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写了那么多小说,像《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都不错,为什么好多人说《笑傲江湖》最好?

津津影视


《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是金庸中期作品都放在南宋之时,反应了家国情怀,华夷之辨,民族冲突,命运捉弄。

《笑傲江湖》为金庸晚期作品,脱离了具体历史羁绊,金庸放的更开,其中却体现出道家思想: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如左冷禅,说的是主义,目标,但要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岳不群,为了提高实力,丧失人性,更符合政治人物的人性,因此这是美苏争霸时的政治隐喻。书成之后,据金庸写的后记东南亚有国家政治人物互骂时都说对方是岳不群。


凡人评论热点


个人认为,仅从技术角度而言,《笑傲江湖》在金氏长篇(指金庸三联版四册及四册以上篇幅的作品,具体包括《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笑傲江湖》、《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六部)中再无作品能出其右;“独孤九剑”以无招胜有招,《笑傲江湖》却法度严谨,招式精纯,堪称武侠小说的教科书。

《笑傲江湖》的开篇是小说中最经典的配角开篇法,由配角引出故事的背景、线索,借他人之口来叙说主角,先声夺人,往往尚未登台就赢得满堂彩声。《笑傲江湖》由林平之开场,一开始就引出在全书故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辟邪剑法”,之后引出五岳剑派,再之后便以仪琳视角过渡到令狐冲,干净利落。相比之下,《倚天屠龙记》的开头则显得有些拖泥带水,由郭襄到张君宝再到俞岱岩再到张翠山殷素素谢逊终于三四代人过去了一册书快完了我们的主角张无忌才正式登场,这与其说是一部小说的开头不如说是另一部小说的尾巴,作为系列来说也许无可厚非,但作为独立的小说而言未免不够干脆。

而且,比起同样是配角开局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不算在内,它算是有两个开头)来说,令狐冲的出场比起郭靖杨过可要精彩得多:我们在他登台前就已经两次听别人(一次是劳德诺,一次是仪琳)叙说过他的光辉事迹了。而这两次叙说的故事,一次是找我们早就在林平之视角下看不惯的青城派的麻烦,一次则是斗智斗勇、侠义救人,而且也正是有了第一个故事的因,才会有第二个故事里青城派欲杀令狐冲,导致他生死不明的果;又是有了第二个故事的因,才有曲洋救令狐冲,之后又托付他《笑傲江湖》曲谱的果,这样,两个”过去“的故事和小说的”现时"——也即刘正风金盆洗手——三者之间相互关联,丝丝入扣,除了令狐冲,金氏小说中再无一人有如此“大动干戈”的出场了。





影迷小艾米


射雕的主角最后没有在华山论剑中天下无敌,是个遗憾,都在期待最后华山论剑的大决战,结果郭靖沦为配角。天龙八部小说远远没有TVB的电视剧精彩,乔峰没那么厉害(没有奇遇,四十多岁的当打之年,那时还是降龙二十八掌,不算厉害,乔峰对敌主要靠龙爪手,已练到擒龙的境界)、虚竹很丑(满脸横肉,鼻孔朝天,梦姑也只是中人之姿,最大的贡献是帮助把降龙二十八掌融合成降龙十八掌)、段誉是个脂粉气很重的娘娘腔(一个大男人整天追着女人屁股后面喊姐姐,北冥神功只通了一个头顶百会穴,乱吸内力差点跟令狐冲岳父一样爆体,幸亏送去天龙寺治疗,学了六脉神剑,可以驾驭异种真气,但可惜最后也没把六脉神剑融会贯通);鸠摩智也没跟乔峰打过,如果打的话,两人应该半斤八两,一个练成擒龙、一个练成控鹤,擒龙控鹤是齐名的武学境界;慕容复也没那么弱,面对段延庆和丁春秋,一个残废、一个旁门左道,单打独斗也没太大问题,配合一个内功还行但招式、经验都白痴的游坦之,就能稳稳干掉乔峰,而且剑眉星目,阳刚又不失文雅,文武双全又有钱,有贵族血统,而且有上进心、责任心,又努力,这样的男人谁不喜欢,在他这个三十出头的年纪,武功已经很不错了,天山童姥都夸过他,说他的斗转星移是一门极高深的四两拨千斤的功夫,江湖上居然涌出这么多厉害的少年英才(另一个少年英才是指段誉,用凌波微步化解了童姥和虚竹坠崖的冲击);游坦之捡到易筋经的时候以为大boss终于出来了,武功排行榜第一的六脉和第二的易筋经应该有一场对决(而且段誉吃了莽牯朱蛤,游坦之被昆仑冰蚕咬了,两个万毒之王的代言人于情于理也应该打一架),结果游坦之还是个打酱油的,易筋经只练了七个月,就送给鸠摩智了,不过就练了七个月易筋经就可以正面当肉盾硬刚乔峰了,也没跟段誉打过;天下武功出少林,金庸武侠,少林寺历来都是最厉害的,但天龙八部里少林寺的僧人都很弱(扫地僧除外),原因在于易筋经丢了,失传了。而笑傲江湖,电视剧不怎么精彩,主要是小说中时间颠乱但有序的叙事手法和非常缜密的逻辑设定,以及结局的大反转,只有看小说才能叹为观止,电视剧拍不出这种感觉。


路人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天龙八部》是一部悲情小说,书中描述的每一个人都有悲惨的身世或故事,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射雕英雄传》是一部英雄主义小说,是金庸先生较为早期的作品,讲的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神雕侠侣》是一部爱情小说,书中描述的每一个人物,不论正邪,甚至一对神雕鸟,都再追逐着爱情,是金庸先生的“问天下,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笑傲江湖》是一部社会政治小说,说的是人心险恶,不择手段的生存与挣扎。是金庸先生的后期作品。书中的各色人物基本在现在的社会中都能对上号。

现在社会充斥的各种玄幻 修真 等等小说,各类游戏,已经很少有年轻人看金庸先生的著作了。喜欢《笑傲江湖》的人,应该是70,80后多吧,那个时代没有现在的各类小说和游戏,金庸著作是百看不厌的著作,而如今这些人也是社会是的主力了,他们会从社会中看到《笑傲江湖》,同样也能从《笑傲江湖》中印证这个社会,我想这才是大部分人喜欢《笑傲江湖》的原因。



冬瓜娱乐vlog


人以为《笑傲江湖》是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此后江湖便已成绝响。(鹿鼎记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像武侠小说,更多像历史小说,这一点可是金先生自己在访谈中说的。)

这本书消遣读是一回事,深读就必须要了解写这本书的时代背景。在此省略五千到一万字,因为肯定通不过头条的审核,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百度。《笑傲江湖》既是一本武侠小说,也是一部政治寓言。里面的重要人物都可以在当时的时代背景里找到参照物。《鹿鼎记》也是,两部成书时间接近。

本书无论是从讲故事的技术层面还是金先生自身的状态都是“人剑合一”的巅峰时期(比如明报经营状态很好,金先生不需要为报纸的销量而匆忙赶稿小说,有了充分的时间和自由来写这部书等等因素);从立意来说,他从家国情怀的大开大合到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此时的金先生手中不仅有笔,还有了手术刀。全书通篇都是“不男不女”、“阉割”等等冷酷尖刻的隐喻,字字诛心,读起来令人手心冒汗。

权力是剂春药,令人欲罢不能。任我行、东方不败、左冷禅、岳不群,无不例外,以为的雄伟其实都是雄痿。宋三小姐也说过一句关于权力很牛X的名言,套用于此,可以说是高度契合了高度这本小说的立意,不直接引用还是怕通不过审核,读得懂的人自然会明白。(哎,不知道什么时候,写这么个口水书评也变得像患了前列腺炎的中年人一样滴滴答答,断断续续)

《笑傲江湖》之后,金先生恐怕也是感觉到了很难再超越自己,所以才开始萌生封笔的想法。不仅仅是因为独孤求败的寂寞,还有风清扬的意兴阑珊。我个人觉得这两人大概都有点金先生自己的影子。很多人在聊关于笑傲江湖为什么没有交代历史背景,其实对于金庸迷来说这肯定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明代早期。因为有日月神教的嘛。华山派也是个重要的考证依据,此书之后华山派应该沦为了三流门派陷入了漫长的衰退期,直到明朝末年穆人清时期,华山派达到金庸武侠世界里的高光时刻。

阅读金先生的小说最大的一个乐趣就是考据,因为他是用写野史的方法写武侠小说,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你信则一切皆有可能。我当时最喜欢干的一件事情就是抱着一本绿皮辞海去查金庸小说里的很多人物,还有就是特别喜欢读小说里的注解。这种印证的过程既是一次学习,也是类似探秘的游戏,很有意思。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摧。王图霸业笑谈中,不胜人生一场醉。这话,是徐老怪说的。

我以为他是所有拍金庸武侠小说的导演里真正读懂了《笑傲江湖》的,所以才成就了两部经典电影,另一部是《东方不败》。尽管它的皮相已经不是金庸作品,但内核一脉相承,无论精神还是感官上的刺激将你带入的仍是金先生营造的武侠世界。可惜,改变太大得罪了金先生, 所以没有了徐老怪版本的《神雕侠侣》。

总结一下:对于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笑傲江湖》可以反复读,尤其是当你读了《资治通鉴》以后再来重读,更有意思。因为有此书,金先生足以在文学殿堂被尊称一声大师。个人喜好,不喜欢迎吐槽。


中年浆糊


1. 笑傲江湖是金庸1967年写的一部武侠小说。《笑傲江湖》属于金庸的后期作品,其叙事状物,已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2.所涉及的场景、人物以及各类武林人物交手搏斗的场面不可胜数,但历历写来,景随情转,变化无穷而皆能贴合生活。

3.《笑傲江湖》系海外新派武侠小说代表作之一,其不仅靠跌宕起伏、波谲云诡的情节引人入胜,更能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塑造出数十个个性鲜明、生动可感的文学形象。若豁达不羁、舍生取义的令狐冲;娇美慧颉、挚情任性的任盈盈;阴鸷狡诈,表里不一的岳不群;桀骜不驯、老谋深算的任我行;冰清玉洁、相思痴恋的仪琳;虚怀若谷,萧条离寄的冲虚以及逃避纷争寄情于各自喜好的“江南四友”,打诨插科的“桃谷六仙”,皆可为武侠小说的人物画廊增添异彩。作品所高扬侠义、仁爱、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精神对今人仍有强烈的感召力。


陈仓纪事


从文学角度来说,确实笑傲江湖成就最高。后期作品,无论从架构,情节,文笔都是巅峰。

文学性这东西,我说不出来,但是你书看得多,总能分辨出好坏,文学素养自然就高了,你再去品读文字的时候,会有种妙不可言的感觉。

很多人说天龙八部,题主也说到这部作品。这个怎么形容呢,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多样,再加上武侠小说,而这部又几乎是公认金书武学之最,确实容易一叶障目,被武侠两个字带偏,然而即使是武侠小说,也不是说哪本书武功高就是最好,说到底还是个文学素养的问题。当然,让我自己来比,我也觉得天龙八部好读,因为爽……笑傲江湖太阴鹜,读起来浑身不自在。

如果还有人硬杠,我就说一点吧,笑傲江湖一书,在结构铺牌上近乎完美,故事逻辑也很合理,而天龙八部,乔峰出场的时候调查玄悲(貌似是这个人)马大元之死时,侧面写出乔峰的心思缜密,冷静果敢,然而到了自己身世问题上,居然能相信段正淳是带头大哥的鬼话,无论如何,这一段都算败笔,只是在故事结构中起到至关重要一环而被忽略了。


张亚雄


其实我个人最喜欢《天龙八部》,尤其是里面对萧峰的刻画简直让我觉得对武侠悲情英雄的刻画无以复加。

但是很多人喜欢《笑傲江湖》,其实抛开我们平常以为的那些诸如金庸绝伦的文笔、主角令狐冲的豪放不羁、快意恩仇和始终坚持正义外,我个人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笑傲江湖这部小说区别于其它比较出名的小说,比如《射雕》三部曲、《鹿鼎记》等,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点,那就是淡化了历史背景,很多读者通过种种细节的描写来猜测《笑傲江湖》的故事背景,说里面提到了宋代的太监写的《葵花宝典》说明是宋代以后的故事,看着装打扮不是元、清两代少数民族的服饰,所以应该是以明代为背景。

其实猜测这个有什么意义呢,金庸先生之所以这么写,其实就是为了淡化历史背景,让读者专心阅读、思考其中的故事和想要描写的众生百态以及人性等,这是我认为的《笑傲江湖》为众多读者觉得此部作品最好的重要原因——淡化历史背景,让大家专心看故事,而不是像其它小说一样,边看小说里的故事,边去和真实的历史故事来匹配。

《笑傲江湖》的成功地方,不仅是刻画出了像令狐冲这样豪放不羁、快意恩仇的主角形象,或者说天下至伪的“小人剑”岳不群(说他是“君子剑”,简直就是书中最大的讽刺),书中对人性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面面俱到,比如一些配角的形象:抛开正邪对立,只为“知音赏”的曲洋和刘正风,为“琴棋书画”迷到痴狂的“梅庄四友”,不做伪君子只做真小人的青城派掌门人余沧海,“为爱痴狂”的不戒和尚,“采花无数”却又改邪归正最终竟然用昔日的“坏技能”救了群尼的不可不戒田伯光,等等等等的人物刻画,让读者众生都能找到自己现实里喜欢或者讨厌的角色性格,找到一种归属感和参与感,我觉得这是《笑傲江湖》深入人心的很大原因。

如果您同样喜欢金庸作品,或者您也一样喜欢中国历史,请点个关注,我是刚加入这个平台,以后会陆续发表一些历史类或者评论类的作品文章,希望我们能借助这个平台互相交流,各有裨益。


谁人笔下客


首先纠正你:金老写的小说并不多。

金庸小说闻名于世的有十五部,其中,你说的射雕英雄传是第三部小说,天龙八部我忘了应该是第十一二部左右。

射雕跟金老的前两部小说: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相比,无论是构思还是文笔都有了质的飞跃,除此之外,金老也开始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现实中一些问题的看法,而不像前两部一样用长篇只写武侠了。射雕讲的是少年时期的教育,神雕是青少年时期的爱情,倚天屠龙记讲的是青中年的事业。所以,射雕英雄传也是金老成为大师的标志。

从射雕之后,金老的作品基本是只要是长篇必是精品了,像笑傲江湖、鹿鼎记、天龙八部。不过天龙八部虽然天马星空,构思巧妙,金老却并不是天龙八部的唯一作者,其中逍遥派那些天马行空的武功是中国科幻大师倪匡写出来的。

相比射雕的初现稚嫩,天龙八部的天马行空。笑傲江湖这部“政治小说”绝对是一骑绝尘,既写出了许多政客的丑恶嘴脸,又写出来人生路上许多的不得已,更创造了一个几乎全新的江湖。


霍于之桑


《笑傲江湖》无论是故事还是文学性都是金庸小说最好的。其他金庸小说都有拖拖拉拉,打斗动作描写又臭又长的毛病,像《天龙八部》里,前面段誉在无量山的剧情就写得篇幅过长,反正我是没耐心看下去。又像《神雕侠侣》,就是个言情小说。《雪山飞狐》篇幅太短,故事不完整,基本都是回忆。《鹿鼎记》完全没法看,皮孩子一个,恨不得打死的那种,说文学都是侮辱了文学这个词,跟现在的网络小说似的,《连城诀》还可以,但文采差了点。其他没看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