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情》为什么让人百看不厌?

绝版的你绝版的我


说起经典电视剧《父母爱情》,很多网友都表示早已看了N遍,哪怕剧情烂熟于心,仍然看不厌。每看一遍,还是会轻易地被安杰江德福、老丁江德华等几家人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所打动。



就在不久前,网上爆出消息,《父母爱情》的作者兼编剧、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刘静女士,于2019年4月离开了人世……

特别感谢她为大家创作了这么暖心的作品!


《父母爱情》这部家庭情感年代戏,就像一股温润、怀旧的风,舒缓而不做作,轻轻拂过每个人的心间,把我们带回上一辈人朴实而无华、平淡却深刻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去。

剧里的每个人,个性鲜明,真实而接地气,如同楼道的老夫妻、邻家的大妈、隔壁的孩童……有着浓郁的烟火味儿。那些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小事,琐碎平常,却生动有力。


时代发展,一切变得太快,喧嚣的世界、浮躁的人心、脆弱的情感……似乎更加呼唤也更加需要老一辈人的这份朴质、持久。不管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美好的力量总能令人神往。

如果要问《父母爱情》为什么这么受欢迎,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自己的解读。


喜欢就是喜欢,在被喜欢的背后,我们也可以认识到一部优秀作品真诚的作者(编剧)、感受到一部经典电视剧精良的制作,体会到一群实力派演员用心的演出,领悟到一个时代赋予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承性。

那么,《父母爱情》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呢?


漂亮锁骨


我觉得最主要的是烟火气吧,那种隔着屏幕溢出来的烟火气,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爱情,我作为一个25岁的年轻人,在这部剧里看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首先是生活,整部剧以时间地点线来看,安然一家从青岛大院到守备区再到干休所,总共三个地点,同时也对应三种生活状态。青岛大院,是刚刚恋爱刚刚结婚,两人还处在磨合期,江德福所拥有的一切乡下人的“陋习”我都感同身受,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吃饭吧嗒嘴是因为我身边所有的人基本都这样,而且直到今天,除了在正式场合会有意注意外,我仍然认为这种吃饭方式是对食物的尊重,是对乡村生活的记忆。所以我知道这种深刻在骨子里的东西有多难改,有多不想改。但是安然对江德福的改造是成功的,从卫生习惯到饮食习惯,江德福改的很彻底,我认为,这是江德福爱她,愿意改变自己骨子里的东西去适应安杰的生活习惯,要知道,那是在50年代...

还有就是安杰的仪式感,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编剧一定要加上安杰喝咖啡的片段,且多次出现,我仔细想想觉得自己的答案是,这是保留很多人说的仪式感。但是这种仪式感,不是现在社会上说谈个对象100天、情人节、过生日等等的仪式感,这是为了仪式而仪式,安杰之所以喝咖啡,是因为她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喝咖啡的仪式,她获得的是在海岛上的对生活的满足感,仔细看就会发现,每一次喝咖啡,必定是笑着喝的,和葛老师、张贵琴、江德华,德华那句名言:你们喝的是傻老婆尿吧!

然后则是日常斗嘴了,年轻的江德福怂的不要不要的,安杰说一不二,江德福每次打打嘴炮最后都是乖乖的按照安杰说的去做了,而且江德福难得是自知而不自卑,还有农民与生俱来的幽默感,这点非常重要!和欧阳吃西餐,不会用刀叉,一点都不紧张,反而大大咧咧的要一双筷子,那种对自我的嘲笑和男人的自信,我相信那一刻一定深深的印在了安杰的心里。

还有一个主题,爱情,安杰和江德福活出了我想要的爱情的模样。江德福对安杰的牺牲是大无畏的,且大而无声。一是江德福放弃了自己的前程,与资本家小姐结婚,并且在岛上之后,仍然升不到参谋长,这一切江德福一个字都没和安杰说,他不想让安杰这么一个高傲的人心里有愧疚感,他想保护一个完整的她。通过德华(全剧的情节引擎)说出去后,安杰愧疚了,我想这对她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成长。二是江昌义的出现,唯一的一次,江德福深夜痛哭,十多年的委屈窝在心里,被枕边人拿出来,像德华说的:想怎么损他就怎么损他,我哥都不带还嘴的


帅气的小霸王


《父母爱情》这部电视剧很多人喜欢看,除了故事情节的设置比较吸引人,戏中几乎每一位演员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色特点。

江司令看似一本正经却是个妻管严,十分的宠爱自己的老婆安杰。安杰婚前是个资本家的大小姐,嫁给了个不识几个大字的江德福之后的婚后生活中那种傲娇小脾气也一直被保留着。即便自己的仕途因为安杰的出身受影响也从未抱怨过。

安杰作为没落的资本家大小姐,尽管情况不容乐观似乎内心还是不愿意去接受这个现状的,大概内心从未想过这一辈子会嫁给江德福这样的大老粗。

可就是这样的大老粗让她幸福的过了一辈子,让周围的女人羡慕了一辈子。

江德华作为小姑子和安杰这个嫂子从互相看不顺眼到互相体谅的姑嫂关系。

江德福和安杰的5个孩子都是江德华一手带大的,对于几个孩子来说也许江德华更像妈妈。江德华人物特点除了和安杰的姑嫂关系就是她和老丁的爱情。

江德华对爱情的坚持,一辈子都在等着老丁最终如愿以偿,对爱情的执着的人终会收获幸福的。

本剧中扮演江德福和安杰的5个孩子的演员,从小孩子一直到长大,演员根据不同的年龄的做着更换,而不像有的剧演员一直从小演到大,让人有分分钟想跳戏的感觉。

还有秀娥嫂子、老丁、王副政委、葛美霞、安欣、欧阳等等似乎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可以让观众一下子就记住他们。


NANA阿卡丽


《父母爱情》有种强大的魔力,无论你从哪一集、哪部分捡起来看,你都可以毫无障碍、津津有味地继续看下去。

归根到底,它并非是以情节取胜的电视剧。

当初新丽传媒的董事长曹华益给编剧刘静请来一个专业的剧本编辑,对方给出建议:好的电视剧就是要做到三分钟一小打、五分钟一大打,矛盾不断,事件不断,这样才能抓住观众,提高收视率。

但刘静不干:我不喜欢打打闹闹的电视剧,更不喜欢那种为了钱财你扇我一耳光、我泼你一脸水的电视剧。我喜欢那种温暖的、能感动人的、也能打动人的作品。

▲编剧刘静,文笔幽默接地气

受《洗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这类韩国家庭剧的影响,刘静将《父母爱情》写成了充斥着生活细节的“流水账”。

在被拍出来之前,没人看好这样的剧本。

但经过市场检验后,让人深觉《父母爱情》的返璞归真、朴实无华,在普罗大众这里永远最有共鸣、最具价值。

明面上有老百姓最爱看的寻常生活的热闹幸福,暗流下也有反思色彩的时代悲剧的压抑迫害。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代人的悲欢。

01.生活的滋味

40多岁的安杰(梅婷 饰),在看着自己的肖像画时感慨:都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眼神怎么还那么干净呢?

身旁的江德福(郭涛 饰)说不出个所以然,她便自问自答:说明我生活得幸福安逸,对自己的人生很满意。

一个资本家大小姐,为文盲大老粗的军官丈夫生了五个孩子、勤俭持家,人到中年还能做出这样的人生总结?

这并非是编剧强加的女德发言。

相反,安杰的幸福,是能够说服当下观众甚至是年轻人的。

江德福和安杰“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特定年代的产物。

但他们走过半个世纪的鹣鲽情深,却是哪个年代都通行的婚姻经营之道。

解放初期,青岛某海军炮校的校长夫妻俩为解决大龄军官的婚配问题,举办了一场联欢舞会。

校长器重的军官江德福,和校长夫人的下属安杰迫于领导压力,无奈前往。

一个是没文化的农民军官,一个是成分不好的资本家大小姐,根本话不投机半句多。

两个人在不断踩脚的尬舞中结束了这次联谊。

见面后,大老粗对大小姐一见钟情,大小姐却是满脸不情愿。

回家对姐姐安欣一通吐槽江德福,没文化还长得丑。

把谈恋爱当打仗的江德福,没有轻易放弃。

在男追女的过程中,二人关系慢慢发生改变。

江德福虽然是个文盲大老粗,但是他的团长身份对于安杰来说,是个无形的照拂。

起初,安杰发现,因为江德福的出现,医院的同事和领导对她的态度180度大转弯。

让她第一次尝到了被尊重的滋味。

后来,小侄子生病,也是托了江德福的关系才可以顺利开到盘尼西林的药。

全家对他感恩戴德。

始于权力崇拜,安杰不再排斥江德福。

并且,在接下来的相处过程中,她发现这个男人尽管粗糙,但是有他聪明和风趣的一面。

当江德福去她们医院做军事演讲时,她已经彻底地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征服。

当知道江德福为了跟她结婚,宁肯脱下军装回家种地时,心里早已非他不嫁。

▲江德福最帅一刻

从相亲之初的抵触轻视,到被追求期间的功利心态,再到暧昧期间的人格崇拜,最后是两心相许的心生感动,渐次复现了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美人的倾心过程。

其中不避讳地呈现了传统两性关系中,女方对男方的依附、男方对女色的注重。

但在这背后,更是两个善良有趣之人的相互吸引,是以真心换真心的朴素爱情观。

▲江德福的直男发言总是透着一股可爱

相爱容易相守难。

两个人的阶级差异,从生活习惯到思维方式都在婚后一一暴露出来。

安杰带着一身资本家的“穷讲究”:

睡前要刷牙洗漱,上床后要换整套睡衣,早餐要吃蛋糕和牛奶,喝水喝茶喝咖啡都得用对应的杯子......

江德福也改不掉农村人的“坏毛病”:

饭前不洗手,吃饭吧唧嘴,睡觉不穿衣服......

虽常会互相抱怨,但这些都是可以迁就妥协的小事。

像江德福说的那样:说得对,咱就办。

在共同生活的日子里,两人逐渐互相感染,彼此交融。

江德福爱上了泡脚喝咖啡,安杰吃饭也开始吧唧嘴。

婚姻中除了不分彼此的依赖,同样要有相互尊重的空间。

江德福可以接受安杰的“文明改造”,但有些原则性的事情却无法妥协。

比如资产阶级那些不平等的做派,他就看不惯。

安杰怀孕了要求坐黄包车,江德福如坐针毡,最后实在忍不住这种“剥削”,下来帮忙推车;

看到安家佣人不能上桌吃饭,江德福对安杰下最后通牒:孙大姐不上桌以后就不来你们家吃饭了;

若安杰对贫苦生活和贫苦人民表达反感,江德福也会不给面子地呛声回去。

同样,安杰也有自己的不能退让。

比如她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对生活仪式感的追求。

即使全家搬到贫苦的海岛上,她仍然带着一箱箱的旗袍、高跟鞋、小说和杯具。

最大的享受,是在院子里插上花,摆上果盘,用精美的杯子喝上一杯咖啡,和好姐妹葛老师聊聊天。

在双方原则性的立场面前,他们没有用爱作为筹码强迫对方改变,而是选择彼此尊重。

安杰接受江德福的批评,越来越融于周遭环境和乡野邻居;

江德福也选择保护安杰的小资情调,哪怕这会给他的仕途带来一定风险。

两个人的生活就像江家生机勃勃的院子,一边是江德福负责的菜园子,一边是安杰负责的小花园,给彼此互留空间,但同时又相得益彰。

热闹的大家庭生活,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江德华(刘琳 饰)的到来,才真正开始。

起初,农村女人瞧不上城里人做派,口口声声“哪儿来那么多毛病”。

又听闻是安杰害得自家哥哥升不了官,江德华就更加跟这个嫂子不对付。

姑嫂两人,泼妇对上娇小姐,让江德福夹在中间两边不是人。

最终因为农村人和城市人不同的育儿观念,矛盾彻底爆发。

但安杰仔细想想,德华除了脾气和教养差了点,其他方面无法挑剔。

将孩子视若己出,干活干净利落,为人也很爽快善良。

尤其,她还是丈夫最心疼的命苦的妹妹。

一听说德华回了老家,立马就后了悔。

归根到底,在这个家里,任何矛盾都能很快解决,是因为每个人都是明事理的好人。

夫妻俩懂得为彼此着想,姑嫂俩也会适时让步。

有了矛盾,亲朋好友不是煽风点火,而是好言相劝。

▲明事理的姐姐安欣

包围在这个家庭周围的,是每个人凝聚起来的向心力。

刘琳饰演的德华姑姑,是很多人在剧中最爱的角色。

不管是训孩子还是拌嘴,言词、表情处处透着劳动人民的鲜活有趣。

她的勤劳能干,对侄子侄女的疼爱照顾,大概会让很多人想起自己的姑姑。

▲泪目的一段

她周转其中为两家维系的几十年感情,也充满了那个年代特有的人情味儿。

同样还有德华票圈里的秀娥嫂子、王海洋他妈张桂英。

她们走家串户、爱凑热闹的旺盛精力,大大咧咧、风风火火的行事风格,嘴上不饶人、心里不藏事的直白,完美符合了我们对一个农村女人的想象。

有她们在的地方就有过日子的热闹劲儿。

她们没有安杰的文化,也没有男人的话语权,但是她们有着最质朴的生活智慧和原始的生命活力。

▲为了去看德华的情敌吴医助,张桂英假装去拔牙,结果什么都没看到

其实,安杰和德华的姑嫂情,有着不输安杰和江德福的夫妻情的温厚力量。

通过这个强势又无私,刻薄又温情的农村女人,安杰感受到了超越阶级属性的人性美好。

乃至后来,在德华对老丁的苦恋问题上,安杰反而比江德福这个亲哥更加上心、更加心疼。

同样,德华也在安杰身上感受到文明的美好,体面的美好。

在老家亲戚住进江家一番糟蹋后,她反而成了嫂子及其生活方式的捍卫者。

两个人多年相爱相杀,最后成为了对方唯一忌惮的人。

又因为同为女人,很多时候往往更能共情、统一战线。

安杰、江德福、江德华同处一个屋檐下的日子,既是一家人的相互磨合与彼此扶持,也显示了不同阶级的人相互尊重、达成理解的可能。

《父母爱情》不止爱情,它是以爱情穿针引线,让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父辈的人情。

02.时代的眼泪

某种程度上,安杰和江德福的幸福婚姻是那个时代的少数。

跟江德福同样情况的老丁(任帅 饰),一直羡慕老江娶了一个有文化的漂亮老婆。

而他,两次娶得都是大字不识的农村女人。

第一次是在父母包办婚姻下娶了秀娥,秀娥死后又感动于德华的痴心付出而决定娶她。

有文化的女人,像是葛老师和吴医助,始终与他无缘。

也许他照样能过上舒心的家庭生活,但精神层面的激情始终是缺失的。

他从来不掩饰对江德福的羡慕,虽然喜欢拿他“惧内”开涮,但是打心底里觉得自己的兄弟娶对了人。

某次,安杰给画家夏老师当艺术模特,给两人的婚姻造成了一次不小的地震。

起初老丁只是看热闹,但是看到画像后却从心底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

在江德福授意后,老丁用酒套下夏老师的画,断片后的第二天才知道自己私藏战利品,让人把安杰的画像挂进了卧室。

没文化的德华跟前妻秀娥一样,把这种行为当做是他对嫂子的觊觎。

老丁辩解,“这是艺术,不是你嫂子”,但是跟德华根本掰扯不清。

安杰,作为物质和精神同样匮乏的封闭海岛上,象征着文明与美好的缪斯女神,已然成为老丁向往文化伴侣、渴望心灵交流的一个投射。

跟安杰相似情况的姐姐安欣(张延 饰)和闺蜜葛老师(刘敏涛 饰)呢,因为没有政治庇护,被时代洪波裹挟其中。

安欣因为丈夫欧阳懿打成右派全家被劳动下放,葛老师因为渔霸女儿的身份成了嫁不出去的“老姑娘”。

虽然安杰在60年代差点因为自己的旗袍引来红卫兵抄家,一直遭受外界甚至是子女的指点和揶揄。

但她的委屈比起她们来,实在算不得什么了。

尤其安欣,一样是娇小姐,与欧阳懿本是琴瑟和鸣的知识分子夫妻。

但却因为这段婚姻,在人生的韶华年纪,过着抬不起头的贫苦生活。

刚出场时,欧阳懿(刘奕君 饰)风光无限,带着知识分子的倨傲,不屑与江德福这个白丁做连襟。

在餐桌上,两人也要你来我往地斗法。

作为旧世界的既得利益者,欧阳懿是对时代怀有不满和失意的。

连襟总是免不了比较,而自己身为一个体面的文化人,在安家的地位竟然比不上一个文盲大老粗。

每每看着安家对江德福曲意逢迎的样子,欧阳懿心里就膈应。

当然,这种待遇的落差,不全然是因为两人阶级地位的对调。

江德福除了没文化,待人处事却是比他亲和真诚多了,不然天真的小外甥不会更喜欢小姑父。

心里的怨气最终惹来了政治风波,欧阳懿因为不当言论被打成右派,全家在海岛上做渔民。

多年后德华经过他们家,夫妻俩的沧桑变化让她吓了一跳,整个人的精气神都被抽空了。

从前喜欢阔阔其谈的欧阳懿变得不喜欢讲话,也再没有心气和自信去提妹夫一家。

直到多年后的平反,欧阳懿终于敢拖家带口去见江德福。

饭桌上,借着酒劲,他发疯似地问别人自己叫什么?

江德福说他叫“欧阳”,他破口大骂,“你他娘的胡说,我叫老欧,老欧!”

这个因为江德福不知道复姓而随口一喊的“老欧”,成为了人们对他的调侃与贬低。

那个年代中知识分子的集体失声,被抹去的自我表达和存在价值,其无奈与辛酸都蕴含在欧阳懿的这场短暂却强烈的失态爆发中。

跟被下放的老欧一样,几乎一直处于被时代遗忘的角落里的,还有一个人。

她就是江德福父母包办婚姻的前妻张桂兰。

张桂兰三个字一直在江家人的口里被反复提及,只是形象一直缺席。

尤其是安杰,张桂兰是她的一块心病。

每次她故意在江德福面前提这个人,江德福就像被踩了尾巴一样气急败坏。

江德福越不愿意提她,安杰心里就越不安。

刚开始,安杰以为是因为张桂兰对江德福来说太重要,还一度吃醋。

后来,这条线埋的雷终于炸了。

张桂兰的孩子江昌义突然跑到江德福家里,磕头认爹。

一家人目瞪口呆,安杰更是忍无可忍,离家出走。

当然,这个插曲很快被解开真相。

江德福当初跟张桂兰没有夫妻之实,这个孩子是她跟江德福的二哥生的。

为了维护江家的颜面,江德福只能打碎牙齿和血吞。

直到很久之后,江德福才跟安杰讲起这段秘密往事。

当初,江德福从部队赶回去离婚,正好撞见了张桂兰和二哥偷情。

二哥是个哑巴,事发后无地自容,便逃去唐山的矿山挖矿,最后死在了矿上。

从那一面后,江德福再没见过二哥。

除了屈辱,其实他心里更多的是悔恨,悔恨自己为什么不原谅二哥,将他找回来。

▲江德福最脆弱的一次情绪表露

很多年后,退休的江德福带着安杰回乡探亲。

那个符号一般的前妻终于出现:满头银发,老态龙钟。

她在村口墙边探望着,想再见一次江德福,但是被儿子拦下来了。

张桂兰这个角色,只有江德福儿女窥探视角下的寥寥三个画面:

村口的探头张望、马路上的步履蹒跚、目送江德福的遥远身影。

安杰没有想到,自己的假想情敌会是这样一个饱经风霜的农妇形象。

尽管张桂兰的出轨是不伦之举,但她更是一个时代下被损害、被忽视的可怜人。

不管她出不出轨,她终究会被江德福这样的进步青年抛弃。

从一开始,贫苦的命运,就剥夺了她作为女人可能会拥有的理想爱情和生活。

张桂兰这个带着猎奇视角闪现的童养媳形象,只是那个时代里,无数这样命不由己的贫苦农村女性的苦难缩影。

《父母爱情》以温暖打底,为我们描摹了一对夫妻、一个家庭乃至一代人,半个世纪以来的生活点滴。

精致准确的细节还原,畅快接地气的台词,自然如呼吸一般的表演,让我们毫无压力地代入那些家宅院落、鸡犬相闻的生活气息中去。

只是那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画卷下,时不时地,我们便会听到时代的一声叹息。

时代仿佛一个时而舒展、时而紧缩的容器。

在这个容器中,平凡的人们身段柔软,用足智慧与真情以努力生存。

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大抵不过如此。

-


南京刘亦菲


描摹了真实的幸福婚姻的模样

这个剧十分贴近真实的生活,没有太多浮华的东西,透过江德福和安杰的一生,让我们知道真真正正爱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两个人的婚姻生活该怎样走向幸福?

①年轻时我们愿意放下偏见逐渐融合

初相遇,安杰聪明美丽,有知识有文化有气质,但是因为家庭成分问题,十分胆小怕事,畏手畏脚;江德福是参与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将领,没文化,大老粗但是情商很高会来事,安杰在江德福一次次的帮助下逐渐对这个狡猾又聪明的大老粗有了兴趣!

也因为江德福,她挺起了胸膛,有了底气不再畏惧,可以光明正大的走在大街上,享受阳光和空气,决心结婚后受阻,江德福和安杰,一个愿意牺牲前途,另一个也愿意陪他回农村,彼此是真心想和另一个人到老,彼此坚定坚决的!

因为两人教育生活背景的天差地别也注定了结婚后生活习惯的磕磕绊绊,彼此改造,安杰放下骄矜,开始妥协和德华还有农村邻居打成一片,江德福从小事做起,变成三洗丈夫,彼此都在向对方靠拢

(江德福真是个情商高而且毫无大男子主义的人)

②中年时我们愿意求同存异彼此尊重

特别有感触的就是在岛上,江德福种菜园子,安杰种花,各顾各的互不干扰,江德福不会叨叨安杰种的花又不能吃,安杰也不指责江德福没有艺术修养只知道种菜。

还有就是安杰喝茶要用茶杯,喝咖啡要用咖啡杯,一辈子都坚持了这个习惯,这些事其实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现实中有多少家庭是因为这样不大不小的事而分开。在两人关系中这其实就是尊重,即便我不了解为什么,也不会这样做,但是尊重你的生活习惯,也尊重你!

③老年时我们彼此活成了对方的样子

安杰吃饭开始吧嗒嘴,睡觉打呼噜,脸皮特别厚,江德福穿丝质睡衣,穿西服,学跳舞,脸皮越来越薄

在他们的一生中,未曾留下岁月的裂缝,我们能感受到这份平淡而温馨的爱,当然了这份平淡的前提是江德福是司令,也就是无论何时他们都有强有力的物质保障。这样幸福的前提还是需要物质保障,但他们两个人的幸福并不仅仅是靠这些才维系起来的,更多的双方对对方的体谅和牺牲

江德福从没有因为安杰而不能升官而心生怨怼,安杰在外界环境最为激烈的时候她依然能衣食无忧,精神富足,也源于江德福的庇护,安杰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多年自己的眼神都如此清澈,因为她有江德福。正如她自己说的她的幸福完全可以和全天下的任何一个女人对比!

幸福的婚姻总是相似的,简单的来说:

物质基础+心底里散发的爱意+彼此尊重包容(好好经营婚姻)


柠檬爱剧社,欢迎大家一起讨论😍,放上剧中主演的近照


柠檬爱剧社


我个人觉得北京卫视之所以反复重播《父母爱情》,一方面是因为《父母爱情》确实是电视剧里的一个标杆,不管是从剧情、演技、制作等方面来看都比较良心,传递的价值观跟导向也丝毫没有问题,虽说剧情谈不上多么的跌宕起伏,但是比现在的狗血剧情,要纯粹得多,他展示的是真实的爱情、亲情、人际关系、家庭矛盾、邻里关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自身,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看着也不闹心

第二,父母爱情集数适合,没什么拖沓、注水的剧情,看起来不会很累,所以经得起反复观看,不像现在的电视剧,注水严重,就是为了增加集数,好多卖价钱,比如《人民的名义》,郑西坡跟其儿子一家的日常就属于注水,真的剪辑掉人们发现对主剧情丝毫没有影响,而《父母爱情》哪怕剪辑掉几分钟都不可以

最后呢,就是关于演员了,《父母爱情》的演员,一直活跃在荧屏,很受观众喜欢,比如梅婷、刘敏涛、刘天池、刘琳等,都是内地难得的实力派演员

好的电视剧是经得起反复的推敲的,因此看看电视里重播的《父母爱情》,不用费脑子,知道矛盾最终会圆满解决,以这幅心态看这部电视,也是一件好事,不知道你们又是如何评价这部电视的呢



凤城小姐姐


你笑啥?

我笑了吗?我没笑!

由孔笙导演的年代剧《父母爱情》豆瓣评分高达9.4。这不仅仅是部甜美的爱情剧,更像是部婚姻教学片,没一起看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通过一代人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这部剧经典在什么地方呢?



经典在告诉我们什么是幸福

幸福就是能够和自己爱的人平平安安平平淡淡的走过一生,从相知相伴到相互依靠,到老了还有儿女孝顺这便是最朴实的幸福吧。

真诚的爱情是这样的

剧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安杰与安欣两姐妹不同的爱情,江德福和安杰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机缘巧合下喜结连理他们的爱情比较单一。

安杰从最初的浪漫资本家小姐逐渐成长为贤妻良母,江德福也从最初的大佬粗被安杰影响成了绅士。他们的爱情是彼此包容,没有太多波折平淡中见真情。

相比于安杰和老江的平淡爱情,安欣和欧阳的爱情更容易让人动容,他们共同经历过跌宕起伏,见过善恶却不离不弃彼此相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经典在剧情朴实无华

老少皆宜的年代爱情剧 《父母的爱情》从开头到结尾,用最朴实的手法,把生活拍成了令人羡慕的生活。作为一部年代剧,它在描绘父母的爱情中夹杂着社会变迁,讲述了剧中人物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不卑不亢顽强成长的样子。



被剧中父母的爱情故事所吸引,没有过多的甜言蜜语,海誓山盟有的只是彼此的包容与理解。不管是家常里短的日常琐事,还是鸡飞狗跳的成长故事,都能给人带来感动。

经典在剧情给人启发

之所以久看不厌,可能是因为它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所启发吧!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那是他们的年代,有他们的经历,很容易勾起那一代人满满的回忆。

对于年轻一代的我们来说,可以通过剧中家长里短的生活琐碎,感受真正的幸福就是平淡如水。为生活和婚姻中的夫妻相处之道给出例子,让他们对父母的爱情有所了解。



经典在人物刻画饱满

先说梅婷饰演的安杰,从资本家小姐到贤妻良母,她有资本家小姐的小资情调和任性,但到头来也能够食得人间烟火。

德华这个人物刻画的很好,从初到江家时的处处和嫂子不对付,再到后来处处围护安杰。她看似泼辣,但人却是心地善良。当得知老丁愿意娶她时,她是何等的心满意足。



可以说《父母爱情》让每个出场的人物都能够饱满立体,给人一种真实感那些任务便是我们曾经熟悉的人,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感人内敛。



经典在有太多感动的瞬间

当欧阳懿摘掉右派帽子时,一顿大酒过后痛哭道:我不是老欧,我是欧阳懿,欧阳懿啊!知识分子那点可怜的自尊和自我身份认同在时代碾压下显得多么苍白无力,他们是那么的委屈让人动容。



印象中江德福仅有的两次落泪,一次是听说安杰还在昏迷中,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醒过来时的痛哭流涕。一次是安杰醒来时,亚菲叫醒江德福,当他看到安杰醒来时的喜极而泣。



还有亚菲为姑姑出头,为了让姑姑能够和自己心爱的丈夫合葬在一块。亚菲和几个表兄弟喝酒,边喝边讲着姑姑的不容易,最终替姑姑争取到了和老丁合葬的机会。感觉亚菲是最懂事的孩子,她虽然伶牙俐齿但却最体贴人。



感恩的剧情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而言之

电视剧《父母爱情》节奏轻快温馨,演员的演技扎实自然,让人百看不厌。它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小三破坏,有的是不离不弃的爱情和平平淡淡的爱情。它讲述的是我们最真实的感情,之所以认为它经典,就是因为它真实!


小沙看剧


对于父母爱情这个剧,我看了几集就不想看了,越看越假,剧情和演员的表演看似真实其实很假 ,尤其里面的女人无论从小孩到大人一个个都是厉害角色,一天到晚不停说,啰嗦的不得了,特别是那小女儿小小年纪管这个管那个,看的那个别扭,是我女儿还不打死她,所以不喜欢这个电视剧,我们都喜欢看《使命》《亮剑》这类电视剧


菁菁164145115


《父母爱情》经典好剧,就像一个亲切的邻居一家人,在慢慢地安详地过着他们的小日子,温馨又美好,看着让人非常舒服,恬静。

要说经典在哪里 ,经典之处可太多了。



首先,它给我们显示的正常的家庭关系。

有一段时间,好像家庭伦理剧变成了一种“鸡飞狗跳”“非乱不可”的“大杂烩”。就是一群婆婆妈妈小姑子等掺和在一起,非有动静不可,每个人彼此先是当仇人来对待的,所有的剧情,全部都是堆彻的闹剧的因素,什么婚外情,婆婆斗、小姑子吵,离婚等一系列狗血剧情,让人看得非常不舒服,

比如 说《金婚》吧,几乎每一集都在吵架 ,都在生气,都有恶变,都有冲突,让人真的很不舒服。 这些让人恶心的剧情,在父母爱情里很少,并不占主流,所以你看得很舒服。

其次,画画感十分美好,纯净。

剧中人几乎都是画得极淡的妆,或者说妆容十分生活化,所以看得非常舒服。

主角,梅婷饰演的安杰,几乎惊艳了所有的岁月,在炮校,她惊艳了所有的炮校师生;在海岛,她又惊艳了岛上的居民。她美丽,大方,有一种知性美,这让观众十分喜欢。

其它的角色,像德华、王秀娥、老丁、等等,都是老戏骨,演起戏来妥贴自然,十分受看。



最后,所有人的心,都是奔着美好、幸福去的,所以,整剧的氛围是一种幸福感。

德华一开始和安杰闹,后来,变得特别友好,安杰也为她设想为她努力;德华把一个个侄子侄女抱大,侄女长大也为她着想。江德福不嫌弃被打成右派的安欣一家,处处照顾;江德福宁可自己受委屈,也为“投亲”的江昌义安排 好了。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 的亲情和关怀。在戏里统统都演绎了出来。



所以,我们喜欢看这部剧,它就像一曲委婉的歌谣,可以循环播放。


Longsuixinyuan


没想到《父母爱情》这种看似平淡的剧会重播好多次,评分很高,而且各个年龄段都看,好多还是陪着父母一起看,也是神了。

插句题外话,这剧跟我上家公司有关,曾经问过公司的人,公司一直是卖古装大女主的剧,为什么会突然做这部家庭伦理类的剧。当时有人告诉我,按照策划部的审剧本要求,其实这种温吞水似的剧是没人做的,因为波折起伏、大的戏剧冲突太少了,但是上面有人想做这种剧,而且跟海军什么的也有关系,董事长以前是体制内的人,正好探到了内部消息,所以就做了。

言归正传,平平淡淡就是真,《父母爱情》就是一对夫妻的金婚年岁里发生的各种家长里短,携手共老的故事。各种看点都有了,爱情、亲情、友情、父母儿女、夫妻、婚外恋、小姑子和嫂子等等。从建国讲到新世纪,跨度长,素材云集,各种人物汇集,人物各有特色,演员也都是好演员,演得有生活感,而且是主旋律啊。

这种主旋律是指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没有什么挑战大众的话题,却又让人觉得顺其自然,朴素真实,所以它的受众面也广,不会触及到某个年龄阶层或性别的底限,就像泉水一样,人人喝一口,都觉得不错。包罗万象又不狗血,这种才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中国那么多家庭,不看这种看哪种呢。想想当年的《乡村爱情》,虽然剧本不如这个,但也火了。就知道中国广大家庭是需要这种平淡但正能量的东西的。人民需要相信点美好。

***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薛菇凉”,有各种娱乐推送、影评、小说连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