而宋朝的滅亡,原因也很複雜,外有強有力的大敵,內有統治者的腐敗無能。南宋的滅亡,雖有其強烈的外部原因,但內因也很多,當時的政治、軍事、思想等方面都出現了問題。

皇帝闇弱、無力控制朝政

南宋一代,如果將最後三個不足10歲的恭帝、瑞帝、帝昺都統計在內,共傳了七代九帝。九帝之中的高宗,對金人雖然怯懦,統治手段雖然卑劣,但駕馭群臣、玩弄權術的本領卻很高明,他在軍事指揮方面也並非外行。

“紹興和議”前後,南宋的軍事力量在與金人的戰爭中已經壯大,並且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抗金將領。這使南宋前期有力量來抵抗金人的南侵,以維持偏安局面。

但從光宗朝起,歷經寧宗、理宗、度宗、恭帝諸帝,他們或健康不加,或出身疏族,不得不依賴權臣;或腐敗不堪,不問朝政;或年紀尚小,不知政治為何物。

所以這些帝王都顯得十分無能和闇弱,因為無力控制朝政,只能依靠權臣。但令人遺憾的是,南宋幾代都沒有出現能力挽狂瀾的政治家,出現了人們惋惜的“北宋缺將,南宋缺相”的尷尬局面。

不僅如此,還先後出現了秦檜、韓侂冑、史彌遠、賈似道四大權相,他們擅權的時間長達72年之久,佔整個南宋時期的將近一半。加劇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權奪利,不僅造成了社會的混亂,還嚴重削弱了抗擊外族入侵的力量。

以文役武、抑制武人

南宋一直繼承北宋以來的祖宗家法,實行重文輕武,雖然解決了武臣割據,擁兵稱雄的現象,卻也嚴重地削弱了其軍事力量。

遇到重大戰爭時,多以文官出任主帥,武將為輔。北宋的文臣還能騎馬,到了南宋,多數人改坐了轎子,最後一點尚武精神也丟失殆盡。雖然也有文天祥、張浚這樣的文人,但大部分文官都沒有軍事才幹的。

大部分武將素質低下,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由於武將地位低下,有才能的多不喜歡就職武職。

少數優秀將領很容易受到猜疑和排擠,比如前期的岳飛、韓世忠、劉琦和吳玠,中後期的孟宗政、餘玠、王堅等人,都為抗擊金朝和蒙元立下卓越的戰功,有的還身居高位。但朝廷對他們宗時動輒懷疑、不予信任,嚴重的甚至被陷害致死,導致在抗擊外敵的戰爭中總是功虧一簣,讓人憤恨。

黨爭激烈,空談誤國

實幹興國,空談誤國,南宋朝廷內部始終存在著互相對立的兩派,他們相互攻擊,互相扯皮,不能統一口徑,共同抗擊元軍的入侵。

從理宗朝起,理學盛行,幾乎達到了不信奉理學,做不上官的程度。這些理學家藉口“正心誠意”,排斥一切抗戰、理財、改良政策,多以不著邊際的空話、套話來應對。

比如,賈似道推行公田法,一些人便群起而攻之,而對於如何保證軍糧供給,卻是毫無建議。

從某種意義上說,南宋就是在這種激烈的黨爭和無休止的空談中將江山斷送。

元朝軍事的強大和侵略政策的改變

蒙古軍事力量之強,是世界公認的,自1206年立國,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先後滅亡了西夏、金朝,佔領了自中亞、西亞到俄羅斯的大片領土,可謂所向披靡。

蒙古在入侵南宋初期,到處實行野蠻的屠殺政策,激起了南宋軍民的頑強反抗,因而南侵併不順利。

而忽必烈即位後,接受了漢族士大夫的建議,在攻城略地時採取屠殺和懷柔相結合的政策。對於投降的南宋將領,原則上都加於重用;對於普通民眾,採取減免賦稅的政策收買人心。

這樣就加速了南宋統治集團的分化瓦解,渙散了民眾的抗元意志,到了戰爭後期,竟出現了降將如潮的局面。

在蒙古軍事力量空前強盛的時候,南宋的軍事力量卻因政治腐敗而日漸式微,在這樣的軍事對比下,元滅南宋也就成了歷史的必然。

綜上,南宋的滅亡,雖然有著強烈的外部因素,但嚴重的內部因素,才是我們應該去關注,去思考的重要方面。


遨遊者


宋朝表面上亡於外族,先是和遼國耗了幾十年不分勝負,剛好籤下澶淵之盟可以休養生息,但又來了個西夏,又耗了近百年。

由於失去了燕雲,整個河東和河北便成了預備戰場,常年陳兵,到了北宋中後期便是兵痞混雜,打打土匪都力不從心,面對打草谷的遼國散兵更是緊門閉戶。邊境老百姓自然今天是宋人,明天便成了遼國奴隸。

陝西路的西軍情況稍好,名將輩出,折家,種氏,狄青,姚家兄弟,王韶。狄青自然不用說,其他人也是獨當一面將帥之才,但在以文制武的情況下,就如狄青,也不能倖免,甚至傳聞是被嚇死的。西事終北宋一朝都未曾有解決之道,更為荒唐的便是司馬光當政時要把打仗搶到的地盤還回給西夏,這樣的舉動,宋庭又有什麼軍心可言。

同時,也因為終北宋一朝,西北,河北,軍務是第一要事。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北方農民要事生產,又要服各種軍務徭役,生產力能到什麼水平,便可想而知。於是更多的軍糧要從南方轉運,轉運所耗之人力,又是農民承擔,可以說一年下來,一個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就去了服役,農業生產就是老弱婦孺的任務了。而神宗年間的北方大旱,更是差點要了北宋的命。

外有虎狼耽視,而自己頑疾遍身,如若北宋是屯田制,如若武人地位稍高一些,可能北宋的沒落也不至於這麼快。

事物的發展終是內因為主,在遼,宋,西夏三國鼎足的情況下,北宋沒有審視自身的能力,各皇帝除了神宗有改革之心外,其餘更像仁宗,四十年治國如溫水一樣,國家與士族在政治戰略上死氣沉沉,遠不如遼夏二國。

在歷史眼光看,宋朝只是單一民族,中原小王朝,缺乏外來文化的衝擊,讓理學發展到了顛峰,同時也讓士族派系黨爭在朝堂上影響到國家戰略。這才有上面所說司馬光的荒唐行為。

文不知兵,治國又私心重重,兵制虛耗國力,朝庭毫無進取之心,這樣的內憂才是宋朝亡國之因!


鐵烏龍


任何一個朝代滅亡都有背後的根本原因,比如宋朝就是重文輕武,冗官冗兵冗費,統治集團腐朽等,但是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就是外患,北宋亡於金,南宋亡於蒙古。所以,宋朝亡於外患這一說法沒有問題。


就直接原因來說,宋朝是唯一沒有亡於內亂的統一封建王朝。這當然不是說宋朝沒有內亂,事實上,宋朝的農民起義爆發很頻繁。據統計,兩宋一共爆發了400多次農民起義,其中不乏方臘起義這樣較為出名的造反運動。


但是總的來看,宋朝沒有出現過很大規模的、足以動搖宋朝統治根基的農民起義,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宋朝時期佔據主導的租佃制度和土地兼併

縱觀中國古代史,內亂的原因基本上都可以歸結為土地兼併嚴重,自耕農數量減少,國家稅賦減少,於是只能提高稅賦比例,這下子剩下的自耕農負擔更重,遇到災年等破產的農民更多,形成惡性循環,大量的農民流離失所,食不果腹,最終導致農民起義。


所以歷朝歷代都採取措施來抑制土地兼併,比如唐朝的均田制,就是將土地收歸國有。然而隨著後期制度執行力度的鬆散和人口逃亡,均田制土崩瓦解。有感於前朝經驗教訓的宋朝,乾脆放開了土地兼併,承認土地私有制,結果反而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宋朝之前,佃農的身份地位很低,約等於農奴,連戶籍都沒有,完全附庸於地主,受地主的剝削和壓迫很重,生產積極性也不高。


宋朝時期,改變了這一狀況。宋朝將全國人民劃分為有地的主戶和沒有地的客戶,二者都被編入了國家戶籍,由此佃農的社會地位大幅提高,和地主之間的人身隸屬關係減弱。

而宋朝時期的佃農交租,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額租,前者一般是佃戶和地主將土地收穫分成,定額租則是佃戶交完固定額度的地租後,剩下都歸自己所有。這兩種交租方式對於佃戶來說,都是多勞多得,因此激發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而這一時期開始出現的永佃制將土地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分離,佃戶可以長期擁有土地的使用權,而不受土地所有權買賣轉移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佃戶抵禦風險的能力。


而承認土地私有制,鼓勵農民開墾荒地,又使得宋朝的可耕地面積甚至超過了疆域廣闊的唐朝。大規模的土地兼併,使得農業生產出現了規模效應,土地的生產效率得到了提高,土地資源得到了有效配置。


因此,租佃制度盛行的宋朝雖然沒有抑制土地兼併,但是佃戶的日子相對來說還算不錯,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減少了農民參加起義的可能性。


宋朝的商品經濟和募兵制

因為土地兼併的原因,很多農民失去了土地。但是除了當佃戶之外,他們還有其他的選擇。


首先,宋朝的商品經濟很發達,催生了大量手工業和商業,這些行業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也為朝廷創造了很多財富。所以,宋朝的農民不想種地,也可以選擇從事其他行業。

其次,宋朝有著超過百萬的軍隊可以容納底層民眾。宋朝主要實行募兵制,招募對象多為災荒饑民,並實行災年招募饑民為兵的養兵制度。禁軍、廂軍以及土軍,一般60歲退役,其衣糧供給減半。陣亡軍士家眷有撫卹,傷殘也有安置的規定。


趙匡胤就覺得募兵制是減少叛亂的有力工具。

“吾家之事,唯養兵可為百代之利,蓋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變生,有叛兵而無叛民。


因為這一制度,宋朝的軍隊數量最多時達到了140萬,我們經常聽到的八十萬禁軍教頭,也足以說明宋朝軍隊數量的龐大。每年,宋廷需要拿出八成的稅賦來養活這些部隊,冗兵成為宋朝突出的問題。

養兵制度下,士兵的整體素質並不高,戰鬥力不強。因此宋朝軍隊的戰鬥力低下,除了將領層面得不到信任之外,兵源也是一個很大問題。


外患下,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宋朝立國以來,由於燕雲十六州的缺失,長期暴露於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不論是遼國還是金,乃至於後來的蒙古,都對宋朝的安危產生了巨大的威脅。

在這個環境下,階級矛盾讓位於民族矛盾,尤其是南宋時期表現得更加明顯。外部矛盾可以有效轉移內部矛盾,讓整個國家同仇敵愾,內亂髮生的機會也就小了很多。


總的來看,這些原因都相對地緩和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因此,宋朝雖然發生了多次的農民起義,但是並沒有亡於內亂之下。


機智的小熊貓


宋朝確切的講是亡於內憂!自宋朝立國以來便採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所以在大宋開國之初兵勢最強之際都無法實現九州的統一!

到了宋真宗時期同遼國簽訂了檀淵之盟,算是從法律上認可了契丹對幽雲十六州的合法佔有,宋朝實際上也放棄了對燕雲一帶的收復!到了仁宗時期党項族崛起,大宋又被迫放棄黃河以西大面積領土。這還是實力較為強悍的北宋,南宋已經是純粹的苟延殘喘,最終亡於異族之手。

宋朝的滅亡不可否認因為異族的強大,然而主要原因還是宋朝內部問題太多。重文輕武貫徹了整個宋朝,使得為大宋保家衛國的武將得不到應有的權力。北宋文人直言“武將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功勞比不上文人考上狀元”;金國完顏亮入侵南宋,一個五品文官到前線慰問,對一個職位遠高自己的武將說“打贏了認對方當乾兒子”,那位武將特別高興!如此畸形的朝代焉能不亡?





石說大史話


確切的來說,宋朝敗給了前所未有的敵人蒙古人。

北宋時期,遼國和金國都對宋朝造成了極大威脅,但隨著中原經濟文化的滲透,遼國基本漢化了,金國也最終與南宋隔江而立,雙方來往頻繁,各自安好。

無論北宋,南宋雖然一身都存在一些問題,但不可否認其繁榮發達程度。遼國和金國的威脅都得益於宋朝的歲幣和貿易政策。結果,蒙古人出現了,這是一個國家終結者,佔領了地球二分之一的陸地區域,當然不會放過宋朝。

經過四十餘年抗爭,以皇帝跳海自殺結束了南宋,由此可見,南宋的滅亡確實來自於外部!


以史知今


任何事件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的。宋朝滅亡是金國製造的。但根本原因並不是來自外患,而是在朝代建立之初,就埋下了禍根。趙匡胤利用自己的軍權,奪得了政權。他最害怕將來自己的事情再重演,所以把軍權全部集中到了中央,地方上的兵力不足以對中央政權造成威脅,這樣他才安心做皇帝。可這樣就卻造成了邊疆守衛力量的薄弱。在敵人入侵時,沒有了屏障,讓外敵輕易地突破了防線。

另外,到了宋朝末年,政治腐敗,人民生活疾苦,皇帝不太關心政治。宋徽宗是有名的文藝皇帝。是被皇帝職業耽誤了的書法家畫家。他只痴迷藝術。另外,在宋朝重文不重武。武將得不到重視,也沒有很高的地位,造成國防力量薄弱,真正有外敵入侵時無兵可派,無將可用。





舉杯邀明月了嗎


第一,軍隊制度跟不上;第二,為了防止武將專權,把禁軍的統領權,一分為三,第三,重視文官,而究其覆亡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亡於內亂,二是亡於外患。但是,在實際歷史推進過程中,又有很多的王朝主要都是滅亡於內,也就是被農民起義軍給推翻的。比如秦朝、隋朝、唐朝等。然而,有這樣一個王朝,即:宋朝。它卻是我們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外患”予以消滅的,奸倿當道,民不聊生。妖魔纏身,君當朝政。宋朝時期潘仁美、童貫、蔡京、高俅、張邦昌、秦檜、賈似道等賣國求榮的大奸臣相繼當道,精忠報國的眾將帥受到猜忌和排斥。南宋宋高宗時期,宗澤、李綱、岳家將、韓世忠等等一干堅決抗金的將領均遭到排擠、迫害。

宋朝時期潘仁美、童貫、蔡京、高俅、張邦昌、秦檜、賈似道等賣國求榮的大奸臣相繼當道,精忠報國的眾將帥受到猜忌和排斥。南宋宋高宗時期,宗澤、李綱、岳家將、韓世忠等等一干堅決抗金的將領均遭到排擠、迫害。南宋宋高宗趙構在位期間因宰相秦檜一貫附和金國而提出的“南人歸南,北人歸北。”原則致使南宋南北分裂,軍事實力大打折扣。“金滅遼”後,黃河以北的地區及中原淪為金國管轄的地盤。宋末宰相賈似道對蒙軍突襲襄陽的危險局勢沒作預估並有意隱瞞不報,私下派遣增援的嫡系主帥與原駐守襄陽的將領鬧不和,防禦安排不當,兵力佈置不周,導致襄樊堅守抵抗六年後失守!襄陽失守從而又引起無險可守的南宋官兵全線崩潰,一發不可收拾。蒙古大軍得手襄陽後又迅速擴大戰果,在短短三年不到的時間裡就連續攻克了南宋都城臨安及整個江南。








小芳香


宋朝的滅亡有諸多的原因,當然宋朝面對的局勢要比以前的朝代要複雜的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宋朝建立之前的背景是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中建立,在這個53年的亂世中,很多有實力的地方軍閥各自稱帝,而中央的皇帝早已經沒有任何的話語權,導致在那個亂世,全然不顧道德,只要有實力,就造反,弒君,殺父,只是為了獲得最高的權力。後來,趙匡胤成立了宋朝,就問趙普,我該如何讓這些不能在造反呢?於是趙普提出“重文輕武”的政策,讓文官當第一把手,武官是第二把手,而已武官最高的官品才三品,不斷提高文人的地位。另外,還實行調崗的政策,放武官在這個地方工作兩年了,就得調到其他地方,這為了防止地方的將軍拉攏勢力,但是也在需要戰爭的時候,抵禦外敵的時候,軍隊因為將軍和士兵不熟悉,大大降低了軍隊的戰鬥力,導致容易打輸。

第二點,就是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開始學習中原建立國家,遼國,金國,到後來的蒙古國,他們逐漸學習中原文化,引進大量的漢人官員為他們服務,比如說遼國就成立了南院和北院,其他南院仿製就是漢人的政治制度,而北院就是遼國自身的制度,很好地強大自身。

第三點:自從後晉兒皇帝石敬瑭為了自身利益,請求遼國出兵,主動獻出了燕雲十六州,這導致秦始皇當年建立的萬里長城落在異族之手。從來導致了外族可以輕而易舉地進攻中原。

第四點:宋朝末年,官員之間的派系鬥爭激烈,全然沒有一點為國為民的好官當任高官,宋徽宗寵信蔡京,童貫等奸臣,導致金國慢慢認識到宋朝只是一個紙老虎。導致後來的靖康之難,北宋滅亡。

第五點:南宋開國皇帝趙構儘管重用岳飛,而岳飛和他的岳家軍的確打出了威名,讓金人聞風喪膽,但是趙構骨子裡就是一個求和派,偏安於一隅,從此導致秦檜看出了皇帝的心思,用莫須有的罪名殺了岳飛。導致了宋朝失去了抵抗外族非常重要的武器。自作虐,不可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