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叛变曹氏家族后,为何曹操当年老部下都坐视不管呢?

非梦王子


回顾曹操“老部下”当时的处境和立场,我们会发现:司马懿不用担心这些,这个问题,老曹家早就帮他解决了。

宗族的没落1:曹魏亡于孙刘

首先该救曹家的,应该是曹家自己人。

可是,他们却没有力量了。

曹丕时期,就不断打压曹植、曹彰,但诸曹夏侯,毕竟树大根深,还是有较强的实力。

比如:曹操的亲儿子曹宇,恭敬得人心;继子秦朗,颇有战功;曹休一系(其子曹肇),多年领兵。

但是,在孙刘的打击下,这些实力迅速衰弱!

这个孙刘,不是孙权、刘备,而是知名度不高的孙资、刘放。

早在曹操做魏王时,他们就已经掌机要文书,成了曹操的左右。

随后,他们在曹魏政权一直身居机要之职,影响极大!

两个外姓人这么嚣张,曹家人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

曹睿临死前,已经意识到士族权势过重,拟定了一份由曹家人组成的辅政名单。孙、刘深知:要是这帮人辅政,他们也就要去领盒饭了!

于是,在他们的策划下,曹睿最终把辅政大臣定为司马懿和曹爽!

修改辅政大臣名单后,原定的辅政大臣们,也都没免官了!

老曹家的基石,断了一半!

宗族的没落2:作死

曹爽时期,宗族们看起来还是很有力量的。

曹爽兄弟,掌握了大权;夏侯玄、夏侯霸,也领兵权。

可是,这已经只是表相了,他们已经弱不禁风。

曹爽集团在施政中,不得人心。他们的力量完全来自于其政治合法性,一旦失去了合法性,他们表面强大的力量,就完全无用了!

如果曹爽在事变后,能利用天子在手的机遇,领导夺权斗争,这些力量或许还能发挥作用。

可是,当曹爽自己投降后,这些本就未得人心的力量,在没有大义名分的情况下,完全失去了反戈一击的力量!

因此,关中的夏侯玄、夏侯霸,他们可以进行的选项仅仅是:到底要投蜀还是回洛阳?

没有力量了,也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早已站到对立面的功臣集团1:蒋济

满宠死后,在功臣集团中,蒋济成了领军人物。

蒋济是个狠角色。20岁的时候,守合肥,把几千援军说成五万大军,靠吹牛就把孙权吓跑了。31岁的时候,关羽嚣张,曹老板差点要迁都了,又是他和司马懿献策连结孙权,暗算关公。

禁军是个要紧的部门,一般是姓曹、姓夏侯的人才能插手的。蒋济他老人家在禁军中一干就是十几年,一路做到领军将军!多好的人才呀。可惜,是司马懿的死党!

蒋济原本就和司马懿关系好,常在一起扯淡闲聊,同时,他又看不惯曹爽等人瞎折腾,常常抬杠!

所以,曹爽在抬着司马懿做太傅的同时,顺手也把蒋济送去做太尉了。名头都很牛逼,问题是闲!

所以,老蒋和老司马很早就搞到一起开小会,准备阴曹爽一把了!

高平陵之变中,老蒋先是以太后名义罢免曹爽职务,又是写信苦口婆心诱降曹爽。

司马懿出尔反尔,弄死曹爽的时候,蒋济强烈反对,只是:这只不过是被老朋友拉着“失信”的气愤而已,朋友间的内部矛盾,怼几句就完了!

早已站队的功臣集团2:高柔、王观,司马懿的主要助手

司马懿事变中,还有两位”闲职“助手:司徒高柔、太仆王观。

这两位,也是曹操时代留下的老部下。在事变中,司徒高柔行大将军事,太仆王观行中领军。

从司徒、太仆的官职来看,显然,他们也是被曹爽高高挂起的“曹操老部下”了。

他们到了司马懿一边,得到了实权,自然是不会再反对司马懿了。

被排挤的中间派:孙礼,早就等着司马懿上位了

孙礼,一直就是个刺头。早年就为报私恩,释放犯人。后来,又一路与历代曹魏领导人抬杠。

刺头,遇到曹操、曹睿这样的明主,问题不大。可到了曹爽那里,日子就难过了!

因为两郡分界的问题,孙礼和曹爽闹翻,上来就是一顿猛怼。

曹爽可不好惹,直接把孙礼赶回老家,闲置五年。

后来,因众人求情,孙礼出来继续做官,可是,梁子是结下了。在被委派去做并州刺史前,孙礼去见司马懿,又是一顿猛怼:“我原以为你可以像伊尹、吕望一样匡扶国家呀!现在社稷倾危,怎么能无动于衷!

孙礼,对司马懿上位只会拍手称快了!

最终没有人出来保护曹家,因为曹家已经提前消灭了能保护自己的人!

曹爽掌权,本就没有威望基础,他的力量,仅仅来源于职位。他在威望未补的情况下,盲目安插自己人到各种紧要职位,挤走了功臣集团及实干者。表面上,这使他地位得到巩固,实际上,这一切权力,都如建在沙子上的城堡——弱不禁风!

当他们仅有的职位被司马懿剥夺后,他们自然也就毫无还手之力了!

那么,还有谁能救他们呢?

职位,永远不是权力的本质!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乘大将军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曹睿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他调集敢死劲卒三千人控制了洛京,亲自率部据守洛水浮桥,扼制住各条要道,同时逼迫太后发布诏书,声讨曹爽罪行。

司马懿冒险成功了,无谋无勇、不敢绝地反击、背水一战的曹爽被迫交出了兵权。曹爽交权的目的是想以此换取在洛阳眷属的平安以及保证其身家性命不受侵害。不久,老谋深算、阴狠毒辣的司马懿出尔反尔, 一举诛杀了主动投降的曹爽,为斩草除根还将其家族的男女老幼、亲信党羽数千人诛戮殆尽。史称“高平陵事变”。

史载,司马懿外宽而内忌,善于韬光养晦、耍弄权术。诛灭曹爽集团时,其嗜血残暴的本性显露无疑,举凡曹氏三族、亲信党羽、门生故吏的三族都不能幸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姐妹早已嫁人的,也全在斩首之列。据记载被杀者多达七千余人。


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实际上已经逐渐被司马氏所掌控。两年后,七十一岁的司马懿故去,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相继执政。在这段时间内,忠于曹魏的内外重臣、特别是一些由曹操栽培、攫拔的文武官员接二连三起兵反抗,但先后都被司马氏调集重兵给镇压了下去。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废黜掉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早在司马懿还活着时,一些忠于曹魏的将领就曾起兵反对他,可惜都没成功。

譬如齐王(曹芳曾封齐王)十二年,都督扬州诸军事的王凌就秘密聚集力量以反攻司马懿,然而事机不密,被司马懿侦知,遂率军队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王凌措手不及,只得仓促应战。司马懿擒获王凌后,把他送回洛阳,王凌在路上服毒自尽了。

也在这一年,司马懿病殁,其子司马师接了他的班。到齐王十五年,中书令李丰,张皇后的父亲张缉,又密谋策划干掉司马师,再将曹爽的姑表兄弟夏侯玄扶上位代替他。又因事情败露,都被司马师给杀害了。司马师很恼火,干脆废黜掉齐王曹芳,改立魏文帝曹丕的曾孙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次年,扬州都督毋丘俭 、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司马师亲率大军前去讨伐,和毋丘俭 、文钦的军队对峙、相持。因兵力单薄,毋丘俭军大败亏输,二人乘乱逃逸,毋丘俭在逃亡路上死于乱军中,文钦逃奔吴国。

在平定毋丘俭之乱时,司马师本已有伤在身,因关系重大,不得已带伤亲征。得胜后,刚一班师回到许昌就死了。他的弟弟司马昭接替其位。

两年后,新继任的扬州刺史诸葛诞(诸葛亮族弟)又起兵讨伐司马昭。这一次,诸葛诞吸取了以往两次起事的失败教训,他知道司马昭权力已稳固、兵雄势大,不容易凭武力战胜他,所以事先暗中和东吴取得联系,争取外援,并采取守势,坚守不战。

东吴派降将文钦率军前去增援他,还另外派兵以为呼应。诸葛诞有了依靠,坚定了守城的信心,司马昭费了很大力气才将诸葛诞包围起来,又分兵堵截住了东吴援军。依靠人多势众,居然一举攻克寿春。诸葛诞与文钦有矛盾,突围时竟乘乱袭杀文钦,仅率数骑逃出寿春,途中被(曹魏,西晋将领)大将军胡奋的部属击杀。之后,司马昭下令将诸葛诞三族尽诛。

寿春被攻破后,诸葛诞的亲信部属三百多人全部被俘,无一人愿降,最后全部引颈就戮。从此以后,忠于曹魏的文武官员就再也没有人敢于起兵对抗司马氏集团了。

司马昭在平定了诸葛诞的反叛后,杀害了铤而走险、率卫士与宦官攻击自己的曹髦,立曹奂为帝,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司马昭的手上。之后,司马昭出兵灭蜀 。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掉了曹奂,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改历法,大封群臣,建立起一个新王朝——(西)晋。十五年后,晋军攻灭东吴。这段历史被称作“三国归晋”。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仅用了 三千死士,几天时间便成功击败曹爽 ,夺取了曹魏最高政权。 因此,许多人就有疑问,司马懿发动政变时,曹操当年那些老部下呢?难道就没有人出来管一下吗?有,而且还很多。那么为什么司马懿还会成功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搞清楚一个问题,司马懿发动政变时,曹家的皇室宗亲哪里去了?那些各地的藩王为什么没有动静呢?其实他们是想有作为, 但是却无能为力,因为他们没有实力。而造成他们没有实力的罪魁祸首是曹丕。

曹丕初登大位就颁布一条诏令, 让各地藩王返回驻地,无事不得进入京师洛阳。而且对各藩王的管理相当严峻,每位藩王配备一名监国使者 ,使者负责监视藩王的举动。严格到什么程度呢?

当时任城王曹爽暴薨,曹丕诸兄弟齐聚洛阳为曹爽发丧。事毕后曹植因为和曹彪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想多说两句话,即使这样,监国使者也不让,催促曹植赶快走。

任城王暴薨。诸王既怀友于之痛。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

当时的曹氏诸藩王,名为藩王,其实连大臣都不如。他们的亲兵不能超过三百人,而且这三百人还都是老弱残兵,没有一点战斗力。所配备的吏从也都是一些无能之辈。这样的实力,朝中发生任何大事,基本上都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了。

曹操直系宗亲没有力量,那么他那些大臣呢?我列了一个表,可以对比一下当时大臣们的情况。看上图,高平陵政变发生在公元249年,那时曹操的五大重要谋士及五大良将都早已经死了。其中贾诩活到了公元 223年,武将张郃活的最长,活到了魏明帝曹叡时期,公元 231年死去,死去原因是被司马懿故意陷害的。(司马懿强制张郃追击诸葛亮,诸葛亮设伏,射杀张郃)

曹操时期重要大臣不起作用,那么曹丕时期的呢?曹丕时期有四位顾命大臣,分别是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其中曹休死的最早,公元228年去世。曹真其次,公元231年去世。陈群最后,公元 237年去世,即使这样,离高平陵政变还有12年之久,因此他们也都无能为力。

曹操、曹丕时期重要大臣都不起作用,难道就没有人能管得了司马懿了吗?不是的,司马懿虽然活的时间长,但是还有跟他一样高寿的人,而且资历也很老,足以抗衡他。那么这些人是谁呢?他们就是横跨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朝的魏氏五大元老,分别是满宠、司马懿、高柔、王凌和蒋济。

首先说满宠,曹家对满宠有大恩。曹操早期任命他为许县县令,后满宠历任奋威将军、杨武将军,镇东将军,负责镇守江淮一代。满宠在任期间,多次阻挡了东吴的进攻。那么司马懿发动政变时他在干什么呢?很可惜,曹芳当政后不久,满宠就去世了。如果满宠不去世,结果未可知。

再说高柔和蒋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高柔为司空,蒋济为太尉,而他们两个选择支持司马懿,那么既然司马懿是谋权篡国,他们为什么还要支持他呢?说来说去,都是曹爽的错。

曹叡死后,任命蒋济为领军将军,统领所有的禁军,位高权重。当曹爽成为托孤大臣后,他为了排挤蒋济,架空蒋济为太尉,废除领军将军一职。任命自己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表弟夏侯玄为中护军。共同把持了所有的禁军。这让蒋济气愤不已,所以蒋济支持司马懿。那么高柔为什么支持司马懿呢?

曹爽不仅仅抢了蒋济的权利,他连尚书台也不放过。当时宫中有两个地方权利最重,一个是禁兵,负责皇帝的安全。一个是尚书台,负责处理朝中的实务。曹爽霸占禁兵后,开始把手伸向尚书台。

他任命何晏、邓飏、丁谧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其中何晏主管选举官吏,那些溜须拍马的人都受到重用,对何晏有意见的人都被罢免。何晏还给曹爽出主意,将郭太后软禁至永宁宫。然后曹爽开始以权臣的姿态肆意妄为。

曹爽对于皇家府库的宝器珍玩可以任意支取,武库里的武器可以随意调用。曹爽又私纳了先帝曹叡的七八个才人,用于满足私欲。还大张旗鼓的 搞排场,吹拉弹唱的人达到三十多人。这一切都被高柔和蒋济看到眼里,他们意识到一个即将谋权篡国的佞臣出现了。

爽饮食车服,拟於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诈作诏书,发才人五十七人送邺台,使先帝婕妤教习为伎。擅取太乐乐器,武库禁兵。作窟室,绮疏四周,数与晏等会其中,饮酒作乐。

而此时的皇帝曹芳,几乎成为了摆设。曹爽把司马懿踩在脚下后,没有人再能够撼动他的位置。为什么呢?

禁兵被曹家兄弟掌握,大臣们都换成了何晏喜欢的人,而曹爽只剩一步,那就是废了皇帝,自己上位。因此,出于保全皇室、去除奸臣的愿望,蒋济和高柔站在了司马懿这一边。那么王凌呢?

王凌说起来是受了曹操大恩的,王凌是王允(计杀董卓那个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允被杀后王凌逃跑,被曹操所救。曹操对王凌很好,王凌后来官至扬州刺史,取代了满宠的位置,镇守扬州及淮河一代。

王凌对曹爽是没有好感的,但是他对司马懿也没有好感。况且王凌属于地方长官,因此,他无法参与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取代曹爽后,王凌看到司马懿专权,欺负皇室,于是他举起了叛旗。

王凌联合自己的侄子令狐愚,企图扶植曹彪(曹操之子)为皇帝,后被司马懿及时察觉,然后司马懿快速率军达到淮南,亲手捉住了王凌。至此,所有与司马懿能够抗衡的元老都失去了效力,司马家族再也没有什么大的阻碍了。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曹操手底下的五大良将和五大谋士都早已经死去,就连曹丕留下的三位辅政大臣都也早已死去。由此可见,司马懿活得久是多么的重要。虽然有蒋济、高柔、王凌等人还在世,但是蒋济和高柔出于对曹爽的憎恶而选择了支持司马懿,王凌在看透司马懿的嘴脸后举起叛旗,最后被司马懿所擒。实力有时候很重要,但有时候时间更重要,司马懿就是这样胜利的,你说呢?

多说一句,蒋济后来看到司马懿要霸权,于是质问司马懿为什么不兑现承诺,不杀曹爽。司马懿将责任推给了廷尉,曹爽被公开审理,最后被诛杀。蒋济看透司马懿真正嘴脸后很失望,最后郁郁而终。而高柔则聪明的多,他活了九十岁,善终。


每日趣评


曹操开创的曹魏政权最终亡于司马懿祖孙之手,可以说是天意,也是曹操曹丕父子作茧自缚。

严格来说,曹操与司马懿并不是一代人,曹操比司马懿大24岁,司马懿与孙权诸葛亮曹丕等属于一代人。

因此曹操与其老部下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程昱张辽徐晃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属于曹魏第一代领导集体,而曹丕与司马懿曹真等属于曹魏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司马懿当政的时候,曹操的老部下基本都去世了,当然对司马懿无法构成威胁。

之所以说曹操父子是作茧自缚,因为人家司马懿一开始压根就没想为曹操效力,是曹操拿刀架在司马懿脖子上硬逼着他为自己效力,因此曹操开创的天下亡于司马懿也算是曹操自找的。

公元201年,曹操就听说22岁的司马懿有才,派人征召司马懿,司马懿却因为曹操独揽大权控制东汉朝廷而且曹操是宦官的后代,不想为曹操效力,于是司马懿借口自己有风痹症拒绝为曹操效力,曹操派人刺探司马懿的病情,司马懿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真像得了重病一样,曹操只好作罢。


公元208年,曹操做上丞相以后决定强行征召司马懿,曹操说如果司马懿再像上次那样躺着一动不动就逮捕他,29岁的司马懿知道曹操心狠手辣,如果再拒绝曹操肯定被灭族,司马懿只好接受了曹操的征召。

曹操的确是把司马懿作为曹魏第二代领导集体成员培养的,曹操让司马懿辅佐曹丕。

但性格多疑的曹操不久又开始怀疑司马懿,他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意思就是司马懿回头看人的时候像一头要吃人的恶狼。于是曹操提醒曹丕说司马懿不是久居人下之人,必然会干预我们曹家的事情。

但因为曹丕与司马懿关系很好,极力在曹操面前维护司马懿,司马懿又尽职尽责,小心谨慎,让曹操抓不到错处,最终转危为安。

公元220年曹操死后,曹丕篡汉称帝,建立曹魏政权,司马懿成为曹丕手下举足轻重的大臣,是曹魏第二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

公元226年,39岁的曹丕死后,22岁的曹睿继位,47岁的司马懿是四名辅政大臣之一,又成为曹魏第三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

公元239年,35岁的曹睿死后,7岁的曹芳继位,60岁的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一起辅政,成为曹魏第四代领导集体数一数二的主要成员,曹爽成为司马懿夺取最高权力唯一的对手。

司马懿作为太傅,享受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权臣待遇。

公元247年,曹爽控制了郭太后,又掌握了禁卫军,独揽大权,68岁的司马懿伪装生病,不问政事,以麻痹曹爽,曹爽果然中计,对司马懿毫无防备。

公元249年正月,70岁的司马懿乘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陵祭祀曹睿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他派长子司马师带领劲卒三千人控制了洛阳,司马懿亲自率部据守洛水浮桥,扼制住各条要道,同时逼迫郭太后发布诏书,声讨曹爽罪行。

司马懿的冒险完全成功了,软弱无能、贪图享受的曹爽被迫交出了兵权。曹爽交权的目的是想以此换取在洛阳眷属的平安以及保证其身家性命不受侵害。不久,老奸巨猾、阴狠毒辣的司马懿出尔反尔, 屠杀了主动投降的曹爽兄弟,为斩草除根还将其家族的男女老幼、亲信党羽数千人诛戮殆尽。史称高平陵政变。

司马懿凶残毒辣的本性显露无疑,举凡曹氏三族、亲信党羽、门生故吏的三族都不能幸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姐妹早已嫁人的,也全在斩首之列。据记载被杀者多达七千余人。

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实际上已经逐渐被司马氏所掌控。

此后,忠于曹魏的大臣接二连三起兵反抗,但先后都被司马氏调集重兵给镇压了。

公元251年,79岁的司空王凌算是曹操为数不多还健在的老部下,他不满司马懿独揽大权,与外甥令狐愚谋立曹操的儿子曹彪以反抗司马懿集团,被司马懿侦知,遂率军队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

王凌措手不及,只得仓促应战。司马懿擒获王凌后,把他送回洛阳,王凌在路上服毒自尽了。 王凌令狐愚都被灭三族,57岁的曹彪也被迫自杀。

不久72岁的司马懿病死,其长子司马师成为大将军,掌握曹魏军政大权。

公元254年,皇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张皇后的父亲张缉等密谋策划干掉司马师,再将曹爽的姑表兄弟夏侯玄扶上位代替他。又因事情败露,很多大臣都被司马师灭三族。司马师废掉曹芳,改立曹髦为帝。

公元255年,镇东将军毋丘俭 、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司马师亲率大军前去讨伐,和毋丘俭 、文钦的军队对峙、相持。因兵力单薄,毋丘俭军大败,二人乘乱逃逸,毋丘俭在逃亡路上死于乱军中,文钦逃奔吴国。

在平定毋丘俭之乱时,47岁的司马师本已有伤在身,回到许昌就死了。他的弟弟司马昭接替其位。

公元257年,镇东将军诸葛诞杀死扬州刺史以后又起兵讨伐司马昭。诸葛诞事先暗中和东吴取得联系,争取外援,并采取守势,坚守不战。 东吴派降将文钦率军前去增援他,还另外派兵以为呼应。司马昭费了很大力气才将诸葛诞包围起来,又分兵堵截住了东吴援军。依靠人多势众,居然一举攻克寿春。诸葛诞与文钦有矛盾,突围时竟乘乱袭杀文钦,仅率数骑逃出寿春,途中被杀。之后,司马昭下令将诸葛诞三族尽诛。

从此以后,忠于曹魏的文武官员就再也没有人敢于起兵对抗司马氏集团了。

公元260年司马昭杀害皇帝曹髦,立曹奂为帝,曹魏朝廷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司马昭的手上。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大将钟会邓艾等出兵灭蜀汉 。

公元265年,54岁的司马昭去世,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掉曹奂,建立西晋王朝。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派晋军攻灭东吴,一统天下。


厚德载物49847


其实很简单不管曹操当年的老部下管不管,结果都差不多,没有才能的管不了,有才能的,不想管,管了结局也很惨。

曹操本人的原因

曹操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用人唯贤,不论门第,颇有识人眼光。但同时他的性格是比较容易猜忌和狠毒的。

就连被曹操立下赫赫大功的的荀彧等人,就是因为反对他称王,就被杀掉了。他的护卫想帮他盖衣物,结果被他以梦中杀人的借口杀掉。大家心里不说,心里其实很寒心了。

还有一点就是曹操当年就是曹操征战天下的文臣,能到司马懿的这个年代都死的差不多了。曹操的老部下,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方面是夏侯氏和曹氏的宗室,另一方面则是其他士族和平民子弟。比如典韦、许褚、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等,这些文成武将基本上都已经死了。

人才的指数效应

而曹操的旁支,没有多少有才人的人物,有才人物的大多早死。曹操的后代旁支,肯定也不得到锻炼,因为宗室一旦有了实力和能力,对皇家来说是很危险的,没有锻炼,才能就没法提高。没办法形成做指数效应,慢慢提高。

最重要的是曹爽作死,曹爽上台以后大肆启用何晏等无才无德之人,破坏朝纲,大肆卖官鬻爵,令大家都颇为不满。可以说已经接近离心离德了。司马懿他是只老狐狸,历经三朝,论手段,论知识经验等等,曹爽都不是满意的对手。


曹操部下有起兵的,可惜失败了。

但是司马懿叛乱以后,曹操的部下并不是没有出力,也有起兵反对的,比如淮南三叛(王凌、母丘俭、诸葛诞)等人,但是被打败了,所以再也无人敢反对司马懿的统治。

这是我刚才说的,没有才能的,没有办法做反抗。有才能的,不想出力,甚至有的出力的人死的都很惨,这样像这样怎么可能有人敢反对司马懿的统治呢?


职业减肥营养师


公元249年,魏国元老级将军司马懿起兵造反,将曹魏一举拿下,自立为王,并改国号为晋。史称高平陵政变。司马懿的叛变将历经五十余年的曹魏湮灭在了历史的浪潮之中。三足鼎立时期实力雄厚的魏国,历经了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

四朝元老将军除了司马懿之外,还有高柔、王凌和蒋济,这些老部下见证了曹魏的兴衰过往,按理与曹魏已经融为一体。但为何司马懿叛变曹魏,其他老部下甚至曹氏一族都坐视不理,无动于衷呢?小编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曹氏宗亲并无实权,没有能力抵抗司马懿叛变。

曹丕在位时,朝廷之中放眼望去,都是曹氏一族。为了避免曹氏宗亲有谋朝篡位之嫌,曹丕对宗亲实行了严格的藩王制度,每位宗亲配备一名监国使者,意在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曹丕不仅不给宗亲高官厚禄,还不许他们随意离开封地;如若犯法,与庶民同罪;曹氏宗室回京更是难上加难,除非在情非得已的情况下。

史载,曹氏有藩王薨逝,曹氏宗亲齐聚洛阳,为其发丧。期间,封陈王曹植和弋阳王曹彪因久没见面,相谈甚欢,却被监国使者强行分开,唯恐他们密谋造反,动摇江山。如此种种,曹氏宗亲的日子还不如外姓官员来得自在。他们完全生活在曹丕设定好的条条框框中,抱负难施,即便有雄才伟略,也难大展拳脚了。没有权利的曹氏宗亲,如同被拔牙的老虎,成了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司马懿叛变,曹氏宗亲拿什么来拯救曹氏一族呢?答案显而易见。

二、高柔和蒋济在曹营备受排挤,支持司马懿的叛变。

曹芳在位时,托孤大臣曹爽代为执政。不曾想曹爽有负先王所托,利用职务之便,将朝中重要职位全部安插自己的亲信。不同于曹操的唯才是用,他是唯亲是用。而且,曹爽还喜欢听甜言蜜语,对他拍马溜须,见风使舵的人,也全都得到了重用。

高柔,蒋济等元老,不愿随波逐流,讨好曹爽,曹爽实行暗地打压,将他们调离原本的核心职位,导致他们的权利被架空。堂堂四朝元老,却落得不如一些初出茅庐却善于拍马溜须的人的下场,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这口气他们无论如何也是咽不下去的。曹爽长期以来一副唯我独尊的嘴脸让他们失望透顶。他们对曹爽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为今之计,只有推翻曹爽,让他下台,重新扶植新帝,才能不至于使曹魏乌烟瘴气。恰好,此时司马懿揭竿而起,正中高柔和蒋济等的下怀,于是纷纷支持他与曹爽动兵。这也是为何司马懿叛变,高柔和蒋济无动于衷的原因了。

三、王凌系地方官员,与叛军司马懿抗衡有心无力。

高柔和蒋济支持司马懿叛变,而王凌呢?他倒是忠义之士,因为曹操曾对他有救命之恩。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王凌对曹家一直忠心耿耿,曾一度官拜扬州刺史。然而,也因为王凌只是管辖扬州一代的官吏,天高皇帝远,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获取信息严重滞后的王凌根本没有办法冲到前线与司马懿展开厮杀。

而且,以古代的行军速度,即便王凌第一时间得知司马懿造反的信息,并立即整装待发,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的。估计还没到达洛阳,司马懿已经坐拥天下了!由此看来,唯一忠于曹魏的王凌,并非坐视不理,而是因为地方限制,无法及时获取情报,生生错失了救助曹魏的机会。

所谓时势造英雄。司马懿之所以叛变,是因为曹魏内部不稳,根基已朽,气数已尽。曹魏灭亡是大势所趋,而曹魏曾经的中流砥柱倒戈相向,正好鲜明地诠释了这一点。司马懿虽不忠于曹魏,却带领中原百姓向更和平的生活迈了一个台阶,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百姓之福了。不过公道自在人心,司马懿是忠是奸,就留待后人去评论吧!








Zh上善若水W


司马懿历经四朝的元老,为何会在第三任曹氏皇帝即位后,选择了篡夺之举,而一直人才济济的曹魏政权,为何对他的叛变之举不加以打压,甚至是诛灭?万事皆有因,那就看看那些曹操的老部下为什么会坐视不管。

先来看看到曹芳即位时还有那些曹操当年的老部下。到曹芳即位时先祖辈留下的只有蒋济(曹操时期的老臣),高柔(曹叡时期的老臣),王凌(虽然是老臣,却不在京城,而是扬州的地方官),关键是蒋济和高柔虽然是老臣,却在曹芳时期权力日渐收缩,这一切都是拜曹爽所赐,曹爽其人,喜欢奉承之言,蒋济等人自然不屑与其为伍,那也就只能靠边站了,让这些失去权力的老臣拿什么与司马懿抗衡?

其次,来看看曹氏家族自己内部。曹丕受汉献帝禅让后做了7年皇帝就驾崩了,其子曹叡即位为帝,做了12年也驾崩了,到了曹芳即位为帝这年曹芳才8岁,昔日的牛人也都老去,曹操内部除了曹爽是托孤大臣外,其他曹氏子孙早就没有先辈的血性,作为曹操时期的外戚夏侯家族也是人才凋敝,曹爽大权在握,排除异己,连司马懿(托孤大臣)都不例外,既然天下还是曹魏家的,那就让曹爽继续爽下去吧。

最后,司马懿得“感谢”曹爽。正是曹爽的大权独揽,排除异己的行为,让朝中的大臣封为两派,一是守旧派,这一类大臣对曹爽而言,和自己的政见不和,那就不好意思了,边上凉快去,都被架空了权力,还有什么还说的呢,顶多是在职人员到时到点打卡上下班呗,二是溜须拍马派,多为曹芳即位后,曹爽受封为托孤大臣时出现的,他们这一类最大的贡献就是让曹爽心情舒畅,实干的能力倒是其次。司马懿能不高兴吗?想护曹魏的大臣被架空了,溜须拍马的没有真本事,那么他的对手就一个-----曹爽。于是暗中培养死士的司马懿终于接着皇帝扫墓之时,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拿下曹爽等人,从而锁定胜局,那些被曹爽打压的旧臣倒是松了一口气,可惜的是,他们低看了司马懿,一切尘埃落定,再管也无力回天了。


农夫说历史


在三国那个动乱的时期,能够长寿的人并不多,曹丕和曹睿寿命不长,都是不到四十就去世了。而司马懿偏偏是一个很长寿的人,活了有七十多岁。把曹操当年留下的能有实力与之抗衡的老部下都被熬死了,当司马懿发动政变,诛杀曹氏三族共计七千余人的时侯,曹氏已经无人能与之抗衡。


司马懿虽然比曹操年龄小,但和曹操是同一辈人,当初曹操对司马懿也是提防的很,可是司马懿能装啊,他为了蒙蔽曹操,一直在家装病,一装就是几十年,后来终于赢得曹操的信任,可见其人的心机有多深。

司马懿是三朝元老,曹操活着的时侯,他是曹操得力的谋士,后又帮曹丕战胜了曹植,曹丕上位后司马懿得到重用。怎耐曹丕英年早逝,司马懿继而辅佐曹睿。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大大培植了自己的势力,门生更是遍布朝野,到处都是忠于他的人,成为权倾一时的重臣。因此在曹睿去世后,朝中几乎已经无人能与之抗衡。

曹操非常重用本族中人与寒门子弟

曹操虽然是靠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壮大,但是他对士族一直心存戒备,他害怕如果对士族放任不管最后会管不了,又重蹈东汉的复辙,所以曹操只让士族负责一些行政事务。


相反曹操很重用曹氏宗族,他很重视与夏侯氏的联姻,曹氏和夏侯氏都是他的亲族,兵权都掌握在这两个氏族手中。而且曹操唯才是用,他还重用寒族中的有识之士,比如许禇、典韦等,虽然出身寒门,但是一样受到曹操的重用。

而曹丕与曹操不同,他与曹操恰恰相反,他总是对本族子弟严加防守,生怕本族人夺了他的权。他重用士族,因为曹丕就是在士族的帮助下才登上皇位,所以他对士族照顾有加,对亲族却非常防备。

他虽然给曹氏宗族的兄弟们封了藩王,但是他们手中并无兵权,甚至都不能任免自己领域内的官员。藩王们还常常受到曹丕的严加看管和监视,曹丕就是怕他们有朝一日来夺权。


曹丕的这种做法导致曹氏亲族的势力越来越薄弱,这成为后来无法和司马懿抗衡的最主要原因。

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侯,曹爽已非常不得人心,他独揽大权,横征暴敛。他虽是托孤大臣,却没有起到辅政的作用,随着权利越来越大,曹爽只想排挤司马懿,这使得朝堂上很多大臣都敢怒不敢言。

曹爽的种种做法使自己腹背受敌,百姓怨声载道,大臣们不拥护他,非常不得人心。再加上曹丕当初的做法,使得曹氏王爷手中无权,这就使得司马懿判乱时,无兵无人能够来平叛他。


司马懿一反,曹爽马上投降,这样即使别人有心要帮曹爽,怎奈烂泥扶不上墙,外人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司马懿夺得了大权,曹氏三族七千余人就这样被司马懿残忍地杀害了。可叹曹操英武一生,一代枭雄,后代子孙却惨遭屠戮,若他泉下有知,只怕也会泪洒黄泉,待司马懿死后也要和他秋后算帐了吧。(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千水千山


之所以司马懿叛变曹氏家族,曹操的老部下都坐视不管,跟曹魏立国之后,曹丕施行压制宗亲和地方势力的政策有关。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三国乱世,地方割据势力太过强盛,趁着汉室衰微,各地纷纷兴兵逐鹿中原。因此,东汉末期的乱状,与地方割据势力过于强大有着很大原因。

而经历东汉末年征伐,好不容易建立曹魏的曹氏家族,在立国之后,最先做的就是去限制地方割据的势力,并且对于分封的曹氏家族内部宗亲,也进行过度的压制。

曹丕称帝后的“预防”,导致最后曹氏家族的衰微:

曹丕称帝之后的为政举措,很多都是为了预防东汉末期乱世的再现,所以针对导致乱世的诸多因素都进行了限制。

  1. 限制宦官参政,“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是为了预防桓灵时期的宦官专权;

  2. 限制后宫参政,“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产生;

  3. 削夺地方封王权利,曹氏宗亲藩王无地权和治权,当然也无兵权,预防汉末地方割据;

这几项举措,都是曹丕针对汉末时纷乱原因,做出的预防。但却因为这些举措,导致地方宗亲、外戚等势力的削弱。

并且,加强曹氏与地方士族的联系,曹丕施行九品中正制,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导致大批士族包括司马氏的出仕参政。

两方相较,曹氏宗亲势力受到限制,司马氏等士族逐渐强大起来。虽然中枢集权得到巩固,但却为之后司马氏夺权埋下祸根。

地方宗亲无兵权,不能勤王:

在以上基础上,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京都洛阳,就掌控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加之九品中正制之下的曹魏朝廷,士族子弟垄断曹魏实权,曹氏家族无法形成有效反抗。

并且,地方宗亲、外戚力量,因为曹魏自身的压制,无地权和兵权。面对中枢皇权被篡夺的情况,也只能望洋兴叹,无兵可用,也无力勤王。

也因此,当初作为曹操主力部下的曹氏家族,在司马懿叛变曹氏家族后,只能选择坐视不管。或者说,不是不管,是无力去管。


亭安读书


好好活着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一切仇恨、权势都跑不过生命,隐忍的老虎司马懿用生命阐释了这句话!

公元249年,70岁高龄的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将曾经盛极一时的曹氏家族,一巴掌拍在了沙滩上!开始接管皇家事务,全面主理朝政,成为曹氏天下的掌舵人。今天上朝没有多少事,处理完了以后呢,司马懿没多少事,想去看看曾经的故友,最近比较忙也定期去看他们!

出了皇宫,司马懿的车驾直接冲着曹氏宗族的太庙去了,放在最中间位置的曹操牌位,细细算来已经放了29年了,曹丕的牌位也放了23年了,曹叡的牌位呢,似乎也放了10年了!这些人好像昨天还在一起讨论天下呢,这些熟悉的面孔在司马懿的脑海里,像过电影一样,一个个走过!

看完正殿的老伙计们,按道理应该去东配殿看看,但是一想,也没有几个认识的人,在里面,唯一认识的也就曹彰、曹植、曹昂了,也没啥感情,其他人也不熟悉,算了还不是不去了!还是到西配殿去吧,哪里熟悉的人多!

在太庙的西配殿,香火总体还算旺盛,第一个看到的是老伙计荀彧,然后依次排列着荀攸、程昱、贾诩、刘晔、陈群、郭嘉、文聘、杜袭、董昭,这些曾经在皇宫的武英殿中,激扬文字,谋划世界,现在都静悄悄的静立在香龛上,没有一个人说话,搞的司马懿很不好意思,20多年的记忆,一下子从喷涌出来,司马懿那时候还年轻,第一次见到荀彧就被他“正气凛然的外貌,言谈举止中透着的稳重,大开大合的谋划思路”所折服,做人应该像荀彧老先生学习,荀攸呢,总是话不多,干干瘦瘦的老头子,但是脑子里的智谋永远深不可测!贾诩这个老伙计,虽然操着一嘴甘肃话,大多时候听不懂,但是当你听懂了,原来自己的想法,在他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击,甚至幼稚,那时候还总是想和他们一较高下,来提升一下子自己的名望,那时候的自己是多么的幼稚。司马懿想着想着自己笑了!

不知不觉中,走到了另外一边,典韦、许褚、曹仁、曹洪、徐晃、夏侯惇、夏侯渊、张辽、乐进,一眼望不到头,恶来?虎痴?曹肉肉,曹二二,徐日光,独眼龙,二跟班,没文化(张辽,字文远),跑得快(乐进),这些老兄弟们,他们在战场上,那叫一个风骚,那叫一个让人热血沸腾!

看着这一群曾经不把生死放在眼里,把头挂在裤腰带上的人,当时觉得都是一群大傻,冲锋陷阵有那么好玩吗?还争着去,抢着去,现在看着他们才知道,什么叫热血,什么叫“人一辈子总要有点信仰!”现在才明白“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让后来人过得比比现在好,让别人过得比自己好,将生命贡献给让所有人辛福的事情,是最大的幸福!

司马懿开始羡慕他们了,虽然他们已经作古10年、20年、30年了,但是他们的故事司马懿历历在目,都想的起来,都记得起来,这时候隔壁私塾传来一群童子朗朗的读书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但名字比石头懒得更早,有的人,扑下身子给人民当牛做马,人们却给他立起丰碑!”听得司马懿热泪盈眶,久久不能自已。

向自己曾经的老战友、好兄弟,深深的鞠了一躬,匆匆离开了太庙,因为世间再也没有曾经的战友了!他们都在这里了!

曹操的老部下,不是坐视不管,而是只能在天上静静的坐视了,管不上了,阴阳两隔,他们说话,司马懿永远听不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