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男寶,在外邊和家裡都特別怕別人說,畏首畏尾的,怎麼辦?

學習使我快樂qwer


你好,我是語桐媽媽,我來回答你這個問題。孩子畏首畏尾,害羞膽小,可能是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可能與孩子的天然性格有關。有些寶寶天生就是不好動的,在外人看來,是不怎麼活躍的。這一類的孩子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有所改觀。

第二,孩子畏首畏尾,可能與身處的環境有關係。現如今的孩子,不少家長都當成寶,為了不讓孩子受到傷害,會把孩子刻意的留在家裡,只有父母親帶出去玩的時候才會與外界有所聯繫。

那家長該如何引導呢?

第一,父母親要有意識的讓孩子接觸到更多的人。這期間可以有一個過渡,從熟悉的人到陌生人。一點點的適應這個過程,必要的時候可以讓父母親身邊的人幫忙,比如讓孩子不認識的人,逗你的孩子玩等等。

第二,多帶自己的孩子跟同齡孩子一起玩。孩子跟孩子一起玩,他們之間可能會有共同語言。不要怕孩子之間起衝突,在孩子玩耍的時候,家長默默的在背後看著,保護他們就行。

總之呢,三歲左右的孩子,對外界的事物,還是處於一個敏感期的時候。家長要讓孩子有安全感,積極讓孩子主動的多接觸外面的世界,這樣才可能讓孩子慢慢消除對外界的恐懼。只有逐漸接受外面的世界,孩子的畏首畏尾的這種性格,就會慢慢消失。


語桐媽媽




大山深處的圍牆


害怕是一種非常正常的情緒,是人與生俱來的“危險預警機制”。遠古時候的原始人如果不懂得害怕,估計人類早就滅絕了。

不過,現在人們更傾向於把害怕解讀成一種不好的負面情緒,每當孩子表現出害怕時,父母就擔心他會成為一個懦弱無能的人,所以,常常會條件反射地對孩子說,“怕什麼怕?有什麼好怕的?”

另一方面,很多父母又特別善於利用孩子的恐懼,來輕鬆地達到自己的管教目的。

我經常在醫院裡看到大人威脅害怕打針的孩子說,“再哭,再哭就不要你了”,或者是在商場裡,小朋友想要買玩具,哭鬧著不肯走,有些大人也會說,“你不聽話就叫警察來把你抓走”。

被嚇大的孩子,內心很容易藏著很多恐懼和不安的情緒。

每個孩子都會有怕的事物,有些是顯性而具體的某樣東西,比如怕狗、怕蟲子等,也有些是憑空想象出來的,比如怕黑、怕怪獸、怕死。

有些時候,害怕的背後還有可能藏著孩子更深層次的情緒和需求,比如,缺乏安全感、在現實中感受到挫敗等等,他渴望博得父母的關注、得到更多的陪伴和情感撫慰。

內心有強烈挫敗感和無力感的孩子,很容易本能地選擇迴避,所以,就會表現出各種“害怕”來。

你說孩子沒有緣由地怕陌生人、怕新事物、怕新環境,很有可能跟孩子缺乏自信、內心的無力感太過強烈有關。

另外,在遇到問題時,父母的態度也容易對孩子產生影響。如果父母本身就是容易焦慮,常常怕這怕那,這些情緒也會加倍傳遞到孩子那裡。

如果不是大人經常“威脅教養”,就是從小對孩子保護得過好,“含在嘴裡怕化了,放在手心怕碎了”,絲毫不給孩子探索和冒險的機會,導致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偏低。

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幫孩子走出恐懼的心理陰影,一方面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釋放孩子內心壓抑的情緒,為孩子創造機會,讓他覺得自己“可以做到”,增強他的自信,另一方面要輕推他直面自己的恐懼。

遊戲能帶給孩子力量感,尤其是打鬧遊戲,能讓孩子緊繃的神經放鬆下來,越是痛快地笑鬧,釋放效果越好。

有一個小訣竅,就是在跟孩子游戲的時候,大人一定不要表現得太強大,最好能笨拙地示弱,比如,假裝摔個狗啃泥,或是被他打敗。下次不妨試試,你會看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大人也要慢慢學會放手,該是孩子自己走的路,避免不了要摔的跤,都讓他自己去體驗。

只有在克服現實困難的過程中感受到的“我可以”、“我能”,才能真正帶給孩子自信。

對於孩子具體恐懼的事物,你可以輕推孩子,幫他學會直面恐懼,但千萬不能用力過猛。

你可以慢慢引導孩子接近他的恐懼,但要注意把握好分寸,找到孩子的情緒臨界點。

一般來說,這個臨界點就是孩子再往前一步,就會情緒崩潰,但要再往後退,又會變成逃避。

等孩子慢慢適應了,你再輕輕推著他把這個臨界點慢慢往前調整。

如果孩子害怕跟陌生人說話,你可以經常帶孩子出去玩,多接觸陌生人和陌生的環境,但不要逼孩子做什麼,更不要指責他,給他時間慢慢適應。

再舉個例子,如果孩子害怕家裡新買的按摩椅,不要一上來就急著否認孩子的害怕情緒,“這不就是個按摩椅嗎?有什麼好害怕的”。

換個做法,你可以帶孩子站在遠一定的地方,一起觀察,等他適應了,再牽著他慢慢走近一點,走到他不想再走的地方就先停下來,繼續觀察。

就這樣,不輕易任由孩子逃避,但要一點點慢慢靠近。

孩子有害怕的情緒沒關係,但如果這些情緒得不到你的接納,沒有釋放的出口,就容易累積起來,要麼導致孩子害羞、拘謹,要麼焦慮不堪。

所以,想要幫孩子走出“害怕”的陰影,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對他的害怕表示理解,然後想辦法幫孩子加強內在的力量感,再一點點輕推他直面自己的恐懼。

要是你仍然覺得這些步驟太難了,自己還是做不到,那就什麼都別想了,先和孩子一起痛痛快快地玩起來吧。

遊戲本身就自帶療效。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

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

普遍存在廣告頻繁、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

快速適應幼小銜接。故事閱讀配有動畫,比枯燥的識字紙牌更有吸引力,並且不用擔心孩子會誤吞卡牌造成危險。

聽音選字,發音清晰標準,並且最重要的目前所有課程都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我家孩子一直在學,

不會像之前其他應用一樣因後續收費導致學習中斷,讓孩子系統的學習我覺的是很重要的。


薯片話梅


這要注意三點:

一是要父母與孩子多交流。比如在家裡多和孩子互動,做遊戲,講故事。一起玩一下玩具等。

二是多帶孩去公共場所。比如遊樂場,公園,釋放孩子心中的畏懼與不安,看得多,交往多就自然好起來。

三是多給孩子一些鼓勵。鼓勵是最好的興奮劑,只有讓孩興奮起來,自然就會產生勇氣與慾望,這樣加以引導,就會變得開朗,就會喜歡交流了。


手機用戶59623123410


3歲多孩子的心理情感發育階段會將很多不熟悉的形象想象為“怪獸”。1.5-3歲的孩子在探索期,需要安全、關注、信任,害怕被拒絕、被限制;3-6歲是自我確認期,自我形象和能力的確認,精神開始獨立,害怕被羞辱、被控制、失敗。所以這個階段孩子內向、怕生屬於正常,如果有點過度過度怕人說,怕接觸,這就需要引起家長的注意了,可以去諮詢下兒科醫生。

第一、從家長的角度出發,要接納孩子的性格。不要認為孩子畏首畏尾就是一件不好的事,坦然面對,孩子在社交過程中,不願意表達交往的時候,尊重他,這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他邁開了一步,給與肯定的讚揚,如果出現退縮,給他接受的時間,告訴他,沒關係,下次可能會變勇敢哦,換個“說他”的方式。比如孩子害怕別人說的時候,不要用否定話語來“怎麼不打招呼,這麼不禮貌”可以換成“我孩子還不太適應,一會就好了”的鼓勵話語。

第二、讓孩子多接觸接觸外部環境。可以帶他去公園、小朋友多的地方,同齡人更好接觸,同齡人也更容易認可,增強他的安全感,有利於天性的發展,安全感和認可才是這個階段孩子最需要的,隨著他逐漸克服心理的不安,能夠對自己的決定勇敢面對,自然會外向起來。

第三、平時應多鼓勵孩子去學習和接觸新的環境新的事物。新事物的掌握和了解,可以增加他對陌生事物的應對,孩子害怕去面對,我們鼓勵他去面對,逐漸的他感受到陌生的、新的事物和人,對他並沒有什麼威脅,便不會再恐懼,這對改善他怕生、怕被說大有益處。

希望我們和孩子都能成為想象的樣子,家長應該陪著他、支持他,成為他理想的人。


大王de麻麻


這證明這小孩的膽子還不夠大,依賴性還很強,思想還不獨立,造成小孩子這樣的性格的原因有很多種,下面來說說我個人的觀點。

①大人對小孩子的過於呵護,什麼事情都自己去完成了以至於小孩子沒有得到支體上的運動,時間長了,小孩子也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變得懶動手懶動腦的。

②大人對孩子過於嚴格,什麼事情必須做完美來,萬一有一件事情做不好,不是打就是罵,時間長了,小孩子怕犯錯而不敢動手,最後也限制了小孩的思維能力。

③孩子們的言行受到了家長嚴重的打擊。

造成孩子們不自信的因素有很多,在此我就不一一例舉了,作為家長呢,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們去動手動腦的,別限制了他們的思維,多鼓勵孩子們,別動不動的不是罵就是打。


車縫工阿欣


謝謝這個問題。有話想說。

孩子畏首畏腳,做事表現出擔心,說明孩子對成長環境有安全感危機。孩子零到七歲的成長非常重要,零到七歲其實是孩子人生的腳本期,也就是說,孩子的未來怎麼樣,孩子在七歲之前的性格人格性情基本上就了底色形成。孩子這個階段出現的問題,一定要認真糾正。剛才有一位媽媽寫的很好。孩子在這個階段最需要媽媽的精心呵護,其他人帶,孩子的安全感會有危機感,膽小怕事會融入性格里。孩子在幼兒時間的成長不是一個悟空問答能寫完的。建議媽媽要購買一些有資質的書籍或者有認證的課程去學習,這個階段學習一定不要學錯了,一些一切為了錢的無良教育課程,聽起來很有道理,做起來可能是害人的。感謝信任,關注我們,一起成長。





方方夢語


這樣的孩子性格有些內向,又有點小大人的感覺吧,對大人的批評比較在乎,要注意,批評孩子的時候要注意場合語氣,不要動不動大聲吼罵孩子,如果他做錯事,可以嘗試其它方法:比如孩子把花瓶打碎了,你可以告訴他花沒有家了多可憐,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有什麼問題儘量讓孩子自己嘗試改正增加他的自信心,讓孩子明白犯錯並不可怕,能改正是最好的。


豫鄂小仝


三歲孩子,在家裡應該是很活潑的,在家裡都怕和人交流,應該引起重視,你帶孩子到醫院做個體檢,看看發育能不能跟得上,再看看孩子語音能力怎麼樣,如果有哪方面發育跟不上,就要查查看孩子有沒有自閉傾向,如果沒有自閉傾向,那就沒關係,但在養育的過程中要注意方式,平時多帶孩子去接觸外面的環境,接觸不同的人和事,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培養孩子的勇氣,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不要一味地責備他,要多鼓勵多包容,孩子還小,一切都來得及。

我的二寶在五歲的時候,交給奶奶帶了兩年,這兩年陪伴孩子的基本上就是電視,孩子除了上幼兒園,基本不出門,等我接回孩子的時候,孩子的社交能力基本沒有,只有在家裡才像個正常的孩子,只要出了門,不敢和人交流,因為長得很可愛,經常有人會摸摸他的頭,這時候,他的表現是:找個沒人的地方藏起來,我曾經質疑孩子是不是得了自閉症,但他在家一切正常,身體發育的也很快,然後,我就鼓勵他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他不去,我就帶著孩子和小朋友玩,因為我的參與,他由拒絕轉為接受,到最後慢慢地參與進來,漸漸地孩子體會到和小朋友玩得樂趣,就變得很主動了。孩子再大點,我開始培養孩子生活的技能,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做。孩子有一天興奮地告訴我:“媽媽我覺得我現在好厲害,因為今天我把一年級的小朋友送上了公交車,他不會坐公交車,每次都是和姐姐一起回家,可今天姐姐犯錯誤了,被老師留在了辦公室,他都急哭😭了。”看著孩子自信的表情,我知道孩子已經擁有相當的獨立能力和社交本領,這是我接回孩子的第三年。

這是我曾經教育孩子的方式,分享給你,希望對你的孩子也有用。



秀逸寧人


首先感謝這位家長提出的問題,確實有一些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是比較害羞、膽小的,但是家長要了解孩子背後的心理發展的過程。

這個孩子可能不太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後會出現一些膽怯、害怕的心理,其實這個年齡段,孩子不能主動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的心裡活動正在發生變化,下面我給家長几點建議。

第一,爸爸媽媽大大方方的帶著他一起出去,讓他感受到有爸爸媽媽在,會給他力量。然後孩子就會有力量、有自信,也願意跟著家長去走一圈兒。家長要記住,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能一個勁兒地推著他往前走或者要求他去跟別人去打招呼,如果他不願意,家長還推或者很嚴厲的跟他說必須去,這樣他感受到的就是孤立、無助、害怕。父母應該做的是陪著他,給他力量家長作為力量傳送者給孩子力量,陪著他。

同時,家長也要做好榜樣,讓他去感受,父母是怎麼跟其他人打招呼、交流的。也要多擁抱孩子,讓他感受到家長對他的愛和尊重。通過一段時間的改善,我相信孩子會有變化的。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