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军人数众多,起义之势如滔滔江水,为何还是以失败告终?

老泽杂谈历史


没有政治纲领,不懂得建立政权,流寇习气,没有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中野八纵


导读:

在一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下,由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领导的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拉开序幕。在土地兼并严重以及地主豪绅庞大势力的压迫下,各地农民响彻一片,同时,起义过程中也暴露出了目的不明确、组织行动涣散、缺乏领导等问题,最后被多方军阀所镇压。

东汉末年,朝廷政治腐败,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导致了农民徭役繁重,加之伴随着旱灾、瘟疫的等灾害,百姓受尽了折磨。张角、张宝、张梁三位兄弟通过所谓的“太平道”进行传教,用法术咒语为百姓治病,培养起了一大批的信徒。
公元184年初,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密谋在三月五发动起义,但由于内部叛徒告密,张角便提前一个月宣告起义开始,很快中原各地农民组织并起,起义军人数就达到了十几万人,在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均有起义军出现,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
面对人数多,声势大的黄巾起义,东汉朝廷很快做出应对,命令各地藩镇诸侯派兵镇压,通过将近一年的追击和围剿,这一场东汉末年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就渐渐的被平息了。

起义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在起义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就注定这一场农民起义将难有建树。

无论是黄巾起义还是封建时期其它几次较大的农民起义都出现过缺乏领导组织,纪律不严明的问题,黄巾起义也是如此。在公元184年八月随着张角病重去世后,张梁、张宝接连战死,冀州的黄巾军在失去张角三兄弟后几乎没有了抵抗能力,很快十几万的起义军就被皇甫嵩镇压剿灭。

黄巾内有由于没有一个稳定的组织结构,在失去主要的领导人张角兄弟以后,没有后续的领导人继续领导,起义军就会暴露出军心涣散没有组织和纪律的弱点,被朝廷军抓住机会剿灭。不仅仅是张角的冀州起义军,当时各地的黄巾起义军都暴露出这样的问题,当起义军的首领战死后,起义军不是被剿灭就是投降。

没有成功的经验的优秀的理论指导,各自为战,目标不明确。从历史上一些成功的起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起义中每一步都是目标和计划的,比如元朝末期朱元璋等人的起义。而黄巾起义却没有很明确的目标以及计划,只是,他们是从哪里起义就从哪里开始打,颍川的波才,南阳的张曼成,还有各地的黄巾首领都是各自个打个,他们在各个州取得一定成果后,没有相互靠拢依旧各自为战,没有协调配合,在朝廷军队到来时只能落到一个被围剿的命运。

因为在黄巾起义时期没有农民起义的成功经验,更没有理论指导他们进行起义。以至于在取得了一定成果便会停下脚步开始享受,没有长远的起义计划,不注重政权的建设。黄巾起义也同样有着这样的弱点,或许是由于起义计划被泄密提前仓促起义导致的,如果这些起义军能联合起来或许让会让东汉朝廷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剿灭。

缺乏战斗经验,缺乏作战的武器军备。和正规的朝廷军相比,农民缺乏系统的作战训练、没有合格的作战武器,更没有没有战马辎重,这都是农民起义军在面对的朝廷部队时所面临的战争劣势。虽说起义军数量庞大,但是他们缺乏战斗经验,不善于把握战机,即便东汉末年军队战斗力有所下降,但是面对拿着农具揭竿而起的农民,朝廷军有弓有刀,又有曹操、董卓等善于作战将领的指挥下,黄巾军就显得不堪一击。

农民起义军的物资主要依靠财富的掠夺,和有稳定补给的正规军相比就存在明显的劣势,这个问题尤其在起义前期会显得非常的严重,东汉朝廷发现黄巾起义后迅速采取应对的措施,让起义军在物资补给上就更加的困难,这也是导致黄巾起义在短短一年就失败的原因。

各方诸侯的镇压

东汉末年的诸侯势力已经非常强大,在汉灵帝解除“党人之禁”后,使得各方的军阀能够联合起来参与剿灭黄巾。其实各方诸侯对于剿灭黄巾有颇高的积极性还因为他们可以趁着打击黄巾的机会扩大的领地以及影响力,事实证明也是如此,董卓是借此机会增强了军力入主长安,刘备也因为打击黄巾有功走上了军阀的道路。

这也是为什么在封建时期农民起义的人数众多,声势浩大,最后却以失败告终,因为在农民起义的同时也有许多军阀世家借此机会发展自己的势力,将农民起义当作一种工具使得他们的势力变得更加壮大。封建时期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往往会被军阀或者世家阶级所窃取,像黄巾起义造就了曹操、孙坚、刘备等人,还有唐末的黄巢起义直接开启了五代十国的藩镇诸侯大混战时代,而最先发起的农民起义却不了了之。

小结:

黄巾起义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它在历史进程推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彻底揭出了汉朝统治的弊端,对于汉朝腐朽的统治是一记重拳。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就变成了汉末的军阀们割据局面,汉朝也因此名存实亡,最终形成了以曹操、刘备、孙权的三足鼎立之势。


不羁de汪


导语:

自古以来农民起义军一直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缺少战略指导思想。从黄巾军的战略格局上来看,他们压根就没有大局意识,也就是说,部队打到哪儿算哪儿,根本就没有人帮他忙规划一下接下来的每一步该怎么走。

张角是太平道创始人,自然是有点本事的。可是他身边缺少一个为他出谋划策的军师,也就是类似诸葛亮的人物。

所以张角的起义军看似恢弘大气,却因为他的病逝,从而土崩瓦解。

整支起义军没有从制度上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体,所以人马聚集起来快,溃散起来也快。

01黄巾起义是一场宗教向皇权做出挑战的起义。

中国封建史跟西方有所不同,西方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宗教总是凌驾于皇权之上。也就是说宗教的领袖,始终都是国家领袖,比国王或者说皇帝还要高一个等级。

就连临近我们的古印度,其实也是佛教凌驾于皇权之上。但是我们中国封建历史上,宗教始终都没有机会彻底控制皇权,而皇权却总能实实在在地掌控宗教。

  1. 张角发动的这次黄巾起义,那就是一场宗教向皇权做出挑战的起义。起义军的主体那就是太平道教的信徒。而张角本人是太平道的创始人,号称天公将军。
  2. 张角、张宝和张梁三兄弟都是道教的信徒,为此他们在道教的基础上,建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宗教太平道教。这种思想之所以能够流行,主要是因为汉朝高层有很长一段时间,信奉黄老学说,而太平道的思想与之不谋而合。
  3. 所以加入太平道的教徒非常多,十多年下来,在地方上的太平道信徒已经多达几十万人。张角他们非常聪明,一直要求大家行善积德,完全不像邪教的模样。而且张角还给信徒们治病,并且传授治病良方,让他们传播出去。

这么一来信奉太平道的人越来越多,伴随着东汉末年吏治腐败的情况,老百姓们的日子都过不下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张角振臂一呼,他那几十万的信徒们也就都跟着他揭竿而起。

这是一场预谋了十多年的起义,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宗教想要夺取政权。可是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通过数千年历史可以看得出,这种情况显然是行不通的。

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馀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杨、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万。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馀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后汉书》

宗教在西方或许可以夺取政权,但是在我们中国,永远都不可能。所以张角的这场起义,必然是要以失败而告终的。

02汉灵帝解禁党锢之争的士族,集全国之力合围黄巾军。

汉灵帝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大的危险,他当然十分紧张。所以他命令何进作为大将军,带领大军镇守京师,这是自保的方式。

诏敕州郡修理攻守,简练器械,自函谷、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诸关,并置都尉。召群臣会议。嵩以为宜解党禁,益出中藏钱、西园厩马,以班军士。帝从之。于是发天下精兵,博选将帅,以嵩为左中郎将,持节,与右中郎将朱俊,共发五校、三河骑士及募精勇,合四万馀人,嵩、俊各统一军,共讨颍川黄巾。---《后汉书》

此外下达命令,在全国所有重要关卡都要设置都尉驻守,发动各地土豪积极组织民兵起来对抗黄巾军。

所以说几乎形成了全民皆兵的状态,皇帝下诏,下面的子民当然是招办,所以我们看刘备就是在这之后,得到土豪资助起兵救国的。

  • 汉灵帝时期的党争现象非常严重,主要就是士族集团和宦官集团之间的斗争,宦官集团胜利以后,多次将士族集团的重要人员关押。
  • 如果士族集团在这个时候和黄巾军联合在一起的话,那对汉朝来说可就太可怕了。为此汉灵帝听从了皇甫嵩的建议,解禁了党锢之争中受到关押的士族子弟,让他们效忠国家,不遗余力地打击黄巾军。
  • 这一道命令非常重要,因为士族集团虽然短时间内没有争得过宦官集团,但是他们家族庞大,在中央和地方都有庞大的关系网络。而且他们手里的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钱财人才都比较多。

这帮人投靠谁,谁就能掌握这场战争的主动性。比如说三国时期的袁绍、袁术兄弟俩,其实就是士族集团的代表人物。

在大将皇甫嵩、卢植、朱隽等人的努力之下,黄巾起义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汉朝是集全国之力与黄巾军做对抗,没有理由不成功。

03黄巾起义被平定后,各路诸侯开启了天下割据局面。

让人想不到的是,黄巾军虽然被平定了,可是汉朝皇室却再也无法真正掌握权力了。汉灵帝时期,虽然身边的宦官弄权,可是皇帝是有决定权的。

而且没有皇帝的支持,宦官的权力也是假的。可是黄巾起义以后,各地诸侯手里都拥有了一支相对客观的军事力量。

  1. 这些军事力量,远可以保证国家安宁,近则可以割据一方。显然汉朝朝廷已经失去了往昔的威严,士族们在地方上掌握了军权以后,终于有了跟宦官控制的朝廷相抗衡的实力。
  2. 在党锢之争中,士族是吃尽了苦头,因为手里没有权力,所以一直都被宦官集团打压。这次通过平定黄巾起义,士族们手里有了军权,那他们根本不可能再听从宦官集团的指挥。
  3. 就算宦官集团以皇帝的名义给他们下达命令,他们还是可以不听,
    毕竟他们手里有军队,这就是他们最好的保障。

所以说当年皇甫嵩的建议,虽然有利于汉朝平定黄巾起义,却完全不利于汉朝的统治延续。类似于平定太平天国以后,其实清政府已经失去了大半权力,权力都在湘军、淮军和楚军领袖们的手里。

徐州刺史陶谦、前杨州刺史周乾、琅邪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太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郑玄等,敢言之行车骑将军河南尹莫府:国家既曹董卓,重以李傕、郭汜之祸,幼主劫执忠良残敝,长安隔绝,不知吉凶。是以临官尹人,搢绅有识,莫不忧惧,以为自非明哲雄霸之士,曷能克济祸乱。---《后汉书》

地方上的土豪和士族集团都拥有了军队,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团体,完全成为了独立的小王国。

汉朝破败的局面,其实也就这么形成了。汉灵帝是能力不足,对全局的把控失策,所以导致了这一混乱的结果。

总结:黄巾起义缺少高人指点,所以类似于一盘散沙。

张角读书应该不会少,可是他偏向于道教的学问,却很少研究战略格局的问题。这是张角比较吃亏的地方,而普遍读书人比较多的士族,已经被汉灵帝给笼络住了,所以张角想要获得人才的帮助,简直比登天还难。

由此可见,张角的失败,其实是缺少人才的结果。如果有人才帮助他们对全局做一个大致的安排,黄巾起义绝对不会那么惨。


江湖小晓生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单从人数上来说,黄巾军比官军多得太多了,黄巾军首领张角就全国参加太平道的人划分为三十六大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一渠帅,由他统一指挥,算起来部众得有数十万人,全国各地起义浪潮不断。人数虽多,但并不代表就能成功推翻当时的东汉政权。那么密谋十年的黄巾起义合为何短短九个月时间就遭失败呢?

张角的黄巾起义是有周密计划和明确的目标

张角是个读书人,但他的仕途不顺,面对东汉末年的土地兼并严重,宦官与外戚争斗不休,老百姓民不聊生。张角利用民间信奉的宗教信仰,以《太平奇书》到处救死扶伤,并在进行宣传和收教徒,等到时机成熟,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开始了反对汉朝政权的起义。起义过程中虽然遭到叛徒唐周的泄密,但在张角的规划下,提前一个月爆发了起义,并在青、徐、幽、冀、荆、扬、兖、豫等八州二十八郡一起发动战事,由于汉朝政府未做好充分的应对,黄巾军势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轰动全国。

在初期起义算是成功的开始了,也对汉朝政府有了非常大的冲击,那为何声势浩大的起义在短短九个月时间内就被镇压了呢?下面分析下失败的原因

1.一个统一战略规划和统一指挥的重要性。张角是总指挥,但从起义开始后,都是各自为战,究竟起义后该如何发展,下一次的战略规划又该如何?都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尤其是张角病死后,各自为战,毫无目标,只是仗着人多,只要东汉政府规划好,各个击破,想要扑灭简直易如反掌。事实上也是这样,皇甫嵩和朱儁战长社、仓亭和曲阳、卢植战广宗、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了。

2.没有建立自己稳固的后方。黄巾军每到一个地方,就是攻占城池,继续推进,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连个稳固的后方,连粮草供应都是个问题,只能靠抢掠。

3.黄巾军强大的对手。黄巾军人数所多,但起义的首领多是没有啥学问的人,除了张角读过点书外,起义军遇到的对手不止腐败的东汉朝廷,东汉朝廷当时尚有皇甫嵩、卢植和朱儁等名将,东汉政府为了迅速镇压起义,对地方放宽了政策,允许地方豪强招募乡勇,来武装自己用来对抗黄巾军,曹操、孙坚、刘备、等人都是从平黄巾开始发家的。面对整个东汉的朝廷和各地的地方武装,张角的起义被很快镇压就很好的理解了。

4.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尽管黄巾起义号称有百万之众,声势浩大,席卷全国,但主力还是以老百姓为主,既没有智谋之士的加盟,又缺少大规模作战的经验。面对常年领兵作战的名将朱儁、皇甫嵩等人,只能靠人数优势来与之对敌,久而久之,分散在各地的义军终究会被各个击破。

结语:起义的成功与否,人数并不是最主要的。张角聚集的百万之众说到底还是战斗力一般的乌合之众,这样的起义缺少明确的方向、合理的战略规划、人才的加盟和丰富的战斗经验,迟早还是会失败的。其实不管是张角的黄巾起义,之后的多次农民起义也验证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

我是紫气东来,感谢您的阅读。喜欢的朋友记得关注我哦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东汉是以“世家”为立国基础。

我是最牛的。

地方的势力极强!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他的第一任皇后姓郭,郭家就是河北的大世族。因为有郭家的支持,刘秀才得以在河北站住脚。

所以东汉必须与世家共治天下。

“道不变,天命可禅让”的王莽篡汉思想、赤眉军、绿林军等“流民起义”都有深刻的认识!

黄巾军起义,无外乎张角领导的太平道,“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煽动流民反对朝廷。

这样的组织形式虽然很新颖,组织很完善,但是准备不足!特别是组织的首脑与核心被破坏,那么,义军就成了“乌合之众”!

流民

大家知道,所谓流民,一、失去土地。二很多都是佃农。三、天灾,漂流在外。

对待流民,一方面朝廷赈济,另一方面大地主收纳。最后都可以解决。没什么大不了的。

流民也是各路官僚地主豪强队伍的中坚力量,黄巾军被分化瓦解是可想而知的。

黄巢起义、白莲教起义没有成功。元朝末年红巾起义成功了。太平天国运动后也算成功。对比后两者,就很容易理解了!

大家好,我是历史的“话史烟云”。#悟空历史#@头条历史


话史烟云


爆发于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早期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鄙人认为陈胜吴广等掀起的所谓秦末农民战争,实际上是六国旧势力反抗暴秦统治的战争,与后期的农民起义还不太一样,新莽时期的绿林赤眉实际上也有汉朝宗室复辟的因素在内)。这次起义波及八个州,众至百万,一度让东汉皇朝飞魂落魄。但是短短几年,黄巾军主力便被东汉镇压下去。余部虽然坚持斗争达二十余年,但不是沦为东汉军阀混战的工具,就是本身参与进了斗争。

那么,为何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会失败呢?老巴主要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阐述。

从天时(历史趋势)来看,主要是汉朝本身的统治尚且牢固。

虽然之前的汉桓帝和汉灵帝史称昏君,外戚和太监斗争激烈。但整体来说,延续四百年的大汉朝依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得到多数人认可的大一统皇朝。当时改朝换代还没有成为惯性,所以在很多人心中大汉朝就是万万年。张角麾下的农民,大都是活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但在其他地区,不但朝廷官员、地方豪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镇压起义,基层军民也并不认可黄巾。本来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要成功难度就非常大,更别说汉朝还能获得部分人心。简单是就是推翻汉朝的时候未到。

从地利(地理格局)来看,黄巾起义领域分散,缺乏牢固的根据地。

自古以来成就大事的军阀、豪杰,别说改朝换代,就算要割据一代,也得建立牢固的根据地,有了根据地,才能可进可退。所谓建立根据地,就是要选择一块合适的区域,要么守住险要使得敌人不能进犯,要么用强大的武力使得敌人不敢进犯。

但黄巾起义并未能达到这种效果。张角一开始的战略就是“内外并发”,寄希望于在首都洛阳起兵,一举端掉东汉的中枢,同时天下各地举兵占领要地,是个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略思路。

至于说如果没有端掉首都应该怎么办,从现有历史来看,张角没啥更好的预案,没拿下首都,还是各地并发,争取得尺据尺,得寸据寸,和东汉政府打烂仗。

这样最大的问题就是一旦没能迅速掀翻东汉,黄巾没有巩固的根据地,缺乏打持久战的后劲。实际情况是黄巾突袭洛阳的计划告吹后,按原计划在各地起兵,主力主要在两块,一块是张角兄弟亲自率领的河北,一块是宛城附近。但这两处都不是什么地势险要。所以等官兵的精锐部队过去之后,两处都演变成了硬碰硬的决战。黄巾不敌,张氏兄弟丧命,于是整个起义也就垮下去了。剩下的各地黄巾虽然数量不少,但都只剩下游寇作战(包括号称百万的青州黄巾),再也掀不起大浪了。

从人和(团队情况)来看,黄巾缺乏有凝聚力的团队和军事人才。

<strong>黄巾起义是走投无路农民们的反抗,采取的组织模式是宗教,这本来就是一个很难严谨化的体系化的团队建立方式。被宗教忽悠的往往不会是太聪明的人,加入宗教团队的聪明人又往往有自己的想法。再加上大部分农民也未必真有那个觉悟去推翻东汉皇朝的统治,他们也提不出什么替代的政治模式来。所以,稀里糊涂的一群人,稀里糊涂的打仗。就跟一大桶汽油放在那里,轰的一声烧起来了,爆炸了,但爆炸过后啥也没有。张角兄弟也好,宛城的韩忠赵弘等也好,青州的黄巾军也好,没见几个出类拔萃的人才。张燕算是不错的,可他后期才出头,而且更多扮演的是一个军阀角色而非东汉的终结者。

这些被公牛率领的绵阳,对上皇甫嵩、朱俊这种大牛率领的东汉精兵,最终败亡也就豪不足为奇了。


巴山夜雨涮锅


攻无不克的黄巾军,到底是怎么失败的呢?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没有战略目标,众黄巾军口号很响亮“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却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苍天如何死,黄天如何立,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二:各地黄巾军没有统一指挥缺少联动。黄巾军的主力分散在巨鹿、南阳等地,但黄巾军各自为战,一方战败另一方也不来支援。以至于经常被朝廷及诸侯各个击破。

三:军队纪律差,未联合各诸侯。黄巾军在攻破城池后往往会对各地的土豪诸侯进行烧杀抢掠,没有军队纪律,且这样得罪了各诸侯,使得自己树敌太多。

四:黄巾军人数虽众,战斗力却很差。因为黄巾军的组成人数里很多是吃不起饭的农民,缺少军事训练,战斗力很有限。

虽然黄巾军未能成功。但中央为尽快平乱下放军权至地方,使得黄巾虽败但却造成了地方轻视中央,使得各诸侯、将领借平定黄巾之乱趁机割据地方,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揭开序幕,并为了三国分立种下远因。



赵山河聊历史


黄巾农民起义军领袖张角,巨鹿(今河北巨鹿)人,是太平道的首领,为了组织发动农民起义,他与弟弟张宝张梁通过传播太平道向广大群众作了长期的思想动员和组织训练,张角自称"大贤良师\


楚汉文化


前言:

东汉末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又遇上全国大旱,老百姓颗粒无收,但朝廷的赋税徭役却不减轻。终于,在公元184年,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太平道创始人张角的带领下,高喊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发动了起义。

一时间,全国七州二十八郡的贫苦农民都揭竿而起,积极响应。他们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为起义的人们都头裹黄巾,所以朝廷称他们为“黄巾军”。

然而,虽然在短时间内起义军势如破竹,但随着朝廷的镇压,经过了十几年秘密准备的黄巾军起义,仅仅经历了9个月的时间就失败了。

据统计,起义军人数众多,足有30万人之多,为什么这么一场声势浩大,经过精心准备的起义还是以失败告终呢?

一、起义军的成员战斗力不强

黄巾军的成员都是靠着迷信聚集到一起的。当时张角以教主的身份进行布道,自称是“贤良大师”,会种种法术,特别是擅长给人治病,而且治病不用药,只需灵符就行。就这样,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他的忽悠之下,教徒达到了几十万人,最后起义。

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招来的,都是一群没有什么独立思考能力的乌合之众。这样一些人组织起来的军队,自然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

二、叛徒出卖,起义仓促

迷信终究是不可能忽悠到所有人的,难免有人抱着其他的目的前来投靠。所以,最后,黄巾军中出了一个叫“唐周”的叛徒,他向汉王朝告发张角要发动黄巾起义,使得黄巾军失去了在朝廷里面的内应,不得不仓促发动起义。

张角原本打算在三月发动起义,但是因为唐周的叛变,使得起义提前了一个月仓促发动。由于准备不足,各地起义军之间的相互配合发生了极大的困难,尤其是失去了内应,使朝廷解除了后顾之忧,得以全力镇压外围起义军。

三、政治目标不明确

整个黄巾起义的始末,起义始终没有正确、明确的政治目标和理想。当时张角起义时打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听起来非常的高大上,确确实实能够忽悠到一些人跟着他干。

但是久而久之,穷苦老百姓就会明白,苍天死不死,黄天立不立,跟他们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他们只求有一口饭吃,有安稳的日子过,可以活得下去。当时汉朝朝廷及其腐败,皇帝不管老百姓死活,民不聊生。如果黄巾军能够打出给老百姓抢田种地,免除赋税徭役等这样的口号,想必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四、起义领导人缺乏军事才能,作战不力

在黄巾军中,缺乏有战略头脑的军事领袖人物,起义的领导人基本不具备军事才能,起义计划制定得极其不完备。而且,由于起义仓促,起义后各地的起义军并没有迅速地集结起来,而是分散在各地孤立行动。

虽然起义军人数众多,但是军队散乱,没有主导力量,各自为战,不懂得相互支持配合。像张梁、张宝、韩忠等起义将领,个个都知道知固守一城一池,与朝廷军队打消耗战,不懂得运用灵活的战术战法。最终,给了朝廷机会各个击破。

五、朝廷的镇压军队十分强大

在黄巾起义还没爆发的时候,朝廷就把黄巾军在朝廷的内应马元义给杀了,而且还清除 了长安城和洛阳城附近的太平道信徒一千多人,把黄巾军在朝廷的内应给切断了。

起义爆发后,朝廷又派出了众多的将领前去镇压。先是派出何进,后又派出卢植、皇甫嵩、朱儁(jùn)、孙坚、曹操等名将各自领兵攻打黄巾军。这些人都是能征善战的悍将,能力远超黄巾军的首领。

因为黄巾军起义也触动了地主豪强的利益,所以,除了官军之外,各地的地主豪强也组织起武装来镇压黄巾军。在强大的官军和地主豪强武装的共同镇压之下,黄巾军起义最终失败。

总结:虽然黄巾军起义人数众多,但是由于这些人战斗力不是很强,而且义军首领没有军事才能,不懂得相互支援配合,导致各地的起义军队散乱、各自为战,没有主导力量。还有,起义的目标不够正确、明确。再加上官军和地主豪强武装的强力镇压,最终导致了起义的失败。


李小新吖


黄巾起义是一起著名的宗教对皇权的挑战,在外国可能很平常,可在中国,宗教是臣服于皇权的,是为皇帝服务的!所谓来的快,去的也快,黄巾军起义开始势头很猛,打了东汉朝廷一个措手不及,可等东汉朝廷反应过来,事态迅速急转,东汉只有短短的九个月就把起义给灭了!

黄巾军起义说白了只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农民起义罢了,几乎所有的农民起义就避免不了缺乏战略部署,没有大局观,打到哪算哪,感觉和趁火打劫没有分别,就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黄巾起义以“苍天以死,黄天当立”为口号,下面的什么战略指导就没有了,这口号太简单了吧,就告诉大家,朝廷完蛋了,到我们当家了,这太空泛了。打仗是需要战略和战术部署的,没有指导,一窝蜂的进攻那是愚蠢很冒险的。张角三兄弟筹划了多年,以太平道做宣传,积累了三十几万的教徒,没找到临到起义时涉密了,就仓促起义,不过没关系,起义迅速攻陷了很多城市,震动了东汉朝廷。既然涉密了,就应该注意保密啊,打仗没有保密意识就是玩命啊,后来黄巾军又犯了!本来黄巾军打算在东汉的核心地区洛阳发动起义,结果又涉密了,东汉朝廷迅速扑灭了起义军,最好的战略攻击就这样错过了!



东汉朝廷扑灭了洛阳起义后,没有了后顾之忧,迅速集中朝廷和地主豪强的武装,组成拳头打击黄巾军起义。朝廷爆发了,这是黄巾军这些乌合之众不能相比的,实力悬殊啊!第一就是素质相差大,你张角念经还可以,没有多少军事知识啊,东汉一大批的优秀的将领,比不过啊!东汉军队有高素质的军师智囊,专门出谋划策搞阴险招数,你张角一个拿得出手的军师都没有,怎么打嘛,没法打啊!再者粮草和金钱上也不能相比,东汉集中了所有的地主阶层,钱粮多的是,你张角根本没有存粮可用,都是抢来的粮食,吃不了多久,这么多人吃饭怎么够消耗呢!汉灵帝为了迅速扑灭黄巾军,允许各地的地主豪强建立私人武装,这就增强了朝廷的实力,加速了黄巾军的失败!



各地豪强有自己的武装,那就可以配合朝廷对黄巾军的打击,而黄巾军在各地起义都被攻击,就是说向地主抢不到粮食了,农民就更没有粮食了,没了粮食,军队供给不上,没了力气怎么打仗啊,以战养战这招没用了!东汉这边不愁粮食,一个吃不饱,一个能吃饱,打起来,谁会胜,结果显而易见!所以东汉朝廷反应过来后所爆发的能量,黄巾军根本不能相比。而黄巾军也是没有统一的筹划,各个起义军,都是你抢你的,没有统一命令。这样一来,地主豪强很容易把那些小的起义黄巾军消灭,然后聚拢在朝廷军队身边,集中成为一个拳头,由优秀的朝廷将领率领攻打张角这个最大的头目,结果一打,差距就出现了,黄巾军屡屡败亡,接着张角还病死了,没有了威望最高的张角,他的两个兄弟没有威望率领大军,士气衰落,朝廷军迅速攻击,短短的九个月就扑灭了几十万的黄巾军,真是干脆利落啊!



正是由于黄巾军的起义,让地主阶层崛起了,才有后来像曹操,孙权等人争霸天下的局面,这点上,黄巾军是有功劳的,只不过,在东汉末年的动乱时代中,受苦的还是老百姓,多少无辜的老百姓没了命,谁输了,谁得益了,都说不清楚了,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真的说的有道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