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的石油来源是哪里?战争阶段,日本怎样给飞机和舰艇提供汽油?

星际穿越10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回答题主问题之前,老梁觉得咱应该先扯一扯石油的重要性,给大家伙垫个底,然后再来说道说道小鬼子的破事。这么说吧,石油这玩意既是魔鬼也是扼制魔鬼最有效的武器。

那么老梁为什么说石油是魔鬼呢?大家伙瞅瞅,就现在地球这放在宇宙中比乒乓球大不了多少的小破球,最乱的地方是哪里——中东!那么中东为什么这么乱?这也太简单了,石油。

石油这东西可以让一个穷的连裤头都买不起的国家,一夜之间暴富成为卖两油条,吃一根扔一根的主。大家也应该知道怀璧其罪的道理,所以这地方不乱那才叫见了鬼。

这一怪异的现象,就是那台一开动就开始扯着嗓子眼吼的内燃机的出现。这东西让大家伙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换,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扯着嗓子眼吼拿着破刀片子互砍的战争,变成了钢铁与钢铁之间怒怼的战争,钢铁包裹着的血肉让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安全感。

在这里老梁插一句嘴,谢谢那些个守护在咱大华夏边疆的解放军,没有他们咱的生活可没有这么的安逸。美国佬无时无刻不想吃了咱,这搅那个啥棍祝福他掉坑里千万别爬出来,世界让您祸祸的差不离了,别折腾了,休息休息吧。

让这一切成为现实的就是那些灌到内燃机里的乌漆嘛黑的破石油引发,所以现如今想要掐断战争,并且能把他控制在一个可控范围,最为有效的武器就是掐断对怼双方的石油,让那些个钢铁动不了。仅凭借他们手里的破刀片子和步枪打不出个世界范围的大战。

不知道大家伙知道不知道,一战结束后协约国搞了一个石油会议制度,这东西就是为了掐德国佬脖子。事实证明这东西是有效的,但控制这制度的东西却被毛毛钱给糊了眼,成了一摆设,却最后成全了二战结束后欧盟的建立。

所以老梁说石油也是扼制魔鬼最有效的武器。不然二战时期猖狂的小胡子希特勒也不会带着他的德国大兵,因为石油的枯竭失去了最后翻盘的机会,原因很简单没有石油就没有速度,没有速度哪里的闪电般的速度,那么拿手好戏闪电战也就是一个扯淡般的笑话而已。

那么石油的重要性大家伙有了一个了解,接下来咱聊聊小鬼子的破事。

二战前,矮地瓜小鬼子的石油哪来的。

说实话二战前的小鬼子,一个明治维新把个小鬼子从原始社会的泥潭里拉出来,变成了穿着衣服后背拖一枕头的见个比他高的人就低头哈腰的鬼子。

他那能源消耗的结构中,石油仅仅占了7%,而且他那地本身也有石油。大家伙也看出来这瘪犊子用的少,还能自产。说道这里也许有朋友要问了:“那是不是小鬼子的石油够用?”

就俩字——扯淡。小鬼子那地比牛肉丸子大不了多少,就他那自产率说起来丢人只占消耗的10%。所以这一数据远远达不到他消耗的速度,剩余的只能外购,其中80%来自于产油大国美国佬,剩下的10%来自于荷兰这弹丸大小的国度所操控的东印度公司。

就这组数据一直维持到了,小鬼子偷偷摸摸的搞美国佬的珍珠港时,这俩数据才变成了0.

但就算是开始,也才维持了一个够用的局面。

战争阶段的石油。

小鬼子挑着三八大盖的,开着嘟嘟响的破汽车,外加比脸皮厚了那么一丢丢的小坦克在咱大华夏地头上横冲直撞的时候,小鬼子也开始意识到石油的重要性。

想方设法的来满足那些个吞噬石油的钢铁。外购咱就不说了,美国佬蹲在太平洋远离战争的那嘎达,赚的毛毛钱开心的要死,小鬼子要啥给啥,量多还优惠。咱中国被小鬼子揍的鼻青脸肿的想搞点武器装备撑撑场面,美国佬不仅不卖,要买只买给你药品,至于武器高个几倍十几倍常有的事。

他的想法很好,只要这战争持续下去,这毛毛钱赚的踏实,细水长流吗!

可是随着小鬼子的战争推进,石油的消耗成倍的增长。中国地方虽然大,但本来就是个贫油国,您就是把他拧成麻花来,他也出不了几滴黑水水来。

这不小鬼子把主意就打到了,老毛子的身上,没办法大海里的库页岛这地方有石油。俩人一合计,咱就开吧,开出来的石油小鬼子一半,老毛子拿一半。

说起这事真丢人,库页岛本来是咱大华夏的地,现在却让俩毫不相干的玩意商量瓜分上面的东西。

说道这里,有朋友就说了:“小鬼子不是和老毛子不对付吗?咱合起伙来做起了生意?”

这你就不懂了吧!其实老梁瞅的也是一脑门的浆糊,这就是俩瘪犊子。当年俩人诺门坎打的火热,这合作都没有终止过。所以老梁只能这么说,打仗归打仗,生意归生意,这是两码事。(当然开采出来的石油,老毛子也用在了和德国佬战斗的战场上了。真别扭!)

所以手里没有石油的小鬼子心慌的很,这就让小鬼子一直瞄着老毛子肥美的身段想下手,这就是小鬼子的北进政策。

但一个诺门坎战役,把个小鬼子一个耳光打的原地转了两圈,彻底懵了。

说道这里,就有人要问了:“老梁,那咋小日本不把主意打到南边的南洋呢?”

没得办法他80%的石油来自于美国佬,而南洋是美国佬经营的地盘,所以有点怂,他不敢。

但事情最终发生了转机,小鬼子眼瞅自己打不过老毛子,这个时候美国佬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了欧洲的战场上了,南洋这嘎达形成了一个真空带,美国佬没时间顾忌这里。

大家伙都知道小鬼子喜欢赌国运,这一家伙又赌上了,这就有了南下的政策。这一家伙下去,确实肥,把个小鬼子乐的嘴巴都裂到了后脑勺上。

而这个时候,美国佬急眼了,你个瘪犊子吃我的喝我的,还捎带着占我便宜,咱整?美国佬想到了石油。

结果这个时候,美国佬驻日大使,龇这个大板牙打了一份报告——禁运石油,会导致两国开战的结论。

美国佬只想安心的赚那几个毛毛钱,战争他们还不想过早的参与,所以他们禁运了运往小鬼子地头的废铜烂铁,以示警告。

美国佬拉着小鬼子蹲在谈判桌子前,开始扯皮。小鬼子一瞅乐,你个瘪犊子是怕了?得一个把石油当做外交工具,一个把石油当做了开枪的条件。

这牛头不对马嘴,能谈到一起那才叫见了鬼。

小鬼子内部对美国佬的战争这念头在小鬼子的脑壳里开始疯长,这不海军就偷袭了美国佬的珍珠港,玩了一把大的,咱都知道这小鬼子总算开启了往死了作的前奏。

美国佬和荷兰直接掐断了小鬼子的石油供给,这个时候,小鬼子的手里还有八百万的石油储备,还能勉强维持。

话说南洋这嘎达真是肥,啥石油,啥钢铁,啥橡胶都有,小鬼子开心坏了。但他面临一个问题,怎么把他们运回去?

您以为美国佬的潜艇部队是吃素的?这一船船的石油,一船船的橡胶全扔到海里了,能拉回来的是极少数。

这到了1944年的时候,小鬼子的船长们集体抗议出海,这不是去赚钱,这就是玩命,出去了基本上就是和阎王爷聊天的差事,根本就回不来。

小鬼子们哭了,这不只要是能燃烧的东西,都往油箱里塞。地里种出来的黄豆,花生,蓖麻榨了油灌到邮箱里。挖出来的新鲜松树根,还没去泥呢这就塞到机器来蒸馏,搞啥松油。

还从小鬼子百姓的口里抢下玉米,大豆,所有带豆字的东西塞到机器里榨了酒精同样塞到油箱里。到了最后石油产区,这石油运不回来,也加工不了,直接塞到刚刚研制出来的所谓的重油锅炉里烧,这东西没烧多久喷油嘴就堵上了,这杂七杂八的油料海了去了,就连小鬼子自己都不知道,这油箱里装的都是啥玩意,只知道这东西能让飞机飞起来,汽车开起来而已。

事就是这么个事,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首先要纠正问题里一个小错误,日本海军舰艇用的是重油,汽油大部分是给陆军。二战前日本的石油来源包括自产、人造石油和海湾输入。

进入现代以后,石油就是工业和军队的血液了,缺少石油什么都做不成,日本虽然工业不够发达,军队机械化程度不高,但是这石油消耗还是不少的,以1940年为例,日本共消费了786.4万桶汽油,673万桶重油,1019.5万桶柴油,128.7万桶航空汽油。

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国内只有几个产量低下的油井,1930年日本本土石油产量是28.3万吨,1935年是31.4万吨,而40年是30万吨。这点产量相比日本的石油消费量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日本在占领中国东北以后,就掠夺东北的煤和油页岩制造人工石油。1937年日本生产人造时候3.1万桶,40年是15万桶,产量最高的42年,则达到了150.1万桶。当然,这点产量相比日本的石油消耗量也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日本最主要的石油来源是海外输入,海外输入开始是主要从美英购买,1937年日本进口石油2032.1万桶,石油制品1665.1万桶,40年则是进口石油2205.0万桶,石油制品1511.0万桶。后来日本占领了南洋,就是直接掠夺南洋的石油了,1942年日本控制下的东南亚共生产原油2594万桶,其中运回日本本土1052万桶,就地消费1542万桶。1943年\t生产原油4963万桶,运回日本本土1450万桶,就地消费3513万桶。

所以41年日本选择对英美宣战也是没办法,不要说美国要对它实施禁运,就算不禁运,长期战争也使得日本没钱进口石油了,而一旦没有石油,就只能等死。


不沉的经远


日本的资源其实相当贫瘠,几乎什么“战争”资源都不能从国内产出,如果仅凭着国内资源的话,可能日本军队连入手一把冷兵器都不能保证,更别说开动“小豆丁”坦克了,这就逼迫着日本的眼光投向国外

这时候的日本首先策划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我国东北地区,并从东北采挖了大量的资源包括了煤二亿二千三百万吨,生铁一千一百万吨,钢五百八十万吨,木材1.4亿立方米,粮食12000万吨但在这里面,日本很凑巧的没有挖掘到石油。

既然自己没有办法产出,而即将开始的二战又很需要这个东西那怎么办呢?美国!那时候的日本选择了向美国进口石油

那时候的美国是一个资源出口大国,向战争双方大肆出口资源,无论是轴心国还是协约国都可以从美国那里得到很多的物资,一方面赚取着钱财一方面卡着两个阵营的脖子。

但日本也不是傻子,谁都知道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中,于是日本开始策划“南下”向东南亚进军,当日本切入东南亚的时候可笑歪了嘴,没想到英军比国军好打多了,最后还需要我国派遣远征军去解救他们。

当日本拿下了东南亚之后,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解了日本的燃眉之急,随后,美国因为世界局势的变化,也知道了轴心国不能撑多长时间,是时候要站队了,于是切断了日本的石油供应,这一下日本就慌了神,直接偷袭了珍珠港。

从日本偷袭珍珠港的那一刻算起,轴心国就开始走向末日,在美国的发力下轴心国之间的资源来往被迅速切断,日本的石油资源迅速枯竭,东南亚战场上的石油有了,中国战场和日本大本营内石油只能够开小豆丁。

面临着资源枯竭的日本和那时候的德国一样,将国内的资源全部提炼燃料,德国是使用焦油,而日本就使用生物油,能被替代的都被替代,石油被宝贝的存放了起来。

即使是这样,在德国已经被占领的情况下,日本还宣布了“一亿玉碎”计划,最后被“小男孩”和“胖子”打的投降。


三书青史


日本战时虽然资源紧缺,但是它们仍然最低限度的保证了原油的供给,所以没有沦落到德国人那种“油箱里一滴油都没有”的窘境。

日本人的石油主要是与苏联合资生产、向美、英、荷、墨进口、以及战争全面爆发后从加里曼丹地区的掠夺。此外还有中国东北的页岩油和日本本土自己生产的石油、台湾的石油、液化煤等等。

燃料方面日本人战舰可以直接灌注婆罗洲粗加工原油作为重油燃烧,飞机前期使用的是正常汽油,后期则使用的是乱七八糟的酒精混合燃料。

日本“自产”的石油主要来源于苏联与日本的合资企业。因为库页岛争端资源开发的需要,苏联成为了日本整个二战中的供油大户。

苏联的一些油田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就以合资采油的方式进行石油生产活动,1925年,苏日签订《苏日基本条约》,明确规定了“苏维埃政府准许日本人与企事业团体在苏联领土内从事开矿、伐木及开发自然资源的活动。日本将库页岛北部交给苏联,苏联则提供给日本在库页岛北部勘测油田50%的租借权。”

“萨哈林”是个俄语地名,大致就是我们熟悉的“库页岛”和“千岛群岛”,日本则称库页岛为“桦太岛”。库页岛地区的油田,被日本租了45年,日本为此专门成立了“北桦太石油株式会社”专门经营萨哈林油田,其背后其实是日本海军部。苏联到1944年3月才停止了这种合作,但日本人运走大约200万吨原油。即便“诺门坎之战”都没有中断这种原油合作,甚至战后5年,苏联每年都要为日本提供5万吨萨哈林原油。

日本开采的这些石油总要分一半给苏联的,它们其实也支持了苏联的卫国战争,但无疑这让中国人民的抗战雪上加霜。不过当时的日本也只是“贫油国”,并非“无油国”,他们自己也具有相当的产油能力。

“日本石油会社”二三十年代已经统计出自己有300多平方公里的石油矿区,日本岛并不是没有石油。他们甚至还进口了美国的深井钻机对石油进行钻取。仅北海道一地就能年产7500吨原油,本州岛年产22.6万吨,台湾提供3.2万吨。不过日本30年代的石油消费量加上民间也只有180万吨不到,可以说战时勒紧裤腰带,日本人勉强熬的住。

库页岛本是中国的土地,但成为了苏联与日本瓜分的政治牺牲品,此地产出的石油也加大了中国人的伤害,这是种花家茶几上最大的杯具之一。

中国抚顺露天煤矿的油页岩也是日本人的重点掠夺对象。他们发现这些优质煤炭上方拥有厚厚的油页岩块。含有丰富的油页岩甚至能从山上往下滚着滚着就着火。早在20年代日本人就开始苦心开发抚顺油页岩,它的背后同样是日本的海军部,甚至直接设立了海军研究所。

日本人推测出了48亿吨的储量,并提供出2亿吨的短期开采数目,预计可以提炼出1200万吨石油。他们专门跑到英国和爱沙尼亚购买技术,并在抚顺建立了页岩油加工厂,该厂迅速成为日本的“国防工业”,生产的全部重油都由日本海军购买。

不过这种页岩油由于当年落后的生产技术,导致燃烧性能比海军从加里曼丹搞到的原油还差,常常导致军舰锅炉堵塞。这引起了海军基层的抵制和愤怒,结果油页岩项目负责人长谷清二引咎自杀。

当时还发生了一件可笑的事情,工厂燃料课的课长阿部良之发明了酸洗高纯精炼法,可以完全解决油品问题,但海军部听说这样会减产10%,顿时不乐意了:“八嘎!10万吨少1万吨,100万吨少10万吨,1000万吨少100万吨,帝国的仗还打不打了!”结果拖到1943年才勉强凑合开始了酸洗。

但阿部良之确实有两把刷子,这个日本专家通过页岩油工厂的废水,发现了欧美人封锁已久的“煤液化”技术,并开发生产了出了工业化成品,当时这项技术被称为“人造石油工业”,德国方面也是通过这种方法获得了大量燃料。由此,抚顺煤炭为日本提供了每年估计为10万吨的“人造石油”。

抚顺煤矿被日本人称之为“无尽的宝库”,露天煤矿以及油页岩为日本侵略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燃料,它的作用甚至超过了日本人占领的其它地方,为无数的日本战车、飞机、战舰提供了燃料。

(顺带说一句,笔者的爷爷当年被日本人拉到这些煤矿中做苦工,差点成了万人坑的枯骨,幸而得到八路军的拯救。那种暗无天日的生活足够每个中国人颤抖又愤怒。)

在战争没有扩大之前,日本一直是西方原油的进口大户,主要进口地是荷属东印度以及美国、墨西哥三地。中国人民的抗战前期,这些国家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战争燃料,否则日本的资源完全不足以支撑对中国的机械化优势。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在远东建立了“标准真空石油公司”以及英荷“皇家壳牌”公司设立的“太阳”公司,一度占有日本60%的石油市场,出售了巨量的石油,甚至催生了日本的石油化工革命。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荷兰撕毁了《日荷石油协定》,停止了对日本的石油供应,美国则在1941年7月对日本石油进行了彻底禁运。但当时保守估计日本国内还有800万吨的储备。不出预料,12月战争就爆发了。

日本人很快就占据了东南亚,包括荷属东印度和壳牌在巴厘巴板的全部石油设施。尽管他们撤退时对其进行了破坏,但勤劳的日本工人迅速的就恢复了这些设施,并以非常快的速度投入到石油生产中去。他们甚至依靠战前的情报开采出了一个举世瞩目的超大油田。

不过加里曼丹地区的石油虽然庞大,日本人能开采回去的却很少,大量的日本商船和军用运输队被美国潜艇击毁在运输的途中,正如德国潜艇大西洋上发动的“吨位战”一样。

可笑的是日本人认为美国潜艇兵都是少爷,吃不了苦,只会偷懒耍滑,怕死的要命,结果美军潜艇部队在二战的表现极为出色,超过80%的运输船被击毁,另有9%被打残。日本的石油掠夺只持续了1942-1943这一年的高峰,到1944年基本就啥事儿也别想了。船长们拒绝出海,因为“出去反正也是被击沉。”

被称为“婆罗洲”的加里曼丹岛地区油田很出名,自第一世界大战之前,德国人就曾经大肆进口过婆罗洲原油。石油商人们觉得诧异,但化学家却提醒:婆罗洲的石油含有大量的苯、甲苯等芳香烃成分,除了可以炼油,还能合成名为“密斑油”的硝基苯和苯酚、甲苯、二硝基甲苯,这些都是炸弹的原料,德国人在准备发动战争!

日本人拿婆罗洲的原油主要两个用途,一方面炼制成汽油和其它化工产品进行军用,一方面直接加给军舰当燃料。这是因为日本人很早就开发了军舰重油燃料技术,他们抛弃了传统的燃煤锅炉。

所以,被其它国家海军当做助燃剂的石油,在日本人这里成了主要燃料。从“长门”级战列舰开始,日本人在军舰上搭载了重油专烧锅炉,此后日本军舰燃料形式构成了“燃煤”、“半燃煤”、“重油”三种架构。

但当时的世界,石油化工远没有今天发达,石油的作用巨大但有限,乃至于英国都不敢完全在军舰上试验重油专烧锅炉。日本人这样做,自然也负担了大量的燃料压力。错有错招,相比于从中国地区艰难运送煤炭补给海军,还不如在加里曼丹巴厘巴板这样的地方直接补充重油,省钱又省事。


日本战争末期的燃油完全就是乱七八糟的,日本人致力于从任何他们能想象的到的东西中提炼油料,只要能燃烧就行。开始是黄豆、椰子、棕榈、花生、蓖麻榨取油料,同时还从玉米、糖、大米、豆类中制取酒精,连民间的清酒都不放过,后期还用上了松树根蒸馏松油。

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被提炼并混合在一起,构成了日本飞机、坦克的燃油。那些能行驶到婆罗洲的战舰更幸福一点,他们的重油锅炉可以直接燃烧婆罗洲的原油,虽然很容易堵塞喷嘴,但比起乱七八糟的油料简直不要好太多。

飞机们不可能使用重油,但战争后期已经挑不了什么了,前面说过的那种乱七八糟的混合油、酒精、再加上一点点汽油被加进了飞机的油箱中。这种做法增加了日本飞机的故障率,影响了作战性能,美国曾经测试过日本的“四式 キ-84 中岛疾风”战机,油箱中加入了美军的航空汽油,结果飞行性能差点破了P-51的记录,飞出了689千米/小时的速度,且爬升性能和操纵度优于野马。真是扎古换个燃料秒变高达。

整个二战从酝酿到爆发,日本人在油料上总体来说始终处于被卡脖子的状态,虽然他们获得了苏联的合资石油、美、英、荷、墨的进口石油、本土和台湾的自产石油、掠夺自中国的页岩油和液化煤、加里曼丹的油田以及乱七八糟的提炼油和酒精,但岛国就是岛国,经营100年,疯狂一时,嚣张片刻,剩下的唯有一地鸡毛罢了。

只能说天佑中华!种花家那么多油田,脚盆鸡愣是一口都没钻出。


王司徒军武百科




二战爆发前至1941年,日本的石油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是从美国进口,第二是从墨西哥进口,第三是从我国东北的抚顺油田掠夺石油,但抚顺油田当时产油很少,日本的石油主要是从美国进口。



德意日三国结成军事同盟后,罗斯福总统下令停止对日石油供应,此时日本的石油储备只够用一年半,也就是说如果得不到新的石油供应,日本的工业生产和侵略战争可能都要停止,于是东京大本营决定铤而走险,在偷袭珍珠港的同时,日军对东南亚发动了全面侵略,占领石油和橡胶产区,靠掠夺来维持石油供应。



但是随着太平洋战争美日双方实力的此消彼长,尤其是中途岛战役后,日本海空军损失惨重,海上交通线被切断,占领的东南亚石油产区也再次易手,日本本土石油告罄。就在此时,日本的一名科学家提出了“松根石油”,就是把松树根进行提炼,获得类似燃油的成分。“松根石油”让日军大本营貌似看到了希望。于是日本政府号召全国人民开始挖树根,几乎要把日本本土的松树挖光了。



日本全民挖树根,最后确实也练出了三万多吨劣质燃油,日军大本营就用这种劣质燃油,让神风特工队员驾驶飞机进行自杀式攻击,这种燃油性能低劣,加注这种燃油的战斗机发动机经常无故熄火,所以很多自杀式飞机都掉到了海里。



从东京大本营决定偷袭珍珠港开始,日本就开始走下坡路,最后竟然靠挖松树根来炼油,可见日本的丧心病狂,实际上,二战末期日本丧心病狂的举动还有很多,也只有这样变态的民族才会有最后的疯狂,丑态百出的疯狂。


毒刺剑客


众所周知,日本本土是基本没有石油的。二次大战之前,日本石油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首先是进口。进口石油占日本石油总消耗量的90%,其中最主要的进口来源是美国,其进口石油的80%来自美国,还有10%来自东南亚地区,主要是荷属东印度。

第二个路子是自己想办法倒腾出来一点。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库页岛(日本称桦太岛),作为日俄战争的结果,日本根据《朴茨茅斯条约》占领了库页岛南部,同时获得了北库页岛的石油开采权,并在这里发现了石油。1937年,库页岛的石油产量达到19万吨,占日本自身石油产量的75%。

第三条途径则是东北的油页岩。油页岩是一种高灰分的含可燃有机质的沉积岩,含油率大于3.5%。油页岩经低温干馏可以得到页岩油,页岩油类似原油,可以制成汽油、柴油或作为燃料油。我国东北抚顺地区有大量的油页岩资源,抚顺露天煤矿的煤层上方覆盖着厚度大约200米的油页岩层,总储藏量达54亿吨。日本海军中将水谷光太郎在其《满洲液体燃料事业的回顾与展望》中描述:“……如果按照抚顺油页岩的总量54亿吨,以平均5.5%的出油率来计算,总共可提炼原油量达3亿吨,相当于美国天然石油埋藏量的五分之一,以我国今后每年消耗重油量400万吨来计算,可持续开采75年之久。”

为此,日本于1929年建立了抚顺炼油厂,专门炼制页岩油,后来还在这里进行了煤炭液化的实验。但由于技术水平有限,页岩油的产量一直不高,按照30年代的技术水平,最高也就是一年10万吨的产量,杯水车薪。

因此,1941年美国对日本实施禁运,就等于要了日本的命。虽然日本此前有意拼命储备石油,但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也只储备了500万吨而已,即使拼命压缩民用消耗,也只够日本用上一年半左右。所以,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对东南亚的进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获得那里的石油和橡胶。

占下东南亚之后,日本迅速组织回复石油生产,到1942年,被日本人修复的油田的年产量已经达到2590万桶,次年又提高到4960万桶,约合675万吨,相当于1940年石油产量的75%。按说这个量是可以满足日本需求的,但问题在于,从东南亚把石油运回日本本土需要船,而本来油船就不多的日本又被美军击沉了大量油船,所以,东南亚空有石油产量,日本却用不上。甚至于到战争后期,为了保障燃料供应,大量的日本海军舰艇都只能呆在东南亚。

等到了再后来,日本的海上航运彻底被切断以后,日本本土基本已经没有石油和石油产品了,以至于日本飞机只能靠有限的酒精作为燃料。到最后,日本甚至动员全国去挖松树根炼松节油来凑数,真可谓罗掘俱穷。T


联合防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的石油主要来源美国,以及美国的殖民地菲律宾!日本属于岛国,自然资源贫乏。在日本最不缺的估计是鱼,最缺的估计就是石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朝鲜半岛和中国境内都没有发现油田!在当时,日本的周边国家除了苏联有能力炼油,就只有东南亚一些殖民地国家有石油!所以,日本在二战初期,严重依赖美国,当美国将石油供应被切断以后,日本的侵略步伐就慢下来了!不过日本也窥觑东南亚的石油资源,打起了东南亚的主意!

在东南亚,很多国家都是欧美的殖民地,且东南亚的石油资源和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当时美国的殖民地菲律宾,向日本也供应了不少的石油!日本为了让战争机器能够运转,在美国禁运石油以后,就打起了东南亚石油的主意!于是,日本铤而走险,偷袭了美国夏威夷的海军基地珍珠港!那次偷袭很成功,日本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占领了东南亚国家的油田!据说,欧美国家在战败后破坏了不少的油田,但是日本很快将这些油田修复了,并迅速投入使用!在1942年,日本从东南亚开发的油田,年产石油量已经达到2590万桶,次年又提高到4960万桶,相当于1940年石油产量的75%。

不过美国在也不示弱,迅速派潜艇和飞机到东南亚,从中国境内的机场不断对日本的运输船进行轰炸!在1944年的时候,日本掠夺来的石油根本无法安全运送到日本本土!到了后期,日本几乎穷途末路,到了挖松根提炼石油的地步。日本虽然占领了不少的油田,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运送石油的船只被击沉!

最近也了解了一下东南亚的石油,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石油储存量都很高,且也是盛产石油之地!二战时期,日本为了打破美国禁运石油的困境,铤而走险,不惜一切代价袭击美国的军事基地!可见,日本的野心勃勃,妄想占领了石油,就可以征服整个亚洲!在探究二战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现在的东南亚国家都不恨日本,原因是东南亚在历史上都是欧美的殖民地!所以东南亚国家被日本谁占领,和被欧美国家占领都是一样的,所以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东南亚国家不憎恨日本了!


谋士说


在战争前,主要是由英美荷兰等殖民地出口日本石油的。说的更直白,就是东南亚产油国来供应日本石油。就说一个数据,就可见日本对东南亚的依赖了。在1941年的时候,荷兰旗下的皇家壳牌公司的油田,在当年供应日本4890万桶石油。说荷兰战前每年供应日本五千万桶石油也不夸张。这还只是荷兰一国等于供应量,更不用说英美的供应量了。

笔者就以大和号送死部队的载油量来说日本海军对石油的依赖例子。大和号最后送死前,日本海军德山染料厂将库存的油罐底部的可谓是油渣部分的燃料给了大和舰队,连大和在内,一共是10475吨燃料。而且因为日本军队的资源大多用于海军,所以陆军的在燃料使用上可以说很吃亏的。以日本坦克为例,一辆日本97式坦克重量是15.4吨,就算用油一吨,也比不上一艘驱逐舰的用量。以大名鼎鼎的雪风号军舰来说,满载的雪风号燃料是588吨。就一条雪风起码吃掉陆军500辆日军97式坦克。最后看日本飞机,著名的零战飞机,以零战11型来说,零战11型自身携带量是535升,就算加上副油箱也才865升。

按照现在0号柴油一吨等于1176升来说,一艘雪风号军舰的用油可以给800架零战11型供应。

虽然笔者的换算不算准确,但也可以说明日本武器在使用燃料上可以说是无底洞一样的消耗。


魏博镇节度使王前策


打仗打的是资源,那么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的石油来源是哪里呢?

据记载,日本当时每年的悉数耗油量是300多万吨,其中大约7%来自库页岛的油田(这是依据日俄战争后的《朴茨茅斯合约》)大约80%来自美国(每年大约4000万美元)其余18%来自英国荷兰在南洋的殖民地!

在我国,日本也尝试过对页岩层进行粉碎,提炼,但成本高而产值低,仅仅处于实验阶段,日后搞了2个工厂,但产值根本可以疏忽

但是后期,日本从1941年中开端向东南亚的开展引起了这个区域主要强国的不安,为了给日本一点颜色,美国冻结了对日本的经济贸易,其中重要的是高辛烷石油,是以这时候日本的石油供应就已经不足了

谢谢大家的阅读


溪风332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石油来源是哪里?其实这个答案特别特别简单,因为在二战之前和二战前期,为日本长期大量提供石油的国家主要就是一个,即美国。至于二战后期,则主要是荷属东印度油田。


日本在战前的石油来源

日本直到今天还是一个在世界上有名的贫油国,该国几乎所有石油都依赖进口。在二战之前日本所面临的也是同样的情况,所以日本人在当时有着非常强烈的危机感,因为日本人深知现代战争是机械化战争,没有石油,飞机、坦克和军舰等现在战争的根本装备都无法开动,甚至连枪支弹药都很难生产,日本一天的仗也打不了,所以他们也一直在设法解决其能源高度依赖外国进口的命运。

世界各国石油储备,即使算上当时被其占领的领土,日本也是绝对的贫油国

当时日本因为通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先后将中国台湾和库页岛南部并入其国土,所以严格地说并非一滴油不产,但整个日本当时能够国产的石油每年只有20~30万吨(150~200万桶),不足其国内年需求量的10%,所以日本当时每年所用的300万吨石油中有90%以上都依赖进口。比如从1937年到1940年,日本每年进口的石油数量分别为3687万桶、3244万桶、3066万桶和3716万桶(大约7桶等于1吨石油),其中来自美国的石油占到80%以上,另外10%来自荷属东印度油田,也就是现在印尼的油田。

美国加州洛杉机的油田,二战之前及二战前期,日本所获得的石油主要来自美国加州

因此1931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之后,立即加紧建设煤炼油工厂,页岩油工厂,并大搞人造石油,还加紧建议炼油设施,因此当时日本的石油冶炼问题不大。但原油来源却始终没能解决,尽管当时日本也在中国东北地区展开了相当规模的石油勘探,甚至在后来年产量达到5000万吨的大庆油田所在区域也进行过勘探,但因为其在石油勘探理论和技术方面都有局限,所以并没能发现大油田。

不过凭借在1940年之前和美英荷等国良好的关系,凭借美国和荷兰对其充足的石油出口,日本在战争前期在能源方面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的石油供应

但在1941年,美英荷对日态度转变,开始中断了对日石油供应。这对于当时正在中国打得热火朝天的日本来说不异于釜底抽薪,因此日本必需去寻找新的石油来源,以维持其战争所需。而这也就是太平洋战争的直接导火索了。

被日军占领的荷属东印度油田

对这段历史不了解的朋友可能会觉得奇怪,太平洋地区哪里有石油呢?其实前文已经提到了,就是荷属东印度地区,即现在的印尼。荷属东印度是世界主要的传统石油产区之一,在1940年,荷属东印度油田年产量曾达到6500万桶(接近1000万吨)。

荷属东印度油田被破坏后起火燃烧场景

而在日本攻占荷属东印度油田之前,荷兰人曾有意将油田和大量炼油基础设施破坏,使其产量大受影响,但日本人到来之后则立即着手修复,并动员其国内大量石油工人南下支援,到1943年时,荷属东印度油田的产量又恢复到了4900万桶,所以这几年日本的战争石油消耗也基本得到了弥补。


但因为从印尼到日本的石油运输需要经过漫长海路,因此日本最后的失败也正是来源于此。在1944年之后,美军已经在海上对日军形成了全面压制,因此日本从印尼向国内运油的油轮被美军潜艇击沉的比例越来越高,到后期海上运输基本完全陷入瘫痪,使日本本土的石油储备陷于枯竭,日本也在这种困境中最终走向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