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准确定位新冠病毒和受体相互作用位点

■防“疫”动态

本报讯(记者 董鲁皖龙)日前,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王新泉课题组和医学院张林琦课题组紧密合作,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解析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表面刺突糖蛋白受体结合区与人受体ACE2蛋白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准确定位出新冠病毒RBD和受体ACE2的相互作用位点,阐明了新冠病毒刺突糖蛋白介导细胞侵染的结构基础及分子机制,从而为治疗性抗体药物开发以及疫苗的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王新泉和张林琦课题组随即瞄准新冠病毒上RBD如何特异性结合ACE2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利用昆虫细胞体系表达和纯化了新冠病毒RBD和人ACE2胞外结构域,成功生长出新冠病毒 RBD-ACE2复合物的晶体,利用上海光源BL17U线站收集了分辨率为2.45埃的衍射数据,并成功解析其三维空间结构。

该成果使科研人员能够在原子水平观察和理解新冠病毒与受体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并发现新冠病毒在关键的受体结合氨基酸位点与SARS病毒大同小异。基于深入的对比分析,科研人员也发现了一些可能造成新冠病毒与SARS病毒传播差异的氨基酸位点,以及导致针对SARS病毒的抗体不能够有效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的氨基酸位点,后续科学验证工作正在进行中。

《中国教育报》2020年02月22日第2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