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簪那麼美,為什麼現在很少看到有人戴?

風力學


“簪”首先並不能簡單地說只是髮飾。“簪”美不美不重要,重要的是除了實際功能之外它還被賦予了種種象徵和意味,這是它的文化內涵。


“簪”的出現很早。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遺址就有青玉簪出土,鏤空雕刻十分精美,顯而易見不是一般常人所用之物。同時代玉器有製作成禮器、裝飾品或是用具等等,代表了擁有者的身份地位很高。並且原始時期的思想認為玉具有神通,並不是普通的石器、骨器、陶器,所以玉簪也有一定的象徵意味。

殷周時期有所謂“笄”,多在貴族墓出土,比如殷商婦好墓,婦好是殷高宗武丁的妻子。《詩經》裡形容貴族婦女的裝扮,說到頭飾是也有諸如“副笄六珈”等描繪,意思就是戴著六支笄。笄上以“珈”作為裝飾,珈是指笄頭上的玉飾,可想見其華美。而這樣的裝扮在《詩經》裡形容的也不是一般的婦人,意並不在指挽發的作用,這說的是衛宣公夫人宣妻的裝飾,突出她的地位很高。

後代更以“簪”作為高級貴族婦女的髮飾中點晴之筆。簪,不是單獨使用的,在重要的禮儀場合或是頂級身份的貴婦使用時要使用假髮,高髻盛鬋,配齊簪珥步搖等等。這樣的髮型髮飾更要配合隆重的服飾以及玉組佩等等佩飾才能相協調。


簪,並不是女子專用。古代男子頭髮也梳髮髻,只梳髮髻直接露在外面叫“科頭”,科頭是休閒不正式的裝扮。講究儀態或是在正式一些的時候,尊者要戴冠,卑者用巾。戴冠時需要用“簪導”,這就用到了簪的實際功能“束髮”,便於把冠固定在頭上。所以《釋名》裡說“簪,建也,所以建冠於發也。”古代高級貴族男子在重要祭祀時所穿的袞冕中頭上戴的冕琉也一樣要用到簪導。由於簪的重要性,以及它的象徵意義,所以演變出一個詞叫“簪冕”,用來指代為官者。


從現代意義上來說,首先簪的固發作用就已經不存在。男子不再束髮,女子也並不是都長髮挽髻。髮型本身發生了變化,髮飾又大大發展增多,簪的實際功用已不復存在。另外簪與現在的服飾、佩飾多難以協調,用不好會不倫不類。所以髮簪再美,已無用武之地。


沅汰


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挽發的,而且一個單獨的簪子插在頭上可能並不是特別好看,我就屬於這樣,明明一個很好看的簪子!可是插在頭上還沒有一個丸子頭好看,所以最好有成套的,因為這樣能把多餘的頭髮都固定住,然後配上漢服才比較搭!

而且現在女性有很多都是屬於手殘黨,挽發又是一個特別考究的事情!因為一個單獨的簪子反而很有可能挽不好,要麼根本就固定不住,可能很簡單的髮型都總很長時間!我覺得還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懶!

平常連頭髮可能都懶得打理,如果趕時間的話,可能拿把梳子隨便刮兩下就走了!這樣的話怎麼能奢她們天天用簪子來挽頭髮呢?最多也就像我一樣,有時間的話才會在家裡或者寢室,對著鏡子來試一下,但是卻並不會出門!這樣在外面能看到的,用簪子的人自然就不多了!





葉子菌


在歲月沉澱的歷史洪流中,簪子,不僅是造型精美的傳統飾品,更是古人審美意識覺醒的體現。而現代人很少用髮簪,總結了一下幾點原因。

一、時代文化差異

在古代,簪子又稱“笄”,女子插笄被視為標誌成年的人生大事,需要舉行儀式,稱為“笄禮”。所以簪子是古時女子的必備之物。而現代女子成年不需要舉行“笄禮”,簪子作為儀式用品的功能減退,需求下降。

二、古代女子,大多深居閨中,有大量的時間可用於梳妝打扮,而現代人生活節奏快,能夠停留在梳妝檯前的時間少之又少,可盤發戴簪,繁瑣費時,且行走坐臥極不方便。

三、髮簪在現代實用性不強

古代女子盤發用簪,除了裝飾還有固定的作用;而現代女子髮型多樣,很多女性選擇剪短髮,就用不到髮簪。即便是長髮的,也很少盤發,而且束髮工具多樣,髮簪也極少用到。

從搭配上來看,簪子,畢竟是古典配飾,和現代人穿的西裝、吊帶也不搭啊。

但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復甦,漢服興起,古色古香的髮簪又被一些喜愛它的人重新拾起佩戴。


枇之


髮簪屬於一種配飾,要佩戴就要與穿著及氣質相符才會好看,穿漢服或者其他具有古典韻味的衣服時佩戴合適的髮簪,整體會顯得相得益彰,突出古典的韻味,而現代人一般穿著簡潔大方,與髮簪的風格不符,所以現在很少人戴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一件好事,古代綱常禮教對女性較為嚴苛,所以女性只能穿著保守,長髮飄飄,簪釵嚴謹,而現代女性更加具有個性,有喜歡古典文藝風格的也有喜歡搖滾朋克的,比古代女性多了很多選擇的機會,這也是社會的進步

我自己很喜歡古典文化與古典配飾,但是也並不排斥別的文化,現代發展應該是這個樣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配圖是我自己做的髮簪,有喜歡古典文化和漢服配飾的可以互相交流呀~





圖南阿七


自己做的,自己喜歡。自己還給自己的作品冠名“綰青絲”,如有不喜勿噴。










淺淺深琴


作為一個小簪娘,表示很願意用!

放一張自己的照片鎮,渣技術渣像素,求不噴~

沒錯我是個簪娘,業餘做髮簪的,自個兒入手了一套工具瞎搗鼓。

沒辦法,很喜歡簪子啊髮梳啊髮釵啊這些古風飾品,但是總找不著合心意的,外邊賣的不是醜就是特別醜,某寶上的怕被坑還不樂意買,這一點真的是讓人很抓心撓肺了,所以,動手能力勉強還行的我就走上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條路。

至於人們為什麼不戴了,我覺得有三個原因。

1.時代變了,人們的審美也有了很大變化。

跟古人不同,現在的女孩子不會被封建禮教條條框框束縛,每個人的天性不一樣審美也不一樣,溫婉是美,張揚灑脫也是美,人們根據自己的喜好穿著打扮,個人喜愛的飾品當然會不一樣了。

2.簪子等飾品的需求變小了。

首先,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不管男女都是長髮,別個簪子束髮很正常,而到了現代,別說男孩子了,短髮的女孩子都一抓一大把,這麼一來,髮簪這些就沒有多大用武之地了。

說起來長頭髮真的不好打理,我的頭髮留到了到腰下面半拃,六年了捨不得剪,就為了穿漢服的時候戴頭飾不用戴假髮,有個認識的妹子頭髮太短每次漢服活動只能用髮帶扎23333.

3.麻煩

這個恐怕是最重要的原因了。想要美美的戴上髮釵髮簪什麼的,免不了要盤個髮髻,然而自打簡單粗暴還不難看的馬尾辮被大眾接受以後,會盤發的人真的少了很多,而且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這個真的是挺費時間的。


最後,放幾張自己做的簪子吧~

還有幾個髮梳沒有拍,嘿嘿~


聽書人


髮簪,古人用來插定髮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唐宋時期及以後各代,是髮簪流行的盛世。質料上有骨、石、陶、蚌、荊、竹、木、玉、銅、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種。


現代人很少使用髮簪,我認為原因如下:

1. 髮簪是時代的產物,與審美、人文有極大關係。

審美方面,古代男女髮式以挽髻為主,髮簪是固定頭髮的必備物。人文方面,古時髮簪被稱作“笄(ji)”,在男子盛行帶冠之時,發笄還有固冠作用,以免滑墜。在中國封建時代,中國女子插笄是長大成人的一種標誌,到時還要舉行儀式,行“笄禮”。


顯然,現代社會已經不再盛行這種文化和審美,髮簪已經成為純粹意義上的飾品,年代久遠的還具有收藏價值。

2. 服飾和髮型的巨大變化致使簪子等飾品的需求變小

現代人與古代相比,外觀上最大的變化就是服裝和髮型,就實用功能而言,現代人生活緊張,即使留長髮的女生,也不會梳那種過於複雜的髮型,髮簪的實用性下降不少。就裝飾性而言,它也與很多現代服飾不搭,但這僅是相對而言,並不絕對。


匠品手作


雖然不經常戴,但是我還是喜歡珍藏一些髮簪。髮簪那種繁複美麗的東西,一要有好的髮型去配,二要有相應的衣服來呼應,否則,就會顯得有違和感,而現代服飾很難有與之相配的,加上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不願意戴著這些繁瑣的東西,感覺有些“礙事”,要是回到古代,髮簪估計會成為許多女生比美的“武器”,而對於我這樣的古裝迷來講,無論處於什麼時代,都會對古代的飾品、服裝、髮型情有獨鍾。


清月櫻淺


頭髮長的時候還沒復興漢服文化,只好做了送給周圍的小姑娘戴,每次都收到驚歎和無數聲謝謝,也算滿足了[呲牙]








大花怪


作為一個愛美的小姐姐,沒有人會覺得髮簪不美的,而且我自己非常喜歡古人的頭飾,他們的髮型看起來很好看,現在的人幾乎都是披著頭髮或者是直接扎一個丸子頭,雖然這些看起來很清爽漂亮,但是相比較古人的頭飾來說,我們現代人的未免顯得有點簡單的了。那麼這個髮簪這麼美,為何現在卻很少有人戴呢?其實主要有以下的幾點原因。

第一:時代的變化

隨著時代的變化,現在的女性已經沒有古代女性的悠閒自得了,不說琴棋書畫,現在的女生或許會手工的都越來越少,這也說明了現代女性不喜歡去講究這些了。髮簪在古代很流行,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髮簪漸漸的被淘汰,畢竟現在有很多方便的髮飾,沒有人帶髮簪,如果突然出現一個人帶髮簪的話,人們都會多看兩眼,這就是現在這個社會,因此想要將髮簪重新用起來的機會並不大。

第二:現在的懶惰

不得不承認,現在的人其實很懶惰,因為科技在發展,很多事情都可以通過智能化來解決,所以動手越來越少。現在是一個平等的社會,男女都要在外面工作,本來工作就累,我想沒有幾個女生願意早一點起來,整理自己的髮型,然後還要帶上一個髮簪。寧願多話一點時間起來化妝,畢竟髮型並不能改變什麼,狀術才是現代社會的潮流。

第三:現代髮型簡約大方

雖然古人的髮簪很漂亮,但是缺點卻是要花很久的時間來打理,以前的人都有丫環,現在都需要自己動手了。看看現在的髮型,有了燙染技術的存在,現在的髮型種類並不比古時候少,因此很多的女性都願意花上一下午的時間來換取以後每天的方便,直接梳一下就可以解決,因此髮簪確實不是現代女性的上上之選了。喜歡我的回答的話,請記得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