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漢服的興起是網紅經濟的推手,還是洋文化的褪色?

1599530341


是華夏偉大復興在即,國強民富,國運昌盛,民族自信心不斷增強。新中國七十年來的發展創造了世界歷史奇蹟,我們從引進、學習西方文明開始,現在到了汲其精華去其糟粕階段,擺脫西方文明中不適合中國的各種桎梏,五千年文明繼往開來,一往無前。


六季如歌


還記得幾年前,在廣場上看到過一些著裝有些古怪的女子,大約十幾個人,排成一排排的,身上穿的奇怪服飾大概就是“漢服”吧,手裡還拿著紙傘和手絹。當時看上去好鬼彆扭!那時的“漢服”的美感在我看來是不敢恭維,反正覺得挺難看的。大概是下面這個樣子的:


(說真的,當時的畫面比這上面的還難看一點)


後來隨著漢服慢慢火起來了。我在大街上再次看到的時候是下面這個樣子的:


(大家好好感受一下這差別!)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漢服在工藝上的進步是突飛猛進的。首先它必須得是“好看”的,才會有人去追捧它。所以我覺得“漢服熱”不是網紅經濟的原因,更是跟洋文化褪不褪色沒有半毛錢關係。主要是漢服自身工藝的發展,漢服變好看了,才有了後來“漢服熱”的興起。



一葉淨心


個人認為:漢服的興起既不是網紅經濟的推手,更不是洋文化的褪色。而是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一次“再包裝”。

<strong>

漢服的起源

所謂漢服,又稱漢衣冠、華服、漢裝,總體來說就是指漢民族的傳統服飾。


對於漢服的起源,考古學家認為,在仰韶文化時期,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的農業及紡織業,開始用麻布來製作衣服。自此以後,人們的衣冠服飾日益完備,作為衣服的出現時代沒問題,但是漢服不簡簡單單是一種服飾,也是一種禮冠,一種等級制度的體現,一種文化制度的創造。所以漢服文化起源於商周時期。

漢服的基本結構

我們都知道漢服的材料是布和帛,它的組成結構是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個部分。並具有前後對稱性。

其實漢服不僅僅是一套服飾,它包括了上衣、下裙、配飾、頭冠、髮飾、面飾、鞋履等,它是一整套的裝飾系統。

顯而易見,漢服制作方式相當繁雜,所以中國才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其實對於漢服還有非常非常多的講究,每一個小的配飾都有其內涵。但漢服的製作和其它飾品我們不贅述,下面來說一說漢服在現代存在的形式。

“漢服熱”是一種新時代對於傳統文化的再包裝。

年輕人最喜歡什麼?潮流!

從之前的人手一部蘋果手機引以為傲,到現在一雙AJ被年輕人大肆追捧,這都能說明一個問題,當代年輕人喜歡新鮮事物,樂意接受新鮮事物,這一點問題都沒有,我們就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國家,我們就是一群被閉關鎖國坑害過的人,只不過盲目追捧沒有意義,人云亦云也沒啥意思。但不得不承認相比於古代教育方式,潮流更能讓年輕人普遍接受。

那麼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能成為一種潮流?一種時尚?

可能會有老學者不這麼認為,覺得這就是喪失了古人的信念,就是把“高尚”的傳統文化給玷汙了。但是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既然潮流一定會存在,那麼讓我們的文化成為潮流就是好的,而且是必須的!如果可能,我希望任何的傳統文化都以“被包裝”的形態重新出現,被大眾所接受。因為如果沒有人喜愛,再好的文化也終將走向末路。

漢服的造型在變化

沒錯,漢服的造型一直在變化,從古至今一直如此。那麼,新時代的漢服,為了迎合大眾審美,也一直在變得越來越“好看”。

有人說這就是在拋棄傳統,我們應該遵從古人的理念,不去改變。

我認為這是大錯特錯的,首先,我們經歷了幾千年的時代更迭,漢服一直在進化,每一個時代的人都在將它變成更符合這個時代的樣式。我們不過是在繼續進行這一動作而已!和丟棄傳統扯不到半毛錢關係!

其次,我們本來就是一個進取的民族,我們善於接受新的東西,摒棄不好的東西。這也是我們中華兒女的美好品德之一。

寫給喜歡漢服的年輕人的話

我出去遊玩時常常能看到身穿漢服的年輕男女,真的很漂亮。如果可以的話我真想跟他們聊幾句,但是他們好像有點畏懼別人的目光,總是低著頭走路,好像是怕別人將自己當做異類。

其實大可不必這樣,你穿的就是我們的傳統服飾,從祖上我們就這麼穿,何來“異類”只說?你應該抬頭挺胸的向其它民族的人展示我們洋洋灑灑幾千年來的文化瑰寶。

如果可能我還想穿呢!但是看看自己的啤酒肚,還是生怕糟蹋了那美麗的服飾。。。


最後,我希望大家以欣賞的眼光,而不是批判的眼光欣賞新時達的“漢服熱”。如果可能,我希望更多的傳統文化被如此“再包裝”,能被大眾年輕人所接受,這樣我們的傳統文化復興才真的有機會!


聞香書坊


應該是洋文化慢慢變淡了,好啊!一個民族就是要堅守自己的文化,別被別人洗腦了,文化侵略,還沾沾自喜,以為走到時代的前面了,說不定在別人眼裡,就是一頭蠢豬呢!漢服興起是很好,可惜多少都有點變味了!本來是自家的傳統服,穿嘛該自己而盤的!可是卻被炒著成了利益發展!我希望有致力於漢服和漢文化的普通大眾,不去理會他們對漢服漢文化的炒作!我們要很自然習慣穿上普通漢服,不在乎昂貴或是廉價的漢服,我們穿,不是顯擺,是傳承我們的文化精神!你看我們其他的兄弟民族,他(她)們在重要的時日,穿上自己的民族服,是不是很自然,該當的,你看人家顯擺了嗎?這本就是一件該當自然而然的事!


雪魔仙狐


現在的漢服的興起不完全是網紅經濟的原因,但確實是民族傳統文化復興的一種表現形式。

首先,漢服的興起源起久矣。21世紀初開始又變得活躍,以民間自發組織為主,並且越來越呈現出人群年輕化的特點。隨著國家傳統文化的復興浪潮興起,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形式出現在主流媒體中,漢服相關活動也找到了一個契合點,衍生出更多的可能。

其次,給人感覺是網紅經濟的推手可能與網絡發展速度快有關。傳統文化的內涵不是特別容易被快速傳播和發揚,需要積澱和潛移默化。而比較快速引起人注意的方式和體驗感更明顯的方式可就是儀式感比較強的傳統文化禮儀學習培訓和漢服活動。年輕的組織者在網絡上發起活動,話題,更多的年輕人參與推動,並與現在流行的自媒體模式相結合,傳播速度非常快。

最後,其實沒有必要對洋文化太敏感。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必然同時吸收了多元化的文化元素,現在面臨著去粗取精、健康融合的階段,傳統文化復興是件好事,對外來文化也可選擇吸收,沒有必要一味排斥。相信最終還是會達到一種平衡發展的局面。





秋陽lsl


個人感覺都不是,應該是自我民族文化意識的再次覺醒。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歷的發現,“倉廩實而知禮節”。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理論把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在自我需要實現之後,還有自我超越需要,但通常不作為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必要的層次,大多數會將自我超越合併至自我實現需求當中。),人們在解決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且人身安全得到保障之後,自然開始有“愛和歸屬、尊重”的需求。

中國經歷近代的西方學習(包括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後,認識到保持自身獨特性、獨立性以及時代性問題。並不是“洋文化褪色”,是我們在觀摩和學習“洋文化”過程中有了比較,意識到“中國的月亮也很圓”。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先進文化的碰撞、融合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所以在復興中國文化,推陳出新的過程中,自然而然開始尋找可以為我們自己代言的“符號”,而在服飾方面,世界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標誌性服飾。漢服的設計理念因為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蘊,且和詩詞文化能夠很好的相得益彰,所以社會上慢慢的形成了一股風潮,也就是爭取我們也有自己的“服裝節日”,就像日本和服在日本傳統節日可以全民穿戴那樣。

漢服也側面促進了傳統文化的進一步深入,很多人也藉由漢服開始更多、更深入的致力於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和創新。網絡作為當今信息傳播速度最快的媒介,自然成為文化人士、商業人士倚重的媒介,進而推動漢服網紅經濟,蓬勃發展。

純粹個人見解,希望有所裨益於見聞者。


久住青山Lee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除漢族外其他五十五個民族都保存著自己民族文化和民族服飾。唯獨最多人的漢族,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民族文化的疏遠,忽略了自身文化的瞭解。

自中國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逐漸走向繁榮,國力強大令我們開始追逐自己的文化。

韓國有韓服,日本有和服,印度也有自己的民族服,而且這些國家的民族服除了重要節日和慶典外可以用在日常衣著。那中國呢?有哪一種服飾可以代表中國文化,成為中國的民族服飾。這時候有人提出旗袍,雖然旗袍很美,但旗袍太挑人了,很難使大眾接受,!這時漢服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它不僅歷史悠久,而且不挑人,高矮肥瘦也能穿出它的味道!現在的面料層出不窮,漢服的款式也越出越新穎,它的流行絕對是當人不讓的。

而洋文化並沒有在中國褪色,反而因為中國的國力強大,帶動了中西文化的迅速交融,外國人喜歡中國的旗袍,漢服,喜歡中國的食物,甚至在國外也不忘過春節。就像我們喜歡他們的婚紗,牛仔褲,喜歡他們的漢堡包,知道聖誕節要送禮物一樣。

漢服的流行是因為我們這一代人清楚地知道,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文化和氣節,弘揚自己國家的文化,讓世人瞭解我們,不是挺好的嗎!

不要認為是因為網紅紅了漢服,相反是因為漢服紅了網紅。





馬騮妹與叉燒仔


大家好,我是文化領域創作者露橋聞笛。我認為漢服的興起跟這兩點都有關係,除了這兩點以外,還有消費觀念的改變以及大眾審美出現新的模式這兩點原因。

網紅經濟的助力

網紅經濟是現在正在迅速發展的一種源自於網絡消費的經濟,正是因為網絡的迅速發展,以及網絡文化逐漸開始越來越多的影響人們的生活,所以網紅經濟才會發展起來。

舉個例子,李子柒這樣的網紅,在十年前是流行不起來的。一個是美顏這樣的軟件技術沒發展起來,還有就是馬雲的電子商務還沒有形成今天這樣的規模,許多網紅就是靠著電子商務在盈利,所以馬雲改變了很多,也促生了網紅經濟。因為硬件的健全,才有了網絡文化的經濟效益,才有了網紅效益。

洋文化的褪色

其實要說洋文化已經褪色是不完全對的,現在西方的文化以及消費模式還是在影響我們。只是有一部分人開始去做一件事情,就是讓我們的文化去影響西方,讓更多西方人愛上中國文化。

流行總是在循環出現,歐洲宮廷的那種歐式古典,說不定會因為幾部類似於《唐頓莊園》這樣的電影而再次流行起來。所以漢服的流行能有多久現在還是未知數。但是洋文化在我們國家還沒有褪色。

消費觀念的轉變

在八九十年代,我們追求的是外國的東西,認為只要是歐洲的產品,就一定是好東西。直到現在很多人都不遺餘力的追求法國的奢侈品。可是隨著節儉節約觀念的到來。

人們更加看重的是物品本身的價值,比如我購買這個產品就可以做公益,商家會捐出去多少錢。所以人們現在的消費模式其實是一種能夠實現自我價值觀的購買方式。而漢服就是一部分人認為的,能夠滿足自己某些價值觀的東西。

大眾審美觀的改變

服飾是一種裝飾,因為覺得它能滿足自己對美的追求,所以會選擇穿。也就是說,如今有很多人認為漢服是美的象徵,也可以讓自己變美。這也是多元化的提現。

以前人們覺得大家認為美的才是美的,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我認為美就行,根本不需要別人的意見。所以消費變成了更注重個人的模式。

總結下來,漢服的興起是多方面因素共同產生的結果。總體開講是件好事。因為這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審美新方式。


露橋聞笛


潮流的時鐘正在往後倒退,與文化借鑑緊密聯繫,巴洛克時期的繁複褶皺正爬上現代服裝的袖子、裙襬;和服的每個配件幾乎都被單獨領出來做文章,組成各式混搭;以及我們的旗袍、中山裝也愈發常出現在街頭,許多傳統文化都正以時裝語言流行延伸。

關於時下的漢服文化存在著有兩片天地,一是精緻而動人,伴著古色古香的韻味和詩意中被讚賞著;二是日常街道、地鐵、商場中,偶有古裝出現,四周一定有投來不解目光的群眾。

當以漢服造型出街,你會留意他人的目光嗎?

被大家注視的時候其實也沒有其他感受,成都人民接受度很高的⁄(⁄ ⁄ ⁄ω⁄ ⁄ ⁄)⁄,好看的人大家都會多看兩眼,所以我覺得挺好的。

你希望漢服文化能夠怎樣發展?

我覺得個人角度出發,我身邊有喜歡漢服的,有不喜歡的;喜歡其實更適合收藏,你不能強制去讓不喜歡甚至不需要它的人接受。

中國是一個文明、禮儀之邦,中華文明深深影響著亞洲國家甚至整個世界。從三皇五帝到明代這一段歷史時期,漢服文化通過連綿不斷的繼承不斷完善著自己。尤其是其“天人合一”的形制內涵,“五行”和“五色”的色彩內涵,無不蘊含著“文質彬彬”的“中和”之美,使得漢服文化成為一個非常成熟的且自成體系的中國千年文化。

隨著中國的日益強大,新時代的到來以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弘揚和迴歸,漢服也由被冷落的時期逐步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關注,許多的有志之士本著復興漢族傳統服飾的信念投身到漢服文化產業中來,隨之漢服熱的思潮也在悄然興起。

儘管漢服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甚至是當之無愧的國粹。但是,因為其受到歷史的侷限性和發展的相對桎梏,尤其是與泱泱大國的現代文明還存在著一定差距和不足。


鏡頭裡的童年


中國人一直信奉的是“拿來主義”,在國人心裡,只有認同傳統文化,才是我們一族,至於服飾、飲食等都是不需要太過留意的。我們也曾經留過辮子、也曾經上馬挎刀,這些都沒關係,我們文明的根基並沒有鬆動過。

洋文化是通過科技打動我們的,科技是通過戰爭最開始體現的。至於他們的文明,距離我們還很遠。一旦我們科技趕超上來,外來文化的式微也是必然。

所以漢服興起和必然衰落的洋文化沒有關係,是我們自我認同的一種表達而已。網紅作為推手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主要動力還是我們自身文化的覺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