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疫情感覺對於一些私企的衝擊很大,尤其傳統行業。如何克服難關?

六an六


疫情對每個人衝擊都很大,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相信辦法總是會比困難多


太極79150


網絡越來越多的融入到商業中,不能再像以前那種思想來經營現在的商業,改變思想作為首要元素。自媒體時代,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一個品牌,線上線下的結合,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優勢。疫情很快會結束,疫情也很好的檢驗了各行業的抗壓能力,那些沒有求變的商業,將來的路會很艱難。



島城虎哥


防疫:響應鐘南山,再撐14天。

.近日,鍾南山院士說,從1月23日封城開始到2月6日(正月十三)為第一個14天。

從2月7日(正月十四)開始再過14天,要到2月20日(正月二十七),如果沒新增上升,疫情才算是控制了。一個14天不能解決問題,請大家配合,做好第2個14天的防護,很重要。

看過今天確診病例破3萬、新增病例仍然3千以上的情況,我們還需要做好第二個14天的防疫工作。

對每個人來說,工作,生意都可以再來,但生命和家人只有一次,希望每個人配合國家的工作再堅持14天!

行百里者半九十。第二個14天很重要,很重要,讓我們再堅持14天。每一箇中國人,都是這場瘟疫狙擊戰的戰士。加油,每個人!




撿到了嗎


這次衝擊最大的是交通運輸業,旅遊行業,電影演藝,餐飲行業。損失是有的,但不至於達到破產的程度,至於有個別企業本來就思路不清,經營不好的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不應讓疫情背鍋。其它行業有影響,充其量也就半個月的時間,不會有多大損失的。如果一個企業鍋裡存不下20天的米,一天都不能斷糧,這個企業在任何時候都算死定了。復工後,中國人壓仰的消費會爆炸式的放飛,再加上智慧的政府推動,社會經濟很快恢復。到年底我們又是一個豐收年。


笑看世間亦風流


一、利用這段時間學習提高,打造高執行力的團隊。

對於企業而言,有了高執行力的團隊(特別是核心團隊),企業的運營才會更加高效,應變危機的能力才會更突出,核心競爭力才會更強!

二、在產品設計上立足剛需,做差異化產品

與人們生命、健康、生活息息相關的剛需行業永遠都不會衰落!只有那些懂得持續創新商業模式並以差異化方式滿足客戶需求的企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三、守住現金流。

抵禦風險的最佳“武器”就是現金流。

對於企業家而言,在對市場份額、利潤、現金流這三大戰略關鍵詞排序時,我們建議永遠要將現金流排在第一!

四、建立柔性管理架構與管理方式。

在移動互聯網技術與服務高度發達的,企業建立柔性管理架構與管理方式變得更加容易,這更加有利於企業提高經營效率、增加抗風險的能力。

五、與政府、官方機構、部門建立緊密的聯繫機制。

應對公共突發事件,我們必須要依賴政府各相關部門。對於企業而言,在當前清新的政商關係之下,平時就應該與政府各相關部門、機構保持良好的溝通,獲取各類有效信息,並獲得官方必要的支持、幫助與引導。


億企喵


我覺得衝擊是有的,但還不至於到難以為繼的邊緣,除非這個企本身就己岌岌可危,不堪一擊了,一般影響不是很大。就目情遭遇疫情時,我認為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來克服困難:

1,我們可以與房東協商減免房租。

2,與政府及銀行協商減免或延緩稅收,貸款等相關事宜。

3,廠內部開源節流,從財務到原材料採購到人事安排,再到班組責任制,制定一系列措施,採取一定的優化組合,精減部門及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既提高了效率,減少了財務開支,同時也能增強員工的責任心與竟爭意識。

舍其糟粕,留其精華,排除掉整日混日子,不思進取的員工,為企業打造出一支高素質的專業的隊伍來,對企業來說也末償不是一件好事!


左撇子的日常生活


這次疫情對許多行業產生致命打擊,像房地產,餐飲,旅遊等。

如果不像某些行業欠債很多的話,三兩個月應該可以挺過來。

損失無法挽回,疫情過後大家還要勒緊腰帶過日子,說的報復性消費等絕對不會出現。



白堡煒


這個還真不好說。造成損失是肯定的,特別是生產型企業。房租、人員工資、庫存、銀行利息等等,很小的一點錢有可能都會成為壓倒企業的一根稻草。比不過國企,她們有自己的土地、政策、政府兜底扶持,私營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太難了!


一木0539


說幾點自己的觀點:

1.對此次疫情對所在行業的市場影響有個預判,判斷恢復正軌的預期;

2.對自身情況的分析,還能支撐多長時間;

3.合理優化人員及薪酬結構;

4.利用自身能利用的一切資源,放大續能空間;

5.研讀政府扶持政策,積極申請政府的支持與補貼;

6.思考未來的趨勢及行業的變革,及早佈局。

以上是我的一點思考,希望在你的努力下一定可以度過難關。

路在遠方,路在腳下……




我叫阿特


這場疫情過後,估計不少行業可能都會重新洗牌,這其中必然蘊藏著無限商機,尤其是傳統行業,唯有創新和與時俱進,跟上5G時代新趨勢,方能自保。比如傳統的餐飲業,以前靠人流,現在線上線下,未來則是文化與個性化相結合,利用5G時代各項創新技術,打造全方位美食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