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工業APP需要惡補"製造業普通話"


中關村巨加值科技評價研究院總價值師 巨建國

2003年的"非典",讓消費互聯網茁壯成長。這得益於秦始皇"統一語言文字、統一度量衡"幾千年被大家所慣用。現實中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很容易搬上網放大;2020年的"新冠",能否讓工業互聯網茁壯成長呢?工信部2020年2月9日下發的支持中小企業"復工"6方面20條措施,80%以上都是可以通過工業互聯網實現的。同理可證,關於製造業發展的上千個文件,80%以上都是可以通過工業互聯網實現的。但為什麼沒有實現呢?因為缺乏一套"統一語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知識價值計量、統一按知分配"等製造業普通話!本來工業互聯網是可以"鶴立雞群"的,但由於缺乏製造業普通話而"淪為"互聯網功能。恰恰是阿里、騰訊的互聯網功能在"新冠"期間排上大用場。這值得我們搞工業的人深思!

工業互聯網的生態:一是高速公路。華為的5G一馬當先;二是汽車。索為的APP緊隨其後;三是車上的內容。巨加值的企業15類供需"標準化表達、智慧化對接、實時化交易"步步為營;四是交通規則。中電科雲網的知識技術"計量單位、評價標準、交易規則"呼之欲出。

在這四個層面中,我們唯獨沒有重視企業15類供需"標準化表達(製造業普通話)"的問題。這項工作需要"線下"來做,是短板、軟肋和弱項,也是工業基礎能力的基礎能力,更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個製造業企業,互聯網只解決"料"的供需"標準化表達"問題,工業互聯網要解決"人機料法環、知力功率效、權責利職績"15類供需的"標準化表達"問題。這就是工業互聯網解決現實問題的難度。我認為:沒有製造業普通話,工業APP就是"專家放到架上的雞"。有製造業普通話,工業APP就是"飛到架上的雞"。下面我提出13個具體建議:

一、試點並推廣《企業治理通則》

按照"將制度優勢轉化成為治理效能"的要求,試點並推廣《企業治理通則》。春節前,我給熊群力董事長打報告,熊群力董事長批示這是一件大事要辦好。該通則是在美國2006年頒佈實施的《聯邦企業體系結構框架FEAF》的基礎上創建的。能夠讓4000萬大中小微企業講一套製造業普通話,能夠讓企業"產品鏈+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技術鏈+創新鏈"六鏈用六維一體化的《技術報表》表達和貫通,類似《財務報表》。先解決企業內部供需"標準化表達、智慧化對接、實時化交易"的問題,自然解決企業之間"計量單位、評價標準、交易規則"的問題。假如都能夠掌握這套標準,今天會議就不僅僅是產品供需,而是知識供需、技術供需、人才供需、資金供需等20多種供需,都可以在工業互聯網上實現。工信部和國資委有責任讓這個企業標準儘快"長"成團體標準和國家標準。我們按照新長征的"雪山、草地、臘子口"的要求,建立了企業"數字化轉型"路線圖,為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一套抓手。

百萬工業APP需要惡補

圖1 企業"數字化轉型"路線圖

按照國資委對標"世界一流企業"的要求,很多企業找不到實體對標企業,我們將《企業治理通則》轉化成為一套企業體檢指標體系,可供任何一個企業"虛擬對標"。類似醫院的體檢報告。共有制度指標體系、技術指標體系、經濟指標體系三套72個指標,每套指標24個,量質效三個層面各8個指標。企業只要上網花費半小時填報,就能得到一份體檢報告。每一個指標都有世界一流企業的標杆值和範圍值。共有4(大中小微)×4(OECD的高技術密集度、中高、中低、低)=16類範圍值,企業可分別選取對標。滿分1000分,華為得分600分,一般企業得分不足200分。我們將華為花十幾年十幾億十幾個諮詢公司做的一套核心競爭力,我們量化為72個指標,您可以花較小的成本達到華為80%的效果。企業復工,就像人康復一樣,需要全面體檢,再確定康復方案。

三、試點並推廣"企業體檢報告"

按照"打通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最後一公里"的要求,支持金融機構投貸決策在原徵信報告、盡調報告的基礎上,增加一個《企業體檢報告》。現在企業不願意給金融機構看健康狀況,金融機構在看不到健康狀況的時候就堅持"抵押",雙方就"槓"上了。解決這個僵局的出路只有一條:製造業企業主動提交《企業體檢報告》。我們目前已經在為幾家金融機構出這種體檢報告。

四、試點並推廣"金制指數FMI"

按照金融業和製造業"共生共榮"的要求,建立金制指數FMI監測機制。去年給工信部做《金融支持製造強國建設研究報告》時,我們創建了一個金制指數(FMI=金融業利潤率/製造業利潤率),得到工信部財務司的肯定。基本上能夠反映 提出的"共生共榮"生態改善情況。這是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大環境。

五、試點並推廣"18類工具體系"

按照在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必須抓緊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指標體系、統計體系、評價體系、考核體系、政策體系"六大工具體系和2018年國辦《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我們構建了6×3=18類工具體系共171個工具。 "高速增長階段"遺留下來的工具佔比47%,"高質量發展階段"尚須創建新工具佔比53%。高速增長階段遺留下來的工具體系,顆粒度還太粗,看"總量增長"可以,但看"此消彼長"難,更無法區分"量質效、短板軟肋弱項、不平衡不充分不給力"的情況。

六、試點並推廣"新標準體系"

國發[2015]13號文件《關於印發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提出三大問題:一是標準缺失老化滯後,難以滿足經濟提質增效轉型的需要;二是標準交叉重複,不利於統一市場建設;三是標準體系不夠合理,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2018年新的《標準化法》實施了,但目前企業的標準體系還是原來的。我們根據新標準化法創建了新的標準體系,基本上可以支撐企業從工業2.0到工業4.0。標準體系=技術標準(基礎類+產品類+方法類)+管理標準(管理A類/文字要求類+管理B類/架構要素類+管理C類/評價指標類)。在該公式中,目前的短板是"方法類、管理B類、管理C類"標準,也是工業APP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七、試點並推廣"全面創新管理體系"

20世紀80年代,在極大的質量壓力下,美國工商界對質量活動呈現出與日俱增的興趣,創建TQM(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和《卓越績效評價準則》,使用企業各項指標提升25%。

21世紀20年代,在極大的創新壓力下,中國工商界對創新活動呈現出與日俱增的興趣,我們創建TIM(全面創新管理體系)和《企業治理通則》,試點企業各項指標提升25%。2018年國資委績效考核與分配工作會議,試點單位現場介紹經驗。

高速增長階段,引進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功不可沒。但中國企業經過質量保證體系認證的數量最多,但品質指數基本上都在3σ徘徊,意味著銷售收入的30%用於補償、修正和浪費。品質指數能夠達到6σ的企業,意味著銷售收入的5%用於補償、修正和浪費。兩者之間差距25%的利潤率。我們製造業企業品質指數達不到6σ的根本原因是我們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技能人才都不願意將自己的隱性技術顯性化,更深層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按知分配"。很多企業不願意拿出工資總額的5%用於"按知分配",可願意將利潤率的25%消耗掉。世界一流企業,基本上實現"隱性技術顯性化、顯性技術軟件化、軟件技術交易化,交易技術知本化"的工業4.0的思維方式,讓品質指數達到6σ。

八、試點並推廣"按知分配"

按照中發[2016]35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的要求,我們研究建立了一個全分配模型=按勞分配(30%)+按知分配(40%)+按資分配(30%)。但目前製造業企業按資分配高達69%,按知分配不到1%。很多企業在薪酬結構中根本沒有設計按知分配,不是企業不願意拿錢按知分配,而是由於缺乏對知識的"計量標準、評價辦法、交易規則",又將按知分配的錢再按照崗位分配,失去薪酬結構的意義。我們已經在航天科工深圳工研院、航天科技11所、上海威派格等企業試點,效果明顯。

九、試點並推廣"知本金"制度

按照財政部頒佈的新《企業會計準則》,科目312105為企業發展基金,主要用於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等活動。但在該科目下,目前製造業企業只有"公積金、公益金"。我們研究探索在該科目下設立一個"知本金",專門用於製造業企業"按知分配"。"知本金"是指企事業單位,為了激發內部創新活力,提升按知(知識、技術、管理等)分配的比重,在財務報表"企業發展基金"項目下單列的一個子基金(簡稱知本金)。該"知本金"是介於薪酬性收入和股權收入之間的一種分配狀態,具有多種轉化功能。凡是設立知本金的企事業單位,每年轉入知本金的額度,可以享受稅前加計扣除政策。2018年在西安市委書記王永康的支持下,西安市財政局先採取財政補貼的方式解決試點企業稅前加計扣除。

十、試點並推廣"隱性技術顯性化"制度

世界一流企業,5萬人可以在一個網上研發,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取得的任何"微創新",都能夠實時"有償共享"。中國一流企業不但做不到,而且正在朝反面走去:一個辦公室鄰座的人都無法"共享",何談開放式創新,這就是創新型國家建設這個"千里之堤"上的無數"蟻穴"。

原因只有一個:目前沒有行之有效的內部知識產權保護規則,導致微觀創新生態惡化。這個差距就註定了中國一流企業用"優秀的人"與世界一流企業用"優秀的體系"對抗,輸贏不言自明。這個問題必須解決。一個人什麼時候才會創新呢?只有當一個人的隱性知識被"強制(政策贖買)"顯性化後,這個人就失去"優勢地位"。他為了保持在組織中的地位和待遇,就必須創新。假如企業內部實行知識產權保護,誰的技術被"共享"的次數越多,誰得到的獎金就越多。情況馬上"反轉",很多人就會"搶注"。這就是制度早就人才。我們已經在企業試點,效果很好。

現在的企業,基本處在"用留人的辦法留技術、肥水不流外人田、教會徒弟餓死師傅、肉爛在鍋裡"的用硬件定義製造業的階段。員工與企業之間缺乏一種技術交易體系,一套制度體系是按照工業1.0-2.0設計的,一個人在企業的地位取決於離不開這個人,個人隱性技術大於顯性技術,企業越危險;世界一流企業,任何一個員工進入企業,5-8年時間,基本上能夠將一個人的隱性技術全部顯性化,並形成工業軟件。任何人離開,對企業都沒有重大影響。一套制度體系是按照工業3.0-4.0設計,員工與企業之間的技術交易體系非常完善。一個人的地位取決於顯性技術的多少,法人地位越穩固。

對於一個人來說,都會最大限度地確保隱性技術,以提升在組織中的地位,確保既得利益。但能顯化而沒顯化的技術會成為再創新的桎梏。當一個人的隱性技術顯性化後,就會感覺到自己失去絕對優勢。為了確保在組織中的地位,就必須繼續創新和鑽研,這就是創新的原動力;對於一個企業來講,應該通過有組織地激勵員工將個人隱性技術變為組織的顯性技術,讓其從中得到利益和榮譽。組織應最大限度地提升組織的顯性技術,以提升組織在同類組織中的地位,確保技術創新的加速度。我們應該幫助企業解決這些微觀層面的問題。

十一、試點並推廣"技術報表"制度

能夠自動按照月度、季度、年度提供一套類似"財務報表"那樣的"技術報表",並建立一套"技術報表分析報告和制度體系"。能夠通過這套技術報表,實時動態地瞭解和掌控每個"在研項目"的技術成熟度、距離貨架產品有多遠、有多少技術風險等諸多要素,實時動態地計量和考核每個法人、團隊、個人在每個科研項目上的技術增加值(TVA),這些數據可以與項目資源配置和激勵機制掛鉤。全部規則都應公開透明,可避免個人進入技術黑洞,可避免企業進入技術死亡谷,可避免"拖降漲"。一套"財務報表"的最大價值是能夠將所有的"經濟行為"變成數字來運算,因果可查;一套"技術報表"的最大價值也是能夠將所有的"技術行為"變成數字來運算,因果可查。一個企業法人,可以通過"企業財務報表"推進企業的資本管理,也可以通過"企業技術報表"推動企業的知本管理。工業互聯網應該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新的註腳。

十二、試點並推廣"技術交易"補貼制度

明確技術成熟度4-7級為研發活動與推廣應用之間的鴻溝,凡是落在4-7級的"共性技術",政府科技專項優先考慮,並補貼4-7級經費的30%。但行業協會平臺應投入,政府才會跟進。凡是願意體檢並能夠描繪本企業的深度學 曲線,並且指標連續三年優化提升且每年在15%的,均可得到政府技術創新指標提升"苦練內功"補貼和享受"創新劵"抵扣。

十三、試點並推廣索為"項目監理"制度

索為作為民營企業,為了確保國家科研項目的效果,聘請第三方監理監督自己和聯合申報企業,發佈《工業APP生態建設項目監理實施指南》,這種做法值得工信給予肯定,並試點推廣。


上述13條建議,都是我提出並且有應用案例的。現在到了該全社會推廣的時候了。工信部和國資委的領導:我們不要被工業門類最全和製造業規模第一衝昏頭腦,工業4.0就像攀登珠峰,中美幾乎同時佈局,但從兩邊攀爬。上半場:美國一路"領先",中國暫時"跟班"。遠看好似"比肩",近看才知"差圈";下半場:中國"鳳凰涅槃","治理通則"領銜。落實"按知分配",脖子"才會變短"。我們不能還沿用"生產脖子"的方法來解決"卡脖子"的問題,我們不能用昨天的武器參加明天的戰鬥!我們要想讓百萬工業APP發揮作用,需要工信部推廣"製造業普通話"。這是歐美日國家都走過的艱苦歷程,也是基本功,不可逾越!就像一個人身上的肌肉,只能依靠自己苦練,不能依靠"貼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