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莫蜕变成为民“俗”

作者童其君系中国知名时事评论员

这几年民宿火起来了,朋友们出去旅行都不住酒店,更喜欢选择住民宿。无论国外还是国内,民宿已经上升为除酒店之外的住宿大热门。很多人对于民宿的认知就“像去朋友家做客一样”,它就旅行者而言,除了能停靠舒适地休息,还能近距离地感受当地的生活。如今,全国的民宿业发展得如火如荼,那么,遵义民宿的现状又如何呢?(2019年11月27日《遵义晚报》)

民宿是指利用当地闲置资源,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民宿不是传统的饭店旅馆,也许没有高级奢华的设施,但它能让人体验当地风情、感受民宿主人的热情与服务、并体验有别于以往的生活。民宿的经营者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酒店经营者和管理者,而是民宿服务的提供者、乡村故事的演绎者、乡村生活的践行者。民宿老板应担当这种特殊的角色,与住宿者交流互动,共享一种生活方式。

民宿莫蜕变成为民“俗”

有一句广告词叫:我只要高兴就好。这道出了旅游的真谛。当你步入旅游目的地,为的就是抛却杂念诸事,放飞心情,摆脱杂事缠身,图的就是放松身心,图个清静,给自己一个美好的心情。令人欣喜的是,近两三年来,遵义中心城区民宿发展迅猛,这些民宿老板借鉴外地经验,有的装修高端华丽,有的营造独有风格元素,还有的则主打自然主题,让客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能感受到旅行的惬意,深受旅客欢迎。由于这些民宿风格多变,主题鲜明,除了外地游客来遵义旅游爱订民宿外,不少遵义年轻人“轰趴”、闺蜜小聚也喜欢走进民宿,认为民宿比家里更自由和方便,使得遵义城区民宿发展火爆。

民宿莫蜕变成为民“俗”

然而,由于基础设施薄弱、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产品形态单一,使得遵义精品民宿数量不多,大部分民宿同质化严重,缺乏文化主题和乡村特色,与乡村田园、乡风民俗等元素融合不够,从而使品质难以升级,档次相对低端,客人体验感不强,产生了一种“不可不去,不可再去”的成见——民宿成了民“俗”,是那种俗不可耐的“俗”。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的风景越来越美,民宿经济应运而生。自然风景也是资源,要好好开发利用这些身边的资源。民宿是朝阳产业,未来30年的生命力依然旺盛。旅游市场的一些变化是行业性问题,民宿发展的新常态就是民宿需回归本质。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世界潮流是这样,民宿也如此。

民宿莫蜕变成为民“俗”

为了避免民宿莫蜕变成为民“俗”,除了新闻所述打造品牌助推发展之外,一方面,须从规范管理上做文章,改掉民宿建设的任性,要对民宿的硬件设施、安全卫生、服务保障等方面制定评定标准,而且应注入更多的本地元素,凸显地方特色的文化底蕴,为游客提供“篱笆女人和狗”的人和事的个性化场景,让游客充分体验当地的生活,让他们有个美好的回忆,来了还想再来,心里始终有个“她”,让民宿形成自己的独特魅力。民宿千万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要深入其中,达到游客可能看不见“民宿”,看见的是生活,是体验,是感受,是一段享受慢时光慢生活轻松复轻松的美妙旅程。否则,肯定做不长久。所以,民宿要在讲究顶层设计、整体风格和人文元素、品牌价值等方面求发展。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和全域旅游的当下,民宿还要从“民宿+”的方向入手,与农副产品的产供销、民俗风情、节庆活动、农事生产、文旅产业等新业态相向同行,让游客为增值服务的良好体验乐意埋单,进而带动吃喝玩乐游购娱更多消费。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优质旅游”新时代,民宿要变得好看、好用、好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