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棄文從武,人生的關鍵是找準正確的努力方向

1859年,袁世凱出生於河南項城,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從小站練兵起家到就任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袁世凱只用了17年。後復辟稱帝,袁世凱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具爭議的一個人,他逼迫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國。但自身固有的封建君主思想迫使自己去實現皇帝美夢。他是一個推動歷史前進同時又是開歷史倒車的北洋大軍閥。


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棄文從武,人生的關鍵是找準正確的努力方向

但回顧袁世凱57年人生的奮鬥歷程,有不少優秀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他是一個草根出生的成功人士,在亂世出英雄的年代,往往成功的關鍵在於正確的選擇

祖上多讀書,通過科舉步入仕途

或許時處清朝的太平時期,袁世凱祖上皆以耕讀為生,和現在貧下中農中大多數的選擇一樣,讀書是改變命運、創造人生的唯一途徑。但袁世凱祖上出了不少人才,叔祖父袁甲三在道光15年中了進士,叔叔袁保恆在道光30年也中了進士,養父袁保慶中了舉人。袁賈三官至漕運總督兼江南河道總督,提督八省軍事,袁保恆是個飽學的翰林,養父袁保慶在濟南和南京等地為官,做過鹽法道這樣的肥官。

袁家祖上通過科舉已經實現身份和地位的轉變,彷彿長期處於貧困的農民階級家庭打開了一扇改變命運的窗戶,前有父輩趟路,後輩無需再忍受過多的磨難和花費太多的時間去摸索,讀書進入仕途延續家族傳統似乎已經成為袁家後代潛在的使命。正如袁世凱的生父袁保中雖然資歷平平,

衣食無著,但一生也是潛心學習,苦心鑽研科舉,最終也中得個秀才。雖然沒有祖輩的輝煌,但是也沒斷了讀書傳世的傳統。

袁世凱沒讀書之才,棄文從武,改變人生前進的航道

袁世凱14歲時,養父袁保慶和生父袁保中雙雙離世,留下孤苦伶仃的袁世凱與養母回到老家項城相依為命。1874年,已是翰林學士的叔父袁保恆回項城老家祭祖,看到袁世凱母子孤苦可憐,但袁世凱天資聰慧,似乎是一個可造之材。便決定將這個侄子接到北京,打算讓他跟隨自己讀書,日後步入科舉之路。於是15歲的袁世凱便跟著堂叔袁保恆去了北京。


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棄文從武,人生的關鍵是找準正確的努力方向

可能是遺傳了父親袁保中的基因,袁世凱在其嚴格的教導之下也是兩次科舉不中。

年輕的袁世凱深知自己在學問上天分不高,前途不大,如果再在科舉這條路上一走到底,最終可能會重蹈生父的命運。而袁世凱是有遠大理想抱負的,縱觀他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非常明確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他想當官,而且是當大官

科舉失敗後,袁世凱深知時不待我,再在科舉上掙扎就是浪費時間。於是羞憤之下將此前所作詩詞歌賦全部付之一炬,說:“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抵硯間自娛光陰耶?”。

而出生官宦世家的袁世凱,自放棄科舉步入帶兵練武后就開啟了他開掛般的一生,或許放棄家族的科舉傳統,去走一條不太儒雅的人生路對袁世凱來說也是一個艱難的抉擇。但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自己要什麼,和搞清楚怎麼去得到他。

科舉失敗的袁世凱可能也沒想到他有一天會利用自己親手帶出的新兵推翻清朝的統治,但成就一番作為可能是從小就紮根在他心中。


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棄文從武,人生的關鍵是找準正確的努力方向

現在的我們何不是如此,年幼時,人生宏達的理想可能還只是一個模糊的影子,但不甘於平庸、渴望出人頭地的想法卻是在知事時起就深深的紮根在心中。小時候作文寫下的“科學家”‘發明家’“偉大領導人”的夢想都是模糊不清的,但又是我們心中最真實的想法,當面對一個一個接踵而來的考驗和挑戰時,有的邁過去了,有的改變航道繞過去了,他們都往著自己最初夢想的方向前進著,而有的在困難面前撞個頭破血流,或者在巨石下築起一個安樂窩,一生就結束了。

找準努力的方向!夢想很可貴,堅持著、不忘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