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笔写硬笔行书法作品,怎么样才能看起来既自然又不失古意?

锥颖


首先个人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中性笔再好也不可能将书法的古法用笔表达出来,只是相对而言。但也有一些比较好的硬笔作品可以做到在结体上不失古意而已。下面就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浅见:

1,正统中国书法和绘画都是和毛笔有关,(这里不是说其他工具就不能画画了),这是一个关键核心,“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兆页在《定武兰亭跋》中写下的一段话。这里指的用笔就是毛笔的笔。是因为只有毛笔才能充分的表达书法的意趣。

2,中性笔因为其方便,大众随手就可以书写,所以传播极为广泛,应用场景也比较广,所以这几年硬笔书法变成了一个单独的门类,也有些老师开始单独研究硬笔书法了,这是一个极好的现象,因为不论是中性笔还是钢笔好的书家总是会回到正常的道路上来。最后取法古之名家,最后融汇贯通。

3,硬笔书法虽然不能完全窥见书法本身的全貌,但可喜的是却可以做为一个书法入门的工具,有些写的好的老师自然而然就进入到书法的学习过成中来了。

所以综上所述,硬笔书法因其工具的限制本身是完成不了对于书法古法的学习的,但却因广泛普遍的实用性却可以做为入门书法的工具。











林夕堂小朱老师


中性笔写硬笔行书,怎样才能看起来即自然又不失古意?

首先你要将中性笔应用的得心应手,控笔能力掌握的好才行。这样才能更好地去表现硬笔行书书法中的一些用笔技法,使其写出来尽可能的与毛笔相似。我们知道,中性笔写硬笔行书书法,写出来字的线条没有毛笔字表现力丰富细腻变化多端。但是,如果我们通过用中性笔大量地临帖练习古代的优秀行书字帖,对字帖中字的结体强化训练,对一些行书中的笔画多做练习,再加上中性笔行笔中的轻重缓急的练习,能表现出来毛笔行书中的一些特点,也不是不可以的。

这样一来,经过对古帖的大量临习,掌握其结体运笔技巧,中性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应用驾轻就熟,那么,写出来的硬笔行书,自然会自然,又不失古意!

由于自个练中性笔临帖才三年,都是自己练习感悟。说的不妥的地方,请书友指正……下面附上几张自己临习的图片。











杨军108398491


硬笔书法要有古意而又要自然、有灵气,这确实是硬笔书法的发展方向,那么如何能做到呢?

硬笔行书取法要古

很多人学习硬笔行书,多是临摹今人的硬笔字帖,因此看起来很多人的硬笔行书似乎挺好看,但缺乏古意,甚至雷同者甚多。这样的硬笔书法其实都不能算是书法,应该属于实用字书写范畴。


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向古人取法,向毛笔书法取法。例如王羲之、米芾、赵孟頫等行书大家,他们的行书作品用硬笔书法来表现一样非常的美感,而且看起来很有古意。

上面两幅硬笔书法作品,是当代著名书法家曹宝麟先生的作品,曹宝麟先生行书取法米芾,从这两幅作品中也可以看到非常强烈的米芾的风格。

上图这幅作品,是某硬笔书法大赛的获奖作品,用笔、结字和章法都取法杨凝式的《韭花帖》,萧散、飘逸很有古意。

学习硬笔行书,赵孟頫是很好的一个取法对象,可以以赵孟頫的行书作品作为入门。为何我要推荐赵孟頫呢?一是因为赵孟頫是一个开宗立派的书法宗师,他的书法作品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后世称他的书法为“赵体”;二是,赵孟頫的行书作品多是小字行书,字的尺寸不大,与硬笔字相差不大,非常适合拿来作硬笔书法字帖;三是,赵孟頫的传世作品非常的多,有的我们好学了。

要学赵孟頫的行书,推荐《洛神赋》、《前后赤壁赋》、《秋声赋》、《秋兴赋》、《与山巨源绝交书》等。

硬笔行书如何才能看起来自然

自然书写是古人一直推崇的一种书法态度,北宋的苏轼就提出过“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的论调。

但是,有一点我们要明白,自然书写一定是建立在有很强功力的基础上的,对基本功要求必须熟练。另外自然书写不代表就是乱写,还要合乎书法之法度。

因此如何想让你的行书看起来很自然,那么就需要你在临摹古帖的时候要用功,不但能临的像,而且还能脱帖。因为很多人对照着字帖还能写的挺好,离开字帖就写不好了,这就是临帖还不到家的表现。

虽然我们是硬笔写行书,但是还要跟毛笔书法学习对于书写节奏的把握,不是一味地求快,需要有快慢、轻重等节奏的变化。这一点可以多去看看一些毛笔书法高手写行书,看看他们的书写节奏,什么时候快、什么时候慢等等。

如何让自己的硬笔书法看起来有灵气?

我觉得这个“灵气”就是毛笔书法里说的“神采”的问题,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这个神采是书法作品的灵魂。

这个神采靠什么呢?靠的是字外功夫,书家的个人修养、学识、性情等。要想让自己的硬笔书法有灵气,那么就需要在临帖之外,加强个人文化的修养,多看看一些书法史,多去读帖,历代名家经典法帖,经常去看,自然会表现在书法上面。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理念,感谢您的支持和关注。


翰墨今香


中性笔,是我们写字用笔家族的一个新宠。在我们日常文字工作中使用的最多的一种用笔了。可以说,几乎替代了钢笔和圆球油笔。用这种笔写出自然而又有古意的硬笔书法作品有一定的难度,而一旦攻克了这个难关,则硬笔书法则有了一个新的天地。

中性笔,是中性墨水圆珠笔的简称,据说是日本人对笔的改造而成。这种笔按笔头类型、油墨色彩、结构等又可分为不同类型的中性笔。中性笔兼具自来水笔和油性圆珠笔的优点,书写手感舒适,油墨粘度较低,并增加容易润滑的物质,书写介质的粘度介于水性和油性之间,因而比普通油性圆珠笔更加顺滑,是油性圆珠笔的升级换代产品。中性笔笔尖尺寸大致分为1.0mm和0.5mm,最粗的可以达到1.2。硬笔书法,写出来很有骨感度的笔画是很容易的,而要写出来象毛笔字的那样有一定厚重感是很难的。所以,在用中性笔时,笔尖粗的才能体现出来毛笔的一些特性。

书法中的古意,一般是指有一定的古代书法审美定式的风范、典则。正如我们千百年来形成的道德规范,是历代社会几千年来不断的积累约定俗成的。生活在社会上的人们都要遵守,不按这个规矩行事,就会受到社会和大多数人的谴责;书法的书写规则也是这样,行笔之间,体现出的笔法,结构和气韵让人感到了离我们年代的久远和古雅。当今一些国展上,有人用了黄黄的纸,散淡的墨色以体现出看似有古意。但细细看看,他写出的那些作品,却没有古代的那些优秀作品的笔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古意呢?

“涉笔即古”,“饶有古意”。是众多的书法家一生的追求。要写出古意来,真不是那么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理解古人的笔法和墨法。最好找几本古代的优秀法帖,认真地看细心的读。我们写硬笔,相应的可以找一些名家的小楷进行研究。如魏钟繇《墓田丙舍》,这个字帖用笔娴雅,字体风流,古意浓浓。赵孟頫著名的小楷作品,写于延估七年(1320年)的《汉汲黯传》。这是赵孟頫在67岁那年,书写的。看他写的从容不迫、一气呵成,风骨秀逸,平和简静。赵孟頫自称,他的书法“有唐人之遗风”“仿佛得其笔意”。其次是要经过长时间的临摹,在书写的技法上进行刻苦的训练。在实践中深入体会领悟书写之道和自然之道。具体的临帖过程应该是:一是摹帖。现在有许多的“摹帖”习这本,就是用透明的薄纸覆盖在字帖上,然后按底样描下来。书店有许多这样的摹帖本,买来自己认真的摹写。千万不要小看这过程,这是很重要的。摹写一段时间就会体会到原字体的古韵。二是对临。即面对着古代书法,按照作品的笔、墨、设色、章法,一丝不苟地照样写下来。三是意临。为求所学法帖的古意,不要求酷似,只取笔法,取其风格,追求神似。


中和之水


锥颖兄所指还是灵气的问题。灵性不简单,至少我自己目前还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准。但谈及既不失古意又流畅自然,抱庸确有一些粗浅的看法。


不失古意,就是以古人碑帖入字,法古人法,效古人技,工古人巧,这都需要大量的临摩与读悟。常看到有些朋友问及书法有无捷径可走,当人有,那就是过人的天赋――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明察秋毫的观察力,高度精准的摩仿力,举一反三的贯通力,睿智天纵的创新力,这些你有吗?我想99.99%的人都不会有。所以,要写出古意,必须以古为师,按古人的门道来写字,只有通过临帖与读帖这两个方法来实现。




流畅自然,以技法娴熟为基础。这个需要书写强度量度以及时间的积累,很多学书法时间不长的朋友在创作时,流畅自然是通病,因为此时的创作实质上仍是“集字背临”,没有脱尽临摹的影子。“无他,惟手熟耳”。不管是学唐法还是学宋意,不管是求妍还是取拙,自然流畅都取决于熟练度。




至于灵气,上篇文章已作浅述。灵气必须有充分的个性元素,且不能悖离基本法度任性胡来。从研学角度讲,灵气需要勤奋加天赋;从技法角度讲,灵气需要继承和创新,或者叫融塑,这个技巧的源头还是要在笔墨章法上下苦功夫。





抱庸詩書


我是一人。硬笔行书,自然不失古意不容易。

行书自然不是古意,需要较强的控笔能力,你的硬笔楷书绝对要好。

说在前面:硬笔不只是中性笔,绝对达到不到毛笔书写汉字的效果。自然不失古意是一种感受,硬笔有硬笔的极限。

如果真的想要用硬笔写行书自然有古意,那绝对绝对要把硬笔楷书写得非常夸张。因为需要较强的控笔能力。

田英章的硬笔就不要跟着练了,他的硬笔非常自然,没有古意。

而且田英章写硬笔以结构为主,不刻意追求笔画质量,这一点我个人也是认同的。但是如果要追求古意和自然,就要硬笔追求笔画质量。

那么就要学习赵贺新这样用中性笔,练习书法。

上图是赵贺新使用中性笔写楷书的图片,只有硬笔控笔能力到了这样的时候,才有可能用硬笔写行书有古意。

可是看看赵贺新的硬笔行书呢?

用中性笔写楷书能够控制笔画粗细变化的人,用硬笔写行书也并没有多么的让人觉得好。

硬笔有硬笔的极限,尤其是字写快了,硬笔的变化相对于毛笔少很多很多。

一人有感

我个人觉得硬笔没有必要思考那么多。

1、硬笔字写快一点,每个字的笔画粗细转折变化就少了。不管哪一种硬笔都有这个限制。

2、硬笔可以在一定范围之内,练成笔画的变化。花费的时间也很多,不如考虑直接练毛笔。

自然有古意这些是修饰词,自然有古意是感觉感受,没有硬性标准。中性笔或者其他硬笔写的字,真的能够用自然有古意来形容吗?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

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


一人笔记


这里有三个关键点

不失古意

首先,要多临习古帖,得其神与形。楷书可临《灵飞经》《阴符经》《乐毅论》等,行书可临王羲之、赵孟頫、文征明等大家。

自然

要想做到自然,必须要娴熟,多写通篇作品,做到心中有数,落笔成文,则就自然了。

中性笔

至于用笔,中性笔在写作上,要注意轻重变化,转折提按等。


可言书法



这个问题提的真不错。自然和古意可以说之书法的最高境界之一,以后翰墨书道的理解,这才是书法审美追求的理想境界。实际上,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书写工具,要想追求古意和自然美的艺术风格,主要在于选择古代经典字帖去临摹学习。




有最具有古意和自然风格的书法作品为临摹学习的取法对象,只要我们认真临摹学习,假以时日,自能见古意得自然之美韵。不过书之自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做到技法娴熟,而技法娴熟往往是要下池水尽墨的功夫的。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进行大量的临摹学习,将原帖中的书意风格了然于胸,然后自能成就家数。学习书法要想得古意古趣盎然,就必须选择古代经典字帖去临摹,按照自然和古意的条件,首选一定是魏晋书法了。当然魏晋以后也不是没有,如王宠、文征明、黄道周等的楷书。可以说清代以前历代都有,但最好的是魏晋时代的书法,比如王羲之和钟繇的楷书。不过王羲之的楷书和钟繇的楷书,做好在有一定的书基本功以后再去临摹学习,在没有一点基础的情况下可能把握不好其风格与技法。如果我们有了唐楷的临摹基础,然后再以此上溯,可能会临摹学习的更好。这个建议其实不是翰墨书道的一得之见,而是现代著名书法家的成功经验。当然要想真正获得书法中具有古澹之意,仍然需要进行大量的对古代经典法帖的临摹练习,品味其神韵和技法,功到自然成。


翰墨书道


中性笔在生活当中用的是最广泛的,所以用中性笔来练习硬笔字也是最方便的。要想练出自然而又不失古意的行书。

第一点,要花时间和精力,要掌握一定的书写技巧。书写的过程中,把握提按顿挫,轻重缓急。

第二点,选一本字数又多,又好的古代行书经典作品。例如:《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这本字帖刚好符合字数又多又好又经典的要求。《兰亭序》,也可以。虽然这些字帖是用毛笔来书写的,但是你用硬笔来临摹书写也是一样的。

第三点,要多和同行交流,多参观一些举办的书法展览,这样能提高兴趣。只有提高兴趣了你才能坚持下去,不会半途而废。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多写多看多想。光写,光看,不去思考,进步也很慢的。


书艺之道


您说的“古意”应该是指写出来的字看起来像古人毛笔字的风格。

“古意”不是被笔所束缚的。——虽然毛笔确实比硬笔更能体现出复杂的轻重、转折变化。


假如你给晋代、唐、宋、明的古人一支中性笔的话,我相信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写出“既自然又不失古意”的字来。

也就是说:“古意”不是从书写工具里面透露出来的,而是习惯了字体风格、笔迹走向的那双手里面出来的。欧阳修穷困时期没有笔和纸,在沙地上用树枝写字,那必然也是存在“古意”的。

字迹笔画的走向,决定了字看起来是什么风格。


你可以多临古代的字帖,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古意也就水到渠成而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