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家是過年的中心,父母不在了,過年兄弟姐妹們還能聚會嗎?

大美農村綠水


親戚有遠近,走動才情深。這是年邁的父母離世後我對平輩親情最真切的感受。

我們兄弟姐妹多,都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相間距離不遠,可平時忙於工作,很難聚到一塊。就是母親健在時,除了春節和老人生日,也是少有齊全的時候。

近幾年隨著各家相繼又有了孫輩,增添了樂趣,也分散了精力,整天忙於買菜做飯帶孩子,基本上也抽不時間相互走動。

後來我哥提議,咱平時可以個別來往,小年之前和清明節掃墓集中一個日子,小聚一下,每年春節輪流組織一次家庭聚會。這個不成文的規距就這樣形成了。

老人不在了,兄弟姊妹聚到一起問寒問暖,分享各自家庭一年耒的收穫與變化,互通有無,相互切磋交流,這種氣氛在三、五口人的小家裡體會不到。

大家一起動手做出了可口的飯菜,頻頻舉杯,祝老輩們身體健康、長命百歲,孩子們學習進步、事業有成。在情不自禁的推杯換盞中拉緊了距離、抒發了情感,每次聚會結束都難捨難離,回味無窮。

後來有了家庭微信群,大事小情及時反饋,收穫成長真誠點贊,傾心相祝,一家人親密無間,非常令人羨慕。

我有個表哥在廣東做生意,有一次春節回老家登門看望我哥,正趕上我們家庭聚會,老人們拉著家常,孩子們又唱又跳,氣氛非凡,表哥很受啟發和感動,對我們兄弟相互走動,凝心聚力,和諧友愛的氛圍予以認同。

後來聽說,他回家召集幾個弟妹一起商量,家庭聚會也搞的挺有聲色的。

兄弟姐妹一奶同胞,血脈相連,雖各有小家,只有緊密聯繫,經常走動,就會心心相印,大家庭的底蘊就會更加堅實,成為永不分離的一家人。


角落kkdsbxjd


父母都不在了,過節是各過各的,還是兄弟姐妹一起過?

這真是一個有點傷感的話題呢。我想說說先生家這邊的情況,供大家參考。

婆婆一生養育了先生和哥哥姐姐三人,先生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拋家棄子,有了自己新的家庭。所以八十年代初,婆婆獨自撫養三個孩子的艱難可想而知。

婆婆是一位堅韌、善良的母親,據說當年很多人勸她改嫁,她都為了孩子們,苦苦堅守著這個家。她的善良,遺傳給了孩子們,先生和哥哥姐姐們,一輩子沒紅過臉吵過架,這也是婆婆在世時,頗為自豪的事情。

許是姐弟三人從小見慣了人情冷暖,所以更加珍惜親情,自家人相互扶持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後來,哥哥姐姐都在城裡安家,工作,婆婆也隨著哥哥生活在城裡。婆婆在世時,逢年過節,我們都在哥哥家團聚,平時遇到家人們的生日,也會在酒店搓一頓,其樂融融。

我們結婚前一個月,婆婆因為突發急症,不幸與世長辭,這成了姐弟們心裡最深的傷痛。

婆婆去世後,我們三家變得更加親密了,週末、節假日,輪流在幾家聚餐,嫂子學會了沸騰魚,我們一起去品嚐,姐姐做了菜饃,大家一起去吃,我學會了做涼皮,一大家子一起美美的吃個夠!哥哥家是三胞胎侄子侄女,所以每次聚餐,家裡都熱熱鬧鬧,好不幸福。

當然,遇到過年過節,尤其是婆婆的生日,清明,母親節,端午,中秋這些特殊的日子,我們會一起開車回老宅去祭拜,給婆婆帶去自己家做的婆婆在世時最喜歡吃的東西。大家在老院子裡,一起回憶小時候的場景,既心酸也幸福。相信婆婆在天有靈,看到一大家子其樂融融,也會很安慰吧。

平日裡,我們幾家誰家有好吃的,都會想著分成三份,一家一份,有時間會一起去旅遊,我跟先生回來這幾年,也從來沒有和嫂子,姐姐紅過臉,她們都比我大不少,所以都很寵著我,有一次先生說想吃菜饃,姐姐一大早做了,六點多就送過來給我們,讓我們能跟得上吃早餐。我去外地回來時,也會給大家帶禮物或者紀念品……諸如此類,多不勝數……

所以,我們遇到節日,基本不會各過各的,除了情人節,哈哈。那天我對先生說快七夕了,咱們出去玩吧。先生說,七夕哥哥姐姐想回老宅看婆婆,我們就趕緊商量好了出發的時間,到時候帶著孩子們一起回去。

有人說,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就成親戚了。這是普遍存在的吧。我很慶幸,自己成為這有愛的家庭裡的一員,並以此鞭策自己,作為孃家的長女,在我的父母百年之後,一定要帶著弟弟妹妹把我們的家守護好。有愛的家庭,才會真的幸福長存,福報滿滿,您說呢?

我是宇見美麗,遇見我,遇見一段美麗人生!

宇見美麗


如果關係不錯,平時都各忙各的,春節還是聚一聚好,顯示大家庭的氛圍,團聚有很多方式,輪流坐莊,AA制,老大挑頭,條件好的岀面都行,關係不好怎麼聚,不各過各的咋辦,我兄妹四個,我和兩個姐姐在外地同一座城市居住,我多想三家老少聚在一起過年,哪怕是都到我這裡來都行,因為我是弟弟孃家人,兩個姐姐不對勁,不見面,年年分開來,吃幾天,這不左天大姐一個人和一個外生在我這裡過三十,今天二姐又要帶著一個外生一家過來拜年,後面還有幾個外生,外生女要夾,我說大家都忙,又上班還有做生意的,來不了也沒啥,我能理解,他們都說平時忙來不了過年一定要來,我也還要去看他們,不去也不行,大家聚在一起過年多好。


用戶6339111154


我們這邊長輩的想法是:老的都死了,小的還湊在一起幹嘛。

話糙理不糙啊。

所謂一樣米養百樣人。即使出生在同一個家庭,兄弟姐妹的性格觀念也都各不相同。當父母在世,為了贍養父母,讓父母放心,所以會和和睦睦地聚在一起。

假如兄弟姐妹之間關係好,或者個別幾個關係好,那麼平日裡多交流走動,挺好。在為難的時候,也能搭把手。

假如關係不好,那麼父母不在了,也沒有相聚的理由了。道不同不相為謀,如果各方觀念不同,強行拉在一起,必然會有摩擦,無論是經濟還是精神。

舉個簡單的例子,過節必要送禮,吃飯。

  • 送禮輕了,嫌小氣
  • 送禮重了,回禮不一定值
  • 輪流在家裡請吃飯,菜色各家各不同,想法也不同
  • 輪流在酒店請吃飯,理由同上。(如果年年相同,嫌膩)
  • 在酒店吃飯AA結算,一起決定小題大做,個人決定又被人說這說那
  • 在酒店訂套餐,酒店有好有次,又有說法

另外還有在逢年過節必有的聊天,聊工作啊,聊教育啊,想法不同,情況不同,不想聽,還逃不掉。

如果說兄弟姐妹間走動是為了在出現狀況的時候有個幫手,或者有人可以借錢。

那麼實際地講

  1. 如果兄弟姐妹有心,即使平日不走動,你困難的時候還是能借到錢的。而且這樣的兄弟姐妹,你應該會有往來的。即使他們不是你的兄弟姐妹,也會是你的好朋友。
  2. 如果兄弟姐妹不是一路人,即使平日裡走動得多,你能借到的也只有那麼多錢。畢竟人家也是要生活的,日常開銷,孩子教育,車房,都要花錢。當然富裕的人家另說。

最後,如今節日的氛圍越來越淡,過節只是聚會的理由。現在都是獨生子女,節假日也不算很多,有時間,可以和孩子吃頓大餐,有條件的還可以出遊,哪個不比和外人聚餐好呢?

值得交往的兄弟姐妹,日常有交集就夠了,節假日人家也有家庭。或者一起聚餐,一起出遊也可以。


童童童樂樂


我們兄妹5人,我今年76歲,哥哥比我大8歲,我下面有3個妹妹,大妹73歲、二妹70歲丶三妹63歲。我父親是1975年1月7號病故的,我母親1999年11月4號病故的。

我父親在世時,我家有個傳統,初二大聚會。父親病故,母親還在,仍是初二聚會。那時都到母親家,就我在120裡距離的佳木斯市。母親病故後,改到哥哥家。一奶同胞都念手足情,各自帶著配偶,兒女及孫輩。現在哥哥84歲,他有兒子,二個女兒,一個孫子,重孫子4歲了,四代人了。除哥哥一大家子,三個妹妹家的外甥丶外甥女及孩子也都參加,多半在家裡,最多時擺3桌,侄子侄媳上灶,涼熱菜10多個,喝白灑的少了,哥哥前幾年得過腦出血不喝了,大妹夫大侄女婿不在了,二妹夫前幾年最能張羅喝白酒,改喝飲料了,我還堅持喝白酒,侄子外甥喝二三兩,也不敢多喝。菜上齊,老少四輩二三十人齊聲祝"過年了,拜年了“,歡聲笑語共祝健康,熱熱鬧鬧談論,述親情,充分體現老范家傳統,老范家家風。


用戶6096一帆風順


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答案都可能不太一樣。對於比較重視親情的家庭,即使父母不在了,手足情也還在,會聚在一起過年過節,而對於親情比較淡泊的家庭,或者距離比較遠的家庭來說,可能就會各自在家度過年節。

發小的父母去世比較早,她家大哥很有家長風範,這麼多年,他們都是在大哥家過年過節的。都形成了習慣,每到年節幾家人齊聚他大哥家。也是熱熱鬧鬧的。大嫂很樸實,待弟弟妹妹們都很好,有老嫂比母的感覺。子孫輩也相處的不錯。我媽常和我們說,如果哪天她不在了,希望我們能像她在世時一樣,不要斷了兄弟姐妹的情分。

也有不在一起聚會的例子。父母留下一套房產,給了最後贍養他們的唯一的女兒。其他二個兄弟嘴上什麼都沒說,心裡不開心。大哥大嫂乾脆從此不來往,斷了情分。後代誰都不認識誰。原本是一大家子人,現在幾乎都不太來往。

父母在,連接親情的紐帶就在。父母不在,看兄弟姐妹的情分。但是,我更欣賞的是親情永在。


缺席的審判長


父母都不在了,過年是各過各的,還是在一起過呢?我來說兩句。

父母相繼老去,經歷了喪父喪母之痛後,更會喪失的,是一個家庭的凝聚力。

原來時,過年過節,父母生日,老人家裡有活兒,身體不適等,只要父母一聲召喚,那是爭先恐後,紛至沓來。大家歡聚一堂,是多麼的快樂。

父母離去,大家沒有了,分散成幾個小家。誰家裡有事,都是親姐熱妹的去看看,孩子輩呢,就不大去參加了。尤其是過年過節的只是當親戚走動一下就完事了,那裡還有當年的團結與和諧。

為了加大兄弟姐妹之間的聯繫,鞏固血濃於水的情誼,就要儘量多的往一塊湊夥。過年過節的,或輪流坐樁,或實行aa制,或有錢的獨擋,讓兄弟姐妹們能象父母在時一樣,互相關心,歡聚一堂。享受天倫之樂。

人老了,心內更加孤寂。往一塊湊湊更加必要,畢竟兄弟姐妹之間有更多的舊事是值得回味與懷念的。

我同事的奶奶,九十多歲了,還經常想念在西安的一百零四歲的哥哥。每打電話,都是互相邀請。可是孩子們可是不敢讓他們再出門了,但為此老太太還鬧過離家出走呢。你說這種兄弟姐妹之間的情誼,是一般的友誼能相比的嗎?

過年了,兄弟姐妹們有實力,有感情,還是在一塊聚一聚好。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我們家裡公公不在了,婆婆身體實在不行送去護理院了,過去的三年,老公兄弟姐妹都在我家裡過年,因為我們房子寬鬆一點,還有家裡有阿姨幫忙。大哥大姐他們各自住,小叔一直跟我們住,所以我們家裡方便,說真的要是沒有阿姨幫忙 我一個人弄一桌,估計真的累的夠嗆,畢竟都是六十多了,只是其樂融融那種感覺好很好,大家一起吃團圓飯,給孩子們發紅包,大哥大姐也會帶一點禮物過來,至於預備年夜飯的酒菜,我老公和小叔兩個人都會搞定。期待這樣的聚會可以一直延續下去,一代一代的。

今年,我不想弄了,我很多年沒有回去孃家陪我媽媽過年了,所以今年大家說好了,他們在家裡的聚,我老孃畢竟已經九十開外了,所以不能夠再說明年了,因為我害怕……


餪餪


我說說我家的情況,說的是我的姥姥,各家情況不同,僅供參考。

我姥姥命薄,剛年過60就走了,姥姥姥爺在世時一直跟我三舅一起生活,姥姥走後我姥爺還是跟著三舅過。我媽兄弟姐妹共7人,過年都是聚在三舅家,因為姥姥姥爺在哪我們去哪過,我大舅不來因為大舅生了5個孩子現在孫子孫女重孫子一大堆他們一家有二十幾口過年單過,剩下6個家庭在我姥姥姥爺在時都聚在三舅家,我二舅做飯手藝很好,一般都是他主廚做兩大桌,男一桌女一桌,一年難得聚齊一次,大家都很開心的。

我姥爺高壽走時93歲,距今也有8年了。自從姥姥走後,我們回姥姥家就從大年初二挪到了大年初三,初三到姥姥家先去墳上燒紙放炮,前幾年開發商佔地把村裡的墳集體遷走了上墳大概開車要半個小時。雖然姥爺也走了,但我們還是習慣上完墳以後聚在三舅家吃飯,三舅二舅家因為佔地搬遷都到外面租房子住了,地方沒有原先大了再擺兩桌有點擠了,再加上佔地搬遷開發商給過渡費搬遷費啊經濟條件好太多了,這三年都沒有在家開火都是在家附近定的飯店,飯店檔次還都不低,肯定比在家做花費大,但圖個方便省心。今年過年是二舅定的,很少二舅張羅這事,因為我二舅媽很早就不在了姥姥姥爺也沒跟著二舅過,二舅今年張羅的也很不錯,大家一邊吃一邊照相很高興。

過年還是在一起過,老人雖然不在了,但生活壓力大平時大家難得聚齊,春節是個難得機會坐一起說說話,我媽說每次過年前,我二舅或者三舅就會通知今年去哪,我們聽通知就行了,我是獨生子女我也就生了一個女兒,再往後大家庭聚在一起機會就越來越少了,珍惜吧1


蘇蘇11729


感覺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人,父母不在兄弟姐妹是個親戚。我老公家4兄弟,父母親在逢年過節全部集中在父母家,熱熱鬧鬧,好開心,如果是過年,4兄弟,我們4個妯娌一直要玩到上班頭天才回各家,南京遠點擔前一天走。婆婆2012年走了,大家說好輪流過年,堅持了3年,因老三兒子在深圳成家立業,生了小孩他們一家就了深圳,我女兒在北京生孩子,我倆去北京過年,漸漸的兄弟相聚少了,感情也淡了,雖然同在一個地級市幾乎沒什麼來往了。再說我自己娘兄弟姐妹六個,我和大姐,小妹,小弟都同在一個市裡,兩弟在農村,前幾年全部到市裡安了家,每家都做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了,我們以前都聽大姐安排的,有時會聚下,兄弟姐妹會走動,現在大姐(70歲)做上老太少了外婆,她一家其樂融融,基本不太來往了,春節也難得聚下,只有清明節那天,兄弟姐妹們才能聚齊,感覺兄弟姐妹們不那親了,下一代有的不認識,更沒什麼來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