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婵与汉献帝刘协比较起来,谁占上风?

寒舍阅独


我是安定郡小书生,对于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蜀汉政权与东汉政权

刘禅是蜀汉政权的第二任皇帝,刘协是东汉政权的第十四任皇帝。

如果要论两位皇帝关系的话,除了同姓刘之外,应该属于堂兄弟的关系,再就是同是两个政权的最后一任皇帝。

但是还是有区别的。蜀汉政权仅仅是一个地方割据政权,虽然名义上是对大汉王朝的继续,然而在全国范围内被接受的程度不是很高;东汉政权可是真正的大一统政权,虽然到后期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减弱,但依然名义上是真正的全国政权。


刘禅与刘协

  • 两位虽然都是末代皇帝,但是亡国后的待遇也截然不同。

刘协在魏王曹丕逼迫下,退位禅让,降为山阳郡公,保留天子礼仪。直到魏明帝曹叡青龙二年(234年),刘协寿终正寝,时年五十四岁,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孝献皇帝。

刘禅在魏将邓艾入蜀后,主动出城投降,与蜀汉大臣被迁到洛阳,当时执掌曹魏政权的司马昭封其为安乐县公。直到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被西晋王朝追谥为思公。

从两位亡国之君之后待遇来看,刘协最起码还保持了皇帝待遇,当然这与刘协与曹魏皇室的联姻关系是分不开的。当初刘协还在皇位的时候,魏王曹操就将自己的三个亲生女儿送进了皇宫,其中曹节就被封为皇后;刘协退位后,同样将自己的两个女儿送进了魏文帝曹丕的皇宫,成了自己大舅子的女人。


  • 两位虽然是末代皇帝,但是在皇帝任上的地位也是截然不同。

汉献帝刘协的皇帝职业生涯都是在权臣的阴影下度过。从最初在权臣董卓的拥立下登上帝位,到之后李傕、郭汜,到最后的曹操,汉献帝刘协完全都是在傀儡中度过,可以说从来没有尝到过权利的滋味。

蜀汉后主刘禅的皇帝职业生涯与汉献帝刘协相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从最初的诸葛亮主政开始,虽然诸葛亮与曹操在两个政权中处于同样的角色,但是从后主刘禅的精准定位,既成全了诸葛亮,也成全了蜀汉政权的一段君臣和谐的佳话。直到诸葛亮去世后,后主刘禅完全掌握了蜀汉政权的权利,在蜀汉朝堂的三股势力中纵横捭阖,权利始终紧紧握在这位末代皇帝手中。

从这个角度来讲,刘禅明显要比自己的远房堂兄刘协好的多。当然这不仅仅是能力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形势上的区别。


安定郡小书生


答:不错,汉献帝给人的印象一定是非常深刻的,不然董卓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就把少帝刘辩给废了!董卓初见二位,印象最重要。如果就此说他比刘禅还占上风,那恐怕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不消说皇族、诸侯、富家子弟了,一般的老百姓的儿孙,恐怕也没有敢和刘禅比风骨的!我的意思是,刘禅有一项纪录,至今没有任何人能够打破?

古时候称开国皇帝为马上皇帝,意思就是打过仗,夺取了天下的皇帝,非常厉害👍!而刘禅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是,他确实是马上皇帝!刘禅的马上地位可不是随随便便说的,这项纪录记载在《三国志·赵云传》中,刘禅婴幼儿👶的时候就和赵云一起驰骋疆场,经受着枪林弹雨的洗礼!什么场面没见过、什么规模的军队能吓唬住他、什么人能比刘禅驰骋疆场还要早!我不客气的说,换成汉献帝、汉少帝早就吓死了。

没完,水上三国,刘禅也有一席之地!《汉晋春秋》:“先主入益州,吴遣迎孙夫人。夫人欲将太子归吴,诸葛亮使赵云勒兵断江留太子,乃得止。”赵云截江夺阿斗,长江中游水流湍急,惊心动魄。刘禅完好无损地回归。刘协和刘辩非掉江里不可!

正因为刘禅从小就饱经风霜、险象环生,造就了他出人头地的才智!!!当诸葛病逝于五丈原之际,他果断地废除了丞相之职,设置大将军、大司马来权衡蜀汉各个方面的势力,使得过分依赖于丞相的国政,重新回到皇权手中;并且加强了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强化了皇权的威望,扭转了他爸爸刘备丧失了的对国之大事上的决定权的被动地位。

诸葛死后的二十九年里,刘禅皇权就没有遇到过来自国内的任何挑战!反观刘协,他从来就没敢向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曹操、曹丕父子发起任何挑战。

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小龙眠。

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


中行偃1


刘禅与汉献帝刘协,根本无法放在一起比较。

首先,尽管两个人都是皇帝,却是天地之差。汉献帝是汉朝的皇帝,普天下的臣民都是承认的。而刘禅只是偏安一隅‘,三国之一蜀汉的皇帝。

其次,刘禅与汉献帝他们所处的年代环境,有天地之差。汉献帝是董卓进洛阳篡权时,废除了汉少帝,立只有九岁左右的刘协为汉献帝的。

公元196年,被时任兖州牧的曹操迎奉到了许都,从此,曹操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到公元220年,汉献帝被迫禅位与曹丕,从此汉朝灭亡。汉献帝做了一生傀儡皇帝,尽管心有不甘,却没有翻身的机会与能力。

刘禅却不同,他是继承了父亲刘备的基业,包括刘备留下的一帮班子,如诸葛亮等,使其政权相对稳定。通俗的说,刘禅是个富二代。


但从他在位四十多年来看,不失是一位仁和宽厚的明君。起码比起魏国,吴国的富二代皇帝要强的多。

汉献帝后来被封山阳公后,归于民间,与民同乐,据说悬壶济世,深得百姓爱戴。以此看来,汉献帝也是心地善良仁厚的人,只是没有遇到刘禅那样的机会。或者说,没有遇到好的年代,没有向刘禅那样励志创业的爹。

虽然刘禅最后不战而降晋,却也是为了保全百姓利益,大智如愚的体现。从做皇帝的经历来说,刘禅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如果汉献帝有刘禅那样的条件继承基业,也能是位不错的皇帝。

历史的海洋,不光有秦皇汉武惊涛拍岸的成功,也有汉献帝刘协和刘禅这些晶莹的浪花。不过,终是东逝去,哪有高低之分?


路遥lgy


首先,我要纠正一下这个标题的一个错误,还请谅解!刘禅而不是刘婵!

刘协的一生是在胆战心惊和威逼胁迫中度过的,他老爹留给他的是个烂摊子!他是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最后还没有善终!而刘禅虽说是庸主,他老爹给他的比刘协要好百倍,虽然没能保住刘备和诸葛等人辛苦创建的基业实属遗憾!但是最后还落了个山羊公的封号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不说,还让司马昭对他放心的撒手而去,你说厉害不厉害!绝对不是傻人有傻福这么简单的说法。在那个纷乱的三国时代能够善终的有几个?‘乐不思蜀’放在那个时代应该是一种大智若愚的体现吧。

反观刘协,即使他也想若愚一下,但是阿蛮可能没有司马好说话吧!也不会给他机会的!




勇者子龙


刘婵比刘协强。

后人都说刘婵是扶不起的阿斗,其实不然!我觉得刘婵是很聪明的一个人。

刘婵当了四十多年的蜀汉皇帝,也是三国时候福气最好的一位君主,最后邓艾打进成都,刘婵主动投降,保住性命。

现在大多数的人都说刘婵投降曹魏是懦弱无能,在我看来,刘婵是眼光非常宽的人。因为已经不可能挽回的局面,何必再作垂死挣扎,不如放下落得一身轻松多好呢。


用户638883浪鸡添鸭


自古名言“扶不起来的阿斗”大家都认为阿斗是个庸才,要不是诸葛亮,后期蜀汉早亡了,但事实真是这样吗?要知道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仍然主政29年,而且在这29年里蜀汉总体内政并无大乱,阿斗若真是庸君蜀汉又岂能如此太平。

其实刘禅的皇帝位子不好做,他权衡的事情也不少。比如与诸葛亮的关系,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是君臣关系,而作为托孤大臣,诸葛亮的实际地位是高于刘禅的,刘禅处处维护诸葛亮的主政地位,诸葛亮虽然鞠躬尽瘁,但是也是非常恋权的人,他有点固执己见,没有看清楚蜀国最弱小的情势,穷兵黩武,梦想统一各国,导致了蜀国国力的衰退。对后主他并不是鼓励他,辅佐他,而是监视他,教育他。君臣关系有些混乱。而刘禅虽然有意见,但是为了保持蜀国内部的团结,也没有去阻止诸葛亮的各种计划。从这几点看来刘禅也算得上是个有才之君。

而汉献帝刘协聪慧,自幼面对董卓等狼虎之师仍能临危不乱,后被推上历史舞台。与曹操共事多年,一心复汉,奈何曹操毕竟奸雄,自己又无实权。在这种傀儡的皇帝生涯中仍能护得自己的周全实属不易。但若比掌握实权且处理得当的刘禅,相比,刘禅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与献帝打成平手,但为政方面,因为献帝无权,不免显得阿斗更胜一筹。


夜绍非翁


董卓废黜少帝刘辩,立汉献帝刘协继位,西汉的大将军霍光废黜刘贺,扶刘询为帝,因为刘贺做了27天皇帝,干了1127件坏事,顺应民意。董卓惊驾,怕秋后算帐,所以,换帝,刘协有帝位,沒有帝权,先期是董卓专权,后期又是曹操挟持,魏王府是朝廷的权利中心,一切国家大事都掌握在曹操手中,曹操把三个女儿送入后宫,伏皇后被弒,立小女儿节为皇后,这样的皇帝如行尸走肉,改朝换代,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对刘协来说也是一种解脱。蜀国建立43年,短短的时间就被魏所灭,刘禅被俘到洛阳又乐不思乡,是个败家子,在百姓的心目中,刘禅是反面教材,所以,刘协与刘禅不能相比。


青石5340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是对比个人能力还是政绩、亦或是威望、亦或是胆识。

公元223年5月,刘禅在成都继位称帝,继位初期,由丞相诸葛亮辅政,史书记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死后开始独掌朝政,在位期间,也不乏政绩,后虽亡国,却能安度余生,不得不说其智慧之大。

189年9月刘协被董卓拥立为帝,董卓把持朝政,后董卓伏诛后,受宫廷之乱向东向逃跑被曹操救之迁都许昌,不甘沦为傀儡皇帝策动董承伏完起兵反曹,失败!曹操死后,曹丕继位,禅位于曹丕,大汉灭亡。

由此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个人能力相差不多,政绩刘禅前期主要依靠诸葛亮,后期亲征,贡献度有但是不大;刘协则一直是曹操的傀儡皇帝,无自由,无可对比;威望对比,刘禅只是蜀汉的皇帝,刘协则名以上的天下共主;胆识对比,刘禅有投降之举且有“此间乐,不思蜀”的笑语;刘协则不愿沦为他人掌中木偶,冒着生命危险敢于反抗。

此二人做对比个有千秋吧。


木金木火


个人观点二者之间并无谁占上风之言,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他俩都是汉室同宗,硬要比较的话刘协被董卓胁迫,之后又被曹操协天子子以令诸侯,曹操死后他被迫让位被封为山阳君公保留天子礼仪,汉献帝刘协经历了这么多坎坷忍辱才以保留汉室之宏伟。刘禅虽有被后人所称扶不起啊斗之名,诸葛亮举全国之力北伐,刘禅依然固守本土等诸葛亮凯旋而来,蜀汉灭亡之后刘禅被封安乐公,也有保留汉室忍辱之宏伟,刘禅和刘协有亦有同工之妙啊。刘禅活64岁,刘协活54岁从养生角度说刘禅比刘协会保养。




重溫歷史


呵呵,刘禅跟刘协没有可比性。两个人不是一个级别的。所以,没法比。先说汉献帝刘协。为人聪明伶俐,但却生不逢时。他一生想要做一个有为的明君,但让他无奈的是他一辈子碰到的权臣都很强大。比如,他九岁登基,被权臣董卓立为皇帝。按理说,汉献帝想做一个有为的明君,他完全可以借着董卓的无知而拨乱反正,至少他有王允袁绍曹操等一系列的忠臣可以利用。尽管董卓暴虐,但在当时,并非没有根治的办法。比如,王允就利用貂蝉而杀了董卓。但我们说,汉献帝的一生跟好运恰恰相反。大家看,在董卓祸乱朝纲的时候,汉献帝还是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子。(面对董卓的暴行,他不尿裤子就不错了)大家在往后看,当汉献帝成年以后,把持朝政的却成了人精曹操。大家说,碰到曹操。汉献帝那是对手。我们做个假设,把董卓跟曹操在汉献帝的人生中的出场顺序颠倒一下。比如,汉献帝小的时候,把持朝政的是曹操。等汉献帝长大后,把持朝政的是董卓。如此,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结果?虽然说,汉献帝一生身不由己,但他总是在不停的于命运做斗争。认刘备为皇叔,是想扶持弱者,跟曹操抗衡。衣带诏,是号召群臣洛阳救驾。逃出长安,是不想被李傕郭汜左右主宰他的命运。纵观汉献帝一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虽然他的命运很悲惨,但他至少不停的跟命运做着争斗。一次不行,那就再一次,再一次不行就又一次。他的一生是个悲剧,但他从没有向命运屈服,一有机会他就会反抗。

再看刘禅,一生只知道贪玩,从来不理会朝政。我们说,如果把刘禅跟汉献帝进行互换,怎么样?曹操一看,皇帝刘禅难成大器。弄点美女美酒,投其所好。两个人配合的相当默契。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我刘禅斗蛐蛐抓蟋蟀,我的职业就是玩。你曹操不是喜欢大权独揽吗?行,你只要给我好吃好喝好玩的。就行。其他的你爱干嘛干嘛去。我刘禅不干涉,不管,甚至连问都不问。曹操一看。嗯,每天对你足量供应。其他的你就别管了。这俩人是不是配合的挺默契的,互不对抗,互不指责。一团和气。再看汉献帝,在蜀汉大权独揽,重用诸葛亮,你去北伐,收复大好河山。内政我主抓,你在前方专心作战。我在后方给你足量的粮草供应。大家看,诸葛亮的北伐是不是毫无后顾之忧呀?当然了,这只是个比方。比方而已。大家看看,刘禅跟汉献帝有可比性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