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溪鎮童村發現清代石碾 相傳為“嘸底坑七兄弟”所造

塘溪鎮童村發現清代石碾 相傳為“嘸底坑七兄弟”所造

在鄞州新發現的石碾。通訊員供圖

我市業餘文保員童剛毅近日在海拔約400米的毛竹林裡發現了一處清代石碾。該石碾位於鄞州區塘溪鎮童村嘸底坑安灣,鄞州區文保中心工作人員到實地進行了勘查,發現其形制在寧波地區甚為罕見。

新發現的這處石碾,位於由壘石砌成的圓形臺地上,碾盤由多塊石頭拼接而成,直徑約3.46米。石碾中間有一塊斷裂的碾子中心軸,也稱碾管前。

石碾,是勞動人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逐步發明和完善的一種生產工具,通常以人力、畜力、水力等推動碾子在碾盤上做圓周運動,使穀物破碎去殼。

這個石碾為何會出現在人跡罕至的山上?據當地村民介紹,就在石碾東側百米處,原來住著一個童村人和他收養的仙居籍孤兒,孤兒姓費,成家後育有七子二女,七個兒子每逢集市會每人揹著約300斤的竹子下山趕集,力大異於常人,因此“嘸底坑七兄弟”在當地頗有名氣。後來這家人造了這個石碾,但此後不久,家中四個兒子相繼死去,有人認為是石碾破壞了風水,給這家人帶來了煞氣,另三個兒子便因此搬遷異地。從此,嘸底坑再也沒人居住,只留下了那個石碾。

寧波晚報記者俞素梅 通訊員李本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