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苦练书法几十载,最后经行家点评:写字机器而已!你对学习书法有什么见解呢?

俏渔妹海鲜


书法是书中有法度,书中有自己的情感表达。同时,书法是艺术,不同人有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共性之中必有个性,谁字好谁字劣,不必当真,自古都是名人字画[笑哭][笑哭][笑哭]


品森摄影


关于这个问题,我说说自己的看法,本人从小喜欢画画,就是字写不太好,以前村里有几个写的好的老人在街上写对联,我就喜欢看,后来学校毕业到社会上才开始慢慢练毛笔字,书法好不好,个人认为只要自已高兴,心情舒畅就ok,要想成名成家从来不去想,也希望学书法的朋友能静下心来练字,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我们的中国字写好,千万别走歪了





河东飞哥


几个月前,我也拿起笔开始练字,先从田英章老师的正楷练起。

起初,我自学,不得章法,练了十来天就放弃了。

后来,我在网上报了个书法班,懂得了练字要从正确的握笔姿势开始,从练习笔画入门,从画辅助线去读帖再到用铅笔一遍又一遍地对临,最后才用钢笔或者水性笔对临,并且要临一个字看一个字,看看它跟范字有无出入。

坚持了几个月,我变得非常能静心,开始体会他人说的练字的快乐。

关于练字我想说是兴趣吧,找到其中的乐趣很重要。把练字当成个人兴趣,至于能否成名成家或者专家怎么点评不重要。


汤菜学教学


这个问题涉及面很广,在回答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相关的笑话。

有一对母女在看一些老照片,女儿说:“妈妈你年轻时候真漂亮!”,妈妈说:“是啊,我结婚的时候,许多人都说我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了!”,女儿又问:“那你为啥要嫁给我爸爸呢?”,妈妈叹了一口气,说:“唉!那时候牛粪也不好找啊!”

清代张照馆阁体书法《岳阳楼记》局部

笑话归笑话,但它蕴含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此一时,彼一时,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还是回到题主的书法话题上来。题主没有提供这位书法机器的作品,仅凭行家点评这位苦练几十载书法的人是“写字机器”,我们至少可以判断,这位书家的字写得非常规范,标准,整齐划一,法度森严。

董诰奏书(馆阁体局部)

我看当今国内名气很大的书法家田英章兄弟的欧体楷书,正好符合这个标准,而且他们的书法也正在不断被一些所谓的大师、专家、行家在诟病其“千人一面”、“写字机器”、“馆阁体”等等。

我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人要去批评田英章兄弟,我还想问问这些批评田英章兄弟的人,你们的楷书写得比田英章兄弟更好吗?“写字机器”难道不是真功夫?“千人一面”难道不恰恰说明群众喜闻乐见?“馆阁体”难道不是书法吗?

田英章先生楷书作品

说到馆阁体,我最近专门研究了一下这种被许多人嗤之以鼻的书法,有必要简单给大家汇报一下。

馆阁体通俗来讲就是宋代至明清时代的官方标准化书写体,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宋体印书5号字,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案、报告、试卷、材料、档案等等等等。在当时,年轻人要想功成名就必须首先掌握馆阁体,才能应付层层科举考试,脱颖而出。

田英章弟子荆霄鹏作品

但是要想掌握一手好的馆阁体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难度不亚于学习其他的任何一种书体,可以这么说,能够掌握一手馆阁体的人,必定具有非常好的正宗的楷书功底。历史上许多大书法家也都或多或少受到馆阁体的影响,甚至直接受益于馆阁体,比如董其昌、翁同龢、何焯、姜宸英等等。既然这样,馆阁体理应在中国书法的书体序列里面占有一席之地!

田英章书法作品

说了这么多,我总结一下我的观点,我认为“写字机器”也应该视为书法家,即便是千篇一律的馆阁体,可以不推崇,但起码应该属于中国书法范畴,进而理应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永书101


临摹练习书法几十年,最后把字写僵化了。原因在与临摹学习书法不正确,特别是学碑者,由于碑刻作品,看不到墨韵或具体真实的用笔轨迹的微妙环节,在加上读帖不到位,临摹不精准,甚至只得其形,不悟其精气神,就非常容易把字写僵化了,甚至就像机器那样,一成不变字。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在毛笔书写时代或现代的无纸书写时代这种情况都有。通常情况下,学碑能够写活难,学墨迹本又容易软、甜、媚。所以启功先生提倡师墨不师刀,在现代的书法领域,不是没有道理。



把字写机械了,除了临摹学习方法问题,还有文化修养问题,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学养深厚的话,读帖时,能够品出范字的味道或者说精气神,即见书法的技法有能够得见其神,因为感觉精准,在临摹练习时,笔下的气韵自然不俗。

在就是技法不熟,心中之法不清晰,只是大致如此,行笔思路迟涩凝滞,落笔不活。也与个性有关,才高识厚,思维洞澈,自然作品格调不俗。如果学习书法为书法字帖是瞻,亦步亦趋,字自然不活。



初学书法贵在精准,如灯取影,固然不错,但不能僵化的理解。

如果我们学习书法确实有机械之感,不防临摹学习一个阶段的墨迹作品,比如米芾书法、赵孟頫或文征明、董其昌等书法家的墨迹作品,如果学二王一路书法,也可以临摹练习一下《兰亭序》。现在的字帖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摄影的高清技法。几乎可以一比一的还原原帖的墨韵笔法,对于我们临摹学习避免机械是非常有大的帮助的。再就是参加现代一些比较厉害的书法家举办的学习班,真正感受或亲临其境学习一下高手书法的墨韵笔调,对于我们学习书法避免机械的帮助同样非常重要。



翰墨书道


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不过他的名字好像也是呼之欲出。

这说的是不是明示了,还不是暗示,现在争议最大的书法家田英章先生。

有一些书法家确实不那么认可田英章的字,并且说是机器写字,或者写字机器。

如果分析田英章的字,甚至可以从基础笔画拆开来分析。

看看田英章的基础笔画,他确实能够写得一模一样。而且更厉害的事情是,他的弟子还能够模仿出很像他的字。

上图是田英章弟子荆霄鹏的字,是不是看上去和他师傅很相近。

这在不喜欢田英章字的人眼中,那就非常的严重了。一个机器人,还能教出一群机器人。本来就看着讨厌,现在又有一大群。

不要觉得“行家点评”中的行家是来自书法家协会,田英章也是书法家协会会员。

如果进入书法家协会是行家,那么要是行家大家都是行家。

一人有感

现在楷书都是田英章这当然不行,但是田英章能够这么的火热说明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有没有想过,田英章这么火热,某个原因一直有人在说他的字。

检验一个人的字,是不是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只要保持安静不提,如果还有人再学再写,那么久说这个人的字还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的。如果没有,那么只能超越自我了。

和寡的原因是因为曲高吗?

<strong>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可以关注我,大家一起讨论。2020年2月19日。


一人笔记


应该对这样的人的心态进行分析。

一是被评论者,可能一辈子只会埋头写字,从没有用心思考,最终的结果就是把缺点练得“炉火纯青”,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种情况反而是因为学书者的“执着”而不好纠正,被行家评说没入门也没什么问题。但不敢或者说不能接受批评,这样的人学书法,具备了执着与坚持,缺少的是方向和引领。

而所谓的行家,最容易犯的问题是,自己擅长的书体是最好的,自己不擅长的书体都没入门。如果戴着这样的有色眼镜来评判别人的作品,如果是个话语权重的人,就会误导学书者,或者让学书的人无所适从。

个人认为学书既不能简单化,也没有某些“专家”说的那么玄奥。有一种的喜欢的字体,就是明确了方向。剩余的就是不遗余力的坚持,学习过程中感觉有困惑有疲倦,就要及时请教行家,或者涉猎其他书体,不断给自己打“鸡血”,让自己始终保持学习的激情与动力。

自学书法的过程只要善于思考,也可以写出自己的风格与特点。但有一个水平比较高老师就能少走弯路,即使修正方向与方法,学习效果上可以快的多。

本人愚钝,最好就是用钩填的方法来学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先双钩,然后用硬笔沿笔画中线单钩,再依次用红色、蓝色、黑色墨水填充,这样一个字就是五遍的加强记忆,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学书=兴趣+方法+坚持”,三者缺一不可,互为支撑与补充,找到给自己“打鸡血”的办法,就能长期坚持,取得成效。

希望能给题主一些参考。

手机码字不易,喜欢就留言交流一下吧。





三悟轩


哪位行家点评的,请拿作品说话!书法理论的“巨人”多如牛毛,其中写出来的字不如字匠的更十有八九。我们的书法专家,有几人真正名副其实呢?

草书是不懂书法人的最后一张遮羞布,而恰恰很多人拿出来招摇过市,故弄玄虚,岂不知草书也是有法,不是信笔疾书。

话说回来,哪位书法家没有经过“字匠”的阶段呢?要知道达到字匠已经很不容易了,再要达到书法家已经不能仅仅靠书法技术了,还需要靠学识,修为,人品等集于一身,这是个复杂而又系统的事情,怎么能一概而论。

离开了技术的艺术就是扯淡。当今书风不正,我觉得有以下原因:

1. 一些书法团体机构的错误引导,比如特别是具有社会级别的书法机构。这里面关系利益复杂,书法技能不是首要排队的依据。

2.人们对于书法的认知水平之低下,给那些丑书一定的猎奇市场。小丑在乱舞,观众在迎合。

3.书法路程漫长,没有几个人是纯爱好,慢慢坚持,功利心太强。

不要尽信专家,不盲从,但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我辨别能力。有时候那些专家真的不如你,但他还要点评你,你都不觉得可笑!

现在的书法,光谈了艺术忽略技术,这是很等的可笑。语气说是谈艺术,不如说是拿艺术的幌子来当自己书法水平低下的遮羞布。不如,胡乱写就是草书,多可笑。一个人连楷书,行书都写不好的人,和谈草书???

默默学习古人,听明白人的讲学而不是名人讲学,提高自我,提高辨别能力。一句话,不知所以欣赏水平不自信,是因为你见的和练的太少了,时间问题。

下面是我写的,写的不好,努力中…





袁文止戈


个人观点:

这个问题的描述实际上点名了“匠人”与“书法家”的区别。

“匠人”从我个人理解,便是拘泥于前人,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和创造。古往今来,将毛笔字写的好看的应该说数以千计、万计,他们能将字写的出神入化,能将每一笔每一画细细研磨,但是同时代乃至后世,却没人能记住他们的名字,或者是根本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而能被大家唯一提及的,或许就是那些仿迹,他们以高超的模仿技巧,在不被称为“家”的同时代或者后代那里,只能掩于幕后以维持生计或以继续自己所谓的“书法家”梦想。

“匠人”并非只会写字,他们有的也具备很高的文化素养,但是不能流传于后世,有时也是多种因素决定的。

打仗时常说,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一般有天时、地利、人和,只有各要素同时具备了,胜利的可能性才会更大。同样,人想要出名,并不是只把字写好就行了。

《师说》中,千里马要遇到伯乐,才能发挥自己千里马的作用,而在没遇到伯乐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只能默默无闻。

所以,当练了一辈子书法的人被称为是写字机器的时候,更多的要辩证地看待。或许自己可能就是,练了一辈子的字,没有练出个所以然,只会临摹,文化修养也不是甚好,胸中无丘壑。但或许你已经练得很好,并已远超同时代的人,只是你还未遇到一个伯乐。

学习书法,并不是一个能够轻而易举就可以成功的事情,何况,要成为一个被认可的书法家。任何成为“家”的路,也不是那么容易到达的。

书法也不同于任何艺术形式,它需要我们不间断的加以练习,同时在文学、音乐、绘画、篆刻等多个领域也要有所见地,总之,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表现形式。

如果,真的不被认可,原因可能在自己,但是,有一句话说的好,“是金子总会发光”。或许在当代在后代甚至过了几百年仍不被接纳,但是好的就是好的,就像赵孟頫的字体一样,几千年过去了,他重新被提及。



老院大门一号


书法,为己所用,从心所得,与他人何干~

如果是为了在他人前慕得虚荣,不学也罢,这世上自居书者众,每人三言两语,到最后岂不成了邯郸学步,自废道路~

书法,修身养性之事,若拿来攀比吹嘘,不仅不能悟其所真,反而容易心声焦躁,即便偶得虚名,也只会徒增烦恼~

若真的是学书法数十年,即便悟性再差,也该有自己的思考和积累,什么建议该听,什么建议不该听,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有些人不过学书几载略得皮毛,不见其作便信口开河,这些人言,你若听信岂不可笑~

文无第一,各有优劣,不必太过较真,几十年学习书法,受益最多的是心性,唯有守住初心,大道方能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