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唯心的形而上學概念上有什麼本質區別?怎麼理解?

惠舒旅社老闆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兩種對立的哲學觀點。形指有形無形,那麼而上而下的學問,就是形而上學。其本質區別在於對世界的本源認識上,這就是物質和意識或存在和思維的哲學範疇上的區別。


叢林一棵樹


總感覺“唯心”是理念、主觀、意識、概念混合在一起的意思,把它與鬼神上帝等牽扯到一起未免讓人覺得這“淡”渾出了天際。從佛教思想出發“唯心”是一切的本源的意思。但是佛教經典裡也從來木有說“唯心”就是一個人格化的意識。把“心”當成意識是對佛教經典的嚴重誤解。“唯物”其實是以“經驗”的角度來認識世界罷了,它並不妨礙人們從“主觀、理念”的角度來認知世界。都說哲學是嚴謹滴是由“唯物”“唯心”兩個部分組成的,“唯物”“唯心”就像哲學的兩隻眼睛。可俺百思不得其姐(解)滴是,面對這麼嚴肅的哲學問題,俺們咋就長期習慣於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呢?這樣真的好嗎?學滴是“真”哲學嗎?保證學滴不會跑偏而不自知?反正俺系一看到有文化的體面銀一提到“唯心”就與鬼神迷信混為一談,俺就會耳紅面赤無地自容……[what][泣不成聲][撇嘴][尬笑][尬笑][尬笑]


眾人昭昭吾獨昏昏


唯心主義有兩種基本表現形式: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

“理念論”比“唯心主義”翻譯得更為準確,後者已成為通用的詞彙。如今學界將柏拉圖形上實體的“eidos”(forms),稱為“理型論”,用以區別觀念論的觀念(ideas),觀念是由經驗而來;柏拉圖的理型,卻不是由經驗而來的;因此,“理型”會是比較適切的翻譯。

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在現實世界之外獨立存在著一種客觀精神,它是世界的本原,世界萬物是由它產生(派生)出來的。其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國的朱熹、古希臘的柏拉圖和德國的黑格爾等。

主觀唯心主義是把人的主觀精神(意識、觀念等)看作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只存在主觀精神之中,是主觀精神的產物。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國的陸九淵和王守仁,英國的貝克萊和德國的費希特等。

唯物主義,即唯物派,馬克思主義認為唯物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它與唯心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投影和反映。它是哲學裡關於本體論的一種基本觀點。

唯物主義是一種有限論 ,與無限論(不可知論)和一神論 對立。唯物主義承認世界是可知的,但是否認有全知者(神)存在。

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而客觀世界獨立於意識之外,主觀能動性區別於其它生命意識。

唯物論,哲學理論,肯定世界的基本組成為物質,物質形式與過程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持著只有事實上的物質才是1存在的實體的這一種觀點,並且被認為是物理主義的一種形式。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的主要缺陷是:

1、割裂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統一性。

2、把物質的特殊形式與物質一般形式混同,把自然科學的物質概念和哲學的物質範疇混同。

二、簡介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哲學包含某些辯證法因素,但機械性、形而上學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而且在社會歷史領域裡仍然是持唯心主義觀點。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具有四個特性,亦是侷限性:第一:機械性,它把一切運動歸結為機械運動,企圖用力學的觀點解釋一切現象,甚至把人和動物都看成受力學規律支配的機器,因此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也稱機械唯物主義;第二:形而上學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質上是不發展變化的;第三:直觀性,它對待世界、認識,都缺乏實踐的觀點;第四:不徹底性:它只在自然觀上堅持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則陷入唯心主義,把精神看成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形而上學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

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

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侷限。

我是瑤瑤心理師,找到人生方向,陪伴走入人生輝煌,我一直在你身邊。



瑤瑤心理獅


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  與形而上學的本質區別

 

人類在對世界根源、宇宙萬物起源、靈魂是否存在等的探索中,唯物主義、唯心主義與形而上學的大辯論,對人類思想、文化及社會進步,產生了極大影響,甚至已成為當下人們分析問題、看待問題的基本法則和目標方向,已根植於人類整個思想史和文化史,可謂涉及廣泛,影響深遠。現就現就相關觀點粗略回答如下。

一、形而上學的定義

形而上學是古代的思辨哲學,是唯心主義的基礎所在。它是探究宇宙萬物樸素的根本原理,尋找世界的本原是什麼,宇宙萬物如何生成和演化,時間和空間的本質是什麼,自然界的規律與法則,靈魂是否存在,人與宇宙自然的關係,自由意志等。總之,存在,虛無,宇宙,靈魂,自由意志……所有玄之又玄的問題,都屬於形而上學話題之一。

形而上學的演變和最終被否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在以黑格爾作為起點的現代哲學開始之後,西方開始普遍質疑形而上學,開始重新開闢道路,開展對傳統的革命,加上科學哲學的大體完善,形而上學在19世紀的西方漸成衰落之勢。有以下幾種觀點。

01.本體論——探究客觀存在以外的、一切現象之外的所謂終極實在。比如,本體論可以研究一個任意物體在任意世界的性質會怎麼樣,其實都是無意義的研究。

02.古代宇宙論——探究宇宙的生成、變化,時空結構等問題。古代宇宙論早已經被現代宇宙論取代。

03.玄學——用非科學手段來臆測生命的起源、進化和本質,以及生命與宇宙、終極實在之間的關係。比如,常說的“天人合一”就屬於這種探討的範疇。

04.核心觀點—— 一切現象之外有一個終極的本體,支配著自然界的一切,世間萬事萬物都是這個永恆、終極的本體派生出來的產物。

05.因果關係——是不是凡事有因果關係?是不是因已經決定了果?人有沒有自由意志?第一因是什麼?佛教鼓吹無依據的萬法皆由因緣所生,無自性,所以是“空”——其說顯然有極大的缺陷,如說緣起性空,果從因來,構成此果之因又是由前因所成,如此層層相追,則構成萬法之第一因如何而來?如仍有諸前因、諸前緣,則非第一因;如無前因,則是無因之果;緣起說既不可採,而談空說有,又同其偏執。

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觀點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形而上學和唯物主義相結合,則形成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辯證法認為形而上學是與辯證法對立的,用孤立 、靜止 、片面的觀點觀察世界的思維方式 。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絕對靜止、固定不變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聯繫,忘記了它的產生、消滅和運動以及點動的相對趨勢,把變化僅僅歸結為位置移動和單純數量的增減,視為外力推動的結果,有似於物理學中的位移。用形而上學的觀點看問題,容易導致唯心主義,原因是形而上學的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不符合客觀實際,並進而誇大主觀的作用。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也就是機械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其中的一種具體形式,從而使形而上學不可避免的最終陷入唯心主義的泥淖。

形而上學的物質觀,雖然肯定世界的本原是原子,但卻認為原子是不變的,不可再分的最小物質單位。這種觀點解釋不了千變萬化的物質世界,說明不了日新月異的科學發展,也難以駁倒唯心主義的不斷進攻。因此,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這種物質觀必然會被新的物質觀代替。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的錯誤在於不瞭解哲學的物質範疇同自然科學物質形態、結構、屬性之間是一般與特殊、共性與個性的關係。將二者混為一談。這種混淆,一方面在自然科學新發現面前陷入困惑和迷茫,另一方面不能抵禦唯心主義利用科學新發現對唯物主義發起的攻擊。

三、形而上學唯心主義觀點

同理,形而上學既不屬於唯物主義,也不屬於唯心主義,形而上學與唯心主義結合,則產生了形而上學唯心主義。是哲學的兩個基本派別之一。同唯物主義相對立的思想體系。在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的關係這個哲學的基本問題上,唯心主義主張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認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精神的產物,根本顛倒了物質和精神的關係。唯心主義有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唯心主義通常是反動階級和保守勢力的世界觀,是維護其統治的精神工具。

形而上學唯心主義主要表現為兩種理論形態:主張人的主觀意志決定歷史的主觀唯心主義歷史觀和主張某種神秘的精神實體決定歷史的客觀唯心主義歷史觀。這兩種形態的唯心史觀實質相同,都堅持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實際上都是用歷史本身之外的因素解釋歷史。它們共同的基本主張有以下幾點。

01.意識決定論——把社會歷史歸結為意識史,無視物質生產活動,顛倒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真實關係。

02.人的意識主導一切——認為只有帝王將相、英雄豪傑等少數傑出人物才是歷史的主宰,全部世界歷史不過是英雄人物實現其思想、意志的過程,就是至高無上的意旨也只能“啟示”他們並通過他們表達出來。

03.心靈決定論——抹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四、學界對形而上學的批判

形而上學也是一個哲學派別,自從其觀點誕生以來,就受到學界的廣泛批判。其中西方哲學對形而上學的批判,無論現代哲學還是當代哲學,都是作為區分哲學研究與科學研究之不同。在經過柏拉圖到康德的漫長的哲學思考之後,黑格爾把形式的自在性和自為性用辯證法進行了統一,開展了對形而上學的批判。

01.早在康德時代,他就指出,“形而上學如何成為可能”一向是沒有落實的問題,他希望藉助“批判”為形而上學找到安身立命之所。但到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形而上學非但沒找到自己的應許之地,反而更加命途多舛。一些開現代風氣的思想家(如尼采或維也納學派中人)從不同方向聚焦在一個與康德取向完全相反的問題,即“形而上學如何成為不可能”——反形而上學成為現代哲學的重要起點,成為20世紀上半葉西方哲學的主流聲音。

02.黑格爾在康德對知性批判的基礎上,認為知性的形而上學的抽象性方法使之知性成為孤立的、靜止的,因此這是有限的方法。與康德把知性的有限性歸結於主觀思維之必然不同,黑格爾認為其有限性是知性本身的性質所具有的抽象的同一性所形成,黑格爾企圖用絕對理念(絕對精神)內化的具體同一性的辯證發展關係達到本體,在克服西方哲學的存在形式化上有所突破。

03.馬克思提出,形而上學因缺乏客觀性和可靠性,由唯物辯證法取代已經是事實。在哲學通向現實的人的生活世界的途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了抽象、思辨的形而上學哲學,把現實的人作為哲學研究的出發點,把現實的人的生存境遇與發展命運作為哲學研究的主題,把人的解放、人的能力的充分發揮和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追尋的價值目標。

因此,形而上學被康德和黑格爾做了深刻的分析和批評後,其哲學意義不再有效,其前途被科學的前途所取代。即使是“存在”這種哲學中最大的問題也已經可以用科學解答。哲學史表明,形而上學由於缺乏客觀性和可靠性,被唯物辯證法取代已經是事實。中國哲學的反形而上學的結果也同樣形成與西方哲學相同的結果。在哲學通向現實的人的生活世界的途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終結了抽象、思辨的形而上學哲學,把現實的人作為哲學研究的出發點,把現實的人的生存境遇與發展命運作為哲學研究的主題,把人的解放、人的能力的充分發揮和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追尋的價值目標。





然琴部落


唯物肉眼所能看見的是真的對的,否則都是錯的。反之,看的見的不一定是真的,如,加電氣味神經經絡,。變魔術的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