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天津人不承认天津以外的煎饼果子呢?

quip726


煎饼果子其实很多城市都有,但我所吃过的非天津本地的煎饼果子,都有一个认知错误,煎饼果子里的煎饼不是山东煎饼,不是脆的。也不是像北京的煎饼果子用的是白面的,天津的煎饼果子里的煎饼是绿豆面的,摊出来是软的。

另外煎饼果子本质就是面裹着面再涂点面,里面不管是油条(天津叫棒槌馃子)还是薄脆(天津叫果篦儿,有儿化音),都是面炸的,再涂点面酱,腐乳,辣子等等就齐活了。当然你要说再放其他的比如香肠,辣条等等零七八碎的东西,各地有各地的饮食习惯,你们爱吃就吃,反正天津人就是不认这些东西,所以就是不吃。


老六要上天


吃煎饼果子去西北角,本来那就是回民的东西。天津的煎饼果子好吃为啥,羊骨头吊汤,绿豆面白面比例合适,用汤调匀了上铛热热乎乎俩鸡蛋葱花一撒,一番个儿,果子果壁儿一加要嘛酱你点,热热乎乎旁边来碗白浆子能不爽么?别的地方的,比如北京的我吃过真劲道,那都是面啊不放绿豆面啊。沈阳的也去吃过,我拿过来一看问我朋友我说鸡蛋呢?里面呢,哦恍然大悟,没翻个,把焦的那面给我了。得了吧还是回老家吃,一次逗楼下吃了二多年的老头儿,买菜回来我素孙爷爷我刚买完菜,十个鸡蛋我就要个皮儿,玩儿嘛?逗呗,老头儿骂我,滚滚滚,别介啊,手艺在呢怕嘛!没看我忙呢,忙完了伺候你。哟呵,应了,介老头。行啊,十个鸡蛋我搁这儿,两套钱。我先溜达一圈。一会回来,老头看我回来小子来我给你摊,十个鸡蛋,熟不熟放一边,能提拉起来反面不破那就是功夫,牛逼啊,老头儿看我给钱给钱。


choscho


2018年初夏,我们老两口心血来潮,非要去颐和园看看,原来佛香阁里没有了佛像,后来听说请了一尊。说走就走,到火车站还差10分钟,赶紧买票上了高铁。半小时后到了北京,直接又进了地铁,颐和园到了,一看手机都11点多了。赶紧在东宫门外买了两套煎饼果子,两瓶矿泉水。坐在长廊欄座下,享受煎饼果子,,老伴第一口就皱着眉头抱怨,这是什么味啊。我撕开纸兜一角,品尝一口,这可不是纯绿豆面的,里面加入小米面和白面,粘粘糊糊的,没有绿豆的香味,果子像橡皮筋,皮条了,还有一股糊味,里面的腐乳绝对不是王致和的,黑黑的甜面酱厚咸。上当了,15块钱一套,老伴吃一半就扔垃圾桶了。


哈哈95128931


作为一个天津人,我第一次吃煎饼果子是我上中学的时候(1981年),那时候一套煎饼果子是由一个绿豆面皮一个鸡蛋和两根果子组成的,一角一分钱一套!那个时候只有果子这一种。不要果子或鸡蛋是八分钱一套,不要鸡蛋和果子是五分钱一套!自己带鸡蛋的也是八分钱一套,是属于高档的早餐!当时大多数人都是一碗老豆腐一碗豆浆共五分钱,自带一个馒头或饽饽!由于我的父母都是工人每个月都有固定的八十多元钱的工资!我每天的零花钱是两角钱!我就经常吃煎饼果子,当时很多同学都是很羡慕我的!现在的煎饼果子大多数都不是当初的味道了!面皮掺杂面粉之类的东西都不好吃了!真正的天津煎饼果子的面皮是纯正的绿豆面,只加点水!我到现在都忘不了小石磨磨绿豆的样子!绿豆被泡的涨涨的,老板磨绿豆,老板娘摊皮子!


光头强209122325


煎饼果子本来就是天津的特产。后来传到北京(北京的又学得不太像,弄成白面的了。可能因为白面省钱而且好做)。近些年由于经济活动频繁,其他城市也多起来了。就像不论你走到哪个城市的小吃街、夜市,都会听到“正宗长沙臭豆腐”一样。后来山东人也来凑热闹(大概因为煎饼果子里有煎饼二字吧)。


voojooo


因为不正宗,天津的煎饼果子用料非常讲究,主料和辅料来不得半点马虎。外地的煎饼果子,只有工具象,用料和工艺,一点都不是那么回事。味道不对!就连天津周边的郊县地区,煎饼果子也真不象那么回事。我现在居于静海,想吃口正宗的煎饼果子,都要开车回市区去。往返百十公里。


澤西園


不是不承认,是外地的做的实在不好吃。天津的煎饼果子,用料做法讲究,外地很多都没学到精髓,或者偷工减料。如此而已。

我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在北京吃过一次,后来就再也不吃外地的煎饼果子了。现在只有在天津的时候才会觉得偶尔必须吃一次。


长弓BJ


正宗的越来越少了,以前一般煎饼果子摊儿边上或者附近,必定有炸果子摊儿,热煎饼裹刚出锅的果子。后来就改送果子的,一卷上软趴趴的不好吃。再后来本地人干煎饼果子的越来越少,很少能吃到正宗的了。

面糊各家都有秘方,听说要用什么骨头汤和绿豆面,白面,棒子面等等。

外地人做出来的味道确实不正宗,吃不起那个味儿。天津人嘴馋,嘴刁,不对味儿的就不是正宗。就和天津话一样,外地人永远学不会那个味儿。


高3538


好吧,我来做一个应该是最正确的回答。

煎饼果子虽然是看似简单的煎饼与油条的组合,但是,却有着鲜明的天津特点,而且,其定义只有真正的老天津卫才能懂得,即便是现在所谓的天津市区,其域内人口许多也是无法理解的,要知道,在八十年代中期,天津的市区范围还很小,现在的中环线周边许多地方,那时候还是村落郊区。下面着重说三个方面:

第一,煎饼。天津煎饼果子的煎饼,是以绿豆面为主料的,辅以白面、棒子面、小米面或者黄豆面等。各家配料虽然不同,但绿豆面为主且占比例为最大是天津煎饼果子的煎饼最大特点,如果绿豆面比例低于30%,那么味道的偏差就会大太多。这一点,只要离开天津市区,一般很难做到,出了天津市,基本就做不到了。而且,天津煎饼果子的煎饼摊出来,边脆心软不沾牙,唇齿留香,必须现做现吃,这一点,是其宗源的山东煎饼也无法做到的。

第二,果子。天津管油条叫馃子,一般也做果子。天津果子是有其默认的行业标准的,其长度、脆度、分量、火候等有一点不合格,那么一个炸果子的摊位也无法站住脚。所以,天津人到了外地,都会觉得外地的油条不是味道。而外地人如果执着的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天津卖油条,那也得饿死。这样的例子,我之前见过两个。果子的衍生产品还有果蓖儿、果头、糖皮儿和鸡蛋果子。这里要说一下果蓖,这是煎饼果子里面除了果子,唯二可以夹的东西,其颜色至少应该与果子比不多,甚至更深,那什么所谓的薄脆,是什么鬼?即便是果蓖儿,也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才开始夹的,以前没有。

第三,煎饼果子的摊制方法、配料、酱料也是基本固定的。在九十年代初期经历了一次增加酱豆腐和辣椒糊升级为辣椒油的重大改革和因从业人员暴增而像最后滴香油这个程序被不少人忽略,煎饼果子这么多年再无重大的且被天津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的改动。所有哗众取宠的所谓改良,斗不过昙花一现被天津本地市场所无情的抛弃。

这些就是你所提问的答案。


楊岳霖


(本人吃饱后原创心得) 因为地球上再也找不出一个千万级人口的城市,有这么多吃货默默地把这玩意儿当做事业研究几百年! 600年前至今,这个孕育出千万卫嘴子的都市,不仅造就出了郭德纲这类用嘴挣钱的说货,更制造出每天消耗上百万套煎饼果子,情愿为嘴花钱的吃货,这群人一吃就是六百年! 六百年中,做者和吃者在相互博弈中都不断提高,世代进化,走向共赢! 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这样巨量的群众基础和“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的执着吃货精神!

广东的早茶得益于江海时鲜和广州人特有的富裕后求精致,天津的煎饼果子仰仗的是天津平民对家常口味的独到讲究,煎饼果子于天津就如乒乓球在中国,通俗到每一个平民都能参与评判,即使别人把技术和高手都请走了,这地方照样会冒出一堆更牛的大仙,自觉服务于每天数百万张世代品尝煎饼果子的馋嘴市民 他自然就是正统!味道差一点儿都不行!

外地人可能不喜欢吃煎饼果子,一旦吃过还想吃第二套时,你真会觉得其他什么加生菜、火腿肠、香菜.....都是邪教,都是...是...邪门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