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有哪些习俗有什么寓意?

用户7517776203586


二月二龙台头男人理发!吃豆子。疫情病毒害没有二月二了。全部都关门没有开业。不让男人理发了。


ABc123123456


我们老家,2月2称为“龙抬头”,通常正月不剪发,因为不吉利,在这一天理发,辞旧迎新。同时还有炒棋子豆豆吃,做法是将面用刀切成棋子状混入部分香料,过油锅,出锅后在涂撒些辣椒粉,好怀念,记得小时候有个儿歌,2月2炒豆子,我家门口来了个大肚子[灵光一闪]





斟情酌理


北方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这天开始,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又叫“春龙节”。

在我们河北家乡农村,关于二月二有很多习俗,下面说来给大家听。

二月二这天,河北家乡有早起挑龙蛋的习俗,我小时候的农村,人们都用担子去水井里挑水,据老辈人说,二月二的水井里有龙蛋,挑回家里寓意风调雨顺,取吉祥之意。每到这天,天不亮,父亲早早的就把水缸里面的水挑满了。

这天起床后,人们嘴里念着“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蛤无处藏”点着蜡烛照房梁和墙壁,以驱灭害虫。

这样的习俗,明人于奕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卷二里,有记载:

“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这一天,还有其它习俗,妇女们不能做针线活,怕伤了龙眼,也不能动车辆,怕碾压了龙头。还有舞龙、用草木灰打囤、姑娘回娘家等。

古时,龙在中国人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能和风化雨。所以,二月二这天表示春季来临,古时,称“二月二”做“上二日”,又称“春耕节”。因在“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农民告别农闲,就要开始下地劳作了。

沧州农村的老人们,白天吃龙拿珠,到了晚上吃汤圆。龙拿珠就是面条和饺子一起下锅煮,饺子就是龙耳朵的意思,面条就是龙须子意思,吃汤圆就是吃龙珠的意思。还有的人家炒黄豆,俗称炒料豆,寓意金豆开花。

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过年之前扎堆理发,人们潜意识里认为正月内剪头不吉利,憋了一个月不理发实在难受,二月二这天去理发店剪头,形成了习俗,叫‘剃龙头’,也叫“剃龙蛋”。预示二月二龙抬头一年鸿运好兆头!

近年来,关于二月二的这些民间习俗,在我国北方的农村已经逐渐淡薄,年轻人对这些大多已不太在乎,二月二这天除了看到理发店的人稍稍多一些,其余和平时没什么不同。但,二月二龙抬头,是我国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应该被遗忘。


那些旧时光


二月二有哪些习俗?有什么寓意?

我国民间向来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所谓的“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万物开始苏醒,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它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

我是山西的,在我们当地,“二月二,龙抬头,剃龙头,吃龙蛋”。

一,剃龙头,寓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

农历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民间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们鸿运当头、福星高照。

儿童理发,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飞黄腾达;大人理发,则寓意鸿运当头,一年好运气。另外女人们,在这一天,也会做个新发型,寓意从头开始,吉祥如意。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另外“正月里剃头死舅舅”,不论是否是真的,很多人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想法,在正月里从来不剃头发。到了二月二这一天,理发店的生意都是很热闹红火的。

二,吃龙蛋,寓意龙威大发

在二月二的前几天,我们当地都会购买很多鸡蛋,到了二月二这天,煮“龙蛋”吃,寓意龙威大发。

三,二月二,不拿针线剪刀,怕伤了龙的眼睛。

我们当地从正月开始,不是今天不能拿针,就是明天不能拿剪刀,反正尤其是二月二这天更是,小时候母亲就耳提面命的重申过很多次,二月二这天坚决不能拿针线剪刀。“二月四,没狗事”。过了二月初四,就百无禁忌了,什么也可以了。

四,二月二这天,会唱一台戏,祈福风调雨顺。

在村里,二月二这天会唱一台戏,晚上的时候,男女老少都聚在台底,放烟花,看戏。祈福一年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

二月二,预示着年过完了,新的劳动的时候开始了。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不论什么习俗,什么活动,都是以祈龙消灾赐福,希望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非烟慧语


明天就是农历二月二了,也是民间所说的“龙头节”,又称“春耕节”、“农事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惊蛰”和“春分”也都在二月间,因此,这个月份正是春播农忙的阶段。那么,“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儿,是怎么回事呢?

“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在我们中国的民间传说中,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

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庆祝,都会举办一些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康。


在我国北方的许多地区,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二月二,敲瓢碴,十窝老鼠九个瞎”的谚语。

其意思就是:这天要点上蜡烛,在房梁、墙角等隐蔽处寻找冬眠的害虫,或者用棍棒、扫帚或者鞋子敲打梁头、墙壁、门户、床炕等,不然的话,天气转暖后这些害虫就会活动,以免给人们带来伤害。

“惊蛰”这个节气就是指的世间的万物都会进入活跃期,自然害虫也不例外了。

在老年间,出嫁的闺女正月过年是不能回住在娘家的,只有出了正月才可以。因此,“二月二”还是一个闺女回娘家的好日子。


所以,民间又有了“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的谚语,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父母思念女儿的关切之情。

另外,与“二月二”这天有关的民俗吃食也不少。

京津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还食用时搭配“合菜”。合菜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再夹上合菜,卷成筒状而食。


不过,现在我们大都会买些成品的春卷来吃,用油一煎,金黄香脆,豆沙馅儿更是软糯甘甜,是小孩子们的最爱。可以这么说,“二月二”的各种吃食都与龙有了关联。

比如水饺称作“龙耳”、“龙角”;米饭称作“龙子”;煎饼烙成龙鳞状,称作“龙鳞饼”;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

在山东呢,“二月二”这天,家家户户是要炒豆子吃的。


传说古时候齐鲁大地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王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小龙王被击败,只好播雨。

吃豆子的寓意,指的是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祈福丰收的意思。

也是因为“二月二”这个是春节后的头一个节日,人们对此是格外的重视,以致流传在民间的谚语不胜枚举。

例如略带戏谑的“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还有饱含祝愿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等等。


过去,皇帝是十分重视农耕生产的,谚语“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即是对此的一种表述。

还有一个习俗大家想必都知道,就是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

到了“二月二”这天,人们都会积极迎合“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去理发店里打理一下自己的头发。

人们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精神焕发,面貌一新。其实,之所以人们会选择这一天理发,更多是为自己讨个好彩头,一年有个好运气罢了。


大美威海幸福银滩


“二月二,龙抬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在我们这里二月二,有许多风俗。

一、二月二剪头发,家里不论老少,男人都要剪头发,为得是图个好彩头,好兆头。寓意:二月二剪头发,财运享通发发发。因为正月里不剃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所以二月二这天,各个理发店人员满座,挨号理发,店老板忙忙碌碌的同时,也赚足了钞票。

二、出嫁的闺女回很嫁,二月二出嫁的闺女回娘家,由来已久,特别是一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二月二这天买上礼物,回娘家看望父母,寓意给娘家增添喜气,娘家会人丁兴旺。俗语说:二月二出嫁的闺女把娘看,父母一年得平安。我们姐妹四人年年二月二回娘家,今年疫情防控下,不知能否如愿以尝。

三、二月二炒豆子,小时候,二月二这天,家家户户炒豆子,一方面是让孩子当零嘴吃,寓意“豆子嚼得嗄嘣脆,日子越过越富贵”,另一方面也是自己制作黄豆浆。因为那时候日子贫穷,春天没有肉菜吃,别,制作半缸黄豆浆,就是整个春天的咸菜。现在没有做的了,买一瓶吃就足够了。


落英乡间


二月二龙抬头,吃炒面和香油”。

二月二是到了24节气的惊蛰节气之中。下雨就会们春雷出现 ,冬眼下蛰的动物昆虫就会被惊醒出蛰,开始新的生命。

“二月二“这一天我们这里的风俗是。

1、早上起床不能在房间里系腰带。如果在房间里系腰带一年当中就会有遇到蛇的可能或蛇、蜈蚣的侵害。系腰带要到院子里阳光下去完成。

2、炒撂豆,把黄豆炒的燋黄干脆,有的炒成咸的,用盐水浸泡以后,晾干再抄。有的炒成甜的。把黄豆炒熟后放上糖。当然还有原味的。各有各的口感,非常的好吃。

3、吃鱼、鱼因生活在水里也有龙的意思,“鲤鱼跳龙门”吗?于是一年的好兆头儿步步高。所以都提前把鱼买回家,二月二早上就要做鱼吃,图个吉利。年年有鱼【余】吧。

4、围粮屯、早晨起床后要用草木灰,在院子中围出很多圈圈。中间挖一小坑,里边放上粮食。这就叫“围粮屯“,也叫“围粮仓”

意思是把粮食围上以后一年就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粮食不会损失。辛辛苦苦的农民就会有一个好的收成,这是一种美好企盼吧。

还有的地方吃炒面的风俗。就是把面放在簸箕里,用涮帚往面上一边洒水一边颠簸。让白面在簸箕中所有滚动成阄。然后倒入热锅中翻炒,炒至微黄。出锅后,可长时间群发,用开水冲泡食用。

我国不但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并且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风俗习惯,各有不同。“三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高原沿海,风俗各有传承。但总的来说都是对美好年景的一种视愿和企盼。

在二月二到来的前夕,祝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上。年年丰收。扫清瘟疫少害,全国人民都安康。

东方“龙抬头“!


南山说易


二月二有哪些习俗有什么寓意?

二月二习俗,二月二称为龙头节,以各种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庆祝,以示敬龙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二月二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二月二”被定为“龙抬头”节日,同时也是土地神的诞辰。南方”二月二“龙抬头仍沿用祭社(土地神)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有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

习俗起源

龙抬头的说辞,来自古老的天文学,上古时代人们曾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星辰的位置,据此判断季节。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宿”表示居住。如果观察月亮的运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轮流住完,大约一个月,所以称“宿”。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惊蛰至春分期间,黄昏来临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明清时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百姓传说中的大龙实际是没有的,那种龙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我们祖先想象加工出来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民间里的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二月二”也是农村的农事节。农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但也有一些地方春旱较严重,春雨贵如油。倘春雨充沛,预示着一年的大丰收。所以又有农谚道:“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在北京地区民间有民谚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龙抬头这一天进行驱虫活动的习俗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二月二在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前后,此时各种昆虫包括毒虫的活动开始频繁,为了避免毒虫的伤害,人们举行一些含有驱虫意味的活动。如用棍棒、扫帚或者鞋子敲打梁头、墙壁、门户、床炕等,以避蛇蝎、蚰蜒、老鼠等虫物。通常还要念吟唱歌谣,如“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天津)、“二月二,敲瓢碴,十窝老鼠九个瞎。”

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二月二”也是一个企盼学业有成的日子。过去私塾先生多在这一天收学生,谓之“占鳌头”。学生们也会念叨:“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

“二月二”还是一个媳妇回娘家的日子。旧俗规定,媳妇正月里得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许回娘家。所以中国民间又有“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的民谣,表现出父母盼女归的心态。

吃龙鳞

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北京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还食用时搭配“合菜”。合菜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再夹上合菜,卷成筒状而食。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

在天津,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煎龙鳞。

据天津民俗专家王利文介绍,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所以这天的民俗吃食多带个"龙"字,如吃饺子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天津人这天的节令吃食"独一份儿":讲究吃"煎焖子"。

"煎焖子"叫"煎龙鳞",因为银白色的焖子切成扁块状,排在一起很像龙的鳞片。每片"龙鳞"的两面都被煎出黄嘎儿来,以表示对"懒龙"的惩罚,督促它尽力治水,好带来丰收。

天津的焖子跟各地的凉粉、粉皮属于同类食品,是用淀粉调水熬熟呈流质状,经冷却而成的。天津焖子讲究用极细的绿豆淀粉。煎焖子要用平底铛,少加些油,慢火煎到双面微现焦黄。盛到碟子里趁热浇上麻酱汁、蒜泥、醋、酱油等作料,佐以主食大饼或烧饼食用,清香爽口,余味绵长。

民俗专家说,焖子有凉粉一样的"凉性"。将近早春,人体里阳气萌动,又时有春寒,焖子煎热了吃,凉热兼顾,跟节令配合非常得当,尽现中国饮食的养生之功。

在山东,二月二家家户户炒豆子

农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吃豆子山东农村人讲法是:炒蝎子爪,辟邪祈福的意思。


心缘师傅周易预测


一、关于二月二及其寓意

二月二,龙抬头(农历),已经是一个很淡的节日了。相关习俗早已沦落,很多人可能连这个节日具体是个什么概念都不清楚。最热闹的春节尚且冷冷清清的今天,这也不稀奇。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地方还保留着相关习俗,但无疑是非常简单了。

龙抬头这个节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可见与农业密切相关,事实上,龙抬头意味着冬眠结束,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兴旺,一年的好春已到,耕种播收也要忙起来了。故这一天又被赋予了迎福纳吉的寓意。

龙抬头的称呼涉及古代天象,其中的“龙”,并非实指传说中的神兽,指的是二十八星宿中的东方苍龙。以天象观地事,这是古人的认知论。唐宋时有二月二相关活动,但并无龙抬头说法。

二月二,龙抬头这个节日,始于元朝。并成为全国性节日。各地习俗活跃多姿,不尽相同。南方一些地方,如广西、福建、广东,因二月二与祭祀土地神相近,往往节日兴致不高。“二月二,拜村社;龙抬头,祈丰收”是广为流传的谚语。二月二日这天上街舞龙是最普遍的庆祝形式。

为了纳吉,二月二这天的吃也都与“龙”相关。如把水饺称作“龙耳”、“龙角”;把面条称作“龙须面”;把面条、馄饨一块煮叫“龙拿珠”,等等。同时也有不少避讳。如忌挑水,怕惊扰河岸边的龙招致旱灾,如忌针线,怕伤到龙眼,等等。

二、二月二诗词分享

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撑腰糕》【清】蔡云

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火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

《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宋】张耒久

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二月二日即事》宋·方岳

春潮昨夜没平滩,一雨催花色半含。雁唤元宵归塞北,燕衔新社到江南。

无欢不必游花树,有病何须置药篮。只把公忠答天地,从教儿女闹冠簪。


诗词桃花源


在我国流传着许多的民俗文化,其实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我国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龙的传说,因此“龙”在人们心中就多了几分神秘与威严。

正月里,有不理发的习俗,大家都等到二月二这天剪头发,寓意剪“龙头”。图个吉利,并讨个好彩头。

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唐朝,在古代人们没有好的天文器具来计算时令,但勤劳与善于发现的人们便根据天气变暖,大地回春等规律来推算时令,到二月二左右也正处于“惊蛰”时节。这个时候,严冬过去,天地万物都开始复苏,人们便在这个时节开始春种。

因此古代人也把二月二这天叫做“上二日”,也称“春耕节”。所以大家在这一天也有“祭春龙”的习俗。在《帝京景物略》中就有记载:

“二月二,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就是说的这天祭祀的情景,在这天,人们会吃面条,寓意“挑龙头”,炸油糕,寓意“吃龙胆”吃爆米花,寓意“金豆开花”。还有的,会打着灯笼到河边去挑水,然后回到家里以祭拜的形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无论是以那种方式,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