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當代金融體系形成的內在機制{1}

302:當代金融體系形成的內在機制[1]

創建於2019年07月04日

誰負責發行貨幣?

差不多所有人都會理所應當的認為:當然是政府。

因為大家都這樣認為,所以當2007年宋鴻兵拋出《貨幣戰爭》,提出美聯儲是私人控股的。

這讓大部分中國人驚掉了下巴!What?美國央行是私人控股的!這,這,這,豈不是逆天的陰謀。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這背後到底是陰謀,還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

帶著疑問,我們來看看東西方的貨幣發展脈絡和市場的選擇。

1、政府發行紙幣會產生的問題

政府發行紙幣,錢主要被商人賺走,商人會把部分紙幣兌換成金屬貨幣,囤積起來,退出市場流通。

政府手中的紙幣抵押物金屬貨幣會不斷流失,遇到戰爭,政府開支加劇,金屬貨幣會快速流向商人群體手中。

政府會因此無力承兌自己發行的紙幣,市場開始低價接受紙幣,或者拒收紙幣。惡性通脹往往伴隨著戰爭,拖垮整個王朝。

這是宋、元、明、清都未能克服的問題。對東方大一統的王朝而言,戰爭是拖垮整個王朝經濟的主要原因。

其根源:花錢的政府為自己發行紙幣承兌的能力越來越弱。也可以說,政府和商人在紙幣保值方向上利益上是對立的,商人追求安全的天性會讓他們把賺來紙幣去擠兌政府,換成的實物貨幣囤積起來,退出流通,最終形成釜底抽薪的效應。這導致東方大一統的政府幾乎無力組織大規模的戰爭,或者說看似強大的王朝很容易被戰爭拖垮。

2、西方的解決方案:商人群體印鈔

由於西方是四分五裂的,小國之間戰爭不斷。

國王並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強制商人接受自己發行的紙幣。

遇到戰爭怎麼辦?

商人群體給出的解決方案。

商人群體聯合借錢給國王/政府,政府要以稅收做抵押。

在實操過程中,一方面,商人借給國王/政府的是商人發行的紙幣,政府用紙幣採購商人的商品和軍需物資。

另一方面,商人的代表議會代表商人群體向老百姓徵稅,徵收的是金銀。

這就產生了一個與東方截然相反的結果:

第一,商人會對自己發行的紙幣負責;

第二,真金白銀流向商人手中,商人有充足的能力為他們發行的紙幣提供擔保。

第三:貨幣X貨幣使用次數=生產產品與服務總量,東方的框架,只要紙幣流入商人手中,貨幣的穩定性就被瓦解了,也就沒有了貨幣的使用次數,進而抑制了整個社會的生產與服務的能力。所以,無論東方王朝多麼地大物博,資源多麼豐富,他都很難充分調動這些資源。反觀西方框架,紙幣是商人發行的,紙幣借給政府,就是金銀流向商人手中的開始。戰爭越持久,流入商人手中的金銀越多,流入商人手中的金銀越多,商人發行的貨幣越穩定,商人組織社會資源的能力越強。在這個邏輯的作用下,英國以彈丸之地,打出了日不落帝國。

第四,越戰爭,老百姓越窮,商人越富裕,老百姓越沒有能力擠兌商人。商人越可以加槓桿,多印紙幣。同理,越戰爭,老百姓越窮,勞動力越便宜,商人的利潤越高,商人越容易組織整個社會資源,服務戰爭。

一個關鍵的公式:

貨幣X貨幣使用次數=生產產品與服務的總量;

這個公式告訴我們,我們可生產的產品與服務有著巨大的彈性空間,只要保持能保持貨幣的穩定,適當加槓桿(通過信貸多發行一定量的貨幣)不僅有利於社會產出的增加,更有利於人民生活的改善。但在東方的框架內,大家根本不允許政府使用貨幣槓桿,也不允許紙幣長期流通。這是東方由領先到被動挨打的重要底層原因,也是西方由彈丸之地,發展成超級大國的底層原因。

3、大眾的認知決定大眾的選擇,大眾的選擇是導致大眾貧窮的根源

通俗的說,紙幣是市場(社會)的貨物欠條,是每個擁有者的提貨憑證。

在二戰之前,紙幣始終面臨的問題,整個市場一直想用紙幣兌換成單一商品——金銀。

也可以說:貨幣的功能是支付所有產品和服務,但當大家一門心思想買金銀(單一商品),破壞系統的穩定性。

理論與實際上,要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讓大眾很窮,失去擠兌的能力。

很多時候我們抱怨資本家自私、剝削和冷血,但實際上,資本家的自私、冷血和唯利是圖,只是大眾在沒有監管情況下,會自然選擇安全和利己行為的聚焦呈現。試想一下,假設人民幣和黃金可以自由兌換,是不是很多人會把相當比重的人民幣兌換成黃金?全球最大黃金儲備最多的美國,也只有價值3000億美元,給10億人分一下,每人只能分300美元的黃金。如果可以自由兌換,50%的人拿半個月工資就可以兌走所有黃金,兌走之後呢?是不是剩下的人開始恐慌?金融系統輸送的信任開始撕裂?所以,在二戰前,貨幣與黃金可以自由兌換的環境中,大部分的人始終處於相對貧窮狀態就變成一種偶然中的必然。社會選擇的制度只能是讓大眾普遍貧窮,從而失去擠兌能力,進而保持金融系統的穩定性,推動生產力持續發展。

4、如何在制度上保證大眾貧窮,失去擠兌能力?

答案是債務貨幣。

政府代表全民打的給金融機構打欠條,是基礎貨幣。

假設政府印製1億基礎貨幣,政府要承擔1億負債(含本付息大於1億)。

我們都知道,負債增速比存款更快。這意味著政府印出1億紙幣,直接去還1億債務,實際也還不上。

因為印製的鈔票只夠償還本金,而不能償還債務的利息。

所以,這個債務從起點就還不上;這個債務時間越久,越還不上。

其他貸款與債務的邏輯與起點債務的邏輯完全一致。

也存在整體還不上債,時間越久,債務規模越高的問題。

換個角度看,從個體角度看,某個人的存款可以有很多,但從群體的角度看,群體的存款則始終是負值。

存款比較多的少數人,恰恰是貨幣的發行者,恰恰是希望維持貨幣穩定性的人。

這就可以保證金融系統不被擠兌,使金融系統穩定的支持實體的發展。

但其代價是:大眾普遍貧窮。這是二戰前,全球經濟面臨的最致命的問題。

導致這個情況出現的根源:人們執著的喜歡真金白銀。

人們執著的想把紙幣兌換成真金白銀,囤積起來,退出市場流通。

因此,凱恩斯講:黃金,野蠻的遺蹟!

當大英帝國開始日不落,當黃金高度集中,各個經濟體儘管有極高的生產效率(比如德國),卻因為缺少黃金支撐而無法組織起來(希特勒上臺前,德國人溫飽問題都不能獲得解決),惡性通脹隨時可能吞噬市場。

戰爭會自然取代市場,成為解決問題的最後解。

兩次世界大戰終極了以中心生產和出口為核心的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大英帝國從此沉淪,美國開始登場。

5、二戰後,全球對這套系統的修補與問題

1)、企業貸款投資工業化、政府貸款投資城市化→居民收入→居民存款。

2)、政府負債→國民福利→補償居民存款與消費。

3)、企業負債經營→補償居民存款與消費。

4)、美元與黃金脫鉤,其他主權貨幣與美元掛鉤,讓美元變成錨,而不是黃金,從根本上避免擠兌。

通過政府負債、企業負債,讓居民存款增加,階段性解決居民消費不足的問題。

但請注意,利滾利的政府負債和企業負債,最終都必然以稅收和消費轉移到居民頭上,這是導致所有城市化的發達經濟體全部債臺高築的根源。

也是發達經濟體產業空心化的根源,因為債務會不斷抬高渠道的成本,抑制真實交易量,並輸送通脹。

2008年,全球性城市化拐點出現,貸款的造幣的閥門正在徐徐的關閉,而債務開始高速膨脹,正在吞噬著整個市場。

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以美國和美元為核心的第2次全球化浪潮很可能以戰爭收尾,這是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企業、每個民族都不願意看到的。

6、市場中違揹人性的現象

1)、人性:發達經濟體並不喜歡幫助發展中國家。

客觀上,發達經濟體的資本根本不管3721,都爭相恐後的給發展中國家帶去資金和技術,使技術的紅利快速覆蓋全球。

為什麼?答案是,發達經濟體的金融系統賬天然做不平,債務倒逼資本一刻不敢停留,不斷流向貧窮和落後的地區,幫助這些地區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以獲得數字(貨幣),來修復本國的金融系統。

主觀上,資本是自私的;但客觀上,資本卻比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府都更無私。

2)、人性:中國人應該把最好的產品與服務留給自己。

但客觀上,中國人卻把最好的產品與服務輸送到海外市場,以換取海外市場的數字(貨幣)。並且中國製造從未打算讓對方償還(貿易順差是執著的目的)。為什麼?答案依然是國內債務增速更快,我們的賬做不平,金融系統就不穩定。

主觀上,中國人並不是無私的;但客觀上,中國人卻在全心全意的為海外人民服務。

因此,債務是上帝之鞭,驅趕著人類違揹人性,執行天之道。

哪裡窮,資本帶著技術與設備就去哪裡!哪裡落後,資本就帶著技術和設備就去哪裡!

所以,儘管我們都不喜歡債務,但實際上債務在全球性城市化拐點之前,確實是個好東西!

它讓懶惰變勤勞,自私變無私,利己變利他。

7、成也債務,敗也債務

302:當代金融體系形成的內在機制{1}


如上圖,在全球性工業化和城市化投資拐點之前,債務倒逼懶惰的人類,忘記主義、信仰和固有認知,瘋狂生產,快速在全球範圍內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它是一個好機制。簡言之,上坡就要用鞭子趕!但2008年之後,工業化訂單和城市化訂單結構性消失,訂單結構性向下,債務依然拿鞭子趕,等於是讓馬車騰空起飛。其結果必然是瞎折騰。看看特朗普、看看佔領華爾街、看看法國人、看看中國隨處可見的工地.....你就會發現:債務機制已經由一個好機制變成一個爛機制。

誠如馬克思所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302:當代金融體系形成的內在機制{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