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华南海鲜市场1公里的万人社区有序“攻坚”,“四类人员”连续十天“清零”

距离华南海鲜市场1公里的万人社区有序“攻坚”,“四类人员”连续十天“清零”

长江日报-长江网2月22日讯(记者曹欣怡)“有没有肉类套餐?”“我想团周黑鸭!”2月22日下午,江汉区唐家墩街香江社区的“团购群”里十分热闹,街坊们正你一言我一语地预定着下次团购的食材。社区书记李俊感慨地说:“随着防疫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居民们的活力也回来了。”

距离华南海鲜市场1公里的万人社区有序“攻坚”,“四类人员”连续十天“清零”

(图为给居民送生活物资。)

据了解,距离华南海鲜市场直线距离仅1公里的香江社区,辖区面积达0.61平方公里,下辖24个小区,居民逾万人。

面积大、人口多,管理千头万绪,为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不小挑战。但在各方面的支持和社区书记李俊带领下,社区依托线上线下手段,调集人力物力资源,充分做好居民排查、病人送诊等工作,自2月13日至今实现连续10天“四类人员”每日“清零”。

一天1000个电话摸排居民体温

“李师傅,请过来量一下体温。”自社区实行封闭管理后,位于辖区天门墩一路的路口,就成了附近法院宿舍、石油宿舍、市政宿舍等5个老旧小区唯一的出入口,这里24小时有人值守,负责对过往居民、车辆人员进行体温监测。值守队员两人一组,白天是下沉干部和居民志愿者,晚上是街道城管队员。

距离华南海鲜市场1公里的万人社区有序“攻坚”,“四类人员”连续十天“清零”

(图为监测居民体温。)

“这样的值守点整个社区共有16个,值班人员一旦发现体温异常者,就会让他等在那,并第一时间向社区报告。”李俊说。

打好社区“防疫”战,前期摸排工作做细、做实很重要。香江社区每天都会安排工作人员和下沉干部25名左右,通过线上和线下形式对全体居民进行体温摸排。“电话摸排是主要形式,”李俊说,“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每天要打1000多个电话,从早打到晚。”

此外,在社区网格群中,工作人员还会发起“体温接龙”摸排居民情况;对于电话、网络无法联系到的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和下沉干部则会按区域分组上门排查体温。

从送出门到接回家,发热病人全程跟踪

2月22日早上,社区得到消息:72岁的居民徐爹爹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瘫痪在床的老伴也是疑似病人。李俊立即联系街道上报名单,街道紧急派来转运车,两位身着防护服的社区工作人员把婆婆从二楼家中抬下来,中午时分,两位老人就被送到武汉中心医院后湖院区进行了妥善安置。

自开展“应收尽收”以来,社区作为防疫一线,转运、送诊发热病人的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据李俊介绍,如今出现发热病人,由社区工作人员全程陪同就近就医,依据症状,需要隔离的送隔离点,需要救治的第一时间上报街道申请床位,并安排车辆送往医院。

距离华南海鲜市场1公里的万人社区有序“攻坚”,“四类人员”连续十天“清零”

(图为排查进出车辆。)

对于送往隔离点或医院的居民患者,社区会一直保持联系,跟踪身体状况,询问生活需要。“有些住在隔离点的患者需要生活用品或者慢性病药物,我们就会派专人送去。”李俊说。

距离华南海鲜市场1公里的万人社区有序“攻坚”,“四类人员”连续十天“清零”

(图为转运发热病人。)

“一切都按部就班地来,不仅提高了诊治发热病人的效率,也极大缓解了他们的焦虑情绪。”李俊说。随着香江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全面推进,2月7日,社区新增发热病人迎来了“拐点”。“7日之前,社区每天跟踪、随访的发热病人有10多个,之后降到了一天三四个,10日之后,越来越少。”李俊介绍。

病人痊愈后,社区会派专人接他们回家,并请他们签订自觉居家隔离14天的“居家承诺书”。这两周内,痊愈病人的生活物资都由社区“包揽”,送菜上门。截至22日,香江社区已迎接4位病人康复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